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做学问、做人
做人做事做学问心得

做人做事做学问心得今天和大家谈谈做人做事做学问。
即是严谨治学、认真做事、严格做人。
《左传》上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立德就是讲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
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中首先要学会做人。
第一,先谈做人。
做人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它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XX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10条。
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蒙城二中学生《一日常规》,《通告》,以及量化管理细则,它是行为规范的准则;也是品德发展的“底线”。
学生品德不是“说会”就会的,而是“学会”的。
在有监督的条件下能“做”是第一步,在没有监督的条件下能动自觉地做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如捡一张纸、关一次灯、扛一桶水、帮一次忙、让一次座……从身边学会做人,从日常生活学会做人。
我校每学期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就是大家身边的榜样,在校园中,我们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要求,学会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欣赏人,共同建设一个富予诚信、富予仁爱,富予理想,富予活力,富予进取,富予时代气息,拥有高尚文明的二中校园。
第二,谈学会做事。
做事首先要讲诚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和信分别是两种美德。
诚,古人解释为真实之,信,解释为语言真实。
诚与信的共同点就是真实。
诚信教育重在实践,重在体验。
做事第二要讲礼仪,礼仪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更是一种文明。
学校评选文明班级,目的是营造礼仪校园。
我们要大力弘扬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观。
加强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的修炼。
目前在校园内部分学生日常行为有所消极,不讲礼仪,如乱丢乱扔废物、不爱护绿化、损坏公物,发生小矛盾缺乏谦让,甚至成群结伙地大打出手……青少年正处于“特殊时期”,什么是该遵循的,什么是该肯定的,什么是该重建的,许多人都还茫然无知,而对五彩缤纷的社会,人性中善的恶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还缺乏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这就需要教育启蒙,需要导师点拨,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
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核心问题是“做人”。
做人是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做人做不好,那做事也做不好,做学问也做不深;假如说人做好,那你在做事、做学问当中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所以做人是根本。
“做人要宽容”。
一个人要有气度。
这里我引几个人的话。
林则徐说过一句话叫做“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法国的雨果讲过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胸怀。
”所以人的胸怀要比天空、海洋都宽广。
以前也有句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所以我们说,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不会宽容的。
什么叫心胸狭窄?就是太过分的关注个人而容不下别人。
注意这句话:太过分地关注个人,而容不下别人,特别是永不想别人。
做事,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学问,则要求扎扎实实,戒除浮躁,杜绝浮华。
做人要力求出色,勇争第一,这样别人才能发现你、记住你;做事要敢于创新,方法灵活,千万不可墨守成规;做学问要学以致用,能将知识转化效益,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
一、如何做人如何做人?我们高中的宿舍楼上就写着学做事先学会做人。
其实学做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连基本的做人也做不好,那以后将会是一事无成,不但不会为社会做贡献还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危害社会。
所以首先应做一个好人。
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诚实、正直,要谦虚、本分,要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要成为一个胸襟开阔的人。
二、如何做事做事,是发展个人能力的必经之途。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注重能力,而不是资历和学历。
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早就把能力当成用人的重要标准,惟才是用,不重学历。
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会做事,还对工作挑挑拣拣。
三、如何做学问学习,是得知真理的方式。
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真理。
学习是超越学校空间的,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处处留心皆学问。
学习是超越特定时间的,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也是超越个人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君子独学,孤陋而寡闻。
学会学习,不仅要重视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学会认知的手段;不仅要通过考试,而且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
做人做事做学问心得

做人做事做学问心得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每个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在这方面的心
得体会:
1. 诚实守信: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中,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底线。
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够让别人愿意与你合作、交流和共事。
2. 勤奋努力:成功往往是通过不断付出努力来实现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
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学习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3. 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合作是一种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过程。
团队合作能够
让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也能够互相补充不足,取得更好的成果。
4. 持之以恒:不论是追求个人发展还是事业成就,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
要
有目标和计划,并且保持专注和耐心,只有持之以恒地去追求,才能够取得长期的成
绩和进步。
5. 不断学习: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保持竞争力。
总而言之,做人要有诚信和正直的品质,做事要勤奋努力,学问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
只有不断努力和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并取得更好的成就。
以读书做人为主题的作文

古往今来,中国人讲“读书”,就是为了“做人”。
所谓“知书达理”,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套用今天哲学上的概念,无非就是为了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
我国的古典文化在这个星球上一枝独秀,雄视千古,傲然异类。
各种各样的文字借助于不同的载体一脉相承,先摩崖,初甲骨,后金石,再竹木,又娟帛,最终是纸张,这些顺其自然的汉字构成了一部部宏篇巨著,记载古人的思想情感,言行事迹,传至今日,谓之曰“书”。
古人从幼时入学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书籍作为登高望远,认知世界的阶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宗教信仰来约束控制人们的思想。
这在异族看来几乎不可理喻,没有圣主的教诲,没有佛禅的点化,没有真主的佑护,甚至没有各方魔鬼邪灵的恐吓震慑,这样人的道德良知、行为准则靠什么来维系?这些民族的个体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都是用宗教来解决。
而只有中国人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这就是“读书”。
中国人是崇尚文化和智慧的民族。
当异族先民对着自己臆造出来的神灵朝夕顶谟叩拜时,我们的先辈正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国人读书做学问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修身”即为“做人”,是读书的首要“宗旨”。
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那都是把读书庸俗化了的副产品,毕竟凭借读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人总是少数,怀着功名利禄之心读书的人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想那秦狯,在文豪并出的宋代能高中状元,论文凭远在欧阳修、苏轼之上,殊为不易。
却一不留神,忘了如何“做人”,结果到了今天,还让天下秦姓同志忐忑不安。
是为反面教材。
孟子则曰:“吾善养浩然之气”,他把做人的原则阐述的更加登峰造极。
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
此正气有四:“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
激励小学生读书的口号三篇

激励小学生读书的口号三篇【篇一】激励小学生读书的口号1、做人要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读书要不知足。
2、知书可达理,开卷必有益。
3、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4、阅读增厚生命,生命延展阅读。
5、阅读文字的静谧悠远,品味岁月的似水流年。
6、阅读提升校园品位,阅读丰富多彩人生。
7、阅读润泽成长,经典陪伴童年。
8、阅读经典品味人生,读书改变我的`人生。
9、阅读、悦心、越人生。
10、阅读,是一次灵魂的远行。
11、与水相伴,你能体会到温柔;与雪相伴,你能体会到纯洁;与书为伴,你能体会到永恒。
12、与书为友,阅读浩瀚的书海;与友共进,为生命增辉添彩。
13、与书同行,其乐无穷;爱我天润,书香满园。
14、与经典同行,点燃读书热情;为心灵阅读,共建书香校园15、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博览天下。
1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
17、一次性的时代里,书本却有着一辈子的保质期限。
18、养身之术在于食,养心之道在于书。
1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不枉读书人。
20、心灵书窗,蕴含宝藏。
21、小小读书郎,天天把书看。
22、昔者以书知古今,今日凭书创未来。
23、我读故我在。
24、文化川北医,阅读伴我行,争做读书文明人。
25、投资一本书,为自己的思想增值。
26、随时,与书本一起出发。
27、水墨清香最是书味浓,让悦读与我同行,静影沉壁心若玉壶冰,让书香溢满校园。
28、书以明志,文以清心。
29、书香校园,你我共建。
30、书香润泽童年,阅读丰富人生。
31、书香恒久远,一本永流传。
32、书籍陶冶性情,知识照亮前程。
33、书籍开启智慧,智慧点亮人生。
34、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读到停不了35、手中捧本书,哪里都有路。
36、手捧万卷,用历史奠定经典,品读古今,用睿智传承精魂。
37、士不可以不弘毅,人不可以不读书。
38、时刻,让阅读为我们的生命照明。
39、时间在手掌中逝去,生命在阅读中永恒。
40、生命需要知识去丰富,知识需要书本来建筑。
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久久不听久久听,久久听过还想听。
”最近两天脑子里经常浮现秦老师的这几句话,印象颇深。
听了秦主任的报告,让我明白了3点: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一直认为自己最起码能做到两点.第三点似乎不足,可是耐心品品,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做人不仅要有基本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还要在生活中学会为人处世,学会与人为善,学会与人为乐。
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欣赏人。
这样才能带出优秀和谐的班级。
做事:重在做,在过程,在经历,在体验,要坚忍不拔,勤勤恳恳,不在结果。
做的结果要随缘。
而生活中的我似乎更在意“果”,而忽视了中间的体验。
做学问一直是自己的弱势。
作为数学老师,总是给自己找各种主观的、客观的理由做不好。
什么“理科不需要文采,要抓落实”,不要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所以任由自己平时不读书,以至于现在提笔想写又想不出来的词穷,想说不会表达的地步。
自己也觉得惭愧。
做学问,自己在平时的教书过程就是做学问之一。
而我们在工作室中学习的过程也是做学问的过程。
在平时同事,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也是做学问。
只是需
要自己准备自备的滤网,把内容过滤,分类,整理归纳,纳为己有。
所谓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吧。
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做一个心态平和的老师,做一个积极上进的老师。
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学生毕业赠言

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学生毕业赠言2018-04-07亲爱的各位学弟学妹:大家好,我是xx大学xxxx班的xxx,作为本科毕业的学长,在此将自己大学本科期间的个人感悟与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我便和各位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甚至陌生的语言,这里失去了往日校园的那丝沉寂却多了一丝喧嚣,与自己曾经憧憬的象牙塔有一定的差距,为此稍显失落。
但是,慢慢的明白了:在这里,我将经历青年时期最美好的四年,没有社会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工作的夙兴夜寐。
这儿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跳板,个人的积累则决定了起跳的高度,所以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呆的时间长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感悟也就慢慢的多了,其实读大学无非三件事:学做人、学做事、做学问,很简单的九个字却需要我们付出很多,要求我们做到勤学、笃思、善行。
作为大学生,我们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然而每个人的成长方式是不同的,在这个思想转型的时期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要经常和自己的师长交流,确保自己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作为学生干部,我则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校生活中尽量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对于各种活动只要有时间都要参与,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因为这是我的母校,是培养我的地方,这里记载着我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是我走向成熟的地方。
中学时老师曾一再教育我先做人,后做事”,或许是因为当初年少无知,没有领会到这句话的内涵,如今离家在外时间越长感触越深。
从第一次踏进校门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记得当初还在为周围的一切而苦恼:那陌生的环境,那令人头疼的方言,还有那让人头晕课程。
如今我已能顺利的适应周围的一切,这一融入的过程使我深深的感悟到集体和师友的重要性,他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使我慢慢成熟,因为他们,我收获颇丰,原来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莫大的财富,原来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宝贵的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做到静坐先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用自己的真诚去结交每一个朋友,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每一位同学,心怀坦荡,与人为善。
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

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人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的教育目标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学校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考生”,而不是“人才”。
孩子们学得苦、学的厌,他们完全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之中。
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被禁锢了;自由的心灵被封闭了;烂漫的童年被扼杀了。
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丝毫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
老师们更不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以至于学生们只会读死书,不会做人,不会做事,更不懂生活。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说:“做人、做事、做学问。
”两者都把品行放在第一位。
笔者以为现代教育也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育人。
一、教会学生“优秀做人”德育是教育的灵魂。
以德育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优秀人是当前学校育人的重点。
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教育,而爷爷奶奶大都溺爱过度,大多数孩子因此任性,不知感恩和回报。
我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更多的融入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一切都落实在学生的做人品格及人文素养上。
我班有位学生叫黄显俊,今年五年级,学习成绩不错,人虽然聪明,但就是不听爷爷奶奶的话,特别顽皮。
在家不光顶撞爷奶,甚至还用砖头砸,用脏话辱骂,老人家经常气愤不已,孩子的品行成了他们的一大心病。
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马找到这位同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他人不光要有“才”更要有“德”。
并及时在班级开展“感谢有你,感恩的心”等感恩体验活动,安排了一次次主题班会,让他们为长辈洗一次脚、唱一首歌、送一件小礼物等活动。
学生们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主动向家人承认了错误。
现在这位同学与以前判若两人,已成为我校的“品德标兵”。
二、教会学生“成功做事”。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灵而从。
”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身体力行,对学生既言教,又身教,率先垂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做学问、做人读书、做学问与做人(2002-02-12初稿,2005-10-16四稿,2007-01-11五稿,2009-02-18六稿)一、人为什么要读书、做学问人之所以要读书、做学问,简单地说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对一个民族、国家而言是如此,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
因为人类要生存发展,不但要把前人积累的知识学过来、传下去,而且还必须去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创造新的知识,发明新的技术,这就必须读书、做学问。
具体说来,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读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有很多原因和条件,但是,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因和条件。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证明,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成员中读书人越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明层次就越高,生存、发展和创造能力就越强。
其次,读书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读书能使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认识社会、了解自然、领悟人生、增加智慧,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本领。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读书做学问是满足人的需要尤其是第三到第五种需要的重要条件。
满足需要就是实现利益,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又是人类奋斗发展的最原初、最基本、最恒久的动力。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读书得到的,另一部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
为了生存发展,人的一生中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知识。
但是,知识无限,生命有限,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把读书作为终生的习惯和事业。
其三,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是人生活消遣的一种方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是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会干的一种事情,也是人类的一项专利。
人类与其它动物相比,一个重要的类标志就是创造了文字、书籍,用来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日久天长,川流不息,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不断发展,走向辉煌。
书是上下几千年、远近数万里的人写成的,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只有人才能体验其中的快乐。
有的人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读书,有的人则是客观条件允许但不读书,后一种人实际只生活在“自然人生”阶段,还没有上升到“文化人生”的阶段,还称不上完整意义上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如此。
所谓“学问”,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学识;复杂一点说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所谓做学问,就是钻研学问、科学研究,即深入研究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狭义地说,它主要是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义地说,它是所有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的人的工作。
对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是两者又有区别,教学主要是阐述传授已知的知识;科研主要是探索未知的知识。
比如,教师研究如何科学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做学问,工人改进和发明新技术是做学问,管理人员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做学问。
可见,传授已知的知识其中也有创造性的劳动,但相对少一些、简单一些;做学问不但要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更要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创造新的知识,其中的创造性劳动更多一些,因而困难和风险也就更大一些。
世界各国之所以都给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以较高的工资待遇,原因就在这里。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还会逐步提高。
二、怎样读书、做学问这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
怎样读书、做学问?古往今来,国内外许多大学者、大思想家都从不同的方面总结过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要把这些方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归纳出来很不容易,即使能全面归纳出来,在这个演讲中也不可能都讲到。
因此,我们只能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进行归类,择要而述。
我认为读书、做学问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读书方法、记忆方法和思维方法。
读书的方法可以分浏览、泛读、精读三类;记忆的方法包括很多内容,比如重复记忆、联想记忆和理解记忆等等;思维方法中也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辩正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形而上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等等。
总之,读书、做学问的科学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掌握这些方法是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由于每个同学的个体情况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运用这些方法。
现代著名的史学家、20世纪12位国学大师之一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句是宋朝晏殊《蝶恋花》中句子。
第二句是宋朝柳永《凤栖梧》中的句子。
第三句是宋朝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
“昨夜西风凋敝树”写的是周围景物的萧条、冷瑟和愁苦。
“独上高楼”写的是不愿与众同流的坚持和孤独。
“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写面对远方,对远大理想的向往和追寻。
王国维用第一句来比喻第一境,意在说明,要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首先必须有远大理想和自信心,面对辽阔的天涯路,必须饱尝追求中的寂寞与孤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言情的词句,写有情人对意中人的专一和痴情,为思念伊人而弄得形容憔悴,本来合身的衣服因过度思念而渐渐变宽,但是无怨无悔,执着依旧,盼望着伊人的到来。
王国维用此句来比喻第二境,意在说明,要有实现理想的执着坚定精神,虽饱经挫折煎熬,仍此心不改的决心。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也有写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其意思是在茫茫人海中寻他(她)千百次,总是不见他(她)的踪影,百般焦急中忽然回首一看,原来他(她)正在灯火稀疏幽暗的地方。
王国维用此句来比喻第三境,意在说明,经过千辛万苦的追寻,日思夜想的意中情人终于出现在眼前——理想终于实现——的喜悦和欢乐。
这里我结合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谈几点粗浅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立志。
这是读书、做学问的动力。
就是要树立“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远大、正确的志向。
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有限的人生中立志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作一份贡献、尽一份责任。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必须有这种意识。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尊严。
陈寅恪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他所说的“自由的意志”就是坚定的信仰,“独立的精神”就是独立的人格尊严。
还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死力争。
”正如他给王国维撰写的碑文中所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
”(陆健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再次,从小的方面说,就是要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它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诚实劳动和不懈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取更美好的生活。
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学者的生命在于学术,丧失其学术,必然丧失其学者身份,乃至丧失其学者生命。
对一个以读书、教书、做学问为职业的人来说,所谓立志,就是把多读书、教好书、做真学问、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使艰难困苦,也矢志不移;把实现个人利益与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统一起来。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为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以“修身”为基础和手段,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两千多年来,这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被中国广大知识分子遵奉不疑。
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修身”——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道德、意志、体能等修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有宏大志向和理想的人,区别在于志向和理想的正确与否。
判断个人志向和理想正确与否的标准,应该是看一个人的志向、理想是否与国家、民族、人类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如果志向正确,成就越大,对国家、民族、人类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反之,危害就越大。
这里仅以我国历史上几个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宏大志向、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为例。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墨子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比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中)》)北宋哲学家张载对人生的目的、价值作了这样的宏伟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语录卷中》)清朝的黄宗羲认为,读书人应该“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黄宗羲《原君》)梁启超在《清代史学概论》中对学者的价值取向提出如下见解:“凡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学问。
”“而一切新学家者,其所以失败,更有一总根源,曰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
”虽然我们今天不能片面提倡为学问而学问,但是梁启超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学者、知识分子应该以研究学问作为目的和价值追求,而不能仅仅把它作为手段——敲门砖。
鲁迅1904年在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此间,他发现学医虽然能治愈国民的身体疾患,但却不能拯救其麻木的灵魂,因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开始了他以笔为枪的文学创作生涯,其目的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毛泽东少年时代经历了劳动——读书——劳动——读书的反复过程。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在舅舅、表兄、同族长辈和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说服父亲改变了让他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的主张,同意他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留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沙先贵:《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可见,他们都是从立志开始成就一番事业的。
可能有人会说,前人立志的标准太高,尤其是张载的标准太高,难以企及,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去对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要有恒心。
这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
就是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为了实现理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虽历经艰难顿挫,仍矢志不渝。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鲁迅说:“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