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评高票房是不是社会病态心理的体现 二稿
“高票房”与“低口碑”:中国电影大片悖论现象解析

作者: 陈晓伟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1页
主题词: 中国;电影大片;影像;人文精神
摘要:"高票房"与"低口碑"的悖论是当下电影大片产业链上的一种现象。
从2002年的《英雄》到2009年的《赤壁(下)》,被冠以"国产大片"的这些电影无不经历了"炒作宣传—票房飘红—观众诟病"这样一个流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从中国电影大片自身出发,探索其瓶颈所在。
文章从影像和叙事的关系、情节建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电脑特效和人文精神的缺乏三个方面阐述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影片低评高票房不是社会心理病态的体现辩论稿

2.影片的高票房,是和很多因素有关的。大家对于其宣传的场面产生了好奇或者其中有他喜欢的影星出演亦或者他喜欢这样的视觉效果,从而诱使他们走进了影院。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去看电影的,有些人只不过需要那种环境,需要去打发无聊的时间。有那么多的因素导致了高票房,可见社会人群不是低评高票房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那又如何证明是其体现呢?
1.社会心理病态是社会病态文化所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他会有很多种表现如虚荣心、自卑、心理平衡、泡沫优越感等等。对方辩友认为影片的低评高票房是其体现,我就很不解,影片只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而对于评论影片的好坏,只是个人意见的发表。低评只是观众表明自己对于这部影片的喜欢与否。如《西游降魔篇》13年票房排名第一。大家在意的不是它简单的剧情而是它那符合大众口味的喜剧效果,和能够给快节奏的人们一剂轻松的良药。你能说他是一部让你有心理问题的电影吗?
3.大家去看这样低评高票房的片子,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需要。电未尝不可。
4.所谓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衡量标准不一样,从而褒贬不一。吐槽某影片烂或者不合口味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认为影片效果好的人。认为某一点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其他观众说不定就喜欢这样的风格。社交媒体上的吐槽无法影响电影本质。出现低评高票房电影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你无法去说明这样影片的存在是体现社会心理的病态。
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318

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311:1,1,3,4,7,()单项选择题A. 7B. 8C. 9D. 112:下列有关监护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单项选择题A、监护人分为法定监护人和指定监护人两种B、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C、未成年人父母死亡,对担当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当地法院在未成年人的近亲属中指定D、监护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挨次中的数人3:若干个相同的立方体摆在一起,前、后、左、右的视图都是,问这堆立方体最少有多少个()。
单项选择题A. 4B. 6C. 8D. 104:从“返乡潮”到“用工荒”,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准时有力,经济形势不断企稳回升向好。
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我国目前整体劳动力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
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一边是企业对中高级技术人才“求贤若渴”,一边却是民工以缺乏专业技能者居多。
要化解“用工荒”问题,除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之外,还需要以长远眼光建立一整套长期稳定的工资增长激励机制,同时应加大对中低劳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投资,让民工在工作中得到价值的不断提升。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精确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阐述“用工荒”折射出的乐观效应及消极影响B、分析“用工荒”暴露出的问题及应实行的应对举措C、指出提高农夫工待遇是化解“用工荒”的关键D、说明劳动力结构的失衡是导致“用工荒”的深层次缘由5:.单项选择题A. 1B. 2C. 3D. 56:0,6,24,()单项选择题A. 48B. 60C. 72D. 967:京剧的花脸所属的行当是()。
单项选择题A、生B、丑C、净D、末8:某种溶液的浓度为20%,加入水后溶液的浓度变为15%。
假如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则溶液浓度变为()。
单项选择题A. 13%B. 12.5%C. 12%D. 10%9: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10:生产关系反映的是()。
主旋律电影票房不佳折射三个方面的社会问题

主旋律电影票房不佳折射三个方面的社会问题电影《李保国》,讲述了中国知名林业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接力扶贫,科技富农,最终将生命献给太行山的感人故事。
已于8月8日在全国院线上映,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电影在全国各地影院的排片情况并不乐观,总票房不过100多万,电影排片过少反映以下三方面社会现象:一是主旋律电影受众面小。
近几年中国电影业发展势头迅猛,进入一个黄金期,各种大成本制作、明星当导演的电影纷纷登上荧幕,着实吸引观众主动掏钱去观影,时不时创造几十亿的票房记录。
但类似《李保国》这样小成本、弘扬主旋律与高尚社会道德的电影,由于制作成本、演员阵容、讲述内容等多方面的原因,基本上都无法让那些看惯了炫特效、大场面的年轻观众乐意走进影院,去观看这类了无生趣的电影,其内容风格决定了它受众面狭小成为必然。
二是相关部门宣传舆论引导不够。
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正确的宣传舆论引导,让人们看到并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善美”并去主动践行。
但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各种不良风气开始蔓延,人心都变得比较浮躁,人们总是喜欢关注各种明星八卦绯闻、社会负面消息等。
宣传部门在抵御这些错误思想、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没有与时俱进,局限于传统的标语、新闻报道等渠道,没有真正组织利用好这些主旋律电影来凝聚群众内心共识、展现社会正能量。
三是院线为追求利益最大。
春节、黄金周和暑期档是一年中观影人次最集中、影片上映最多的时间段,各大影院自然卯足了劲要在这大好时间里赚最多的钱。
想要赚钱那么肯定就是把绝大多数的场次,来排给最火的一两部电影,让他们循环放映。
在这种背景下,以利润为终极目标的商业性质影院,必然无暇顾及那些过于微小的主旋律电影。
几家有责任感的影院或许会出于尚存的怜悯心来给他们排个几场,象征性地安慰一下主创人员的辛劳,仅此而已。
我们甚至无法去批判影院的这种行为,因为归根到底这些也都是我们观众的价值选择造成的。
票房是不是衡量电影价值的首要标准

7.9 三、票房是不是衡量电影价值的首要标准
---------宋亲
正方:票房是衡量电影价值的首要标准
前提:衡量电影价值有很多标准,将票房作为首要标准并不排斥其他衡量标准论点:1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最大价值应为满足大众需求,大众需求可通过票房反应
2评判标准有很多,唯有票房可以量化,易于比较,相对公平
3将票房作为首要标准,以其他标准作为辅助进行衡量,可以更加全面反映电影价值
反方:票房不是衡量电影价值的首要标准
前提:电影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都应该被衡量
论点:1影片商为追求票房利益,夸大宣传,诱骗观众,致使票房“虚假繁荣”
难以真实反映电影价值
2大众对影视需求仍处于“待引导”阶段,票房难以显现电影社会价值
(红色电影不敌黄色电影,票房惨淡)
3把票房作为衡量电影价值的首要标准,将对整个应试产业产生不良导向,使其卷入商业化浪潮,不利于大众传媒的长期发展。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2016.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国产电影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逐渐地能够与进口电影的市场份额相抗衡,人们对国产电影的观赏热情也逐渐地升高,由此提升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但与此同时,国产电影面临的争议越来越多,逐渐地形成了“烂片好票房”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应该理性地认识与批判,从而促使国产电影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国产电影的发展概述中国加入WTO之后,每年都会有34部国外电影进入到国内电影市场中,其中主要以好莱坞大片为主,因此,在当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上,国产影片与国外大片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最初,我国引进外国大片之后,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国产电影为了能够在市场中继续发展,开始模仿好莱坞大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国产大片,比如2002年的《英雄》、2006年的《夜宴》等,这些国产大片一度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获得了比较高的票房,并促使国产电影向前发展。
在这些国产大片中,尽管资金投入比较多,而且使用的技巧手段也比较丰富,但在思想文化内涵方面比较缺乏,导致影片中存在比较多的漏洞和问题,由此也产生了比较多的质疑声和批评声。
在此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创作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既往创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得到了良好的弥补,曾经受到观众质疑及批评的问题得到了改善,促使国产电影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再次促使国产电影快速发展。
在国产大片与国外大片激烈竞争的过程中,电影市场上悄然出现了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并以“黑马”的姿态获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比如2012年的《人在囧途之泰囧》、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收入都比较高,明显的艺术创新、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当期选择的合理、导演的知名度高等均为这些国产电影获得高票房的原因①。
在国产电影票房总数一路飙高的情况下,国产影片的批评声与质疑声也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高票房的影片被观众称之为“烂片”。
电影票房与评价的关系分析

电影票房与评价的关系分析电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娱乐形式,票房和评价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两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电影票房与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1. 电影票房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电影票房指的是一部电影在上映期间所获得的票房收入。
票房的高低往往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电影类型:不同类型的电影受众群体和口味不同,因此票房也有所区别。
例如,动作片、科幻片等热门类型往往有更高的票房。
- 演员阵容:明星演员可以吸引更多观众,提高电影的曝光度和知名度,从而对票房产生积极影响。
- 宣传和推广: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提高观影率,进而提升票房。
- 上映时间:电影的上映时间也会影响票房。
避开其他强劲竞争对手的档期,可以为电影创造更好的票房表现。
2. 电影评价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电影评价是对一部电影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行的客观评估。
电影评价主要由专业影评人、观众和影评机构等进行,评价因素包括:- 剧情和故事情节:一个好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往往能够吸引观众,提高评价分数。
- 演员表演和角色塑造:出色的演员表演和角色塑造可以为电影赢得更多赞誉。
- 导演和制作团队:一位优秀的导演和制作团队能够为电影带来高水平的制作价值,为评价加分。
- 主题和观点: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和观点是否有深度和内涵,也会对评价产生影响。
3. 票房与评价的关系在电影产业中,票房和评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
一部电影的票房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宣传、演员阵容和上映时间等,而这些因素并不一定与电影质量和评价直接相关。
然而,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能够同时取得票房和评价上的成功。
优秀的电影不仅能够吸引观众购买电影票,也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赞赏,从而得到较高的评价。
票房和评价的双重成功往往意味着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双重突破。
另一方面,票房和评价之间也可能存在分歧。
一些商业大片可能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但评价却并不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类型对电影票房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类型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作者:张焕焕李冲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4期【摘要】不同类型的电影会满足观众的不同心理,文章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能满足观众不同心理需求的不同电影类型对电影票房的影响。
从近几年的电影票房数据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是动作、爱情和喜剧类型电影获得高票房。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来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原因是动作和爱情类型的电影满足了观众与生俱来的性与暴力的心理需求。
而喜剧类型的电影则是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
因此这些类型的电影可以获得高票房。
【关键词】心理学;电影类型;高票房从心理需求上来看,观众进入电影院观影之前就已经产生心理需求,进而演化为消费需求。
本文将电影影片的类型分为8类:喜剧、战争、动作/警匪、爱情/剧情、灾难、惊悚/悬疑、科幻/冒险、传记/纪录片/主旋律。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显著。
电影产业的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电影票房,有数据表明:2004年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是15亿,2005年的电影票房为20亿,2006年的电影票房是26.7亿,2007年的电影票房是33.27亿,2008年的电影票房是43.41亿,2009年的电影票房是62.06亿,2010年的电影票房是101.72亿,2011年的电影票房是131.15亿,2012年的电影票房是170.73亿,2013年的电影票房约是216亿。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电影票房的增加是十分显著的。
本文主要是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获得高票房电影属于哪些类型又满足了观众的哪些心理需求。
本文从两个维度界定“高票房电影”:一是时间维度,指在2010—2013 年刷新了内地电影票房纪录的电影;二是价格维度,指在内地票房过亿元的电影。
一、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分析2010年到2013年这四年的票房过亿电影的类型分布。
2010年共有27部票房过亿的电影,其中国产电影18部,其中8部是动作类型电影,4部是爱情电影。
国外电影9部,其中6部动作类型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制作方的角度上说,制作影片的时候谁能想到它会受到差评?张艺谋真的会蠢到故意拍一部《三枪拍案惊奇》来砸了自己的名声吗?就算一个影片是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而制作,那么这样影片真的能得到高票房吗?能称得上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病态吗?)
其实低评、高票房的现象,对方辩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心理病态是指错误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病态则是指整个社会中,占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有心理病态的现象。
我方比较的标准是:造成低评高票房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是错误的价值取向,会不会在社会上产生明显不良的影响。
基于此,我方认为低评高票房不是社会心理病态的体现。
接下来我方将详细论述。
一方面,在电影上映之初,多数观众没有观影,没有可靠地影评供参考。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的前期包装与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刘德华演了百年润发洗发水的广告,我喜欢刘德华,买了洗发水,无可厚非。
同理,刘德华出演了《富春山居图》,观众们喜欢刘德华,观看这部影片,只能说明他们对明星的认同与喜爱。
而电影《无极》前期宣传时间长达一年,投资一亿多元。
在这样的明星助阵和大力宣传的情况之下,观众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完全是正常的行为,不是错误的价值取向。
同样,电影的后期排挡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电影《小时代》上映之初,其排片率达到了50%,在假期档中观影人数多的时间段里,安排大量的场次。
观众出于就近省事的心理选择该片也是合理的。
这一部分观众的这三种心理都不是错误的价值取向,所以不能称之为社会心理病态。
另一方面,我们承认一部分观众是在得知了某影片评价不高以后去观看该片,但这属于猎奇心理,其实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在寻求与身边的人共同的话题,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一种是从众行为。
假如说您告诉我凤姐很丑,我回去查查凤姐的照片看看他有多丑,那我再见到你时就能跟你有更多的话题沟通。
同理,您告诉我哪个片子很难看,我就去看看能有多难看。
出于猎奇或从众的心理选择一部影片,也没有对社会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不能称为心理病态。
归根结底,出现低评高票房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的电影市场。
如果影片的质量进步的速度能够赶上观众们观影需求扩大的速度,那么哪个观众还会花钱去电影院看一部低评电影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低评高票房不是社会病态心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