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心理学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斯滕伯格、威力阿姆斯著张厚粲译前言第1章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优秀的学生专业的知识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进行反思式思维和对思维进行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何谓专家型教师重新定义问题(规定得a的标准)1.区分与问题解决有关或无管的信息的2.将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来年各个信息结合在一起3.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a.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评价策略(利用大声思维)b. 智力增长观:智力实体观、智力增长观c.高成就动机d.高自我效能感(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经历更容易接受失败,而一开何谓优秀的学生始就遇到失败,就会破坏自我效能感)e.坚持完成任务f.对自己及行为负责(在没有即时奖励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第一部分人类发展第2章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教学中的概念2.成熟与学习学习是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连续性(爬坡)认知发展阶段性(上楼梯)领域一般性(阅读上得a,英语上得a)领域特殊性(艺术课得a,英语却不及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他的认知发展特殊机制的三个重要概念:平衡、同化、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篇二: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正文: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社会生活范畴。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研究表明,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这是著名的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2、(从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目的性、长期性出发),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涉及方法论上的一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和教育性,也涉及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实验研究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的两个主要特点:被试随机指定;其他变量的控制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托尔曼以老鼠为被试,但其实试验情景同样具有高度的人为性,并且实验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
实验室实验既有利也有弊。
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局限在于实验情境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
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古德和格洛伍斯曾采用随机化实验检验“密苏里数学计划”的有效性。
现场实验由于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其外部效度高于实验室实验。
缺点:控制不如实验室实验严格。
实验室实验主要用于建立并检验教育心理学理论,而随机化现场实验则是对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方案、程序或教学效果的改善情况作的决定性检验3、单一个案实验首先,对单个被试的行为进行连续几天的观察,记录其行为的基线水平,然后,引入某种特殊的程序或教育措施,连续观察并记录该学生的行为反应,最后,撤除所引入的程序,继续观察并记录行为。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讲总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45*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
*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48(本教材)▪总论--阐述学科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等。
▪学习理论--介绍有关学习的理论,揭示学习的本质及规律。
▪学习心理--阐述学生的认知、动机、迁移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各类型的学习--阐述知识、技能与社会标准等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培养。
▪教学与管理--阐述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及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二、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P3◆19世纪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2〕心理测量运动的兴起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10▪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美国-桑代克〔1903〕的《教育心理学》▪〔包括三大卷〕▪第一卷《人类的本性》▪第二卷《学习心理学》▪第三卷《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10▪1、单向道时期〔20世纪初〕▪2、死胡同时期〔20世纪中期〕▪3、双向道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
▪〔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回忆▪教育心理学经历引进、吸收、消化和初创的过程。
▪三个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以后的时期。
▪在中国作为独立学科的起源:20世纪初,廖世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80年出版。
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58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61▪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笔记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4.完善时期:(20th80s)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行动研究法P18 心理发展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自我中心言语P28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 自我意识1.成分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认识成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2.发展生理自我(3岁左右)社会自我(少年期、初中)心理自我(青年期、高中)P65 加涅按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不随意反应、情绪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P67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桑代克试误说猫开笼取食实验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强调“做中学”2.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迷箱实验程序教学:个别教学(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普雷马克原理)、消退、惩罚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参与性学习、观察性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P76 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完形-顿悟说:大猩猩接杆实验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白鼠迷宫实验认知地图说S-O-R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历理论:学习观: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提倡发现学习4.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接受学习5.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P8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1.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2.教学观: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启示: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景教学)3.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4.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别差异性。
P8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自我实现的人格观: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内在学习论:倡导内在学习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模式):教师是“助产士”或“催化剂”P87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不包括( B )A.获得与消退B.强化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P9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P97 学习动机理论1.认知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阿特金森力求成功动机:选择难度适中目标避免失败动机: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成败归因理论:海德、韦纳(三维度六因素)2.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替代性经验形成的主要因素:言语劝说情绪唤醒P101 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高趋低避型:学霸(动机高、不怕失败)低趋高避型:学渣高趋高避型:学婊(偷着学)低趋低避型:学沫P106 1.学生常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比较符合( C )A.巴浦洛夫定律B.斯金纳定律C.耶克斯-多德森定律D.桑代克定律2.学生认识到只要上课好好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的好成绩,那么他就很可能认真听讲,属于( B )。
A.效能期待B.结果期待C.能力归因D.努力归因3.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D )。
A.奥苏贝尔B.阿特金森C.勒温D.麦克利兰P110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B )。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学习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等概念的学习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到在校外的行为表现P111早期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一般迁移)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具体迁移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经验类化说:贾德对已有经验进行概括、共同原理(一般迁移)水下击靶实验4.关系转化说:苛勒P113 现代学习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布鲁纳,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2.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辛格莱、安德森,A>B,B>C→A>C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P117 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心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迁移方式称( A )。
A.顺应性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型迁移D.水平迁移P119 学习策略分类(麦基奇)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的分类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做笔记、记忆术、提问、生成性学习(图形,图表)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利用表格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领会监控、策略监控、注意监控调节策略P137 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视觉控制操作整合:动觉控制操作熟练:程序化、自动化、完善化,多余动作消失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P141 心智技能形成理论1.加里培林:按阶段形成活动定向阶段(原型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原型操作)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互动阶段2.安德森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我国原型定向: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心智技能形成P147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5岁)(对偶故事法)他律阶段(5—8岁):规则来源外部具有权威性自律阶段(9-11岁):规则是可以协商的公正道德阶段(11——)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权威性、避害)(0-9岁)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自己的利益)(两难故事法)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9-20岁)第四阶段:遵守法律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20——)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P152 1.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B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他律水平2.( A )是经典条件反应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运用A.条件反应法B.提供榜样法C.说服法D.锻炼法3.“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件事的态度来维持其相符一致”是( B )。
A.认知失调理论B.认知平衡理论C.强化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P160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瓦拉斯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P163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提出P170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P177 戴尔提出教学媒体经验锥形。
P180 教学策略1.以教师为中心直接教学接受学习(奥苏贝尔)2.以学生为中心发现教学(布鲁纳)程序教学(斯金纳):个别化教学方法掌握学习(布卢姆)P182课堂管理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P4“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P5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促进功能、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引导功能P6教师职业道德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P10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就到的的根本标志。
教书育人一致就是衡量和判断教师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
P16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版)“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根本任务)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P18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尽职尽责严谨治学,提高水平P22 教师在教师集体中的道德规范:尊重同事团结合作公平竞争P23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P28师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P3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知识和技能修养、心里素质修养P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95年9月1日施行。
2.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