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的母亲》导学案

合集下载

邹韬奋《我的母亲》导学案5

邹韬奋《我的母亲》导学案5

十四我的母亲邹蹈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自主导学】1.邹韬奋,原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祖籍江西余江。

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查.氏()憧憧..()妹仔.()蒙眬.()鞋袜.()歉疚.()惺忪.()呜咽.()3.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订正。

A.浙江元霄莫名其妙()B.时候蜡烛热泪盈框()C.瞥见柔和寻寻善诱()D.帐门含冕饮泣吞声()4.选词填空。

(1)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憧憧)的大客厅里。

(2)(母亲)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宝,饱)眼福。

5.根据文句中括号内含义写出相应词语。

⑴她讲得(健谈而且感人),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又愁眉双锁()⑵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的良师。

()⑶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6.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1)课文从几个侧面展现了“母亲”的性格,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2)《我的母亲》一文主要描写了妇女在封建社会的命运,以及封建家庭教育的情形,同时也记述了“母亲”对“我”的哺育过程,表达了“我”对母爱的颂扬感激之情。

()【自主合作探究】7.课文主体部分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断,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我的母亲》导学案教师寄语: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 理清课文结构。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 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概括母亲的形象, 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学习难点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 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 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 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 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检查预习:1.熟读课文2.给加粗字注音眼翳病绰号侮辱气量广漠管束宽恕文绉绉庶出3.标明段落序号, 理清文章结构4.了解作者胡适(1891~1962), 现代作家、学者, 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 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

她23岁守寡, 一直守了23年, 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

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 她含辛茹苦, 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她忍受一切, 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 也要供胡适读书, 她处处为儿子设想, 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1918年11月, 她历尽寡居的艰辛, 离开了人世。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感悟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找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试用“母亲是一个___的人, 因为文中写道___”的形式组织语言, 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 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二)探究质疑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 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 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三)赏读品析1.品味亮点词语(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 只学会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我的母亲》学案(学生用)

《我的母亲》学案(学生用)

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我的母亲》导学案(就业)主备人__________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熟练掌握本课字词。

2.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3. 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理清课文结构;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白描手法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

学习过程任务一掌握基础1、写作背景本文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

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

这次也是一样。

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2、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_,字_______,___代著名作家。

一岁半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血汗灌养和亲友的资助下,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

老舍先生的母亲并不识字,但她通过生命的教育,把她性格中的坚韧、善良、宽容的品性和勤俭、好客的生活习惯传给了老舍先生,为新中国培养出一代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等。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我的母亲》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学习目标】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A、为母亲洗一次脚B、为母亲梳一次头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自学成果展示】1、字词展示字音:文绉绉zhò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眼翳yì词义:广漠宽恕文绉绉面红耳赤侮辱2、材料展示(理解母爱)将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材料和胡适的材料分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

父亲是农民。

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

20岁生了胡适,23岁守寡。

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智力投资”,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

3、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合作探究】探究题目一:读了______________,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明确: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探究题目二: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初三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 - 宽正校园-宽正教研教学平台

初三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 - 宽正校园-宽正教研教学平台

初三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序号: 18课型:新授执笔:翟纯德审核备课时间: 3月31日上课时间:4月10日执教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预习导学:1、读一读写一写。

责罚管束气量广漠宽恕质问文绉绉面红耳赤仁慈侮辱穈轻薄眼翳宽裕文绉绉2、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到的?3、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导学过程:1、小组交流预习导学部分。

2、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3、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合作探究: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拓展延伸: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3、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教学后记:板书设计:初三语文《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序号: 19课型:新授执笔:翟纯德审核备课时间: 3月31日上课时间:4月11日执教人: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亲情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感激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2. 如何让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的打印稿。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如《母亲》。

2.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我的母亲》。

2.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感受母亲的关爱。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母亲》。

2.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母亲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母亲的辛勤付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亲情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重要性,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人教初中语文八下《2我的母亲》word教案 (2)

人教初中语文八下《2我的母亲》word教案 (2)

湖南省益阳市六中九年级语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深沉。

2、沉入文本,体会反讽式语言的深层含义。

3、结合文中的对比,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家人庆祝母亲节戏剧性的过程,从事与愿违的理由中感受深厚的思想内容。

难点:儿女们庆祝母亲节反使母亲为全家人过节操劳的行为是出于对母亲的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母爱、亲情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与生俱来的,它也必然会无限延续,成为永恒的话题。

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我们看到了爷爷对翠翠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也感受到了翠翠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心头萦绕上了一层凄美的忧伤之情;走近史铁生的《合欢树》,我们又深深感受到了一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和愧疚,同时也激发起了我们对母爱、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思考。

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者的主观干预下却有了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往往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及行文的思路中,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作为一位幽默大师,里柯克又将以一种什么方式带我们去解读母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作一次探究之旅。

二、指导预习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交流指导三、合作探究1、梳理“我们一家”过母亲节过程中的细节,感受故事情节戏剧性的推进。

计划结果理由准备给母亲买顶帽子→还是灰色旧无沿帽——母亲不喜欢新的,女儿说戴了非常合适↓带母亲乡下兜游→取消兜游——漫无目的,要避免折腾↓带母亲去钓鱼→母亲留在家中准备饭菜——汽车不宽敞;母亲不喜欢钓鱼,父亲怕母亲着凉,给母亲安静;女儿要炫耀新帽;儿子帮不上忙↓回到家、晚餐时→给父亲拿手巾肥皂——总得迁就她母亲情愿,我们这一次要母亲歇会儿屡次三番上菜、收盘、擦桌、洗碗碟为把母亲节过得隆重,出于对母亲的爱,全家人精心准备了一个个的计划,可总是事与愿违,结果反使母亲为全家人操劳。

这一动机和效果的反差已令我们感受到母亲所奉献的无私的爱。

然而,文章的幽默在于造成这一结局的理由似乎又顺理成章,每次计划的改变,都是因为我们考虑到母亲的“不喜欢”或“情愿”,正如大家看见母亲操劳时,却表示“我们这一次总得迁就她”讽刺的是,让母亲在自己的节日里操劳反倒表现出父亲和儿女们对母亲意愿的尊重。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八年级下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课型:预展课主备:孙永平集备:初三学年语文教师使用日期:2012年3月【学习目标】1.我能概括出文中所举的事例,并且能从事例中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2.我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从具体事例中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学习导航】可参考《藤野先生》中以具体的事例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课前热身】配乐朗诵(岁月爬上你的额头/时光驶过我的双肩/晨光中,你绽放动人的微笑/还有一条条沧桑/托起我稚嫩的翅膀/那香甜可口的饭菜/那温绵柔软的毛衣/那孜孜不倦的教诲/生活的情结与我紧密相连/在溶入血液里/在渗入骨髓里/在涌入心窝里/你的爱让我动容/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样东西/比长江之水更加源绵不绝/比黄河之势更加摄人心魄/比松柏之绿更加坚韧长青/那就是你的爱/你深沉的爱/无私的爱/我的母亲)【自主学习】(一)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2.相关知识: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

在家里的心愿是盖一座瓦房,因贫穷盖不起,在当时当地的媒婆给他介绍了年长她30岁左右的胡传。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抛下了孤儿寡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鲁特旗第五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主备人:邵学宇
2、《我的母亲》导学案
班级:八年班组别:第组姓名:评价:时间: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词;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从母亲的言行入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读课文二到三遍。

2、完成练习册基础积累部
分的题。

3、搜集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各两份。

作品:
歌曲:
诗词:
【自主学习】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并请用以下的形式组织语言,
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A、母亲是一个____的人。

因为文中第__页第__段__行写道“__(引
用文中的话)_____”
B、母亲是一个____的人。

因为第__段讲(概括事件)
【合作探究】
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4、母亲给“我”的极大影响有哪些?
5、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
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质疑解惑】
母亲是旧社会传统的“良母”典型,她的美好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她的一些思想观念并不完全符合新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不能毫无保留地加以提倡。

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拓展延伸】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达标检测】
结合练习册“夯基达标”部分的题检测学习成果。

传承国学,吟诵经典: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赏析: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对母爱做尽情的讴歌。

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