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考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

中考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更是为未来提供经验和启示的学科。
在中考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中考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
一、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这包括但不限于教科书、课堂讲义、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历史信息,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需要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在中考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们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交流彼此的观点,学习彼此的思考方式,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历史项目研究历史项目研究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选择一个历史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这样的研究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五、引导学生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在中考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历史研究和创新。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历史资料,使用图表制作软件制作历史数据的可视化图表,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历史展示等。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拓宽创新思维。
六、鼓励学生进行历史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励他们进行历史创新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写作、历史研究等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将他们的创新思维应用于实践中。
这将有助于学生们从实践中提高历史创新能力。
七、形成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历史创新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
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
新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
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
这种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新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新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笔者敢冒鄙浅,对此作了一些尝试: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学则须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孔子也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
笔者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引导。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而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
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
历史教学如何冲出传统教育,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值的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现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知识点。
如我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的新观点、新发明,特别是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标志的四大发明及九年级中的三次工业革命等知识点,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无数科学家用他们的创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发动学生搜集素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且能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到各种历史材料。
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展开课堂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
2.运用教材插图、挂图、录像、幻灯片等直观教材,展示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直观形象的材料,能再现历史表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历史教学更形象、生动。
特别是在讲科技史时,因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如能利用图片、幻灯,使学生身临其境,就更能感受到创造的召唤。
如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录像材料,介绍中国的科技成就,并讲述其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地学习,以期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也叫创新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达到认识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各学科教学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教师:1、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学生中间,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 ,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
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有进步意识的新设想、新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提出独特见解。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怎样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其有效方法就是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如讲美国西进运动时,可与我国西部开发进行联系。
提出以下问题(1)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如何?有哪些差别?(2)中国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有什么区别?(3)我国西部开发应从美国西部运动中吸取哪些经验与教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反对意见时,要耐心听,有意诱导,但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允许学生把话说完。
另外教法上应多采用启发讲座式,切忌满堂灌。
再次在课堂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部门不同的学术观点,以活跃学生的多维型思维,使其懂得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就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靠什么创新呢?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可见,作为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更新观念,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专制不对称的师生关系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对教师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敢于和善于发表不同见解,张扬个性。
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他们的人格,主动沟通,尽力消除代沟和心理隔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意识: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热烈讨论,整个课堂充满了开放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树立创新教育的的教学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的理念。
在历史教学中,我始终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生生都有特长,都潜力无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提出带有创见性的观点,标“新”立“异”,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树立创新的理念。
二、加强引导,开启创新的大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教师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很关键。
(—)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
我抓住中学生崇拜英雄、崇拜偶像的心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列举了许多科学家、改革家和开明君主伟人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启迪创新的良方。
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创新思维●陆迎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将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述“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时,我不直接提出“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而是先对已经学过的关于“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这一知识进行复习。
经过这一复习,学生显然会对“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产生疑问,学生发现问题后,由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实质上是新旧军阀间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强化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环节。
二、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即给学生创造存在问题的情境,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渴求,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就问学生“如果在大约200年前,你是一位资本家,你的工厂由于使用蒸汽机作动力,生产的产品堆积如山,你最好应当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把这些产品运出去销售呢?”学生结合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就会回答:“汽车和火车”。
通过对贴近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学会解释实际问题的欲望和渴求,因而促进了积极的思维。
三、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问题。
例如在讲解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着重教给学生如何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与影响等,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掌握了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张志新
摘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点
要提高学
敢讲,
一道高质量、不束缚学生思维的问题可开启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动机。
如,在世界近代史中讲到“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关于殖民扩张的影响,首先介绍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进步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消极作用;“灾难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消极的,但也有进步性。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由于此题答案不唯一,这就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
利于学生思维的大量释放和创新火花的不断闪现。
三、将逆向思维引进课堂
思维的逆向性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
如,在讲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时,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假如没有两个日本士兵失踪引发‘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会不会爆发?”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其
另一方面
---文章来源网络。
历史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

历史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
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
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
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我想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
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
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
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李明席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3期
【摘要】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章作者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思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方法、历史事实的对比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意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87-01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钻研大钢,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之后形成的对一节课的宏观考虑,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的总体思路。
要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教师首先应用创新性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冲破守旧的思维,以高专业素养和灵活实效的手法来处理教学内容。
比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课,设计教学时,一般以西汉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是汉初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为指导思想,对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大讲特讲,从而,给学生一种英雄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片面导向,而我在分析这节内容时,并非机械地按教材的因果关系处理,而是先让学生对比西汉建立之初与实施休养生息之后的经济状况,再让学生讨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并揭示除了政府的政策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思维得到解放,各种各样的观点体现出来,经过归纳,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个中原因,启迪了思维,而且对历史问题得到了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经过这样的设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引发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意识,又树立了正确的阶级观和历史观。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台阶,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思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特点,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更易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明,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对中华文明的尊重、热爱、善于汲取的深厚的心理意识,有利于学生
创新思维的形成,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牢固。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应将每单元、每章节的基本概念,历史故事,所在的年代,人物的言行进行疏理归类,以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温故知新,使学生产生联想,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作业布置要多样性,教师应通过辩论、社会调查、故事演讲等作业形式,使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消化学过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三、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也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注入式”、“满堂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这已成定论,但对于备受推崇的“启发式”,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让学生自己获得所谓正确的结果,学生被如此启发的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自由想像的空间,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无太大的价值。
怎样才能做到启发式教学呢?教师要以案例教学为代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教材,组织材料,展开课堂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由学生充分自由地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如讲授“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有关历史材料,如耧车、翻车等。
然后让学生围绕曲辕犁、筒车这两种生产工具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运用教材插图等直观教学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重要历史人物的画像、名胜古迹图等,在教科书插图中有很大的比重。
在教学中,教师对历史插图直观教学,能再现历史表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历史教学更形象、生动。
据法国有关视听教育调查,课堂上学生光听,只能记住百分之十五。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仅是老师讲,学生记不了多少知识,运用课本的插图也是一样,不能光听老师讲,更关键的是要学生自己看。
如李春设计的《赵州桥》、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卷子等,展示随唐时期科技的辉煌,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前人的创新成就。
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地学习,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五、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利于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外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如讲“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成就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自豪。
但十九世纪我们落伍了,挨打了,西方却参考我国火药配方创制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殴州的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的原理创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军舰和飞机,对外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传统教士们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洲大地……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复杂,但也与我国的创新机制受
到晚清统治者的遏制有关。
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贫困、挨打”,从而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