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系列】不朽与女性
斗争或是逃离——《不朽》中的“疯女人”形象分析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是一名法籍捷裔的著名作家,曾在20世纪西方文坛叱诧风云,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玩笑》《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生活在别处》等。
昆德拉的作品文体糅杂、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受到了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
除了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昆德拉在小说理论方面也颇有独到见解,他的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就较为系统地厘清了昆德拉的小说诗学,向读者呈现了作家的艺术渊源、小说理想和小说美学观,因而被译成多国文字,昆德拉也因此书而荣获了法兰西科学院奖[1]193。
他的另外三部随笔《被背叛的遗嘱》《帷幕》和《相遇》也进一步阐述了其对小说艺术的见解和追求,旨在纠正人们对其作品的意识形态误读,也试图“将自己从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边缘文化身份中解救出来”[2]。
昆德拉的“复调”叙事技巧和“政治”以及“性”这两大主题都是国内外学者和评论家研究的焦点。
结合女性主义的“疯癫”理论和福柯主义权力理论,研究昆德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解读性别语篇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疯女人”和“疯癫”理论“疯女人”形象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文学隐喻,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焦点,在文学发展史的长河里不断地再现和重塑,如莎士比亚作品《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简·爱》中的伯莎·梅森等。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
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3]因此,每一位女性的“疯癫”其实都被打上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烙印。
作为“野心勃勃、冷酷无情”的女性代表,麦克白夫人怂恿并教唆麦克白一步步地实施杀戮以登上王位,却因罪恶感而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发疯自杀。
一旦失去了作为男性获取权力的棋子的价值,等待着她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则被认为是女主人公简·爱和作者的“黑暗的替身”[4],代表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发出怒吼。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100

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语录
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语录包括:
1.生活在别处。
2.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
3.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
向我们自己选择的终点。
4.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5.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
7.来,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
8.我老是在想,死去之后,人还是活着的。
9.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10.不朽是死亡的影子或兄妹,看到他也就看到她。
11.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
12.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13.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
在原位中坚定存在。
这些语录涵盖了昆德拉对生活、爱情、死亡、人性等多个方面的见解和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启示价值。
不朽

米
《不朽》是米兰· 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这也是他的第六
部小说。 《不朽》的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 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 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昆德拉在书中说:"不朽,是死亡的影子 或说兄妹,看到他也就看到她。"这本书利用小说的方式来谈不朽,而不是像谈哲学那 样。他对不朽下的定义也很简单: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別小的不朽和 大的不朽 《不朽》是写女性的,既有现代的女性如阿涅丝和劳拉,又有历史上的女性如歌德的 情人贝蒂娜。现代女性的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她们除了在健身房和幽会地点消磨时 光外,简直无事可做,因此她们也与不朽的名声无缘。过去的女子则不同。贝蒂娜原 也是个普通女子,可是她通过执著地去追求和结交名人,保持通信,最后以名人传记 的形式将自己的形象牢牢地粘贴在歌德的名声上,并以此获得了不朽。然而,不朽的 名声有何用处?歌德在天堂里对海明威说:“不朽即永远的审判。”因为名声除了留 给后人可资探讨的无数疑问外,似乎已失去意义。可是,当1920年贝蒂娜与歌德之间 的原始信件公诸于世后,人们才发现,那些一向被当作真实事件的传记记载原来都是 经过加工的,不真实的。在当今追求精确的科学时代里,历史的伪装正在被层层剥去, 不朽还存在吗?
“这就是不朽。”歌德说。“不朽即永恒的审判。”
“若是永恒的审判,那也应该有个像样的法官才是,不该是心胸狭隘的教员,手里还攥 着一根答鞭。”
“手执笞鞭、心胸狭隘的教员,永恒的审判就是这么回事。你还想要什么,厄内斯特?” “我什么也没想要。我曾指望死后平安无事。” “但你却千方百计想成为不朽。” “胡说。我只写书,仅此而已。” “对,一点不错!”歌德大笑。
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样一段醍醐灌顶的话:“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

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样一段醍醐灌顶的话:“除了生病以外,你
所感受到
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样一段醍醐灌顶的话:“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给你的,而非真实存在。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就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却是我自找的生活。
”
人就是这样贪心,读书时,想不努力就能考上好大学。
工作时想干点轻松的活,就能赚大钱。
找对象时,男的想找个白富美或傍个富婆,少拼搏三十年。
女的想找个大款或嫁入豪门,一夜由家鸡变凤凰。
但被社会的残酷的现实,狠狠的毒打之后,接受了这个现实,过上了自己不想要,却是自找的生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寒门是难出贵子了,但是抱怨躺平又没有什么用!
还是该学习学习,该努力努力,不在未来时后悔就好。
米兰昆德拉经典不朽语录大全

米兰昆德拉经典不朽语录大全1、那是对一个女孩的责备:“你对我说,在爱情里只有肉欲。
亲爱的,如果一个男人告诉你他想要的只是你的肉体,你准会逃跑的。
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残忍的孤独感。
”孤独。
这个词反复出现。
他试图用这种可怕的孤独前景来吓唬她们。
为了让她们爱他,他像神甫一样对她们布道:一旦脱离了感情,肉欲便蔓延成无边的荒漠,人会在那里忧伤而死。
——米兰昆德拉《无知》2、我一向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直相信这两个世界是和谐的。
这只是个假相。
我已经在其中一个世界里被大家丢在一边。
现实的世界没我的份,只剩下了另一个,幻想世界。
——米兰·昆德拉《玩笑》3、每当我想到这些古老的文化,我的心中都无法不激起某种怀旧情绪。
说是怀旧,其实也许还是一种渴望,渴望体会那时候历史进程那种甜美的缓慢。
古埃及文化延续了好几千年,古代希腊持续了差不多一千年时间。
从这一点来看,人的生活在模仿着历史:一开始,它沉湎于一种纹丝不动的缓慢中,然后,渐渐地,它加快了速度,后来,越来越快。
——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4、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米兰·昆德拉5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控制,都被记录下来,那些大商场到处有摄像机监视我们,人们摩肩接踵,接连不断,甚至连做爱都会在第二天被搞调查或做研究的人盘问。
一个人怎么可能避开监视完全消失,连一点痕迹也不留下?(ch. 1)6她甚至都不能自杀,因为自杀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不愿意再等待下去,完全失去耐心。
她将会一辈子都生活在一种无尽头的可怕之中。
(ch. 1)7梦将一个人生命中不同的时期化为同等价值,并将人所生活过的一切都拉平,使之具有一种同时性,这让人受不了;梦否认现时的特权地位,使它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ch. 2)8我老是在想,死去之后,人还是活着的。
我在想,所谓死亡就是做一场无尽的噩梦。
《不朽》读后感(一):危险的迫近——读米兰·昆德拉《不朽》

《不朽》读后感(一):危险的迫近——读米兰·昆德拉《不朽》读小说,或读历史的乐趣与悲哀都在于人物被某种形而上的力量支配,在看似无穷的可能性太空中被神秘的引力捕获,骤然落地。
想想古希腊式悲剧,想想俄狄浦斯吧,他兜兜转转仍旧无法摆脱弑父娶母、自毁双目的命运。
而所谓“逃离”、“重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寓意另一种形式的归零。
昆德拉对小说世界绝对力量的思索与我对真实生活的看法如出一辙,不可不谓惊喜,而这正说明爱是高度相似的本质而非形式的邂逅和结合(谢天谢地,他竟然也认为爱无法由比较级道出,那个瞬间我仿佛产生了自己在写作的错觉!而且他尚在人世!O!)。
可他毕竟是更为高明的叙述者和更富经验的实践者,他在《不朽》中写道:“可我还觉得遗憾,为什么小说的情节都那么公式化。
我是说,这些小说的核心只不过是一条链索,串着因果相袭的行为和事件,好比在一条窄胡同里用鞭子赶着人物走似的。
戏剧性的紧张实在是小说的灾难,它把一切都变成了导向最后结局的前奏,就连最动人的段落,最意想不到的场面,最出奇制胜的评论,也都受制于人。
前面一切的一切都浓缩到结局里了。
小说就像一捆稻草,被自己的紧张格局点起的一把火烧掉了。
”于是,在小说中与造物主同等地位的昆德拉与无所不在的上帝的影像在我眼中慢慢重叠在一起。
他预言般地向读者启示阿涅斯的死亡,她的自我了结,再以近乎无比精确的数学方法用公式完美地推倒出来。
阿涅斯对绝对的独处与自由的偏爱承袭自他的父亲,也只有她懂得父亲生前那些掩人耳目的消抹自己存在痕迹的行为的真正意义:他需要彻底地从世界上消失,从与他者或他物的复杂关系中抽离,封堵任何可以通向他的道路,只给阿涅斯留下一丝小小的缝隙,他的精神还是通过她得以继续存在。
他们仍在逃离紧紧追赶他们的人。
阿涅斯的妹妹,洛拉,杰出的追赶者。
若不是了解到曾经的同事对她穿衣风格的“盗用者”的厌恶,我不会提前意识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精巧的模仿是如此令人嗤之以鼻。
洛拉从小热衷于投入这项事业,她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拼图爱好者,从姐姐处得到她的自我碎片,拼合在自己身上,并以激荡的、不容忽视的喜悦情绪向世人宣告:这就是我。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米兰·昆德拉作品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米兰·昆德拉作品介绍米兰·昆德拉,捷克裔小说家。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
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代表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身份》等。
今天精读君选出5部米兰·昆德拉的著名作品与大家分享。
内容简介:《小说的艺术》,一个小说家是如何看小说的呢?尤其是像米兰昆德拉这样的小说家?昆德拉的小说可以画出清楚的以“七”为基础的建筑结构技术图,巧妙的运用复调结构,配合内在乐曲的速度,以黑色幽默书写着人间的爱与性,历史与政治,存在与冲突。
推荐理由:我并不擅长理论。
以下思考是作为实践者而进行的。
每位小说家的作品都隐含着作者对小说历史的理解,以及作者关于“小说究竟是什么”的想法。
在此,我陈述了我小说中固有的、我自己关于小说的想法。
——米兰·昆德拉内容简介:《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
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
本书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
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推荐理由:本书《不朽》是作者获得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的代表作,在中国读者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该书在米兰·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第一部法语小说。
比起以往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相比,该书的政治意味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哲学思考。
内容简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
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推荐理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诗句

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诗句1、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
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伤感签名?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如何坚实的东西总是会由一件件脆弱的物件构筑起来,就像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不同的身份带着不同的脆弱,却又有着代表其身份同一感的坚强。
身份叠加就是坚强与脆弱的叠加。
所以我们会注视着爱人的目光不愿离去,因为那目光是缓慢的时间,在那之中我们会放下我们的脆弱与坚强,找到孤独与幸福的爱——米兰?昆德拉《身份》3、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包容、隐藏、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那脆弱的目光讲他们连在一起,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一个代表着他们的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米兰?昆德拉《身份》4、最糟糕的是,他欣赏她远远地胜过他爱她;他总是对自己说,姑娘只有在忠实和纯洁的界限之内才具有现实感,一旦超越这一界线,很简单,她就不存在了;一旦超越这一界线,她就不再是自己了,就像水一旦过了沸点就不再是水了。
——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5、 "The basis of shame is not some personal mistake of ours, but... that this humiliation is seen by everyone. 羞耻的本质并不是我们个人的错误,而是被他人看见的耻辱。
——milan kundera 《犯罪心理》"6、他永远对玛尔凯塔的妒忌铭心刻骨,这是他在他们相爱的最初阶段割破的伤口。
一看到她在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他几乎就要跪下来,请求她的宽恕。
——米兰?昆德拉《笑忘录》7、我对自己说:就算可以从我的一生里去掉这完全多余的几天,那又有什么用呢?反正从明信片玩笑开场,我一生的全部历史就完全在错误中生出。
我猛地骇然想到,由谬误孕育出来的事物也是实实在在的,和由良知、必然所孕育的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朽》与女性——我读米兰·昆德拉《当代文坛》 1994/04 何向阳从来,女性在文学中大都是被作为禁忌或图腾两种模式来定评的,昆德拉笔下的阿格尼丝与劳拉却越出此限。
《不朽》其实是一本写女性的书,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了告别的聚会》、《生活在别处》、《玩笑》四部长篇之后,由社会意识形态、欧洲精神及人类历史诸类主题的阐述、折叠或展开,米兰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读这部作品,引起我浓厚兴趣的是无可回避的、时常隐匿在有关“不朽”等一系列中性命题背后的女性题目。
《不朽》中女性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以阿格尼丝为代表,一类以劳拉为代表,她们被赋予一定的现实感和世纪的时代特征。
与之各相对应的则是小说历史回溯中涉及的歌德的两个女性世纪的克莉斯蒂安娜和贝蒂娜。
阿格尼丝、克莉斯蒂安娜为一组,古典、忠贞、文雅、忍让但有些老派劳拉、贝蒂娜则大胆、浪漫、不羁、自私因而相应有些神经质地患有时代所感染的“‘绝对摩登’需要”或“灵魂虚肿症”。
不朽的命题由贝蒂娜引出来,而在劳拉身上划了句号或者逗号。
前者极力追求诗人歌德,以其情人身份挤入名人行列而取得不朽。
为实现此目标她与歌德身边的克莉斯蒂安娜争斗以剖示决心,于贝多芬与歌德间周旋以维持暖昧,而在歌德死后更不惜更改两人通信,以大肆渲染、编造她与诗人非同寻常的亲密,为达到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以不朽而不惜践踏事实、伪证历史。
劳拉的不朽则更带有世纪的时代特征,更加生活层面化了,而且以反叛的面目出现。
劳拉先是以性控制小她岁的姐夫的朋友—记者伯纳德,又因不能真正进入伯纳德的生活,转而表演失恋与自杀,沉溺于被虐的弱者身份中,以无助的眼泪接近、求救于姐夫保罗,以至最后占有保罗。
劳拉的征服是与她在音乐上虽然苦拚却毫无造诣而自己也早看出在音乐事业上不能达到不朽的失败心态有着情绪的暗合的,所以在现实层面她极力表现并渲染意识中与事业对立的、并唯一能与事业相称雄的情感,并以女性的诱惑力达到不朽。
她选择了小她岁的伯纳德是一种冒险,老妻少夫式的情侣关系使她品尝到一种犯禁的快感,并足以实现她对他人生命控制的欲望,这欲望因在事业理想方面的抑压而在现实层面喷发得愈加凶猛。
当她在伯纳德身上遭致失败后,又转而追求冒险成分更高、更加刺激她占有欲望的姐夫,以委屈掩盖强夺达到征服,并在征服过程中一再指责姐姐“没有感情”,“不懂得爱”,以求得心理上哪怕虚幻的稍稍安定与平衡。
从劳拉一脸弱者的悲悯相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世纪前贝蒂娜坐在歌德膝盖上充小孩似的天真。
悲悯与夭真的背后,都是对他人意志的控制。
在这场拚搏中,贝蒂娜与劳拉都是胜者,她们果真挤进了别人的生命中,而且压得别人喘不过气来。
歌德一生对贝蒂娜的恐惧兼有对这种不择手段的恐惧和对死后的“不朽”的恐惧,而这“不朽”恰是贝蒂娜倾尽一生包括心智、肉体所极力求取的。
清醒时的歌德正是在如吸附的寄生虫这一点上看透并厌恶了贝蒂娜的品质,正如保罗在与劳拉同居后变成了酒鬼时的吃语“别太当真了,伙计们⋯⋯但愿我比现在醉十倍。
”占有还是生存又一次以感性的方式推至现实面月四。
现实当中,即使是小说中的现实,阿格尼丝的纯洁与克莉斯蒂安娜的无辜都无法在理性上得胜,她们眼巴巴地看着身边的美好被夺走,被毁坏。
她们的不依附姿态,独立于男人世界的自我,仿佛决定了她们在男人世界中存在的命运。
她们求真的性格与不扭曲,不矫饰,不以小女儿态取宠的品质一开始就与男人处于精神平等地位,从而无法满足男性潜意识中的虚荣,所以遭到男性中心世界的冷落与隐隐的排斥。
阿格尼丝总在向往着有一处别墅,自己在里面生活在那里安放自我。
而在瑞士她果真拥有公寓及工作余暇暂别社会以独处的时间段落,却次次都因眷恋人群、家庭而回到丈,夫身边小说有意味的正是在她的车再次驶向那个梦幻中的独立时,却因翻车事故死于中途。
这种肉体的消亡恰恰寓意了一个时代的悖论,与昆德拉的所有悖论一起,告示着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沟通劳拉与贝蒂娜这两个百年间人物的,却是一件小小的道具眼镜。
阿格尼丝轻蔑地摔碎在壁炉前铺着瓷砖地板上的那副墨镜,正是劳拉常常戴着与情人会面,象征内心悲痛“已然转化为泪水”的面具的一个主要配件,是她用以遮盖真实或表现夸张的武器克莉斯蒂安娜盛怒之下扇掉了贝蒂娜鼻梁上架的那副近视镜,似乎也成了寓意贝蒂娜急功近利、追逐声名远扬以至不朽然而在本质上却是极端自私、近视的一件道具。
阿格尼丝与克莉斯蒂安娜没有患“灵魂虚肿症”,她们用不着这副面具,如作者所言“她克莉斯蒂安娜无意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
我猜想她宁可躺在草地上看白云飘荡。
”阿格尼丝可以为自己的不情愿而放弃其他,包括学术,宁肯谋一个普遇职业也不做违心的事。
劳拉与贝蒂娜的刻意却在于打人别人的生活,哪怕侵犯与伤害别人,也能以渴望不朽的姿态找出她们在爱情与名脊下的公允的理由。
贝蒂娜令人不快的来访与书信,劳拉置放于不爱弹钢琴的姐姐家的、已蒙尘数年的、带有强加与自我中心意味的钢琴与作为她性格装饰的马勒音乐,都让人觉出浓烈的强权味道。
米兰·昆德拉与小说中阿汉奈利厄斯教授聊天时不经意画出的象征两姊妹形象的符号,似在说明两个时代的个性,劳拉仑“充满梦幻,昂首朝天,可身体下坠⋯⋯朝向地面。
,阿格尼丝名“她的身体像火焰样腾起,头却总微微低垂一个注视着地面的怀疑论者的头。
”这般比较让人想到他另一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萨宾娜与特丽莎的对角线关系,却不像那么单纯。
贝蒂娜的媚俗是以不朽与爱情的名义出现的,如果没有年贝蒂娜与歌德原始信件的暴露,那么这种媚俗所获得的青睐不知会持续多久,或许正是歌德《浮士德》中最后诗句的翻版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
贝蒂娜拚命追求不朽最后却因欺世之名被永久钉在了人类耻辱柱上,劳拉不顾亲情的自私与巧取豪夺最后所得到的只是保罗的躯壳而非灵魂。
她们追求不朽反而速朽的结果,让人想到昆德拉以阿格尼丝之心对其父的隽永想象“在一条沉船上,救生艇有限,不可能人人都上,甲板上一片惊慌。
父亲起初与众人一齐奔跑,但他突然发现,人们都在你推我操,试图将别人踩在脚下,一个急了眼的女人正向他一个劲地褪打,说他挡了她的路,于是,他停下脚步,站在一旁。
最后,他眼睁睁看着超载的救生艇在叫喊咒骂声中,慢慢地放到波涛汹涌的海面上。
妇对这种态度怎样命名呢阿格尼丝否定了怯懦与高尚,指出正是人类两败俱伤的亲密关系以及混战状况本身使父亲感到厌恶,“以致他情愿被淹死。
人与人之间拳打脚踢,互相残杀时的肉体接触,在他看来,远不如在纯净的大海中孤独地死去。
”这个虚拟的故事暗示了阿格尼丝对生命亦即拚搏的不同于劳拉的看法渊源,正与她面对同样是虚拟故事中的行刑队宁愿与父亲一起死也不愿仓皇逃生相一致,阿格尼丝对不朽的态度里,将情愿亦即真自我与虚荣而不惜杜撰或粉饰的假自我区分得经纬分明在死与生、真与伪于幻象中存活的二元抉择里,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摒弃虚伪与做作,她的选择与她心中的意象相融合,明显地透出悲剧意味来。
劳拉与贝蒂娜的类比,不仅是一个女工与一个拚命挤入名流的少妇的类比,其间漫延的腐朽的贵族习气以及隐匿于人心中的卑琐心理,反证了贝蒂娜市场的广泛。
“无论她走到何处,她的自我像竖在身后的一面旗帜猎猎作响。
激励她为泰洛尔山民而战的不是山民,而是贝蒂娜为山民而战这个令人着迷的形象。
驱使她爱上歌德的也不是歌德本人,而是孩童般的贝蒂娜与老诗人相爱这个充满诱惑的形象”。
昆德拉以“双手内翻,双臂往前一甩”的“渴望不朽的姿态”沟通了她与劳拉的灵魂孪生,劳拉“为了必须做些什么”走上街头为非洲黑人募捐的举措只不过是一世纪前贝蒂娜为山民而战的行为复制。
保罗在醉态中喊道“不朽人物的恐怖专制终于该结束了户昆德拉又如何能够用笔干净地剔除已滞留于普通人内心的这种深切欲望呢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指出这种社会心理的病态,把犀利掖在爱意里头。
阿格尼丝死在了保罗赶到之前分钟,“她不要任何人看着她”,直到临终,她还是用力将那种虚拟的“不朽”双手推开。
她一直把真卖贯彻到死,她以此战胜了世界,“那笑容就留在唇上”。
米兰·昆德拉的洒脱并不只表现在他的幽默与嘲笑里,在一个崇尚轻松、游戏的时代,米兰·昆德拉保存住了他作为一个作家所应有严肃、自尊。
正如阿格尼丝多年所保存的那个梦想会在她死后实现虽然孩子们尾随她,嘲笑她,朝她扔东西,称她为疯女人,身前“汽车喇叭声响个不停”,背后“愤怒的人群在吃喝呐喊”,然而,阿格尼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渴望买上一枝勿忘我,只要一枝她希望把花举放在自己的眼前,作为美的最后的、不为人所见的象征”。
不朽永远是反功利性的,并且绝对不是靠刻意追求、依附于人所能得到和延续的。
它常常只属于那微微额首但却把理想高举于头顶的人物。
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关于不朽的定义,虽然他让那么多包括歌德、海明威等名人说了那么多绕口的废话,让更加多的劳拉、贝蒂娜们煞费心机地做了那么大的努力,或者代价。
也就是在这个不朽的意义上,昆德拉才承认“女人是男人的未来。
”责任编辑:半夏《不朽》中的对位法《读书》 1995/03 陈少华昆德拉的《不朽》突出了一种令人迷恋又恐惧的对位法。
此在和他在、此处和别处、此世和来世、虚无与永恒、梦幻与现实、坠落与升腾等等。
似乎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出发,不过你最后发现你又回到原地。
生命不断地涌进又退出而复归于原处,却也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一种命定,但是,在本书中,并没有由此而生的悲剧意识以及悲天悯人的东西。
生命不过是一场游戏,或不如说是智者的游戏对一切进行不容置疑的设定,然后不容置疑地拆毁。
这样一种对位法令人迷恋。
而且这是绝对的法则,不用试了再说。
对于这种电脑程序一样的对位法,你是恐惧的,它使你无所适从,你敢肯定在这种对位法的操作中,你没有什么指望获得超越意识。
于是,你会想到,这种对位法尽管灵验,以此包打天下似过于简单。
人脑还是比电脑来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