高一上 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必修一

楠杆高中高一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运动的描述【知识要点】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局部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根本原那么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C C〔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B述位置变化B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确实切A A位置。
比方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图1-1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高一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doc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运动学【知识要点】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B AB C图1-1(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
即v=s/t 。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高一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框架

高一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框架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物体的运动1.1.1 运动的概念1.1.2 运动的描述1.1.3 运动的参照系1.2 平抛运动1.2.1 平抛运动的特点1.2.2 平抛运动的规律1.2.3 平抛运动的应用1.3 匀变速直线运动1.3.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3.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1.4 牛顿第一定律1.4.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1.4.2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1.4.3 牛顿第一定律的物体运动状态1.5 牛顿第二定律1.5.1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1.5.2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5.3 牛顿第二定律的质点运动1.6 牛顿第三定律1.6.1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1.6.2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6.3 牛顿第三定律的反作用力第二章:功、能量和动量2.1 功2.1.1 功的定义2.1.2 功的计算2.1.3 功的应用2.2 动能和势能2.2.1 动能的定义2.2.2 动能的转化与守恒2.2.3 势能的定义2.2.4 势能的转化与守恒2.3 机械能守恒定律2.3.1 机械能的定义2.3.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3.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4 动量2.4.1 动量的定义 2.4.2 动量的计算 2.4.3 动量定律2.5 冲量2.5.1 冲量的定义 2.5.2 冲量的计算 2.5.3 冲量定律第三章:热学3.1 温度和热平衡3.1.1 温度的定义 3.1.2 热平衡的条件 3.1.3 温度计的原理3.2 热量和热传递3.2.1 热量的定义3.2.2 热传递的方式3.2.3 热传递定律3.3 热容和比热容3.3.1 热容的定义3.3.2 恒容热量计算3.3.3 比热容的概念3.4 内能和状态方程3.4.1 内能的定义3.4.2 状态方程的描述3.4.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5 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应用3.5.1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3.5.2 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应用 3.5.3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四章:光学4.1 光的直线传播4.1.1 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4.1.2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4.1.3 光的反射和折射4.2 光的像的成因4.2.1 光追迹法4.2.2 光的反射成像4.2.3 光的折射成像4.3 光的色散与光的干涉4.3.1 光的色散现象4.3.2 光的干涉现象4.3.3 干涉条纹的产生和应用4.4 球面镜和透镜4.4.1 球面镜的成像规律4.4.2 图像的放大与缩小4.4.3 透镜的成像性质第五章:电学5.1 电荷与电场5.1.1 电荷的性质5.1.2 电场的概念5.1.3 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5.2 静电场5.2.1 静电场中的电势能5.2.2 静电场中的电势差5.2.3 静电场中的电势5.3 电场中的电荷运动5.3.1 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5.3.2 电流的概念和计算5.3.3 电阻和电阻定律5.4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和电路的基本单位5.4.1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5.4.2 电路的单位和计算5.5 电磁感应5.5.1 电磁感应现象5.5.2 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产生5.5.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上是高一上学期物理知识点的框架,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上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一上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运动学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和特点3.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匀速运动的相关概念4. 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和匀加速运动的相关概念5.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相关公式6. 斜抛运动的特点和相关公式7.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8. 运动学公式的应用和解题方法(二)力学1. 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及其应用3. 惯性和惯性参照系的概念及其应用4. 摩擦力的原理和类型5. 平衡力和力的平衡条件6. 弹簧力和胡克定律的概念7. 万有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8.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9.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10. 动能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原理和实例(三)热学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2. 热平衡和热传递的原理3.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特性4. 物质的相变和相变热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5. 气体状态方程的概念和应用6.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应用7. 热功和热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8. 热力学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分析(四)光学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规律2. 镜像和像的特点及其成像规律3. 球面镜和成像公式的推导和应用4. 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原理和应用5. 光的全反射和光纤的原理和应用6. 光的颜色和色散现象的概念和特点7. 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视觉偏差的原因8. 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特性及其应用(五)电学1. 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2. 电阻、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的概念和应用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5. 电阻、电容和电感的基本特性和计算方法6. RC电路和RL电路的特点和相关公式7.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的概念和应用8.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特点及其应用9. 电磁波和电磁频谱的概念和特点(六)其他1.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2. 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3.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科学家4. 科学探究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一一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运动学【知识要点】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儿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问t的比值。
即v=s/t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速度是矢量,既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为t,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
即v=s/t 。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高一物理重点知识点复习上学期

高一物理重点知识点复习上学期上学期高一物理学的重点知识点复习包括力学、热学和光学三个单元。
下面将对每个单元进行详细的复习。
一、力学:1. 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公式: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原因,单位为牛顿(N)。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2.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直到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施加给另一个物体的力,另一个物体必然以相等的力作用于第一个物体。
3.动量和动量守恒: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动量的守恒指在孤立系统中,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4.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指两个或多个力的合成结果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力的分解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矢量和。
5.平衡力和合力:平衡力指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合力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的矢量和。
6.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相互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7.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两个质量之间的引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8.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面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在重力作用下以抛体轨迹运动。
9.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有一个最大振幅A、频率f和周期T的振动。
二、热学:1.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的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热量是能量的传递方式,是指由于温度差使微观粒子间产生的能量传递。
2.冷热交换的热传递方式: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傅立叶定律传递;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辐射传递。
3.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热力学系统的能量守恒,即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与所做的功的代数和。
4.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强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的方程;理想气体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与压强的乘积等于物质的量和气体常数的乘积。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必修一

楠杆高中高一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运动的描述【知识要点】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B AB C 图1-1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
即v=s/t 。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运动的描述【知识要点】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5、匀速直线运动(A)(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速度运动。
6、加速度(A)(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1、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2、常见计算:(1),(2)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o+at(减速:vt=vo-at)(2). 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2/2(减速:s=vot-at2/2)(4)位移推论公式:(减速:)(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10、自由落体运动(A)(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2)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
(3)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H=gt2/2,vt2=2gh专题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要点】11、力(A)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⑴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2、重力(A)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
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13、弹力(A)1.弹力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14、摩擦力(A)(1 ) 滑动摩擦力: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2 )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O<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15、力的合成与分解(B)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⑴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⑵力的合成方法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a.若和在同一条直线上①、同向:合力方向与、的方向一致②、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b.、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F 、的合力公式:(为F1、F2的夹角)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 F F1 +F2(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1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F合=0(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3)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x= F1x+ F2x + ………+ Fnx =0F合y= F1y+ F2y + ………+ Fny =0 (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19、力学单位制(A)1.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
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m),质量为千克(kg),时间为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
17、牛顿运动三定律(A和B)必修2知识点1、功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的定义式:注意:时,;但时,,力不做功;时, .2、功率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P=Fv3、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重力势能的值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