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核能技术 我的反应堆控制

核能技术我的反应堆控制核能技术:我的反应堆控制在当今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核能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
而作为核能发电的核心设备,反应堆控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核能技术中我对反应堆控制的理解与看法。
一、反应堆控制的概述反应堆控制是指通过调节反应堆中核燃料的裂变速率,控制核反应链式反应的进行,维持核反应堆在临界态或设计稳态运行的技术手段。
它影响着核能发电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二、我对反应堆控制的理解1. 安全性:作为核能发电的关键环节,反应堆控制需要确保核反应的安全性。
首先,密封性和材料选择要符合高温、高辐射等环境条件,防止辐射泄漏和核材料泄漏。
其次,控制系统应具备高效、可靠、自动的特性,能够实时监测和调节反应堆的工作状态,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 稳定性:反应堆控制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保持反应堆的稳定运行。
在设计中,应考虑到燃料棒和控制棒的材料和结构,以及热工水力参数的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反应堆的恒定功率输出,避免功率波动过大。
同时,控制系统应对反应堆中的中子密度、温度等参数进行及时反馈和调节,使反应堆保持在设计运行状态。
3. 经济性:反应堆控制还需要保持核能发电的经济性。
通过合理的设计与优化,提高燃料利用率和热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并提高发电效率,以降低发电成本。
此外,反应堆控制还应考虑到维护和运行成本,提供合理的维护计划和运行指导,确保核能发电的长期可行性。
三、反应堆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核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反应堆控制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以下是我对未来反应堆控制的一些看法:1.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反应堆控制可望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
例如,引入自适应控制算法和迭代学习技术,使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反应堆的当前状态自主调节工作参数。
2.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反应堆的工作状态。
这将有助于优化设计和改进控制策略,提高核能发电的效率和安全性。
核反应堆工程 第1章(2009.3.3)(1)

绪论一、课程简介及要求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核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较全面地介绍与核反应堆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包括核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堆结构和反应堆结构材料,燃料循环,各种核动力系统,核反应堆安全等知识,使学员在短时间内对核反应堆工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为从事与核反应堆工程有关的工作打下知识基础。
绪论大学物理、核物理、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成绩:平时作业记录, ~20%作业要求: 依据充分,思路清晰,过程完备,书写工整; 按时,每周交上周作业。
期末测验: ~80%。
2 课程要求及考核办法3 课程特点:多学科知识基础;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热工,反应堆材料,燃料循环,核反应堆安全。
内容多,知识面广。
4 教学方式:讲课+自学绪论5 教科书及参考书:教材:核反应堆工程,阎昌琪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等,2004,8。
面向核工程专业研究生,内容适合本科非核工程专业学生。
参考书:Nuclear Reactor Engineering ,S.Glasstone & A.sesonske ,Third edition ,1986.有中译本。
内容丰富,面广,96万字。
核反应堆工程原理,凌备备、杨延洲主编,原子能出版社原子能工业,连培生,原子能出版社,2002,5。
内容丰富,86万字绪论目录1第一章核裂变能2第二章核反应堆物理基本知识3 第三章反应堆结构与材料(非燃料材料) 4 第四章反应堆燃料系统5 反应堆热量导出6 反应堆安全7 各种核动力反应堆系统第一章核裂变能1.1 核能基础1.2 核裂变1.3 核裂变反应堆1.4 反应堆的发展史1.5 我国的核反应堆工程发展成就引言在1939年发现了核裂变现象这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这一事件为一种全新的能源—原子能—的利用开辟了前景。
核能的发展与和平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核能的利用中,核电的发展相当迅速,核电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
核电行业核反应堆设计与安全方案

核电行业核反应堆设计与安全方案第一章:核反应堆设计概述 (3)1.1 设计原则与目标 (3)1.2 设计流程与方法 (4)第二章:核反应堆类型及选型 (4)2.1 常见核反应堆类型 (4)2.2 反应堆选型依据 (5)2.3 反应堆选型方法 (5)第三章:核反应堆物理设计 (5)3.1 反应堆物理基础 (5)3.1.1 核反应堆概述 (6)3.1.2 核反应堆物理基本原理 (6)3.1.3 反应堆物理参数 (6)3.2 反应堆物理计算 (6)3.2.1 反应堆物理计算方法 (6)3.2.2 反应堆物理计算内容 (6)3.3 反应堆物理试验 (6)3.3.1 反应堆物理试验目的 (6)3.3.2 反应堆物理试验方法 (7)3.3.3 反应堆物理试验内容 (7)第四章:核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 (7)4.1 热工水力基本原理 (7)4.2 热工水力计算方法 (7)4.3 热工水力实验研究 (8)第五章:核反应堆结构设计 (8)5.1 反应堆结构设计原则 (8)5.2 反应堆结构材料选择 (9)5.3 反应堆结构强度计算 (9)第六章:核反应堆安全分析 (9)6.1 安全分析基本方法 (9)6.1.1 定性分析方法 (10)6.1.2 定量分析方法 (10)6.1.3 混合分析方法 (10)6.2 安全分析指标体系 (10)6.2.1 安全指标 (10)6.2.2 风险指标 (10)6.2.3 功能指标 (10)6.3 安全分析实例 (10)6.3.1 故障树分析 (10)6.3.2 事件树分析 (11)6.3.3 概率安全分析 (11)6.3.4 风险评估 (11)第七章:核反应堆预防与处理 (11)7.1 预防措施 (11)7.1.1 设计阶段预防措施 (11)7.1.2 运行阶段预防措施 (11)7.1.3 管理阶段预防措施 (11)7.2 处理流程 (12)7.2.1 报告 (12)7.2.2 分类与评估 (12)7.2.3 处理 (12)7.2.4 调查与分析 (12)7.3 应急响应 (12)7.3.1 应急预案 (12)7.3.2 应急响应等级 (12)7.3.3 应急响应措施 (12)第八章:核反应堆运行与维护 (13)8.1 反应堆运行管理 (13)8.1.1 运行管理目标 (13)8.1.2 运行管理组织 (13)8.1.3 运行管理制度 (13)8.1.4 运行监测与控制 (13)8.2 反应堆维护保养 (13)8.2.1 维护保养目标 (13)8.2.2 维护保养组织 (13)8.2.3 维护保养制度 (13)8.2.4 维护保养内容 (13)8.3 反应堆故障处理 (14)8.3.1 故障分类 (14)8.3.2 故障处理原则 (14)8.3.3 故障处理程序 (14)8.3.4 故障处理措施 (14)第九章:核反应堆辐射防护 (14)9.1 辐射防护基本原理 (14)9.1.1 辐射的分类及危害 (14)9.1.2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4)9.2 辐射防护措施 (14)9.2.1 辐射防护设计 (14)9.2.2 辐射防护操作 (15)9.2.3 辐射防护监测 (15)9.3 辐射防护监测 (15)9.3.1 辐射监测方法 (15)9.3.2 辐射监测数据分析 (15)9.3.3 辐射监测管理 (15)第十章:核反应堆环境保护 (16)10.1.1 设计原则 (16)10.1.2 环境保护措施 (16)10.2 环境影响评价 (16)10.2.1 评价内容 (16)10.2.2 评价方法 (17)10.3 环境监测与治理 (17)10.3.1 监测体系 (17)10.3.2 治理措施 (17)第一章:核反应堆设计概述1.1 设计原则与目标核反应堆设计是一项涉及众多学科、技术复杂、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工程。
核反应堆中的反应控制方法

核反应堆中的反应控制方法核反应堆是利用核能进行能量转换的装置,它能产生大量的电力,但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证核反应堆安全可靠地运行,必须对核反应进行控制。
本文将对核反应堆中的反应控制方法进行介绍。
1.反应堆中的物理过程在开始介绍反应控制方法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反应堆中的物理过程。
核反应堆中的反应物通常是铀-235、铀-238和钚等,它们与中子发生相互作用,引起裂变或俘获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反应堆中的反应过程需要控制,以确保堆安全稳定地运行。
2.反应控制方法(1)核反应堆的排除反应——反应堆的排除反应是指将反应堆中的中子吸收剂移除,以使中子的流量降低。
这是一种常用的反应控制方法。
(2)控制燃料的含量——燃料中的铀-235对反应控制非常重要。
如果燃料的铀-235含量过高,反应过于剧烈,如果含量过低,反应速度慢,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能量。
(3)增加辐射体吸收——这种方法是通过添加一种辐射体,使其吸收中子来控制反应。
这种方法在核反应堆运行的初期使用,随着堆的运行,辐射体逐渐消失。
(4)调节反应堆中的质子——质子是中子的反应体,通过控制质子的流量,可以控制核反应堆的反应速率。
(5)利用控制棒——控制棒是一种可以插入核反应堆中的棒状物体。
它们通常由坚固的黑钢和铂-铑合金制成。
控制棒的重量大于核反应堆中的其他物资,它们的下落可以减慢核反应的速率,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
(6)使用反应性反馈——反应性反馈是指使用吸收材料,如铝、铁、铅等,依靠中子引起的反应来降低核反应堆的反应速率。
(7)调节燃烧轴线——燃烧轴线是指沿着核反应堆棒中燃料的轴线。
通过调节燃烧轴线的位置,可以改变燃料的形状,从而控制反应。
(8)改变冷却剂的温度——冷却剂是核反应堆中的一种流体,用于冷却和稀释反应堆中的热量。
通过改变冷却剂的温度,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和强度。
3.结论核反应堆的反应控制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确保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核反应堆控制与保护考试大纲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复习提纲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分为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公式推导/看图分析★★★★★参考教材:[1]《核反应堆控制》(张建民,2009,原子能出版社)第1章、第4章、第6章[2]《大亚湾核电站运行教程》(上册,璞继龙,1999,原子能出版社)第七章[3]自动控制以及控制系统基本知识参考课件相关内容及其他参考资料。
第1章核反应堆控制概述1.2核反应堆控制的物理基础[1]核反应堆产生的热功率与中子注量率的关系(★★)中子代时间(★★)反应堆周期(★★★)2倍周期(★★)缓发中子对平均中子代时间和反应堆周期的贡献(★★★★)1.3反应性控制剩余反应性(★★)后备反应性(★★)反应性控制方式(★★★★)1.4核电厂稳态运行方案稳态运行方案的定义(★★★)各稳态运行方案的优缺点及对应的堆型(★★★)1.5核电厂运行控制模式各负荷运行模式的定义(★★)各负荷运行模式的优缺点(★★★)第2章自动控制基本知识2.1自动控制的基本术语(★★★★)[3]2.2系统的数学模型物理系统数学模型的表示方法(★★)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传递函数(★★★★)2.3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自平衡对象(★★★★)静态特性(★★)放大系数(★★)惯性(★★★)纯迟延(★★★)流入量、流出量与被控对象输入量、输出量的区别(★★★)第3章控制系统基本知识3.1 概述[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2 控制器控制规律控制器的作用及控制规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律的优缺点(★★★★★)PID的传递函数(★★★)3.3 串级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的组成(★★★)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3.4 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1]第4章核反应堆动力学模型4.2核反应堆动态方程点堆动态方程(★★★)点堆动态方程的线性化方程(★★★★)等效单组缓发中子点堆动态方程(★★★★)常源近似(★★★)瞬跳近似(★★★)反应性方程(★★★★)渐近周期(★★★)氙的效应和动态方程(★★)4.3核反应堆的瞬态响应分析等效单组缓发中子的瞬态响应分析(★★★★)4.4核反应堆的传递函数等效单组缓发中子核反应堆的传递函数(★★★★★)第6章压水堆核电厂控制6.1概述[1]核反应堆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核反应堆的自稳自调特性(★★★★)6.2压水堆功率分布控制热点因子、轴向偏移和轴向偏差的定义(★★★)轴向功率分布的影响因素(★★★)限制功率分布的有关准则(★★★)常轴向偏移控制(★★★)轴向偏差与轴向偏移的关系式(★★★)热点因子与相对功率的关系式(★★★)模式A运行梯形图(★★★)某参考核电厂模式G运行梯形图的线、区的确定(★★★★★)6.3控制棒及其驱动机构R棒组的功能(★★★★)控制棒的微分价值和积分价值(★★★)功率补偿棒组叠步移动的优点(★★★★)叠步移动插棒的顺序(★★★)R棒组的调节区(★★★★)功率补偿棒组的有效标定曲线(★★★)6.4压水堆功率控制G模式核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的组成(★★★)6.4.1功率控制系统最终功率设定值(★★★)压水堆功率(功率补偿棒组)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闭锁插棒(★★★)6.4.2冷却剂平均温度控制系统冷却剂平均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三通道非线性调节器(★★★★)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超前滞后单元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偏差微分单元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可变增益单元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综合温度偏差信号(★★★★)棒速程序控制单元(★★★★★)6.4.3硼浓度控制调硼的好处(★★★)需要进行硼的稀释操作的两种情况(★★★)需要进行硼化操作的三种情况(★★★)降负荷过程的硼浓度调节(★★★★)第七章反应堆保护[2]7.1概述反应堆保护系统的功能(★★)保护系统的设计准则(★★★★)RPR系统的工作原理(★★★★)停堆响应时间(★★)7.2包壳保护包壳保护的目标(★★)包壳损坏的原因(★★★)参与包壳保护的参数(★★★★)包壳保护的图形表示法(★★★)ΔT保护图(★★★)超功率ΔT保护线和超温ΔT保护线的确定(★★★★)。
核反应堆压水堆控制绪论课件

06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分析
事故原因
反应堆设计缺陷、操作失误、安全系统失效等。
事故影响
辐射污染严重,导致数十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 响,包括健康问题、生态灾难等。
事故教训
加强核安全监管,提高反应堆设计和操作水平, 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案例二:福岛核事故分析
事故原因
地震和海啸导致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失效,进而引发燃料棒熔毁和 放射性物质泄漏。
控制系统
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 被控对象及一些辅助设备组成 。
控制器
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参数变化 ,按照一定的控制策略进行计 算,输出控制信号。
被控对象
需要被控制的设备或过程,如 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等。
控制棒控制系统
控制棒
由吸收中子的材料制成,通过 插入或抽出控制棒来控制反应
堆的功率。
控制棒驱动机构
事故影响
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长期影 响仍存在。
事故教训
加强核设施的地震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 强核安全文化培育。
案例三:美国尤卡山核废料处理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美国尤卡山核废料处理项目是全球最大的核废料处理项目之一,旨 在处理数以万吨计的高放射性核废料。
冷却剂流量控制器
根据冷却剂温度控制器的输出信号, 调节冷却剂的流量,以实现冷却剂温 度的精确控制。
加热器
用于加热冷却剂,以补偿反应堆运行 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损失。
冷却剂泵
用于驱动冷却剂循环流动,将反应堆 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蒸汽发生器等设备 。
03 核反应堆控制原 理
中子平衡控制
中子产生
01
核反应堆控制知识点

核反应堆控制知识点核反应堆是一种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发电的装置。
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需要精确的控制来确保安全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核反应堆控制的知识点。
1.反应堆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核反应堆通常由燃料组件、冷却剂、反应堆堆芯和控制系统组成。
燃料组件是核反应堆的燃料来源,冷却剂用于吸收和传递产生的热量,反应堆堆芯是核反应的主要区域,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核反应的速率。
2.反应堆功率的调节核反应堆的功率需要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可以通过调节控制棒的位置来实现。
控制棒通常由吸中子材料制成,能够吸收中子从而减慢核反应的速率。
将控制棒插入堆芯可以降低功率,而将其抽出则可以增加功率。
3.反应堆的稳态运行稳态运行是指反应堆的功率和其他物理参数保持恒定。
为了实现稳态运行,需要调整冷却剂的流量、控制棒的位置和核燃料的补给。
稳态运行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反应堆的功率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发电需求。
4.反应堆的临界状态临界状态是指核反应堆中的核链式反应保持稳定的状态。
当临界状态达到时,核反应的速率与吸收速率相等,反应堆的功率保持恒定。
控制系统需要确保反应堆始终处于临界状态,以保证稳定运行。
5.反应堆的安全措施核反应堆的安全措施是保证反应堆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其中包括紧急停堆系统、核事故应对措施和辐射防护等。
紧急停堆系统可以迅速切断核反应,核事故应对措施可以应对可能的异常情况,辐射防护措施用于保护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不受辐射的影响。
6.反应堆控制的挑战核反应堆的控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核反应的复杂性,需要精确的测量和控制技术来确保安全和稳定的运行。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反应堆,控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结起来,核反应堆控制是确保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关键。
了解核反应堆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功率调节、稳态运行和临界状态的相关知识,以及了解安全措施和挑战,对于从事核能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对核能感兴趣的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核反应堆压水堆控制绪论课件PPT

核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原子核与另 一个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导致 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
链式反应
在核反应过程中,一个中子在裂 变过程中释放出多个中子,这些 中子又继续引发其他原子核裂变 ,形成持续的裂变链。
压水堆的工作原理
压水堆
利用高压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的反 应堆。
工作原理
在压水堆中,燃料棒在高温高压下发 生裂变反应,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 中子。中子与下一个燃料棒发生链式 反应,维持反应堆的持续运行。
核反应堆压水堆控制绪论 课件
• 引言 • 核反应堆基本原理 • 压水堆结构与系统 • 核反应堆控制 • 核反应堆安全与监管 • 未来核能发展与挑战
01
引言
核能简介
01
02
03
核能
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 核释放的能量,具有清洁、 高效、可再生的特点。
核能应用
核能主要用于发电、推进、 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
反应堆的启动与停堆
启动
在反应堆启动时,需要引入中子源,使链式反应开始进行。
停堆
当反应堆需要停止运行时,可以引入控制棒或化学抑制剂, 吸收中子,使链式反应停止。
03
压水堆结构与系统
反应堆压力壳
总结词
反应堆压力壳是压水堆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了核反应堆的活性区域和控制组件。
详细描述
反应堆压力壳是一个厚重的钢制容器,内部装有核燃料组件和控制组件。它承 受着高温高压的反应堆冷却剂,并保持其密封性,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
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控制系统组成
核反应堆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 和执行机构等组成,用于监测和控制 反应堆的运行状态。
控制系统功能
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调节反应堆功率、 控制反应性、稳定反应堆运行等,以 确保核反应堆安全、经济和高效地运 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2
三、可燃毒物棒控制
首次燃料循环中,装载的全是新燃料,具有 很大剩余反应性。仅用调节硼酸浓度来补偿的话, 硼酸浓度将很高。当浓度达到1700ppm时,慢化 剂温度系数约为+18pcm/℃。 为确保反应堆在装料初期运行工况下负的慢 化剂温度系数,采用在堆内装入中子吸收截面较 大的物质,把它作为固定不动的控制棒装入堆芯, 用来补偿堆芯寿命初期的剩余反应性。这种物质 称为可燃毒物。一般为含硼玻璃棒。这样在功率 运行时,硼酸浓度可限制在 1300ppm~1400ppm, 从而确保慢化剂温度系数是负值。
6
1.3 反应堆控制的物理基础
缓发中子的作用 中子平均寿命
l (1 )l0 i (ti l0 )
i 1 6
t
i 1
6
i i
0.085s 0.1s
缓发中子份额非常小,但平均中子代时间和核反 应堆周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缓发中子。由于缓发 中子的存在,才使得核反应堆控制成为可能。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1
二、慢化剂中可溶性毒物控制
硼酸浓度控制方式
自动补偿、稀释、快速稀释和加浓等。
控制方式的选择原则
随着反应堆的启动运行,由于从冷态到热态运行 中的温度变化以及燃耗、中毒等引起的比较缓慢 的反应性下降,用稀释方法调节。 停堆、换料及补偿氙的衰变引起的反应性增加, 需要加浓调节。硼酸加浓而引入的负反应性,在 额定功率条件下,数量级为-10-4/ppm。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5
1.5 核电厂运行控制模式
基本负荷(模式A)运行方式(国内广泛采用)
核电站按照其设计的基本负荷运行,而不随外接电力
系统的变化而变化,汽轮机的功率随反应堆功率变化 而变化(“机跟堆”)。 反应堆功率波动小,从电力系统向反应堆没有反馈回 路,控制系统简单。 适用于机组采取比较缓慢的负荷跟踪运行时,此时调 硼所排出慢化剂少。 设备所受热应力小,有利于安全和机组寿命。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7
平均温度运行方式的限制因素
对二回路运行的限制
二回路需要具有一定的压力、温度和流量的蒸汽及合
格的蒸汽品质。
由于二回路功率PH是(Tav-Ts)的函数。为得到满足要
求的负荷PH,当Tav下降时,Ts也应随之下降。但是, 当 Ts 太低时,将导致汽轮机入口处蒸汽中水含量过高, 进而腐蚀汽轮机叶片。因此,为得到合格的蒸汽参数, 应使Tav随负荷变化。
• • • • • •
W
--堆芯活性区平均中子通量密度, 中子数/cm2· s; V --堆芯活性区体积, cm3; C --单位换算系数; Ef --每次核裂变平均释放的能量, 值为200MeV; f --裂变材料的微观裂变截面, m2; N --堆芯平均单位体积内核裂变材料的核子数, 1024原子/cm3;
自动控制在核反应堆运行中的重要意义 核电厂仪控系统 控制系统 仪表系统 保护系统 核电厂仪控系统的发展 数字化仪控系统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3
1.2 核反应堆控制的物理基础
反应堆产生的热功率为:
Pn CE f Nσf ΦV
F 为一回路冷却剂流量, kg/s Cp为冷却剂的比热容, J/kg℃
核电站运行目标:Pn=PH
压水堆中主调节量是冷却剂平均温度Tav,它的大小 反映了堆功率与负荷之间差的大小,即一回路与二回路之 间的不平衡关系。 dTav M 为一回路水的当量质量, kg Pn PH M C p dt 因此,为测定一回路和二回路之间的功率差额,只要 测量Tav的变化量就够了,这就是平均温度运行方式。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蒸汽温度Ts的选择
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温度Ts应尽量的高
蒸汽温度温度太低时,由于蒸汽在高压缸内膨胀时,
压力和温度的进一步下降,使得低压缸接口处的蒸汽 参数远在饱和曲线下,导致蒸汽中含水量增加,腐蚀 汽轮机叶片。
汽轮机的效率理论上随Ts升高而升高。
式中:(UA)s为蒸汽发生器一次侧到二次侧的等效传热系数, W/℃;
Tav、Tc、Th分别为一回路冷却剂平均温度、堆进口和出口温 度, ℃
Ts为蒸汽发生器二次侧蒸汽温度, ℃。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5
1.4 核电厂稳态运行方案
反应堆堆芯的输出功率
Pn F C p Th Tc
其中, (UA)s 是与二回路蒸汽流量和蒸汽发生器的 本身特性相关。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4
进而可求得蒸汽流量Fs ,从而可以确定汽轮 机第一、二级的压力关系:
Fs Fs 0
2 2 Ts 0 P P 1 2 2 2 P02 P01 Ts
第一章
式中,Fs----某工况时蒸汽流量, kg/s; Fs0 ---额定工况蒸汽流量, kg/s; P1 ----汽轮机第一(冲动级)级压力, MPa ; P2 ----汽轮机第二级压力,MPa; P01 ---汽轮机第一级额定工况压力, MPa; P02 ---汽轮机第二级额定工况压力, MPa; Ts -----蒸汽某工况温度, K; Ts0 ----蒸汽额定工况温度, K。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3
三、可燃毒物棒控制
由此可见,在首次燃料循环开始时,该方式 具有降低对慢化剂中硼酸浓度要求的作用。第一 次换料后,可燃毒物棒就被去除。 另外,可燃毒物在堆芯内应尽可能均匀地布 置在没有控制棒的导向管内。
仪器管道 导向管 燃料栅元 含有可燃 毒物的导向管
23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冷却剂平均温度程序方案
如果稳态运行方案已经确定,一回路冷却剂 平均温度,堆芯出口温度,堆芯入口温度,以及 蒸汽发生器二次侧蒸汽温度都已确定。 由于反应堆的能量由下式给出
Pn F C p Th Tc
同时由于
PH UAs Tav Ts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0
二、慢化剂中可溶性毒物控制
由于反应堆燃料装载量大,剩余反应性大, 要抵消大的剩余反应性并保证有足够的停堆深度, 仅用控制棒进行补偿,将导致控制棒太多,难以 实现。因此,压水堆还采用化学与容积控制来补 偿剩余反应性,即慢化剂中可溶性毒物控制。 具体方法:在慢化剂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可溶 性中子吸收剂10B,通过调节溶液中的硼酸浓度或 溶液总体积来补偿反应性。
该运行方式的特点
优点:把方案1中二回路的全部负担,由一回路和二回
路共同承担,从而减轻了二回路系统的负担,不致于 造成二回路系统、设备的限制太强。
缺点:给一回路系统增加了一定的限制条件。
Tav的变化导致冷却剂比容变化,产生如下后果: 必须采用一个比较大的稳压器,它的体积根据功率从0 到100%FP时Tav的变化来决定。 一回路排出待处理的液体容量比较大。 调节棒组件移动范围比较大。 负荷 Tav 反应性 控制棒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4
1.4 核电厂稳态运行方案
核电站稳态运行方案
定义:反应堆及动力装置在稳态运行条件下,以负荷功率 或反应堆功率为核心,各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流量 等所应遵循的一种相互关系的特性。 核电站的输出功率PH与蒸汽发生器一次侧和二次侧的 温差: PH UAs Tav Ts Tav Th Tc / 2
n Λ T dn / dt
n n0 e
( )t Λ
替换
可以看出,反应堆周期是一个动态参量,当反 应堆的功率水平不变时,周期为无穷大;只有当 功率水平变化时,周期才是一个可测量的有限值。 通常,现场测定的是周期倒数。
代入
n n0 e t / T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K eff 1 K eff
l K eff
Keff 为有效增殖因子
平均中子代时间: Λ
l 为中子寿命
反应堆中子密度变化与反应性的关系为:
( )t dn 积分 n n n0e lp dt lp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5
1.3 反应堆控制的物理基础
反应堆周期定义为: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19
4种稳态运行方案
二回路蒸汽压力恒定方案 冷却剂平均温度恒定方案 冷却剂出口温度恒定方案 冷却剂平均温度程序方案
第一章
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0
冷却剂平均温度程序方案
该方式是一种热和机械制约之间的折衷方式。 由于平均温度恒定运行方式对二回系统要求很高 (机械制约),故将二回路承担的负担转移到一 回路(热制约)。大多数压水堆核电站均采用此 方案。 Tav随功率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Tav Tav0 KPH
其中,Tav0为零功率时的平均温度, ℃;K为Tav与 功率PH成函数关系的斜率, ℃/(%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