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餐烹饪常识
藏餐

1.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
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
用酥油茶(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牛奶中提炼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
)或青稞酒(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
)拌和,捏成小团食用, 不必起灶用火做饭。
是藏族人的主食,是藏区每天早上必须要吃的早餐。
2.藏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如煮、烤、蒸、炒、炖等。
较为独特的食品有:
1.“夏卜钦”(生肉酱),选用无油牛肉(比如牦牛后腿上的肉,没有脂肪为佳)为原料,将其剁成酱拌上辣椒酱,放入少许花椒、盐水及野蒜末,味道鲜美。
2.“卓玛哲丝”(三宝吉祥饭)是一独特的食品,除了平日的餐桌之外,过年喜庆典礼等都少不了它,因为它象征着吉祥。
藏族独特饮食文化酥油茶与青稞饼

藏族独特饮食文化酥油茶与青稞饼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其中,酥油茶和青稞饼作为藏族独特的传统美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美食的制作方法、饮食习惯和文化内涵。
一、酥油茶的制作与品鉴酥油茶被誉为“藏民的生命之源”,是藏族人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酥油和茶叶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的盐和奶粉,经过一系列独特的制作工序,既可品味到茶叶的苦涩,又可感受到酥油的丰腴与奶香,口感醇厚,回味悠长。
制作酥油茶首先需要准备好新鲜的茶叶,然后将茶叶炒制至微黄,再加入一定量的水煮沸。
在沸水中加入砖茶,让茶汤煮沸一段时间,以便茶叶充分释放出香气。
接着,将茶汤倒入茶缸中,在茶缸中加入盐和奶粉,并用木搅拌器搅拌均匀。
最后,将酥油放入茶缸中,在搅拌的过程中,酥油与茶汤充分混合,形成丰富的奶香味道和醇厚的口感。
品鉴酥油茶时,首先要感受到茶叶的苦涩,但不至于过于浓烈。
其次,奶香味要明显,但不宜过浓。
最后,在口感上应该醇厚丰腴,令人陶醉。
二、青稞饼的制作与食用方式青稞饼是藏族人民另一种重要的食品,它是由青稞粉制成的,口感酥脆香甜。
青稞是一种高原作物,适应了高寒的气候条件,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因此,青稞饼富有营养,在高原地区广受欢迎。
制作青稞饼的工序相对简单。
首先,将青稞磨成粉,然后加入适量的热水揉搓成团。
揉搓过程中,可以加入少量的盐和油脂增加口感和香味。
接着,将面团擀成薄饼状,放入平底锅中煎炸至酥脆,即可享用。
在食用青稞饼时,可以搭配不同的配料。
有些人喜欢将酥脆的青稞饼蘸上酥油茶,享受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还有些人会将青稞饼搭配酥油茶和藏羊肉一起食用,形成美味的藏式早餐。
三、酥油茶和青稞饼的文化内涵酥油茶和青稞饼不仅仅是藏族人民的美食,更寄托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酥油茶代表着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情。
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酥油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款待客人的重要饮品。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路边,只要有客人来访,主人都会即刻煮上一壶酥油茶,献上“看客的茶”(热茶),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友好。
藏族日常食俗

藏族日常食俗藏族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
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
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很方便。
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成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
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
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夫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
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糕。
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
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
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100余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
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
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
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
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籽,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
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
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
其色蜡黄,香而不腻。
肉类的储存多用于风干法。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
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
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
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
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
“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
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
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
“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
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
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
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
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
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
四川的藏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
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藏族的做饭方法

藏族的做饭方法
藏族的做饭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做法:
1. 煮:藏族人经常用高压锅煮米饭和炖制肉类。
高压锅可以提高烹饪效率,使米饭更加软糯,肉类更加酥烂。
2. 烤:烤制是藏族烹饪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烤制的食物包括羊肉、牛肉、马铃薯等。
烤制时,藏族人通常会加入一些香料和调味料,使食物更加美味。
3. 炸:炸制的食物在藏族饮食中也很常见,如炸油条、炸包子等。
炸制时,藏族人通常会使用一些植物油或动物油,使食物更加香脆可口。
4. 拌:拌菜是藏族人夏季常吃的菜肴,通常是将蔬菜或肉类切成小块或丝状,然后加入一些调味料拌匀即可。
5. 炖:炖制是藏族烹饪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炖制肉类和骨头汤。
炖制时,藏族人通常会加入一些香料和调味料,使汤更加鲜美。
除了以上常见的做法外,藏族人还有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如用酸奶做成的奶酪、用青稞做成的糌粑等。
这些独特的烹饪方法都是藏族文化的瑰宝,也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西藏名菜

蒸牛舌是西藏著名的风味小吃。
藏族的饮食,牧区、农区有所不同。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等主 食以外,可以简单的分为“红食”与“白食”两类。“红”是指肉,“白” 是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牧区的著名小吃有 手抓羊肉、烤羊肠、风干肉。而多见于拉萨等地的蒸牛舌,藏语音杰郎最, 则又是藏族饮食中的一大风味小吃。
氽灌肠是一道西藏菜。又称三肠、五肠。以新鲜羊小肠为衣,分别灌 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分称血肠、肉肠、面肠,合称三肠;另有 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别称肝肠、油肠,与前三肠合称五肠。
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供年节氽食。
1999年,鲁朗的第一家石锅鸡开张了,何代云选用的是从附近老百姓 家里收购来的藏香鸡,辅以手掌参、天麻等四五种药材,用慢火炖制,汤 中有一股淡淡的药材清香,鸡肉嫩而有弹性。“鲁朗石锅鸡”的名头一炮 而红,其他人都纷纷效仿何代云,做起了石锅鸡。
西藏三大碗是藏式民俗特色佳肴,相传从吐蕃王朝代代相传,味道鲜 美,营养价值很高,经过三百多年的改良,越来越符合大众的口味,成为 来西藏必吃的美食之一。
西藏三大碗
藏红牛肉
藏红牦牛肉是拉萨一道非常著名的美食,拥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文成 公主进藏,不习惯传统藏式美食,便命其所带的御用厨师改良牦牛肉的做 法,加入唐朝宫廷秘制的烹调方法制成藏汉合一的独特菜肴。其选最鲜嫩 的牦牛肉的腿肉,耗牛腿肉的肉质细腻,肉香味浓。同时用牦牛骨和宫廷 秘制调料熬制浓汤,色泽红亮,味鲜爽口,让人垂涎欲滴。因为高原特有 的烹调技法,所以只有在拉萨本地烹制的藏红牦牛肉是才是最地道雪域美 食。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 辣的调料,体现了饮食文化返朴归真的时代潮流。
《白肠》是一道菜品,主要材料是大米,羊(牛)肠。 白肠白肠 白肠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大肠。详该条。 大米煮熟,与羊血、羊油、羊(牛)肉丝加调料拌匀,装入洗净的绵 羊(牛)肠内,扎紧两端,煮熟。食时切成短节或切片,煎后而食。
西藏美食

题目西藏美食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年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成绩引言西藏一令人向往的地方。
不光是高耸的大山,美丽的风景。
在游人看来。
能够切身体会的饮食文化往往让人垂涎三尺。
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能吃也越来越会吃。
对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个特别的地方让我十分向往,而它也拥有着让人十分喜爱的美食。
西藏有着一切在我们认为很独特的东西。
西藏在许多人的心中是个神秘而又遥远的地方,虽然大家总渴望去那里看一看那里美丽的景色,尝一尝那里美味的食物,但高原缺氧以及路途的风险让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西藏她有着神奇的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宗教文化还有着淳朴的民俗民风,她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去不了西藏真是叫人遗憾。
不能去西藏绝对是件叫人遗憾的事。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到西藏走一走也确实是让人十分向往的。
其实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旅游者并不去那环境恶劣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西藏其实并不那么遥远。
西藏人民拥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但是什么原因让它这么特别呢?谁都知道西藏地区的海拔很高,平均在4000米以上,在高原上空气是十分稀薄的,而且气压又低,在西藏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很少的,但是那里的日照时间比较长,太阳辐射也比较强,风的速度又很大,于是特殊的饮食文化在这种条件下成长了。
藏餐是西藏的传统饮食,藏餐也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
五十年代后期是藏餐的基本形成时期,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让人想探究,它主要的特色是分为了主食、菜肴还有汤三大类。
藏餐的原料选择在肉食上是以牛肉、羊肉、猪肉、还有鸡肉为主,蔬菜种类不多,主要以土豆、萝卜等为主。
饮食以米、面、青稞为主。
独特的气候是藏族人民的饮食中重油,他们十分喜欢酸酸辣辣的味道,香料也是少不了的,又香又酥又脆再带点甜的食物他们最抗拒不了了。
在藏餐中常用烹饪方法有烤、炸、煎、煮等。
藏族人民传统的待客大餐有奶茶、酸奶、米饭、灌汤包子、手抓羊肉、大烩菜等等,如果你去西藏就有口福了。
藏式美食之旅品味西藏特色美食

藏式美食之旅品味西藏特色美食西藏特色美食带有浓郁的藏族文化色彩,独特的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品尝藏式美食之旅,将带您领略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饮食文化。
以下将向您介绍几道具有代表性的西藏特色美食。
1. 炒炖鸡(藏语称为“展斋”,意为在开禁寺神座上敬奉大雄宝殿的鸡肉)炒炖鸡是西藏传统的一道农家菜,是藏餐中最受欢迎的菜品之一。
炒炖鸡选用当地山鸡作为主料,搭配洋葱、辣椒、葱姜蒜等调味料,火候适宜,使得鸡肉鲜嫩多汁。
此道菜由于其鲜香美味、原汁原味的特点,备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2. 水煮鱼(藏语称为“陈湖贡若”,意为鳅鱼)水煮鱼是西藏特色菜品中的一道重要代表,选用当地特产的高原鳅鱼制作而成。
其特色在于将鲜嫩的鱼肉放入热油锅中煮熟,再加入豆瓣酱、辣椒、葱姜蒜等调料,煮熟后,酱汁热辣可口,鱼肉鲜嫩,带有适度的麻辣味,在寒冷的高原气候下特别受欢迎。
3. 箭竹筒茶箭竹筒茶是藏族人民饮用最多的茶类饮品之一。
它的制作原料是当地特产的箭竹筒茶叶,这种茶叶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制作方法独特,通过将筒茶叶装入箭竹茶壶,烧开水后,将水注入茶壶中,让茶叶慢慢浸泡,保持茶水的纯净和香气。
这种茶饮具有暖胃助消化、清热解毒、降血脂的功效,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4. 酥油茶酥油茶是西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常被视为西藏的国饮。
它的制作方法包括将砖茶磨成茶粉,将茶粉用开水冲泡,加入酥油、盐巴、牛奶和奶粉搅拌均匀,最后用木勺搅打起泡沫。
酥油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脂肪和矿物质。
它在西藏的高原环境中是一种适应严寒的能量来源。
5. 青稞酒青稞酒是西藏特色的一种传统酒品,由青稞和白酒酿造而成。
青稞是西藏人民饮食中的主要作物,它经过发酵和蒸馏的过程,制成了独特的青稞酒,酒体清香、口感独特。
青稞酒含有丰富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在西藏,青稞酒也是人们维系友情、表达情感的重要饮品。
西藏特色美食将您带入一个神奇的食物世界,可以领略到独特的风味以及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餐主要原料的药性功能
藏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要食品具有食疗的功能,比如青稞,藏医典籍《晶珠本草》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据权威机构统计,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痛风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01%,这与长期食用糌粑有关。
藏族人把青稞称之为“养育众生之母后”,经加工后的糌粑被视为她的“无价长子”;把青稞酒称之为滋补身心的“甘露妹子”。
目前,随着糌粑保健功效的深入挖掘,糌粑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牦牛为青藏高原特有,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终年栖息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岭、山间盆地、高寒荒漠草原等环境中。
虽说早已被人驯服,但生活环境、所觅食物与野牦牛完全相同。
牦牛全身都是宝,从角、骨、骨髓、舌、喉头、心、胆、胆汁,到血、睾丸、肉、皮毛,不同的部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被世人称为“高原之宝”。
酥油是一种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油脂,被称之为“生命油”、“油脂之精华”,是高原人每日要食用的东西。
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犏牛酥油能调理身体,黄牛、山羊酥油可凉息风热,牦牛、绵羊酥油性热,能祛风寒。
此外还有藏地茴香、野蒜、榆树等等,既是食品调料,也是一味味藏药,由这些材料做成的藏餐食品,既美味可口,还有养生健身的作用。
(来源:西藏日报)
藏式烹调的原料及特点
藏式烹调的特点,一是原料广博,选料严格。
一般在烹调的选料上十分谨慎,如把耐寒、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繁殖快的牦牛作为主要肉食、牦牛肉从肉质上讲,甚至不次于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品种牛“海福特”、“短角牛”,而且牛的不同部位的肉可做不同的菜肴。
从主食原料上讲,藏族人所选择的第一位栽培作物是青稞。
对于食用酥油、牛羊肉较多的藏族同胞,青稞可清热化湿、祛风寒、宁肺定喘,对于阳虚肾亏也有一定的疗效,并有降血脂的功效。
事实证明,藏族人对食物原料的选择是具有独到之处的。
二是精于刀工,讲究配料。
藏式烹调中的刀工十分讲究,刀法多样,刀技精巧。
有切、剁、斩、砍、排、削、拍、敲等,仅切就有直切、斜切、推切、锯切、拉切、侧切、滚切等。
唯一的区别是藏餐厨师虽没有西餐、中餐中所用的名目繁多的各种刀具,但一把菜刀当10把使用,也可以达到最佳水平。
加工后的原产形态有块、丁、片、条、段、球、丝、米、粒、末、泥、茸等数种,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有整块、片、段、泥茸等形式。
在配料上,讲究质、味、量的配合。
质上一般主张软配软、脆配脆;味上除保持原来固有的香味外,不足的以其它香料来补充;量上要求主料突出、配料补充等。
三是注重火候,体现在选用不同的燃料和工具,运用不同的火候,采用不同的传热介质。
技法多样,热菜常用技法30种,冷菜常用技法5种。
另外,不仅富有特色的盛器繁多,而且讲究实用。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