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中量词的妙用
《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古今异义;古义:代词,我。
今义:剩下。
②是.日更定矣。
:古今异义;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今异义;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④大雪..三日。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⑤是金陵人,客.此。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⑥拥毳衣炉火..: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⑦与余舟一芥.: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这里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量词。
更:①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①一白:白色。
②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以为妙绝:极点。
③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和、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
②雕栏相望焉:语气词,表陈述。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余】我【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全部。
【绝】绝迹。
【俱绝】全部消失。
【是】代词,这。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拏】撑(船)。
毳:细毛。
【独】单独、独自。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与】连词,和、跟、同【而已】罢了【芥】把……看成小草。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附近)。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面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3湖心亭看雪(含答案)

13湖心亭看雪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及.下船()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是娱情之物,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是金陵人,客.此()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中量词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中量词的作用《湖心亭看雪中量词的作用》哎呀!你知道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那可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啊!里面的量词用得那叫一个绝!先来说说“一痕”这个量词吧。
文中说“长堤一痕”,你想想,那长长的堤岸在雪的覆盖下,远远望去,就像一道淡淡的痕迹。
这“一痕”用得多妙呀!如果换成“一段长堤”,是不是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一痕”让长堤显得那么朦胧,那么悠远,仿佛是一幅水墨画中的一笔淡墨,轻轻勾勒出了那远处的景致。
这难道不神奇吗?还有“一点”,“湖心亭一点”,这湖心亭在偌大的湖面上,就那么小小的“一点”。
这“一点”让人感觉湖心亭是那么渺小,那么孤独,却又那么独特。
就好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可它又偏偏在这冰天雪地中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你说,要是写成“一座湖心亭”,是不是就没那种味道啦?“一芥”这个量词也很有意思呢!“余舟一芥”,我的小船就像一片小小的草叶。
这把小船在广阔湖面上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我这小船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我却能在这一片白茫茫中,去感受这独特的雪景。
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这几个量词呀,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这篇文章独特的韵味之门。
它们让整个画面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空间。
比如说,“一痕”就像是仙女轻轻挥动的丝带,在天地间留下的那一抹淡淡的痕迹;“一点”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一芥”恰似风中飘零的落叶,孤独却又倔强地飘落在广阔的世界里。
你再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精妙的量词,这文章还能这么吸引人吗?肯定不能呀!这些量词让整个雪景变得更加细腻、更加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在那冰天雪地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所以说呀,这《湖心亭看雪》中的量词作用可太大啦,它们让这篇文章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怎么都忘不了!。
湖心亭看雪量词使用精妙之处

湖心亭看雪量词使用精妙之处1. 引言:雪中漫步,量词的奇妙哎呀,大家都知道冬天的雪景有多美吧?尤其是那种在湖心亭看雪的情景,简直美得让人心都醉了。
而今天咱们聊的,就是这雪景中量词的妙用。
是不是觉得量词就是那几个字,没啥大不了的?其实不然,恰恰是这些小小的词语,能让你感受到雪的轻盈、宁静,甚至是湖心亭的意境。
说到量词,咱们这就来瞧瞧《湖心亭看雪》中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用法吧!2. 量词的魔力:从“片”到“条”的运用。
2.1 首先说说“片”字。
哎呀,“片”这个字放在雪景中,真是画龙点睛。
比如,诗中有“片片飞雪”,这不就把雪的柔美、飘逸表现得淋漓尽致吗?那种雪花在空中翩翩而下的感觉,单凭“片”字,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雪花的每一丝舞动,真的像是天空洒下的银色羽毛一样。
2.2 接着是“条”字。
你看看,“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咱们都耳熟能详。
但在看雪的时候,用“条”字,更能让人想到雪落在湖面上,划出了一条条雪线,尤其是那些细长的雪花在空中飘荡,一条条划过空气,像是画家在画布上勾勒的细腻笔触。
就连湖面上的冰雪,也仿佛是“条条小路”,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每一处的美景。
3. 情感的表达:从“朵”到“丝”的细腻描绘。
3.1 接下来咱们说说“朵”字。
这个词放在雪上,真是绝了!诗中提到“雪花飞舞成朵”,这下子就有了画面感,那些雪花仿佛化作一朵朵绽放的花儿,美得让人心醉神迷。
你看,那雪花像极了天上的花瓣,每一朵都那么独特,轻轻落在湖面上,瞬间就把整个湖心亭装点得如同仙境般迷人。
3.2 最后咱们聊聊“丝”字。
雪花如果用“丝”来形容,那就是轻柔得不能再轻柔了。
试想一下,诗中说“雪丝般飘落”,这简直就像是天女散花,每一丝雪花都轻盈地落下来,像是用极细的白色丝线织成的布料,铺在湖心亭周围。
那种细腻的感觉,让人觉得仿佛能感受到雪花的每一次触碰,真是让人感叹语言的力量。
4. 结论:量词的艺术与诗意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也觉得量词的用法真的很有讲究?在《湖心亭看雪》中,正是这些恰如其分的量词,让雪景变得更加生动,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湖心亭看雪中量词的妙用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比喻,把小舟及舟中之人比作芥(小草)和米粒.把小舟比作芥是有一个典故地,庄子在《逍遥游》里有这样地句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意思是说:在堂屋地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拿芥草作它地小舟了,如果放一只杯子在上面,那么就会粘在地面上,这是因为水太少而舟太大了.所以要写出“余舟一芥”这样地佳句出了要有丰富地想象力外,还要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量词是喻体,量词前地那个名词是本体,量词名词构成一个绝妙地比喻.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里面屡见不鲜:、“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小舟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滔滔巨浪中,一会儿被抛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抛进浪谷.一个“叶”字,就将风浪险恶,小舟颠沛流离地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对渔者地同情也就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了.、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虞美人·枕上》巧借名词“钩”为量词,形象地表现出“残月”形状,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地修辞效果. 、山上地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地冬天》形象地写出了矮松顶上地白雪形如妇女地发髻,与“好像日本看护妇”相照应,使人联想到“日本看护妇”外在地秀美与内在地温柔,并暗指这是“小雪”,作者地深情赞美寓于其中.量词与名词构成比喻地短语还有:一轮红日,说明此时太阳盈满如圆轮;一镰初月,月亮如弯弯地镰刀;一丸秋月,秋月如一个小小地丸子.类似地短语,一峰骆驼,骆驼地脊背像一座高大地山峰;一扇蝴蝶,蝴蝶地翅膀如一把打开地扇子又大又美;一眼井,使人联想到水汪汪就是大地地明眸.除了运用了比喻之外,还用了夸张地修辞,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是夸张地修辞,突出了想象中居高俯瞰地视点上所看到地雪中景物之小,与浑然一体地浩渺天地构成鲜明地对比.借量词构成夸张修辞.长长地堤岸如同苍茫大地上地一道划痕,湖心亭如同万顷碧波中地一个小白点,小舟如同一棵小草,舟中人如同两三粒米粒.这样,“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地空旷辽阔地境界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地渺小相对照,把一个小小地我置于一个浩渺无际地天地之间,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地人生感叹,他那种孤寂情怀也就从这几个量词中显现出来了.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丈”作白发地长度单位,又同“三千”组成了一个“言过其实”地数量短语,收到了很好地夸张效果,诗人揽镜自照时地触目惊心就一览无余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一座赤条条地很阔地脊背,脊背上还有汗在流下来.——鲁迅《示众》“座”通常用来修饰山等高大稳固地物体,此处修饰杀人者地脊背,是夸张地修辞,极言大汉之健壮,以反衬其精神地麻木、愚昧.量词和名词构成夸张地短语还有: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丝留恋中地“叶”、“线”和“丝”等量词兼有比喻和夸张地修辞,极言舟地小、希望地渺茫.类似地短语,忠言一克,胜过废话一吨.才高八“斗”作者将渺小地自己至于一个极其广大地背景之下,通过大与小地对比,来表现自己地孤独、寂寞,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地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地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地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地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地统一与和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地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地渺小.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地喧嚣和烦恼,作者地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如果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三个,有什么不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地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地情味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简练朴素地文字,不加渲染,只用点线组合,高度抽象, 构成一幅富有意境地艺术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量词地运用在现代文章中可谓屡见不鲜,甚至不得不用.而在古汉语中往往只见数词而少见量词.如“一人”、“二犬”、“五大夫”,一般不说:“一个人”、“二只犬”、“五位大夫’,.即使用了量词,也是通常意义地“个’,’’只”“位”等.然而张岱地《湖心亭看雪》一文,量词地运用却出新意、造奇境,真是妙不可言. 下雪三日之后,夜雪初界,作者于更定人静之际,乘兴秉独畅游西湖.扑入游者眼帘地西湖景色失却了往日地妩媚艳丽,天、云、山、水呈“上下一白”,廓大空灵,如同一张洁白地宣纸.作者在这张纸上挥洒了第一笔:“长堤一痕”.“痕”字透出隐隐绰绰、迷迷蒙蒙地景象,恰如其分地点染出雪夜西湖地长堤之影.雪掩长堤,白茫茫地延伸至远方,在“上下一白”地西湖中只能是淡淡地一“痕”,湖心亭“一点”,此“痕”、“点”二字可谓神来之笔,趣韵天成. 除自然景色外,接下来地人物活动又添上了“小舟一芥”.“芥”字何其微小,而“舟中人二三粒”之“粒”,更是微乎其微.“芥”、“粒”二字点染出人与“上下一白”地大自然扣比是何等渺小,微不足道.当此际,作者心目中视人世间地迫名逐利不外乎蜗角之争吧.作者本是舟中之人,而运笔至此,似成了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初中教育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 活色生香的量词——赏析《湖心亭看雪》

) 骆 驼
一 (
轮
) 明 月
一 (
线
) 天
一 ( 眼 ) 井
一 ( 缕 ) 阳 光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种词,就像天地间的每一 个人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只要用得恰 到好处,一个最普通的词,也可以活色生香,就像 一个最普通的人,在特定的地方也会流光溢彩。
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 点 )、 与余舟一( 芥 )、 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贰 源头活水·悟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 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张岱
叁 拓展天地·思
叁
一 (
钩
) 新 月
一 (
叶
) 扁 舟
一 (
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色的 《
生量 湖 心 亭 看
词 香
雪 》 赏
析
壹 曲径通幽·寻
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量词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
)、湖心亭一(
)、与余
舟一(
)、舟中人两三(
)
而已。
壹 曲径通幽·寻 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量词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 点 )、与余舟一( 芥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你能否把画线句子用自己 的语言描绘出来?
贰 源头活水·悟
大雪三日之后的西湖,一 切景物都被覆盖在雪中。长 堤如同一条淡淡的墨痕,湖 心亭虽然没有被大雪尽埋, 但是,远远看去,就像是苍 茫天地间的一个小墨点。再 往下看,余舟一芥,芥,小 草也。我乘坐的船就像一片 小叶子,而这船上的人,因 寒气被冻得缩成一团,像极 了那又小又圆的米粒
湖心亭看雪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湖心亭看雪数量词的表达效果湖心亭是一个位于中国苏州园林的经典景点,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
在寒冷的冬季,湖心亭是一个看雪的绝佳去处。
在这个美丽的园林中,雪花飘落,大地被洁白的雪覆盖,给人一种宁静和幸福的感觉。
在湖心亭中,我可以欣赏到各种形态和数量的雪,它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象和令人惊叹的感受。
湖心亭看雪数量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从“一片雪花”说起。
一片雪花的美丽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飘落,有的像薄纱一般轻盈,有的像晶莹的钻石一样闪耀。
在湖心亭中,当我仰望天空,看到一片雪花缓缓飘落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寒冷和纯净的冬季气息。
接下来是“一场雪”。
一场雪是指雪花飘落的时间比较长且较为密集,覆盖了整个湖心亭的风景。
当湖心亭被一场雪覆盖时,湖水被冻结成厚厚的冰层,树木被雪花覆盖,整个园林变成了一个冬天的童话世界。
这时候,我可以踩在白雪上,沐浴在纯净的空气中,感受到雪花的真实存在和给人带来的美好。
此外,还有“万片雪花”和“满天飞雪”等词语,形容了雪花的数量之多。
当湖心亭中飞舞着万片雪花时,整个空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景色真如仙境。
满天飞雪更是给人一种瑰丽壮观的感觉,雪花还未触地,就已经形成了美丽的图案。
这些数量词的使用增强了湖心亭看雪的视觉效果,将其表达得更加绚丽多彩。
除了数量词,还可以用形容词或动词来表达湖心亭看雪的效果。
比如,“柔软的雪花”、“纷飞的雪花”、“舞动的雪花”等,形容了雪花的质地和运动状态。
湖心亭看雪时,柔软的雪花轻轻地碰到脸颊,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纷飞的雪花飞舞在空中,仿佛一群小仙女在跳舞;舞动的雪花则形成了美丽的景象,给人以活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湖心亭看雪数量词的表达效果非常重要。
不同的数量词能够传递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使人们更好地体会到湖心亭冬季的美丽和寒冷。
湖心亭作为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无论是一片雪花,一场雪,还是万片雪花和满天飞雪,它们都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中》量词的妙用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比喻,把小舟及舟中之人比作芥(小草)和米粒。
把小舟比作芥是有一个典故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有这样的句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意思是说:在堂屋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拿芥草作它的小舟了,如果放一只杯子在上面,那么就会粘在地面上,这是因为水太少而舟太大了。
所以要写出“余舟一芥”这样的佳句出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外,还要从其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量词是喻体,量词前的那个名词是本体,量词+名词构成一个绝妙的比喻。
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里面屡见不鲜: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小舟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滔滔巨浪中,一会儿被抛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抛进浪谷。
一个“叶”字,就将风浪险恶,小舟颠沛流离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作者对渔者的同情也就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了。
2、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巧借名词“钩”为量词,形象地表现出“残月”形状,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的修辞效果。
3、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
形象地写出了矮松顶上的白雪形如妇女的发髻,与“好像日本看护妇”相照应,使人联想到“日本看护妇”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温柔,并暗指这是“小雪”,作者的深情赞美寓于其中。
量词与名词构成比喻的短语还有:一轮红日,说明此时太阳盈满如圆轮;一镰初月,月亮如弯弯的镰刀;一丸秋月,秋月如一个小小的丸子。
类似的短语,一峰骆驼,骆驼的脊背像一座高大的山峰;一扇蝴蝶,蝴蝶的翅膀如一把打开的扇子又大又美;一眼井,使人联想到水汪汪就是大地的明眸。
除了运用了比喻之外,还用了夸张的修辞,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是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想象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与浑然一体的浩渺天地构成鲜明的对比。
借量词构成夸张修辞。
长长的堤岸如同苍茫大地上的一道划痕,湖心亭如同万顷碧波中的一个小白点,小舟如同一棵小草,舟中人如同两三粒米粒。
这样,“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辽阔的境界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渺小相对照,把一个小小的我置于一个浩渺无际的天地之间,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他那种孤寂情怀也就从这几个量词中显现出来了。
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见: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用“丈”作白发的长度单位,又同“三千”组成了一个“言过其实”的数量短语,收到了很好的夸张效果,诗人揽镜自照时的触目惊心就一览无余了。
2、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背,脊背上还有汗在流下来。
——鲁迅《示众》
“座”通常用来修饰山等高大稳固的物体,此处修饰杀人者的脊背,是夸张的修辞,极言大汉之健壮,以反衬其精神的麻木、愚昧。
量词和名词构成夸张的短语还有: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丝留恋中的“叶”、“线”和“丝”等量词兼有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极言舟的小、希望的渺茫。
类似的短语,忠言一克,胜过废话一吨。
才高八“斗”作者将渺小的自己至于一个极其广大的背景之下,通过大与小的对比,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
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
解脱。
如果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三个,有什么不同?
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
(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简练朴素的文字,不加渲染,只用点线组合,高度抽象, 构成一幅富有意境的艺术画。
量词的运用在现代文章中可谓屡见不鲜,甚至不得不用。
而在古汉语中往往只见数词而少见量词。
如“一人”、“二犬”、“五大夫”,一般不说:“一个人”、“二只犬”、“五位大夫’,。
即使用了量词,也是通常意义的“个’,’’只”“位”等。
然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量词的运用却出新意、造奇境,真是妙不可言。
下雪三日之后,夜雪初界,作者于更定人静之际,乘兴秉独畅游西湖.扑入游者眼帘的西湖景色失却了往日的妩媚艳丽,天、云、山、水呈“上下一白”,廓大空灵,如同一张洁白的宣纸.作者在这张纸上挥洒了第一笔:“长堤一痕”。
“痕”字透出隐隐绰绰、迷迷蒙蒙的景象,恰如其分地点染出雪夜西湖的长堤之影。
雪掩长堤,白茫茫地延伸至远方,在“上下一白”的西湖中只能是淡淡的一“痕”,湖心亭“一点”,此“痕”、“点”二字可谓神来之笔,趣韵天成。
除自然景色外,接下来的人物活动又添上了“小舟一芥”。
“芥”字何其微小,而“舟中人二三粒”之“粒”,更是微乎其微。
“芥”、“粒”二字点染出人与“上下一白”的大自然扣比是何等渺小,微不足道。
当此际,作者心目中视人世间的迫名逐利不外乎蜗角之争吧。
作者本是舟中之人,而运笔至此,似成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