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

合集下载

大鼠(《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大鼠(《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大鼠(《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01 作品原文
03 作品鉴赏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注释译文 04 寓意
《大鼠》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作品原文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 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 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 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寓意
宁斗智不斗力的道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敌疲我打,后发制人,是克敌制胜的一种重要策略。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 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 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 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 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 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种大老鼠和猫一样大,危害很大。朝廷向民间征集了很多好猫来捕大老鼠,结果都 被大老鼠吃掉了。
正巧,这时候从外国进贡来一只狮猫。这只狮猫全身毛白如雪。太监把这只猫抱到有大老鼠的房子里,关上 门,然后从门缝里悄悄偷看猫的动静。狮猫蹲了好久,那大老鼠才从洞穴里探头探脑地出来。它一见狮猫,就发 怒地扑过来。狮猫躲避开大老鼠,跳到桌上;大老鼠追上来,狮猫又跃到地上,就这样上上下下有上百次。大家 都认为狮猫和其他猫一样害怕大老鼠,是个无用之辈。后来,大老鼠跳跃得渐渐迟慢了下来,肥大的肚子喘得一 鼓一鼓的,蹲在地下稍息。狮猫见机突然猛扑而下,用爪子抓住大老鼠头顶的毛,张口咬住大老鼠的脖颈,猫鼠 在地上咬斗,狮猫呜呜地吼叫着,大老鼠吱吱地扭动挣扎着。人们急忙开门进去看,大老鼠的头已被狮猫咬碎了。

蒲松龄《聊斋》笔下的“动物情缘”

蒲松龄《聊斋》笔下的“动物情缘”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世界”刘黎平(除外).广州日报[2014-12-31]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行侠仗义若说《聊斋志异》里讲得最多的动物,那肯定是狐狸,而且是狐狸精,不过,表面上讲的是狐狸,实际上讲的是人。

狐狸只是一层猎奇的皮,里面充满的是人的本质。

蒲松龄用短小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动物世界。

这些大小动物,讲义气、重友谊、有策略、不苟且,在动物本能行为的背后,也有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大雁含金向猎人赎妻,老鼠与蛇抢同伴尸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种说法用在蒲松龄笔下某些动物身上,是不妥当的。

蒲老师一位名叫杨天一的朋友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外出,其中一只被蛇吞掉了,另一只愤怒地盯着吞掉其伙伴的蛇,但又慑于蛇威,不敢上前。

蛇吃得饱饱的,“蜿蜒入穴”,才进去一半,老鼠就上来咬蛇尾巴。

蛇转身出来,老鼠又跑掉,等蛇再入穴,勇敢的小老鼠再次跑上前去咬蛇尾。

此时的蛇,因为腹中有食,行动不够敏捷,所以怎么也追不到老鼠。

如此三番五次,实在不堪其扰,没奈何,只好“吐死鼠于地上”。

活着的老鼠上前,嗅着同伴的遗体,似在哀悼,然后衔着它走了。

敢于从蛇口抢同伴遗体,算是一只义鼠了,当时就有一个叫张历友的人为此点赞,写了一篇《义鼠行》,蒲松龄把它记入《聊斋志异》第十三卷,名曰“义鼠”。

以上是关于同伴的故事,还有一篇动物夫妻的故事。

《聊斋志异》第十六卷有故事曰“鸿”。

天津有位猎人捕获了一只雌鸿,雄鸿不离不弃,一路跟到猎人家里,“哀鸣翱翔”,到黄昏时才离开。

第二天大早,猎人一出门,就看见那只雄鸿又来了,并跑到他脚下,伸长脖子,一俯一仰。

没一会,雄鸿居然从嘴巴里吐出半锭黄金。

猎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哥们是来赎老婆的。

”于是,他将雌鸿放出来。

夫妻团聚,高兴得徘徊一阵后,比翼高飞而去。

猎人拿了黄金去金铺称了一下,居然有二两六钱多,比一只鸿还要值钱。

蒲松龄大为感慨地说:“禽鸟何知,而钟情如此!”虱子鹳鸟复仇,三年未晚在《聊斋志异》的“补遗”中,有这么一则奇特的虱子复仇故事。

蒲松龄《大鼠》三点式阅读

蒲松龄《大鼠》三点式阅读

蒲松龄《大鼠》三点式阅读杨妙新《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全书491篇,大多数作品借助谈狐说鬼的手法,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批判17世纪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病,表现达了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大鼠》选自卷九。

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行文极具艺术性,值得玩味原作展示大鼠蒲松龄万历间。

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

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选自《聊斋志异》)三点导读江苏省海门中学杨妙新美点赏析《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全书491篇,大多数作品借助谈狐说鬼的手法,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批判17世纪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病,表现达了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大鼠》选自卷九。

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行文极具艺术性,值得玩味:1、视角独特,寓意深刻。

猫鼠相斗,本来稀松平常之事,但是蒲松龄写来,有深意存焉。

若单单阅读这个段落,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①赞扬“狮猫”。

它与此前所有的“民间佳猫”相比,懂得“斗智不斗力”的道理而克敌制胜。

所以,有人说,这篇小品所叙述的故事,是《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一战争原则的形象诠释。

那么,其寓意就是要告诉我们一种重要的处事策略:面对强敌,我们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敌疲我打,后发制人。

②讥讽“大鼠”。

它尽管身处“宫中”,“大与猫等,为害甚剧”,甚至吃尽“民间佳猫”,但是“鼠”终究斗不过“猫”,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显得何等可笑。

③讥讽“众”人。

这些人明明是些平庸之辈,不能分辨猫、鼠之高下,偏好私下里妄作议论,见“狮猫”之“蹲”之“避登”之“跃下”,就“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最后,是狮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智,才反证了窃议者的浅薄,既表达了对以皮相取人的潜窥窃议者的嘲讽与批判,又流露出对人才遭潜窥窃议的同情,可谓寄寓痛切。

螳螂捕蛇原文及翻译

螳螂捕蛇原文及翻译

螳螂捕蛇原文及翻译
原文螳螂捕蛇
(清)蒲松龄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音:jué)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译文有个姓张的人偶然在溪谷边行走,忽然听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声音.他在找寻登上山崖的路径探看,看见一条身围如碗的大蛇.大蛇在树丛灌木中摇摆扑打,用它的尾巴击打着柳树,柳枝都被它弄折了.蛇不停地辗转反侧,好像有什么东西捉住并制服了它,然而姓张的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的东西,于是他非常诧异.慢慢地走近,从上向下看那条蛇,才发现原来有一只螳螂在那条蛇的头顶上,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割蛇的头,无论大蛇如何翻滚,那螳螂还是跌不下来.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姓张的人再看时,蛇头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蒲松龄《促织》情节赏析

文似看山不喜平——蒲松龄《促织》情节赏析
, ,
到 成名 一 家为 了 蟋蟀 经历
好 不容 易 到手 的 蟋蟀 就 这么 死 了
,
这 个时 候
,
比 较 曲折 多 变 的
可 以用 跌 宕起伏 的情 景 来形 容

以及文 章 中几 次 对生 活 充满 失 望 的成 名
,
蒲 松龄 通过 用 文字 的 叙述 抓住
,
将 读 者 的心 也 是紧 紧 的
翰。
文似看 山不 喜平
文 彭乾礼

诉 画
, , ,
蒲 松龄 《促织 》 情节赏析
《促 织 》 是 我 国 经 典 小 说 《聊 斋 志 异 》 中 一
同 时也 对 社会 底 层 的人 物形 象 进行 了 全 面 的 刻
就在 这 个时 候
,
成 名 因 为太 过于 突 然
,
,
没 有将 蟋 蟀
个 经典 的作 品
.

成 名 有 一 个 九 岁大 的
,
没 想要 捉
,
但 是 这只 蟋 蟀却 一 下
,
2 0 1 1 17 (1 2
,
:
在 那 个时 候
皇 宫 里都 比较
,
但是 却 不能 将 蟋蟀 得 到
,
于是
,
而 正是 这个 时 候
蟋 蟀 一 下 子就 跳 到 了 记 得头 顶
,
,
也 就是 我 们今 夭 所说 的 斗蟋 蟀
,
因从在
好 不容 易 又发 现 了 蟋 蟀 的踪 迹

一 直紧 紧地 咬 着鸡 冠 子
公 鸡也 动 弹不 得
,
于 是成 名 就开 始 趴在 地 上
,
2 0 1 0 2 3 (5

《促织》蒲松龄

《促织》蒲松龄
“而”——“尔” ,你
““聊斗斋 促是”织—”三—是书三起斋起名,,;成名成的促名织斗的败了促“蟹织壳青斗”与败凶猛了的公“鸡,蟹令成壳名“青益惊”喜”与。 凶猛的公鸡,令成名
““征聊促 斋“织””—益是—一书惊斋落名,喜;无钱”无能。的怎“样完验成征促缴促织织的”任务是,令四人担落心。,县令不信成名的陈述,“怒呵
“聊斋”——书斋名;
旋:马上,随即,跟着就。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尔” , 我不赞成这种观点。
“斗促织”是三起,成名的促织斗败了“蟹壳青”与凶猛的公鸡,令成名“益惊喜”。
(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二)词类活用 “而”——“尔” ,你
具体而言,表现为全文八个层次的四落四起。
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有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 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自读课文,把握文中大概情节。
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点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一)通假字 请“虫”为着眼点,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说以“促织”为核心演绎出一个清晰完 整的故事。
蒲松龄代表作。 “聊斋”——书斋名;“志”——记、 记述。“异”——奇闻异事。
全书有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 狐说鬼,对当时的腐败、黑暗进行了讽刺批判,在一 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老舍 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艺术成就很高,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形象鲜明生动,情节 曲折离奇,结构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 称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到 劣县,宰意验 动促 用织 法小, ,抚 以说军…献为的促劣织、情,认所为节有…人不一物好的波。中心三活动折都与。促织具密切体相关而。 言,表现为全文八个层次的四

聊斋志异《鼠戏》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鼠戏》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鼠戏》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鼠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鼠戏》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鼠戏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

鼠戏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
•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 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 言。
THANK YOU!
注释
• [1] 又言:此篇手稿本上接《蛙曲》,当仍系王子巽(见前《念秧》 注) 所讲述。铸本、二十四卷本此篇不上连《蛙曲》,故无此二字。
• [2]卖鼠戏: 用鼠演戏赚钱。 • [3]古杂剧:此指有传统故事情节的唱词,用以配合鼠的表演。 • [4]假面: 面具。 • [5] 人立:象人一样,后肢直立。 • [6]关目:情节。
赏析
• 《鼠戏》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作者简介
•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 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 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 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 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 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 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 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故事
鼠戏 聊斋志异 卷一
清代 蒲松龄
原文
• 又言[1]:“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2]。背负一囊,中蓄小 鼠十馀头。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 乃拍鼓板,唱古杂剧[3]。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 假面[4],被小装服,自背登 楼,人立而舞[5]。男女悲欢, 悉合剧中关目[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8)01⁃0044⁃09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清初作家蒲松龄通晓戏曲,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描写由人扮戏,也描写了木偶演剧,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演戏的奇异场面。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见于小说也见于俚曲,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场面,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戏曲史料和文化遗产。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动物戏;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谈狐说鬼的清初作家蒲松龄(1640-1715)亦通晓戏曲,相关描写屡屡见于他笔下,除了写由人扮戏(如《聊斋志异》中《顾生》《商三官》等),也写了木偶演剧(如《聊斋志异·木雕美人》载泺口河上有人以木雕美女“作诸剧”且表演“真如生者”),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表演戏曲的奇异场面。

本文立足戏曲视角,谈谈蒲氏笔下妙趣横生的“动物戏”。

一驯养动物表演,在中华乃至世界民俗史上都由来已久。

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极其悠久,古代中国的驯养动物表演也十分发达。

有论者说:“对于动物表演史的探讨,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它既是动物驯化史的一部分,又是文化艺术史的一部分。

或者还可以说,动物表演史其实也是一部人与动物的关系史。

”[1]1-2此言甚是。

既然驯养动物表演已是人类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立足收稿日期:2018⁃01⁃29作者简介:李祥林(1957-),男,四川成都人。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44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考察及研究与人类相关的动物表演史,也就是魅力大大的课题。

驯养动物表演自古有之且种类繁多。

譬如“猴戏”,养猴驯猴在中国有悠久历史。

汉代“百戏”有驯猴表演,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辽宁棒台子屯汉墓壁画上可见其身影。

魏晋南北朝,傅玄《猨猴赋》有“戏猴而纵猿”,阮籍《猿猴赋》云“整衣冠而伟服”“举头吻而作态”,均言及猴戏。

唐代,有驯猴随驾,皇上赐以绯袍,号“孙供奉”,事见《幕府燕闲录》等。

任二北著《唐戏弄》第二章在傀儡戏后专列“猴戏”,指出其有“百戏”杂耍和“戏剧”表演之别。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记载市井中“奇术异能,歌舞百戏”,亦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

明代笔记《留青日札》卷十九有“猴戏”,并称“今教坊司能舞猴”。

清代“猴戏”亦盛且日益民间化,《聊斋志异》卷五《侯静山》提及“旧有猴人,弄猴于村”。

据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杂戏之技,层出不穷,如立竿、吞剑、走索、壁上取火、席上反灯、弄刀舞盘、风车簸米、飞水顶烛、摘豆抽签、打毬铅弹、攒梯、弄缸、弄瓮、大变金钱、仙人吹笙之类……他如抽牌算命、蓄猴唱戏、弄鼠攒圈、虾蟆教学、蚂蚁斗阵等戏,则又以禽兽虫蚁而为衣食者也。

”此处所谓“杂戏”,乃“杂耍”之意。

又据光绪年间记述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介绍,这些卖艺者多居京城外围南边乡下:“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

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

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

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

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抑何不自愧也!凡诸杂技皆京南人为之,正月最多。

至农忙时则舍艺而归耕矣。

”冬日农闲,京城周边乡下人便入城来耍猴卖艺。

清末民初汇编掌故遗闻之书《清稗类钞·戏剧类》亦载“猴戏”,云:“凤阳韩七能弄猴。

……每演剧,生旦净丑,鸣钲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一不备,而无一逃者。

”证诸民俗,山东平度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等中,都有猴戏场面的生动展示。

用于表演的动物,有走兽类,有禽鸟类,还有昆虫。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六云:“幻戏虽小术,亦自可喜。

……余庚戌在京师,见戏者笼一小雀,中置小骨牌,仅寸许,击小锣一声,雀以口啄其机门,便自开,令取天牌,则衔六六出,取地牌,则衔么么出,其应如响。

观毕,复击锣一声,雀入而门自闭。

《辍耕录》载弄虾45蟆者亦然。

噫!亦异矣。

”蒲松龄笔下有驯蛙表演,见《聊斋志异·蛙曲》:“王子巽言: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

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

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

”这里,盒中伏蛙在卖艺人指挥下,竟能如乐队般演奏乐曲,令人称绝。

蝇虎是蜘蛛的一种,善捕蝇,民间有驯养者,《聊斋》作者的同乡王士禛在《池北偶谈》卷二十四对“舞蝇虎”记述如下:“《书》言百兽率舞,传记所载,如舞马、舞象、舞鸾、舞鹤之属不一。

《杜阳杂编》载,唐穆宗朝(或云宪宗),飞龙士韩志和,本倭国人,于御前出一桐木合,方数寸,中以丹砂养蝇虎子,其形尽赤,分为五队,令舞《梁州》。

上招国乐以举其曲,蝇虎盘回宛转,无不中节。

每遇致词处,则隐隐如蝇声。

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者然。

又《续癸辛杂志》,临安呈水嬉者,以大觚贮水,小铜锣为节。

凡鱼鳖鳅鱼之类皆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

观此则虫豸水族能舞,不独鸟兽矣。

”梳理明清笔记,可知驯养动物表演之俗在蒲松龄时代依然流行。

从戏曲艺术角度审视,蒲松龄笔下对“鼠戏”“猴戏”的描写,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二《聊斋志异》中涉及动物的篇章不少,如《龙》《鸮鸟》《山魈》《造畜》《狐女》《蛇人》《小猎犬》《海大鱼》《猪婆龙》《青蛙神》《鹰虎神》等等,大多带有超现实的奇幻色彩。

例如,《阿纤》就讲述了山东高密有奚家三郎娶得“窈窕秀弱,风致嫣然”的鼠女后“不数年,家中大富”的神奇故事。

除此以外,《聊斋志异》中也有写实性的市井生活事象及场面,蒲氏笔下“动物戏”描写便出现在这类场景中,给我们留下可贵资料。

《鼠戏》见《聊斋志异》卷四,讲述长安市上有人“拍鼓板,唱古杂剧”卖鼠戏,原文如下: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

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

乃拍鼓板,唱古杂剧。

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

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

驯鼠起于何时无从考证,宋代笔记《春渚纪闻》卷三载孙道人寄居俨州天庆观,“袖中尝畜十数白鼠子,每与人共饮,酒酣出鼠为戏”,但对这鼠戏如何表演没有记述。

蒲松龄写鼠戏,写出了表演及道具。

从戏曲艺术角度观察,他笔下鼠戏有46乐器伴奏———“唱古杂剧”;有驯鼠扮角———“蒙假面”;—“拍鼓板”;有艺人演唱——还有搁置在卖艺者肩上的小小“戏楼”;再看训练有素的老鼠们,不但随着歌声像人一般起舞,甚至像模像样地表演“男女悲欢”,传递角色情感,一招一式“悉合剧中关目”,真是好玩儿得很。

元明以来,有“杂剧”和“传奇”盛行于梨园,较之后者,前者篇幅多短小,适合这市井艺人调度下的动物表演。

古之戏楼,二层结构,上层演戏,下层是过人的通道,如此格局在会馆、寺庙多见,是百姓所熟悉的。

《鼠戏》中的“戏楼”,当仿照其体制。

鼓板是单皮鼓和檀板(亦叫“牙子”“梆板”)两种乐器的合称,由鼓师掌握,戏曲演出中,他一手拍板,一手持签击鼓,负责整台戏中乐队的指挥。

上述故事里,卖艺者一人拍板击鼓,给自己的伴唱打拍子掌握节奏,更重要地是指挥众鼠登场、退场及场上表演。

在这人来人往的嘈杂市井中,一个艺人,十余只老鼠,“背负一囊”组成的戏班子精简到不能再精简,到了就扯开场子,撂地做戏,有音声有妆扮,有服装有道具,表演生动精彩。

蒲松龄在此所写“杂剧”,是艺人“唱”出来的,有“鼓板”伴奏,而且让老鼠着衣装戴面具登戏楼表演,尤其强调了“悉合剧中关目”,因此不应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普通“杂耍”。

也就是说,对此“鼠戏”描写,单单从杂技、杂耍角度认识是不够的(前述《唐戏弄》论及猴戏,将“演故事,有科白”的“戏剧”和“百戏”中“猕猴缘竿”之类杂耍区分开来是不无道理的,亦可供我们考察蒲松龄笔下“鼠戏”时参考)。

至于所演剧目是什么,《聊斋》作者在此“小小说”式故事中,未作更多介绍。

“鼠戏”,俗称“耍耗子”,据《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谓鼠为耗子。

耍耗子者,水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

”此处记载的耍法较简单,呈现的仅仅是普通技艺。

从地域看,鼠戏南北皆有,“旧时,北京、南京等城市有些艺人为谋生想出了耍耗子这个行当。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和一个特制木架,架上装有小塔、竹圈、风车、梯子等道具,艺人沿街吹唢呐或敲小锣以招引观众。

表演时,艺人先把木架支好,再从架子上端斜拉下一根绳梯,然后打开木箱盖子,敲响小锣,木箱里已训练好的几只小白鼠依次跑出来,沿着绳梯蹿上木架,表演爬梯、钻圈、转风车、荡秋千、双鼠摔跤、走独木桥等小节目,还会随着锣声翩翩起舞。

耗子演得妙趣横生,娃儿看得喜笑颜开。

此时,艺人忽然一声响锣,耗子纷纷躲进木箱,他便伸出小锣向观众收钱。

在那个缺少娱乐的年代,艺人排演的鼠戏,给人们带来欢乐,尤其为儿童喜闻乐见。

按清代习俗,每年春节初一到初五期间,妇女是不许出门玩耍的。

于是,妇人们便与艺人讲好价钱把鼠戏演到家47里。

这种简便易行的鼠戏便成为一种在当时很时髦、很受欢迎的节日文娱活动,也为贫穷的艺人们赚得了换大米的铜钱”①。

京城东岳庙的庙会上有“耍耗子”,迄今犹见②。

训练有素的“老鼠演员”在艺人指挥下,能有声有色地表演《刘全进瓜》《三娘汲水》《状元祭塔》《姜太公钓鱼》等戏目,让人称绝。

较之其他动物,驯鼠这活儿不容易,明代文人谈到种种动物戏时就曾感叹:“长安丐者,有犬戏、猴戏,近有鼠戏。

鼠至顽,非可教者,不知何以习之至是?”(《五杂俎》卷六)《聊斋志异·鼠戏》这段文字,后来被《清稗类钞》几乎原样辑入,由此亦可窥蒲氏作品的影响。

写“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2]147,这是《聊斋志异》的特色和优长。

蒲氏小说描写的鼠戏也能表现“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赢得观者赞赏。

驯鼠为戏这种技艺,在鲁地民间卖艺者中世代传承并行艺南北。

晚清《点石斋画报·旧闻》有《鼠子演戏》,云:“山东人某甲,素以戏法谋生,而尤能别开生面。

日前在苏州玄妙观中,以高约七尺、形如雨盖之木架一安插地上。

架内悬挂圆圈及各种抢刀耍物之类。

而以硕鼠十余头处其中,能听锣声以为进退。

所演各剧,如《李三娘挑水》《孙悟空闹天宫》等,类皆惟妙惟肖。

并能以竹刀木枪用爪抓住,盘旋而舞。

”在该文作者看来,鼠类竟然“灵动如人”,甚至“能作梨园子弟”,实在是太神奇了[1]134-135。

2011年,有人去北京东岳庙逛了庙会后在博客中写道:“院子南侧,靠近偏门,有个耍白老鼠的摊位。

摊主是位山东口音的老人,身穿紫色带龙纹的唐装,面前是一个铁木架子,大约一米多高,三层,上面装了很多机关,有楼梯、吊桥、滚轮、滑索,顶部还有两个西瓜状、柚子状的带洞的小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