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 金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多么重要,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更加重要的,因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开展其他对话的基础。
学生只有细细研读文本,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从文本中得到收益,才能和老师同学之间进行高品质的交流。
既然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此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找准关键词,揣摩文本情感苏教版的每一篇教材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要么词句优美,要么含义深刻,有名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平凡人无私奉献的品质,有祖国山河优美的风光……只要学生能细细品读这些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这些课文中有许多词语非常丰富,用词也很准确生动、传神。
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把这些关键词语找出来,反复揣摩,细心体会,就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就能体会作者为什么会使用这个词语了。
一个关键词往往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三亚落日》一课,第一句话是:“就说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找出关键词,孩子们通过品读,果然都找出来了——诗意。
我让他们由这个关键词进行了“辐射”:哪些语句说明三亚的落日具有“诗意”的?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看看你能不能在品读句子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出画面。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遣词造句,而且获得了阅读的方法,避免了平均用力,节约了时间,也可以进行更多的阅读。
这样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课文内容的学习,在作者的眼中,落日就像一个顽皮的孩童、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一个技艺高超的跳水员,这样的语言都是充满“诗意”的,这样的画面也是充满“诗意”的,学生都沉浸在优美的“诗意”之中,这时,我接着抛出问题:“孩子们,看到这如诗如画的落日,你的脑海里回想起了什么诗句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和语文教师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字背后的意蕴,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需要和学生进行一场“对话”,引导他们发现文字中的美妙之处,促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下面就浅谈一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才会愿意去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
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有些学生对于阅读并没有内在的需求感,因此需要教师用“对话”的方式去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逐渐建立起对阅读的渴望。
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阅读经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益处,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和学生进行“对话”,引导他们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结构,而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解析一些阅读方法,如主题概括、段落主旨概括、篇章结构分析等,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理解文章。
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和学生进行“对话”,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所阅读的内容。
阅读不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是对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对文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促使他们超越表面的文字,去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五、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和学生进行“对话”,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
阅读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更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

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对话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话可以传递知识、交流情感、建立关系。
在学习中,与文本直接对话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呢?一、提供多样化的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首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文本,可以是课本、故事、新闻、评论、小说等,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中感受语言的力量和美感。
例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故事对话,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他们逐渐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含义。
二、创设交际场景创设具有真实感和情境感的交际场景,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进行对话。
这样,学生就不仅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可以提高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运用能力。
三、注重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
例如,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民主?”、“为什么说民主是不放弃全民的利益?”,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民主的基本概念,还可以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鼓励他们探究自己的疑问,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一篇童话故事,然后给出一些问题,如“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主人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结论与文本进行对话。
五、尊重学生个人差异在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阅读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古诗词、歌曲、故事等,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问答和讨论,以较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阅读对话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话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话在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对话。
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让学生参与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在阅读某篇文章之后,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设置合适的对话环境在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置合适的对话环境。
一个良好的对话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为学生进行对话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合适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合适的对话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对话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在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在对话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表扬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
通过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及时总结对话内容在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对话内容。
浅谈多种方法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改探微浅谈多种方法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张文俊《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几种对话形式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并在多种对话过程中习得言语、积累内化,直至运用言语。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桥梁,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氛围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教室中多媒体一体机的便利条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把文本中蕴含的背后故事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文本中的画面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文本的背景内容更具体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二者的距离,从而更深入的融入文本,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感知文本内容,体验感悟,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战争场面离学生比较遥远,课件播放抗日战争场面,渲染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炮弹在小庙周围爆炸,越来越残酷的战争场面和白求恩大夫的从容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硝烟滚滚”“弹片纷飞”“炮弹将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的紧急时刻,紧扣“沉思”来感知和体会,从文本中理解白求恩大夫与师卫生部长之间的对话以及白求恩大夫依旧临危不惧、争分夺秒地做手术,充分展现出白求恩大夫恪守岗位,不惧牺牲,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和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再比如:四年级下册第24课《黄继光》中,通过环境烘托渲染战争的惨烈,抓住黄继光“愤怒地注视”“转过身来坚定地说”把人物的神态和语言动作生动地描写了出来,“愤怒”表现了黄继光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坚定”表现了他坚决要完成任务,这样就把一个战士英勇顽强的钢铁意志显示了出来。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名师传艺教学•教研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榆县蒙古族学校张淑艳写作是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转化成语言文字,阅读是学习者透过语言文字去体 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实景图”,从中学 习知识,得到启示,受到教益。
在学习者与作者之 间,语言文字是媒介和载体,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语言文字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
一、 深读细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是“走进”文本的必由之路,也是与作者 对话的不二法门,更是开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可以学习语 文知识,可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体会思想感情和 表达手法。
“读”应该由浅入深,至少要达到“三 重境界”:一是初读感知。
比如教学《飞夺泸定 桥》,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读懂故事 的梗概,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课文。
二是精读 理解。
精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弄懂行文的来龙去 脉,读懂细节,读出文字的真正内涵。
比如,精 读《飞夺泸定桥》,要引导学生读懂“飞夺”的原 因:这场战役是决定红军生死存亡之战,敌人追得 紧,如果不“飞夺”,红军就面临着全军覆没的 危险;读懂“飞夺”的过程:在“天黑、路滑、冒雨、和同岸的敌人边打边走、和对岸的敌人赛跑”的情况下,一晚上要行军110里——行军如飞;夺桥 战役中,敌人抽掉了桥上的木板,只剩铁索,得沿 着铁索“飞”过去——夺桥如飞;读懂“飞夺”的结果: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三是品读感悟。
品读就 是咬文嚼字地读,读懂文字想表达的思想、观点和 精神。
还以读《飞夺泸定桥》为例,品读时,要读 出红军的那种执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二、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每篇课文都有能够突出重点内容或作者思想感 情的语句,我们称之为重点句。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 进行对话时,要抓住这些重点句进行剖析,以使学 生与文本、作者实现有效对话。
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进程。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越喊越响,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增强语言积存的同时,语文教师们有必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靠近,去深切地细细体味,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刻,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热对话。
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提高审美乐趣、提升道德情操,从而丰硕文化底蕴。
一、反复体味——让语言文字更饱满【案例】《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段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对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生1:找到了,是“温润”和“温馨”。
作者写海水的时候用“温润”,写海风的时候用“温馨”。
师:是呀,海水是温润的,海风是温馨的,作者写得很美。
若是把这两个词换一下,能够吗?生2:不行。
因为“温润”那个词语常经常使用于有必然湿度的环境下,用来形容海水比较确切;而“温馨”那个词语常经常使用来形容必然的气息,用来形容海风比较确切。
若是换成“温馨的海水,温润的海风”,就会用词不准确。
生3:“温润”形容带有必然的湿度,“温馨”那么形容有必然的馨香,因此“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才准确。
作者用词真是独具匠心。
师:是呀,“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作者写得多美呀。
让咱们把这一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遍,去感受一下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没有比较,学生就不能感受到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没有比较,学生就不能感受到作者遣辞造句的用心。
以上案例中,我依照文本内容,牢牢抓住“温润”和“温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品读,学生在那个进程中与这两个词语进行了亲热对话,感受到了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与区别。
如此的语言训练形式是高效的,也是丰硕的,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语感的培育。
二、自主感悟——让情感体验更丰硕【案例】《沉香救母(二)》教学片段师: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沉香上华山救妈妈的情景。
沉香为了救出妈妈,容易吗?生1:不容易,他历尽了千辛万苦。
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读者与文本对话,是学生理解文本、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验、积累和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在阅读实践中进行体验、积累语言、学会表达,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桥梁,读者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而教师恰恰是“这座桥梁”的中介。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理解文本、发展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对话,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其中又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产生共鸣。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观念及品味;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呢?一、抓住描写特点,朗读感悟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文中写得特别的一段话,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接下来让学生读、背。
教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让学生试背,问:“为什么我们这么快就背下来了?”学生会说:“这些句子是反复的,容易记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实验证明:教师应重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在情境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真正实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
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
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动感雪景图”,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专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发出“哇!……呀!的惊叹声,他们分明是被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了。
我绘声绘色地说:“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击起的千般波浪,学生们听到老师的这番话,顿时小手如林般地举起。
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地世界。
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
”有的说:“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有的说:“太奇妙了!”我会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外面多美呀!”“此时,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
学生就这样在情境中,在谈自己的感受中走进文本。
二、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
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情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妈妈的爱》这首诗歌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么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摇扇、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些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经历过。
但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
用诗歌的形式把它们写出来,诗歌感情深沉、细腻,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我先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由此让学体味到母爱:“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在此基础上感悟“责备、亲切”等词饱含的意蕴。
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上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提炼生活,丰富想像,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奇妙的想像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让思维的触觉上天入,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
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像的热情,体会想象的魅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首先以第一自然段为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乌鸦喝不到水”这一情况,然后让他们围绕课题,大胆猜想事情最后的结果。
并继续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了记忆的仓库,激发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凭借这
些“背景知话”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想像。
运用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知,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探究,让学生由“悟”到“感”,由促动到能动;并在教学中,体现合作,让学生的学既个动又互动,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动。
盘活课堂,激活学生,用活资源,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