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投入影响科技产出的机理分析_基于中美两国创新体系的建模与仿真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产出的效率评价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产出的效率评价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其产出效率成为一个关键的评价指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产出效率,并将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法。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是指高等院校通过开展科技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来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产出的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首先,科技论文产出是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论文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可以体现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一般来说,高水平的科技论文通常能够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进而引领行业发展。
因此,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所产出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可以作为评价其研究效率的重要依据。
其次,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是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效率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实际运作状况以及资金的利用效率。
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社会价值。
因此,在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效率时,要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的数量、质量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第三,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也是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效率的重要指标。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和一流的科研设施,而这都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将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也能够促进共同研究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研究的效率。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指标外,还可以考虑其他一些因素来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效率。
例如,专利申请和技术转让的数量和质量,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等。
这些都是间接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因素,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研究效率的情况。
当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效率时,除了定量指标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到产出效益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发展态势 基于国际合作论文视角

3、人才流动与交流:随着留学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我国“双一流” 建设高校吸引了大量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这些人才在推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科研评价体系优化:近年来,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开始更加注 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这一变化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升国际科研 合作水平提供了动力。
谢谢观看
三、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 “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经费支持,还为高 校间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高校国际化战略: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遍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 积极拓展与国际高校的合作关系。这些战略的实施为国际科研合作的开展提供了 有力保障。
4、提升科研国际化水平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提升科研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具体而言,应鼓励教师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和会议交流;同时,应加强与海外高校 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和人才培养。此外,还应注重引进海外优秀人 才和团队,提升高校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影响力。
三、结论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提升科研水平和促进学科 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加强 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提升科研国际化水平等策略,可以推动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 更大作用,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全球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科 研合作发展态势 基于国际合作论
文视角
目录
01 一、国际合作论文概 述
二、我国“双一流”
02 建设高校国际科研合 作的发展态势
03 三、影响因素分析
04 四、结论与建议
05 参考内容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概念由来、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概念由来、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陈海若【期刊名称】《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37)1【摘要】国家创新体系是各创新主体、环节、要素在创新环境中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系统网络。
这一系统的效能决定了国家创新能力水平,更直接影响了一国在国际经济发展领域竞争优势的构建,因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概念由来看,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建立在李斯特“国家体系”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正式提出,其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崭新道路。
从历史演进来看,主要分为1949-1977年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体系阶段、1978-1997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开始萌芽阶段、1998-2011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探索起步阶段、2012-2020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阶段、2020年以来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发展阶段等五个阶段。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是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按计划循序渐进完成等诸多显著特征。
从实践路径来看,要准确把握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要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三个创新环节间的互动耦合;要充分激发各级组织、机构、企业、人才的创新活力,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环境。
【总页数】10页(P84-93)【作者】陈海若【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3【相关文献】1.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缘由、体系构成和管理演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一)2.20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与体系构建(1949-2000)--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二)3.新世纪前十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2001-2010)--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演进及概念辨析5.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建构历史演进、机理与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日期】2022.07.06•【字号】津工信装备〔2022〕9号•【施行日期】2022.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正文关于印发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推动天津市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局组织编制了《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2022年7月6日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制造强市的关键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我市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依据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十三五”期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天津智能制造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跨尺度多材质铸造件智能加工机器人技术入选“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12英寸化学机械抛光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
供给能力持续优化,在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以及专用成套装备等方面聚集了近200家智能装备企业,5家企业中标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应用水平稳步提升,累计培育丹佛斯天津商用压缩机工厂和海尔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等10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智能制造专项政策、“海河英才”、“海河工匠”等政策的实施,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我市正处于向数字化普及迈进的关键阶段,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正在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能制造已经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进入深入应用、全面推广的新阶段,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这为天津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浅议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科 学 技 术 进 步 法 》 全 面 。 规 定 了 我 国 科 技 工 作 的 基 本 准 则 , 具 有 是 基 本 法 性 质 的 科 技 大 法 , 制 定 其 他 单 项 为 科 技 法 律 、 规 提 供 了 法 律 依 据 。 《 技 法 以 科 进步法 》 为核 心 , 国先 后 制 定 了专 利 法 、 中 技 术 合 同 法 等 一 系 列 法 律 以 及 行 政 法 规 和 部 门规 章 。 国家 立 法 的 推 动 下 , 方 科 技 在 地 立 法 也 取 得 了 很 大 进 展 , 1 9 年 有 立 法 到 97 权 的地 方人 大 已制 定 了 lO 部 科 技 法 规 , 5多 初步建立 了完整的科技法律 体系 。 为 保 护 知 识 产权 , 励 发 明 创 造 , 进 鼓 促 技 术交 流 , 家 于 1 8 年 正 式 实 施 了 《 国 95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专 利 法 》 我 国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环 。 境 明显 改 善 , 技 人 员 知 识 产 权 意 识 普 遍 科 提 高 , 利 申请 量 和 授 权 量 逐 年 增 加 。 专 至 2 0 年 底 , 国 专 利 部 门 已 累 计 受 理 国 内 07 我 专利 申请3 1 5 件 , 权专利 1 9 件 。 3 .万 授 7万 2 0 年 我 国发 明 专利 申请量 达 5 5 件 , 名 07 46 排 跃升至世界第 7 。 位 改 革 开 放 3 年 来 我 国的 科 技 事 业 之 所 0 以 取 得 重 大 发 展 , 是 始 终 坚 持 科 学 技 术 一 是 第 一 生 产 力 的 战 略 思 想 , 断 更 新 观 念 不 与 时俱 进 , 持 “ 坚 自主 创 新 、 点. 越 、 掌 重 跨 支 发展 、 领未 来” 指导方针 , 力提升 自 引 的 着 主 创新能 力 ; 二是 深 刻 认 识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的 国情 , 索 并 实 施 一 系 列 适 合 我 国 探 实 际的科技 发展战略 ; 三是 始 终 坚 持 解 放 思 想 , 化 改 革 , 时 俱 进 , 新 科 技 管 理 深 与 创 体制 ; 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 四 充分 发 挥 科 技 创 新 队 伍 的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设 一 流 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作业课件第四课 与世界共发展 第1课时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下列属于我国面临的机遇是C( ) A.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 B.“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转型升级 C.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 D.经济发展从“中国智造”向“中国制造”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3.“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东西 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当今中国,无论 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着良好的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应该B( )
①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④有利于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的发展之路,是 一个不断迎接挑战、步步向前的过程。
下列对于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对于我国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②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③我们 要增强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④我们要增强信心,发扬斗争 精神,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开创新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 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我们将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市场,更加主动地深化对外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创造 更多机遇和空间。”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传递了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
我国科教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实证分析:1979-2006 (2)

我国科教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实证分析:1979-2006(2)1我国科教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实证分析1979-2006 刘拓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摘要:基于互谱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与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
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科技投入与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1>.66%和12.97%。
关键词: 互谱分析;科教投入;经济增长;贡献率中图分类号: F224.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科技和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中的两个核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正在逐步加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渠道,能够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如何科学测算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内学者多采用时间序列的时域分析方法,如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广义差分回归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
由于研究角度、方法和对象以及研究时间跨度的不同,因而相关研[1-2]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些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时间序列谱分析方法从频域角度提供了另外一种研究科教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有力工具。
与时域分析方法相比,时间序列谱分析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谱分析方法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严密逻辑,其计算、判断过程具有具体标准,可减少分析者的判断的主观性;(2)谱分析方法不损失样本点,所有数据都参与方程估计,包含了时间序列特征的全部[3]信息。
因此在时间序列分析与贡献率测量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本文根据互谱分析原理,采用时间序列谱分析中的互谱分析方法,计算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2006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育途径分析

2016 NO.06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128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从国家政策环境上看,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中共十八大提出协同创新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国与国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上,而高校则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力量。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关系教育、社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重要性目前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涉及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评测要素、培育对策等方面。
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方面,梅轶群、张燕从科技创新资源的角度。
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看作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高校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1]闫海燕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和目的来理解,包括人才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2]刘小明认为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构成。
[3]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要素及评测方面,梅轶群、张燕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角度进行分析,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同际交流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测评。
[1]敖慧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将其分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与贡献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四个方面。
[4]王章豹等从“三个模块”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别是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DOI:10.16661/ki.1672-3791.2016.06.128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育途径分析①田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科研处 河南郑州 450015)摘 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问题提出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各国推进创新体系的普遍做法。
然而,在科技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合适的投入规模,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关系[1],加强企业、大学和国立研发机构的互动交流等是各国在科技投入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这样就需要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出发,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以科技产出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研究科技投入的政策选择问题。
本文以中国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运行作为样本,进行系统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分析科技投入影响科技产出的机理,以期为中国科技投入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2研究方案设计与建模2.1概念框架2.1.1基本假设(1)发明专利是国家创新体系产出的表征要素。
在国家创新体系产出的表征要素(论文、专利和新产品等)中,专利处于作为基础研究成果的论文和表征市场应用成果的技术许可的中间环节,它既是基础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标志,又是许可收入的技术源头。
因此,在国家创新体系产出的表征要素中,专利是最具综合特征的指标[1-4]。
由于专利的三种形式(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因此,发明专利指标更能体现国家创新体系产出的本质特征。
(2)人员和资金是创新产出的直接驱动因素。
人是创新活动的实现主体,人员的规模和素质是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决定因素[1,5-7]。
然而,在大科学时代,人的创造性活动必须依据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些物质技术条件通过科技经费的投入得以构建。
因此,人员与经费的投入和使用状况是创新产出的直接决定因素。
(3)市场需求和创新政策环境是直接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两大外生变量。
创新主体的行为模式以及经费投入的规模和使用方向,一是受市场需求影响,二是受创新政策环境的制约。
因此,市场需求和创新政策环境是影响人员和经费状况的两大主要因素[7-8]。
2.1.2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模型成立的前提,本研究设定的边界条件主要包括。
(1)不考虑自然灾害、战争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创科技资源投入影响科技产出的机理分析———基于中美两国创新体系的建模与仿真摘要:对中国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运行进行系统分析,绘制以专利申请数量为起点和终点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果关系图,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中国和美国的数据进行系统仿真,揭示了资金、人才等要素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对科技产出变动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因果关系图;系统动力学;运行机理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11)01-0005-07收稿日期:2010-07-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与中国路径选择”(70973012)第一作者简介:刘凤朝(1954-),男,吉林通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
刘凤朝1,冯婷婷2,姜楠1(1.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辽宁大连11602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Vol.32,No.1Jan.2011第32卷第01期2011年01月新体系运行的影响;(2)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3)国家创新体系的范围仅限于样本国家内部。
2.2分析方法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区别在于社会系统中政策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政策改变导致要素改变作用方向和力度,以及作用延迟。
因此,决定了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从而导致了原因对于结果作用路径复杂多变。
这种复杂多变主要体现在结果要素对于原因要素在时间上的滞后性、非线性、结果出现的无规律性等。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系统动力学是分析这种非线性系统运行机理的有效工具。
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归纳,阐明科技资源投入影响创新产出的机理。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各种要素通过多重因果反馈形成的复杂网络,各种因果关系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不可能将科技资源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从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单独研究。
加之,国家创新体系的部分驱动要素在现实研究中很难找到与其匹配的系统数据,这样,就必须将其作为过程变量,纳入到模型体系之中,研究其对输入变量功能的传递效应。
2.3模型构建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主体,企业通过其研发部门,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研发,创造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9]。
因此,笔者以企业创新活动为主线,以人员和经费流动为驱动变量,以创新政策、社会环境作为外生变量,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产出的表征变量,确定系统涉及的主要变量以及因果关系,绘制因果关系树,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表示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因的因果关系树。
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因的主要枝杈有两条:第一条枝杈表示发明专利数量增加促进企业收入增多,从而引起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进而带来财政收入增加,促进经济发展,投资和消费随之增加,市场需求更加旺盛,促使政府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扶持;第二条枝杈表示发明专利数量增加促进技术市场收入增加,使高校在创新过程中增加收益,提升其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力和资金支撑。
图2表示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果的因果关系树。
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果的主要枝杈有三条:第一条枝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科技人员培养引进和企业研发经费的增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专利数量整体提升,政府除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外,还通过公立研发机构的运行,以保证外部性科技项目的实施;第二条枝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第三条枝杈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描述其为国家创新体系产出做出的贡献。
图1中的括号“()”表示重复出现的变量,由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复杂性,相同的原因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而相同的结果也可以由不同的原因所引发,使之置身于不同的枝杈,将图1的结果部分与图2的原因部分进行进一步扩展,直至每个变量都重复出现,此时将因果衔接,形成一个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起点和终点的闭合回路,即国家创新体系因果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主要取决于系统内部图2发明专利申请量为果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果关系树图1发明专利申请量为因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果关系树专利申请产品市场收入—企业收入技术市场收入(企业收入)高校及其他非盈利机构研发支出—高校及其他非盈利机构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税负—财政收入企业税前利润GDP国内投资—市场需求政策产学研合作政策强度源于其他非盈利机构和政府的研发经费税负比率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对内研发投入企业对外研发投入专利申请企业科技人员数—企业研发人员数企业研发经费筹集—企业研发支出企业创新成果高校及其他非盈利机构创新成果财政支出—源于联邦政府支出的研发经费政府科研机构创新成果科技人员数引进科技人员数获得科学与工程学位人员数高校及其他非盈利机构研发支出市场需求技术市场收入高校及其他非盈利机构研发经费筹集高校及其他非盈利机构科技人员数—高校及其他非营利机构科技人员数各个闭合回路的运行情况,因此探讨不同闭合回路对系统整体的作用方式以及不同变量对系统的影响,不仅可以找到制约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杠杆要素,还可以观测系统状态稳定与否。
依据研究结论,在实践中对系统内部的杠杆变量进行调控,实现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效率的提升。
国家创新体系因果关系图通过对创新体系中各个要素深入分析得到,根据不同国家创新政策环境可能不同,导致创新体系整体结构和运行机理的差异,但是某些相同要素的因与果在各国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因果关系图只是反映系统运行一般机理的直观化表述,要想对创新体系运行模拟,还需将各个状态变量、辅助变量、速率变量、常数值用方程、函数、常数进行定义,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而绘制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4所示。
3仿真模拟与模型校正本研究以中国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运行为样本,模拟起始时间为1993年,终止时间为2006年,模拟时间共计14年,DT=1年。
美国数据来源:Economagic.com: Economic Time Series Page(http://www.economagic.com/),U.S.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http://www.uspto.gov/go/taf/us_stat.htm),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http://www.nsf.gov/index.jsp)。
中国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包括两个部分的得分,即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
立法强度是根据中国专利法的质量,使用Ginarte和Park(1997)方法计算出的得分;执法强度借鉴许春明等对Ginarte和Park方法的改进,根据司法保护水平(律师比例)、行政管理水平(立法时间)、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国际监督水平(入市时间)综合得分确定,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综合得分是立法强度得分和执法强度得分乘积。
各个状态变量、常数值以及辅助变量、速率变量表达式确定后,使用Vensim_Professional软件编写系统动力学模拟程序,代入初始值以及参数值对中国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模型进行仿真模拟。
得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实际值与模拟值对比,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变化轨迹基本拟合,为了缩小模拟结果与现实情况的差距,需对该模型进行校正。
由于模型中的部分指标如财政支出与财图3国家创新体系因果关系图政收入比例、研发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投资占GDP 比例、获得科学与工程学位人数占毕业人数比例等变量无法表示出每年的精确数值,只能用考察期内平均值表示,因此增加了误差,笔者将这些变量设定在以平均值为中心,范围设定在该变量实际值时间序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内,通过模拟,选择在该范围内最合适的参数值,使模拟值与实际值差距缩小。
以此方式对系统进行校正,校正后各个参数值如图6显示界面所示,依照校正结果改变参数值重新模拟。
图6部分参数校正显示界面4模型应用4.1科技人员变化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如图7-1所示,曲线由上至下分别表示美国高等教育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增加2%~10%时相图4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图5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实际值、模拟值对照图ÆÇÇÄÆÇÇÈÆÇÇÉÆÇÇÇÅÂÂÆÅÂÂÄÅÂÂÈÂÃÄÅÆÇÈ ÂÃÄÅÆÇÈ实用专利申请数量对于初始模拟值变动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