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控制(7)

合集下载

反应堆物理 CHAPTER 7-1

反应堆物理 CHAPTER 7-1
反应性系数
在反应堆运行时,运行参数,如功率、压力、温度 在反应堆运行时,运行参数,如功率、压力、 以及堆芯内空泡等变化时, 以及堆芯内空泡等变化时,堆芯的反应性也发生相 应的变化。 应的变化。 必须通过某种补偿手段来维持反应堆在相同功率下 运行。如调节控制棒和硼浓度等。 运行。如调节控制棒和硼浓度等。 反应性系数定义为 定义为, 反应性系数定义为,反应堆的反应性随某给定参数 的变化率。 的变化率。 堆内重要的反应性系数有:燃料温度系数、 堆内重要的反应性系数有:燃料温度系数、慢化剂 温度系数、空泡系数以及压力系数等 以及压力系数 温度系数、空泡系数以及压力系数等。 对反应堆安全运行有实际意义的是反应性功率系数 反应性功率系数。 对反应堆安全运行有实际意义的是反应性功率系数。
控制棒对α 控制棒对αT 的影响
控制棒插入时, 控制棒插入时,慢化剂温度系数更负 将控制棒看成是中子的泄漏边界。 将控制棒看成是中子的泄漏边界。当慢化剂温度增 加时,水的慢化能力降低,所以中子徙动长度增加, 加时,水的慢化能力降低,所以中子徙动长度增加, 使得中子的泄漏增加。 使得中子的泄漏增加。
低富集铀燃料中,温度升高导致的铀-238吸收共 低富集铀燃料中,温度升高导致的铀-238吸收共 振峰的展宽是主要的, 235裂变共振峰展宽的 振峰的展宽是主要的,铀-235裂变共振峰展宽的 影响相对较小。 影响相对较小。 温度升高多普勒效应的结果使有效共振吸收增加, 温度升高多普勒效应的结果使有效共振吸收增加, 逃脱共振俘获概率减小,有效增殖系数下降, 逃脱共振俘获概率减小,有效增殖系数下降,就 产生了负温度效应。则燃料温度系数可以表示为: 产生了负温度效应。则燃料温度系数可以表示为:
反应性温度系数
定义为单位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反应性变化: 定义为单位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反应性变化: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第7-8章)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第7-8章)

温度变化对反应堆的影响反应性系数反应性系数是反应堆的反应性相对于某一个参数的变化率。

温度系数的表示式按照反应性的定义ρ=1-k -1,反应性温度系数可6温度系数对反应堆稳定性的影响正的反应性温度效应会造成反应堆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在反应堆设计时不希望出现正的温度系数。

具有负温度系数的反应堆,温度变化引起的反应性变化是负反馈效应,因而具有内在的稳定性。

T上升,K eff 下降,功率P下降,T回到初始值。

T下降,K eff 上升,功率P上升,T也会回到初始值。

燃料温度系数燃料温度变化一度时所引起的反燃料温度系数的影响因素燃料温度系数的影响因素:燃料温度,燃料燃耗慢化剂温度系数慢化剂温度变化—度时所引起的反应性变化称为慢化剂温慢化剂温度系数与水铀比的关系慢化剂温度系数与单位体慢化剂的反应性温度系数12慢化剂温度系数与温度和燃耗的关系慢化剂温度系数与慢化剂温度、硼浓随着慢化剂温度的增加,慢化剂温度系数向负的方向变加,慢化剂温度系数向正的方向变化。

空泡系数几种堆型的反应性系数功率系数单位功率变化所引起的反应性称为功率反应性系数。

典型压水堆的功率系数功率系数一般为负值。

17功率亏损从运行上更有意义的是功率系数的积分量,即功率功率亏损定义为从零功率变化到满功率时反应性的从一功率升到另一功率一定要向堆芯引入正反应性。

剩余反应性:堆芯没有任何控制毒物时的反应性称反应性控制中常用物理量反应性的三种控制方式反应性控制的任务主要任务是使得反应堆保持受控运行状态:反应性控制的类型控制分成三类:紧急控制,当需要时,快速引入大的负反应控制反应性的方法在压水堆中主要有两种反应性控制手段的比较主要反应堆类型的反应性值大亚湾压水堆的反应性控制要求反应性ρ%反应性控制因素控制棒的作用用来控制反应性的快速变化:29控制棒类型的选择不同类型反应堆,控制棒吸收材料分布均匀,使提高单位吸收材料吸收中子的效率,减轻控制不会在控制棒提升时因留下过大水隙而造成功控制棒材料的选择控制棒材料的选择要考虑:控制棒当量的计算分别进行临界计算,求出有控制棒和无控制棒时压水堆束棒式控制棒的当量计算 在压水堆束棒式控制棒中,将每个控制棒细棒与周围的中子价值的概念同样一个中子处于反应堆的不同位置,它对反应堆控制棒的微分价值 不仅要知道控制棒完全插入控制棒的积分价值控制棒价值的影响因素堆芯的慢化剂温度、硼浓度和燃耗会影响控制棒控制棒插入对堆轴向功率分布的影响38控制棒间的干涉效应在多根控制棒同时插入堆芯时,总价值并不等于各根控制棒单独插入堆芯时的价值之和。

07 第六章 重水反应堆CANDU(PHWR)

07 第六章 重水反应堆CANDU(PHWR)
17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冷却剂和慢化剂的绝热
作为冷却剂的重水在管内 流动带走热量。作为慢化 剂的重水在反应堆排管容 器中,为了防止热量传到 慢化剂重水中,在压力管 外设置一同心容器管,两 管之间充以二氧化碳作隔 热层,以保持慢化剂温度 不超过60℃。压力管和容 器管贯穿反应堆排管容器, 两端与法兰固定,与容器 连成一体。
46
学习目的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掌握CANDU堆得特点(与PWR比较)和优势,表6-1 ➢ 掌握CANDU核燃料组件结构特点 ➢ 了解CANDU堆的发展演变和ACR的技术特点
47
2010年代 - SCW直接循环模块堆?
皮克灵A,1971-1973
CANDU-9
CANDU原型堆,1962 ZEEP,1945
布鲁斯B,1984-1987
达灵顿,1990-1993
重水堆概述
CANDU的概念: CANada Deuterium Uranium
重水堆的特点: 天然铀作燃料 重水做慢化剂,造价较高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19
换料方式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由于重水堆的卧式布置压力管,每根压力管在反应堆容器的两端都设有密 封接头,可以装拆。因此,可以采用遥控装卸料机进行不停堆换料。换料 时,由装卸料机连接压力管的两端密封接头,新燃料组件从压力管一端顶 入,烧过的乏燃料组件侧从同一压力管的另一端被推出。这种换料方式称 为“顶推式双向换料”。
挑战
大量的重水以及泄漏导致高造价,防止重水泄漏的高密封性能设 备也提高了造价 。核燃料燃耗比较浅,1/3压水堆,换料太频繁。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第2章07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第2章07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7)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7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8)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8
2 确保堆芯冷却 (1)目的 为了避免由于过热而引起燃料元件的损坏,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确保对堆 芯的冷却,导出核燃料的所释放的能量. (2)正常工况 一回路冷却在流过反应堆堆芯受热,而在蒸汽发生器内被冷却;蒸汽发 生器的二回路侧由正常的主给水系统或辅助给水系统供给水.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10)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10)
(4)反应堆堆芯的冷却控制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11)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11)
3.包容放射性产物 (1)目的 为了避免放射性产 物扩散到环境中去, 在核燃料和环境之 间设置了多道屏障. 运行时,必须严密 监视这些屏障的密 封性,确保公众与 环境免受放射性危 害.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9)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9
(3)事故工况---四种导出热量的方法 蒸汽发生器的给水由辅助给水系统提供,产生的蒸汽通过 蒸汽旁路系统排出大气; 当一回路的温度,压力下降到一定值时,堆芯剩余释热由 剩余排出系统加以冷却.一回路处于大气压力时,还可以 由反应堆换料水池冷却净化系统来导出余热. 当蒸汽管道出现破口的状况下,安全注射系统将向堆芯注 入含硼水,以补偿堆芯丧失的的冷却剂装量 当一回路系统出现破口时,堆芯功率产生的热量将由破口 流出的液态或汽态的冷却剂带到安全壳内,这时,安全壳 喷淋系统动作,对流出的冷却剂进行循环冷却.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12) 2.2反应堆的安全功能(12)
固化和排放法:放射性废液经收集后,送到硼回收系统或废液系统进行 过滤,除盐,除气,蒸发和储存监测后,送到废液处理系统储存.一可 固化处理,深埋;二是经过分析达到环保部门标准后,再向环境进行监 控排放. (3)事故工况 通过相关系统或装置对各道放射性屏蔽功能进行控制

反应性控制的任务和方式

反应性控制的任务和方式

为保证反应堆安全,要求在热态、平衡氙中毒工况下,应
有足够大的停堆深度。否则当堆芯逐渐冷却和135Xe逐渐衰变 后反应性逐渐增加,停堆深度逐渐减少,堆芯由可能由重新 恢复到临界或超临界状态。 压水堆要求,一束具有最大反应性的控制棒被卡在堆外 的情况下,冷态无中毒时的停堆深度必须大于2 至 3 $。 总的被控反应性:总的被控反应性等于剩余反应性与停堆 深度。表 8-3 列举了几种主要堆型的各种反应性。
反应堆控制的分类: 紧急控制 反应堆需要紧急停堆时,能够迅速引入大的负反应性,并快 速停堆,并达到一定的深度。要有停堆系统由极高的可靠性。 功率调节 外界负荷或堆芯温度变化时,反应堆的控制系统必须引入一 个适当的反应性,以满足功率调节的需要,要求操作简单又 灵活。 补偿控制 反应堆初期剩余反应性比较大,因而堆芯中必须引入较多 的控制毒物,控制毒物变化应该很缓慢。
8.2 反应性控制的任务和方式
8.2 .1 反应性控制中所用的几个物理量 剩余反应性:堆芯中没有任何控制毒物时的反应性,用 ex表示。控制毒物是指反应堆中用于反应性控制的各种 中子吸收体,如控制棒、可燃毒物和化学补偿毒物等。反 应堆剩余反应性的大小与反应堆运行时间和状态有关。新 堆芯在冷态无中毒情况下,它的剩余反应性最大。 控制毒物价值:某一控制毒物投入堆芯所引起的反应性变 化量, 以i表示。 停堆深度:当全部控制毒物都投入到堆芯时,反应堆所 达到的负反应性,以s表示。
热中子反应堆的剩余反应性和总的被控反应性都远大于
快中子反应堆的反应性。
表 8-3 几种主要堆型的各种反应性
8.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应性控制的任务
反应性控制的主要任务: 确保安全前提下控制剩余反应性,满足长期运行的需要。 通过控制毒物适当的空间布置和最佳的提棒程序,使反应 堆在整个寿期内保持较平坦的功率分布,尽量降低功率峰 因子。 在外界负荷变化时,能调节反应堆功率,使它能适用外界 负荷变化。 反应堆事故时,能迅速安全停堆,并保持适当的停堆深度。

熔盐反应堆运行安全性及控制研究

熔盐反应堆运行安全性及控制研究

熔盐反应堆运行安全性及控制研究1. 引言熔盐反应堆作为一种新型的核能利用方式,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如高热效率、燃料利用率高、相比传统堆芯材料组件更安全等,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产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由于熔盐反应堆的特殊性质和操作过程的复杂性,其安全性和控制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熔盐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及其控制研究。

2. 熔盐反应堆工作原理熔盐反应堆采用熔融盐作为燃料载体,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熔盐冷却剂反应堆(MSRE),另一种是熔盐快堆(MSFR)。

MSRE是一种热中子反应堆,采用氟化物盐类作为燃料载体,并采用氦气作为冷却剂,其主要反应为:Li7+2n->2He4+TMSFR则是一种快中子反应堆,采用氯化钠或氯化钾等盐类作为燃料载体,并采用熔融的钾或钠作为冷却剂,其主要反应为: 238U+n->239U->239Np->239Pu,239Pu同样参与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不断释放能量。

3. 熔盐反应堆安全性问题与传统堆不同的是,熔盐反应堆采用的是一种“液态核燃料”,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安全隐患。

以下就是主要的几个方面:3.1 盐的腐蚀性熔盐具有很强的腐蚀能力,会腐蚀容器内壁和燃料棒等材料,导致泄漏的风险增加。

3.2 冷却剂泄漏与传统堆相比,熔盐反应堆采用的是液态冷却剂,一旦冷却剂泄漏,容易导致核反应堆的剧烈反应和爆炸,如何有效地控制核反应堆的温度及反应强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燃料转移技术由于熔盐反应堆采用的是液态燃料,而且不断进行核反应,因此燃料的转移是一项很关键的技术。

当前,我们需要精益求精,对熔盐流,包括盐量、速率、浓度分布等进行精细控制。

4. 熔盐反应堆控制研究熔盐反应堆的特殊性质和较为复杂的操作过程,给其控制的难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4.1 温度控制熔盐反应堆的温度控制是关键的一步。

冷却剂的流动都是由外部流体机械力推动的,因此为了保障反应堆的效率和安全性,需要进行温度控制,对熔盐反应堆燃料的温度、流速等进行精细控制。

反应堆原理图

反应堆原理图
核电厂中的能量转换与转递
水的热能 核能
蒸汽的热能 叶轮的机械能
电能
核能如何转变成热能
燃料芯块到冷却水 的热量传递 冷却水的载热和热 量释放
蒸汽如何转化成电能
蒸汽的产生 蒸汽在汽轮机 中作功
转子带动发电机发电
能量转换
核能 动力装置
发电机
电能
蒸汽的动能(热能) 汽轮机
机械能
安全壳
蒸汽发生器 反应堆
换料中 堆芯
堆腔
反应堆的组成
燃料组件 燃料棒
燃料组件
控制棒
冷却剂(慢化剂)人口
燃燃料料芯芯块块
控制棒 燃料组件 返回
❖ 安置核材料的物 体—燃料棒;
❖ 冷却燃料棒和带 走能量的载体— 冷却剂;
❖ 使中子慢化的物
控制棒❖ 组体控件—制慢中化子剂数;量,
即控制功率的物 体—控制棒。
压水堆燃料组件
棒束长
– 慢化剂:使中子慢化,仅热中子堆有 – 控制材料:控制中子数
• 控制棒组件 • 可燃毒物 • 可溶毒物
– 冷却剂:吸收热量 并带出堆芯
• 各种堆芯图例
控制棒 燃料组件 压力容器
压 上封头

容 堆芯吊兰


堆 上隔板
内 围板 构 下隔板
件 堆芯支撑部件
下封头
控制棒驱动机构
压力容器
新堆装料
压水堆堆芯
: 约3~4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燃料棒的排列:15×15或17×17
燃料棒的排列 15×15 或 17×17
燃料元件与燃料组件
燃料元件
燃料组件
控制棒组件及控制棒驱动机构
控制棒驱动 机构
控 制 棒

核反应堆控制复习要点

核反应堆控制复习要点

【一回路流程】反应堆冷却剂在主泵的驱动下流入反应堆,冷却并吸收反应堆芯的热量后从反应堆容器流出,进入蒸汽发生器一次侧,将热量传递给二次侧后流出,再由主泵循环驱动流入反应堆。

【二回路流程】一回路冷却剂携带的热量,在蒸汽发生器中传递给二回路的水,使二回路水在一定压力下加热,生成饱和蒸汽,去驱动汽轮机,带动与汽轮机同轴的发电机发电。

作功后的乏汽在冷凝器中被海水或河水冷凝为水,经低压加热、除氧,再由给水泵驱动经高压加热后,循环补充到蒸汽发生器中。

【三回路流程】以海水或河水为介质的三回路把乏蒸汽冷凝为水,同时带走电站的弃热。

【核电厂构成】:①核岛(压水堆本体,一回路系统):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泵、反应堆芯②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二回路系统【蒸汽发生器的作用】①把一回路冷却剂从反应堆堆芯带出的热量经蒸汽发生器管壁传给二回路水,使之产生蒸汽带动汽轮机做功。

②一回路水流经堆芯具有放射性,蒸汽发生器承担了防止二回路水被污染的第二道生物防护屏障。

【运行控制模式】基本负荷运行模式A:汽轮机负荷跟随核反应堆功率的运行模式(机跟堆)。

由于没有直接从电力系统到核反应堆功率控制的反馈回路,所以功率控制系统简单,作用是完成核反应堆的启动停闭,维持核反应堆功率在某一给定水平以及抑制功率的波动。

适合带基本负荷运行的机组,功率调节性能较差,但受到的热应力变化较小,利于电厂安全和机组寿命。

负荷跟踪运行模式G:核电厂的功率跟随电网需求而变化(堆跟机)。

具有从电力系统向核反应堆的自动反馈回路,控制系统复杂,作用是可以对负荷变化作出响应,以适应电网变化的需求,使机组具有灵活的功率调节性能使核电厂参与负荷跟踪和电网调峰运行。

【主要控制系统】核反应堆冷却剂平均温度控制系统(R棒组)、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G1、G2、N1和N2)、硼浓度、稳压器压力和液位、蒸汽发生器液位、给水流量、凝汽器蒸汽排放、大气蒸汽排放、汽轮机调节、发电机电压控制。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1)满足要求前提下尽量简单可靠(2)尽量减少运行参数瞬态变化量,并使其接近给定值,增加输出功率(3)在各种条件下,系统仍有一定的稳定裕度,不大的超调量和合理的调整时间(4)负荷低于15%FP时,可手动控制,高于15%FP时投入自动控制(5)允许负荷有±10%FP的阶跃变化,但阶跃变化±10%FP时,负荷不得超过100%(6)允许负荷以5%FP/min的速率连续变化(7)甩负荷50%-80%不引起大气蒸汽排放阀开启、停堆或主蒸汽安全阀开启(8)紧急停堆,汽轮机脱扣不引起主蒸汽安全阀开启(9)接到停堆信号后,能在约1.5s时间内快速落下控制棒【自稳特性】指反应堆出现内、外反应性扰动时,核反应堆能够维持稳定状态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S)=∑△∠(S-Zj)+ ∑△∠(S-Pj) = Z· (-2π )+ P· =(P-Z)· =R· 2π 2π 2π 即有: R = P - Z
自动控制理论
二、乃氏稳定判断
取S平面上封闭围线Cs为图 5-40所示。
F ( j ) 1 G( j ) H ( j )
图5-40 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Cs
相对稳定性 根据映射定理,S沿小半圆从 0 变化到 0
时,在 G(s) H (s) 平面上的映射曲线将沿着半径为无穷
大的圆弧按顺时针方向从 2 经过0转到

G (s) H (s)
0
2
K 1, j 0 G(s) H (s) 例5-6 s(Ts 1)
s 0
K
0

e j
1) 1,C 2 部分在GH平面上的映 射曲线为一半径无穷大 的半圆。 2) 2,C 2 部分在GH平面上的映 射曲线为一半径无穷大 的圆。
一.Ngquist稳定判据
Ngquist稳定判据的数学基础是复变函数论中的 映射定理,又称幅角定理. 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系统的全部特征 根(或极点)位于左半S平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根据奈氏判据的前提,特引入辅助函数F(S)=1+G(S)H(S), 该辅助函数F(S)的特点: 1) F(S)的极点是G(S)H(S)的开环极点; F(S)的零点是1+G(S)H(S)=0的特征根。 2) F(S)的零点与极点个数相同;(分子分母同阶) 3)F(S)与G(S)H(S)之间相差一个常数1。即F(S)曲线可由G (S)H(S)曲线右移一个单位得到。 2)映射定理(幅角定理):如果[S]上封闭曲线C内有Z个 F(S)的零 点P个F(S)的极点,那么,复变量S沿着C顺时针旋转一圈时,在 [F(S)]上的Г曲线则绕其原点逆时针转过P-Z=R圈。 其中: P----- F(S)在C内的极点数; Z----- F(S)在C内的零点数; R-----Г曲线绕其原点逆时针转过的圈数; R=0时,说明Г不包含[F(S)]原点; R<0时,表示ГF曲线绕其原点转过的圈数为顺时针方向;
0 0
1, j 0
统不稳定,并有两个
闭环极点在右半S 面.

§5-4 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系统的 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
相对稳定性 Ngquist图和Bode图的对应的关系
1.G( j ) H ( j ) 1 单位圆与0分贝线对应,单位 圆外, L( ) 0 2.GH平面上的负实轴与 ( )的-180°线对应. 3.幅相曲线穿越实轴上(-∞,-1)区间,但正穿越次数N+与负穿
自动控制理论
例5 7 G(S)H(S)
K TS 1 试用乃氏判据确定闭环 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解 G ( j )
K 1 T 2 2
() 180 arctanT
由于 p 1, N z 1,若使 z 0, 则N 1, 即GH ( j )曲线逆时针 包围(1, j 0)一周。显然只要 K 1就能使系统稳定 。 若G ( j ) H ( j )在j轴有奇点, 则乃氏途径需修改:
[证明如下]: 设F(S)的零点、极点在[S]上的分布如图示,并有一条封闭曲 线C包含F(S)的第i个零点Zi,在曲线C上选取一点S,当S沿着 C顺时针旋转一圈时,总有: △∠(S-Pj) = 0 (j=1,2,…,n) △∠(S-Zj) = 0 (j=1,2,…,m,j≠i) 而 △∠(S-Zi) = - 2π 同理 △∠(S-Pi) = 2π 其中 Zi、 Pi------为曲线C之内的零、极点; Zj、 Pj------为曲线C之外的零、极点;
G( j ) H ( j )
c
§5-4 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系统的c 剪切频率—对应于 G ( j ) H ( j ) 1 的频率,记为 相对稳定性 相角裕量—在剪切频率 c处,使系统达到临界稳定
状态所要附加的相角滞后量. 180 (c ) 为使系统稳定,相角裕量必须为正值. 增益裕量 K g —在相角特性 ( )等于 180的频率
P=0,v=1,顺时针转过π弧度 系统稳定
0

R
§5-4
例5-7
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系统的 4s 1 G( s) H ( s) 2 相对稳定性 1) s ( s 1)( 2s
P=0,V=2,从

顺时针
顺时针包围 (1, j 0) 点两周, P 0 ,系
S
×
s-p2 s-z1
s-zi s-zi OO
C
×
Г ∠F(S)
O
O
×
s-p3
s-p1 [S]
[F(S)]
若有 Z个零点被曲线Гs包围,则有 ∑△∠(S-Zi) = Z· (-2π); 同理: 若有P个极点被曲线Г s包围,则有 ∑△∠(S-Pi) = P· ; 2π 又因为: ∠F(S)=∑∠(S-Zj)+ ∑∠(S-Pj) 故有: △∠F(S)=∑△∠(S-Zj)+ ∑△∠(S-Pj) 所以,若有 Z个零点、 P个极点被曲线Г s包围,则有:
若围线Cs以顺时针方向包围了F(S)的z个零点和p个极点,由幅角原理可 知,在F(jω)平面上的映射曲线CF将按顺时针方向围绕坐标原点旋转N周。
N z p
由于
G(j ) H ( j ) 1 G( j ) H ( j ) 1
自动控制理论 映射曲线CF围绕F(S)平面的坐标原点等价于G(jω)H (jω)对GH平面上的 (-1,j0)点围绕。
图5-43 例5-7的奈氏图
自动控制理论
设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 H (S ) K (1 i S ) S (1 Tl S )
l 1 i 1 n m
,n m
在C2部分上, 令S e j ( 0)。代入上式,得
图5-45 s平面上的奈氏途径
lim G ( S ) H ( S ) lim
§5-4 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系统的 应用的两种情况 相对稳定性
1. (s) H (s) 不含有积分环节时 G
例5-5
Q( )
K G( s) H ( s) (T1s 1)(T2 s 1)
1, j 0


K
0
( )
解:系统稳定P=0
G 2. (s) H (s) 含有积分环节时 §5-4 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系统的
Ngquist稳定判据:闭环系统稳定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当 从 变化到 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G( j ) H ( j ) 按逆时针方向包围 (1, j 0) 点k周,k为 系统位于右半S平面的开环极点数目.
三.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 最小相位系统—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零点都位于 左半S平面. 非最小相位系统—在右半S平面存在极点,零点. 最小相位系统的特点: 1.不含有滞后环节,或不稳定的环节 2.对于具有相同幅频特性的系统,最小相位系统 的相角最小. 3.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对应关 系,因此只要知道其对数幅频特性,就可以画出其 相频特性,也可以写出其传递函数。而非最小相位 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之间不存在这种唯一对 应关系.
越N-次数相等。即在∣G(jω )∣>1(即20lg∣G(jω )∣>0) 内∠G(jω )对-π 线的正、负穿越次数相等。 正穿越:φ(ω )↑的方向,即(-∞,-1)区间由上向下方向; 负穿越:φ(ω )↓的方向,即(-∞,-1)区间由下向上方向。 比如:
-1 P=0 正负 -1 P=0
N+= N-=1 R=N+-N-=0 即相当于没有穿越
20 lg K
0
20

1
10
②因为在 L( ) 0 的 频段内,相频特性 ( )不穿 越 180线.按照乃氏稳定 判据系统是稳定的.
( )
0
90
180

7.2 系统的稳定裕量
• 至此为止我们讨论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只涉及定性 的概念,根据稳定判据判别系统稳定或不稳定。 现在要进一步讨论系统能够的相对稳定性问题. • 何谓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表征其稳定程度高 低的概念,称为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 稳定裕量就是表征系统稳定程度的量.它是 描述系统特性的重要的量,与系统的暂态响应指 标有密切的关系。
•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 (系统的所有闭环极点),均位于左半S平面. • 但是求解高阶系统的特征方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劳斯 判据,避免解特征方程,只需对特征方程的系数进行代数 运算,就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因此这种数据又称为代 数稳定判据. • 根轨迹法,令开环函数的一个参数——开环增益K (或另一个感兴趣的参数)从0变化到∞,与此对应,特 征方程的根,便在S平面上描出一条根轨迹的分布 • 本章的内容Ngquist稳定判据(奈奎斯特(奈氏)判据)
图5-41 G(jw)h(jw)曲线与1+G(jw)h(jw)曲线的关系
自动控制理论
乃氏判据 : 1)如果开环系统是稳 定的,即p 0,则其闭环系统稳定充要 条件是 G(jω)H(jω) 曲线不包围( 1,j0)点2)如果开环 系统不稳定, 且已 知有p个开环极点在s 平面的右方,则其闭环 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是G(jω)H(jω )按逆时针方向围绕( 1,j0)点旋转p周。
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采用Bode图的Ngquist判据:
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当 由0变到 时, 在 L( ) 0的频段内, ( ) 曲线穿越 线的次数 (正穿越与负穿越次数之差)为 P ,P为S右半平 2 面的开环极点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