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② 第五单元 现代生物进化的理论 单元质量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质量检测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质量检测(六)(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9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以下属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A正确;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的观点,B错误;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和生物进化的实质,D错误。
[答案] A2.日本有一种鹰仅存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这是由于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
解释这种现象可用()A.定向选择B.生存斗争C.适者生存D.遗传变异[解析]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积累,不利变异逐代淘汰。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日本这种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 C3.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膀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
由此说明()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D.自然选择和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解析]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故昆虫中存在多种变异的个体。
在风暴频繁的海岛上,生活的昆虫多是翅退化或者翅特别发达的类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由于海岛风暴频繁,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
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评估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30分钟100 分)一、选择题 ( 共 13 小题,每题 4 分,共 52 分 )1. 依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D )A.啄木鸟的长舌是啄食树洞中的昆虫时,常常伸长的结果B.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在杀虫剂的刺激下,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将此性状遗传给后辈,而且在后辈中获得累积和增强C.洞窟中的盲鱼是定向变异的产物D.狼和鹿都很矫捷、善跑,这是在长久进化过程中互相选择的结果2. 以下对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 )A.自然界中各样生物都能产生大批后辈B.为获得食品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计斗争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益变异D.适应环境的个领会保存下来3. 以下对于种群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生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个体间能够自由交配,并经过生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辈C.两个池塘内的所有青蛙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里的所有杜鹃是一个种群4. 以下对于生物进化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D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照C.外来物种入侵会致使生物多样性降低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挡生物进化5. 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A.种群的基因频次没有改变,就没有进化B.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不行能作为进化的原资料C.基因重组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供给原资料D.自然选择能保存有益变异,裁减不利变异,但不可以使有益变异累积下来6. 以下对于基因库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 )A.一个种群所含有的所有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领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生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所有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构成7.(2018 ·淄博高一检测) 某植物种群中AA、Aa、 aa 的基因型频次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
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五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B.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在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范围大于物种,一个种群可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种B.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及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均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形成生殖隔离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生物的进化3.生物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B.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的不断变化相矛盾D.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4.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6.部分个体从原来的区域散播出去并成为一个新的种群的建立者,这些“先驱者”并不会携带它们原有种群的所有基因。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新人教版必修2

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能力素养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解析:选D 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现代科学认为,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
2.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D.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解析:选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为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
3.有关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B.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不可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C.基因重组产生新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但不能使有利变异积累下来解析:选A 达尔文认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一般认为如没有突变,就没有基因频率的改变,也就没有进化,A正确;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不产生新性状,C错误;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起来,D错误。
4.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啄木鸟的长舌是啄食树洞中的昆虫时,经常伸长的结果B.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在杀虫剂的刺激下,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将此性状遗传给后代,并且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C.洞穴中的盲鱼是定向变异的产物D.狼和鹿都很敏捷、善跑,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 啄木鸟有长舌取食树缝内的昆虫,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错误;害虫中原来就有抗药和不抗药的种类,使用农药使抗药性的种类存活下来,B错误;洞穴中的盲鱼不是定向选择的产物,C错误;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正确。
人教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章末质量检测(五)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人教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章末质量检测(五)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C[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B错误;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C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
]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为生物常见变异类型,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出类型、特点、实例都正确的选项()选项变异类型特点实例A 不可遗传的变异体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囊性纤维病B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基因顺序的变化镰状细胞贫血C 基因重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孟德尔F1黄圆豌豆自交后代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比D 染色体变异用光学显微镜不可以观察到猫叫综合征C[囊性纤维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A错误;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DNA中碱基的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上基因顺序的变化引起,B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如孟德尔F1黄圆豌豆自交后代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D错误。
]3.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
若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D[由于“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若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理论上应该全部表现为白色。
人教新课标必修2基础达标测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人教新课标基础达标测试基础·巩固1.长期施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遗传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本题中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答案:D2.用达尔文的观点来判断下列问题,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 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A选项“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进化理论的内容。
答案:A3.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是由于( )A.适者生存的结果B.遗传变异的结果C.生存斗争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的方法,关键是要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一理论的要点。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用这种学说解释上述现象:生物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答案:D4.下列哪项事实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 )A.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的昆虫B.人类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反而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C.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突然出现大量新物种的化石,而这些物种的形成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D.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通过不断积累微小的有利变异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推动生物向前进化发展;认为生物进化是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A卷) Word版含答案

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下列各项中,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是( )B.生存斗争A.用进废退C.遗传变异D.基因频率解析:选D 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B、C选项在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都有,而基因频率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
2.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选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这些变异进行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②共同进化既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③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④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B.①②④A.①②③D.②③④C.①③④解析:选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迁移、气候、疾病等,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选A 细菌的抗药性个体是细菌种群本身就有的,不是因为接触青霉素而产生的。
2019统编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四、五章章节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章末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山东高一期中)正常情况下,密码子种类、反密码子种类、tRNA种类、rRNA中碱基的种类分别是( )A.64、64、61、4 B.64、64、64、4C.64、61、61、4 D.64、61、61、52.(2019·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对转运RNA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每种转运RNA能识别并转运多种氨基酸B.每种氨基酸只有一种转运RNA能转运它C.转运RNA转运氨基酸到细胞核内D.转运RNA能识别信使RNA上的密码子3.下列与核酸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RNA的生物一定含DNAB.含DNA的生物一定含RNAC.含RNA的细胞器一定含DNAD.含DNA的活细胞一定含RNA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A.tRNA、rRNA和mRNA都由DNA转录而来B.转录结束后该DNA区段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5.(2018·辽宁高二期末)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合成黑色素,从而表现出白化症状,该实例说明了( )A.白化病是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线性关系C.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基因通过控制酶合成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6.(2018·四川双流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密码子能编码多种氨基酸B.一种密码子能与多种反密码子碱基互补C.病毒和细胞结构的生物各用一套遗传密码D.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7.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是( )A.增加细胞总表面积和蛋白质种类B.赋予不同种类细胞特异的蛋白质及其结构和功能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导致水、酶、色素的含量均增多8.科学研究表明,细胞中核糖体通常不是单个执行功能,而是构成多聚核糖体(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②第五单元现代生物进化的理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不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不可遗传的变异不是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D2.(2010·淄博质检)如果在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最高,从生态学上看,其原因最可能是()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解析:具有某一性状的个体如果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也因个体的生存繁殖而不断在其所在种群传递下去,因此种群中该性状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最高)。
答案:A3.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C4.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美丽的琴鸟,它们大多数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来偷吃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A.可遗传的变异B.条件反射C.种间斗争D.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题中这种奇特的繁殖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5.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马和驴交配后产生的骡子并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6.(2008·广州高考)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形成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B7.(2010·济南调研)桉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
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
开始用该感冒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
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
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答案:C8.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
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
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答案:D9.在某种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四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解析:由于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所以A基因频率逐渐增加,a基因频率逐渐减少。
因为基因型Aa中有a基因,故a 基因不会迅速为0。
答案:A10.(2010·泰州质检)对某区域一个种群的某一性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假设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该性状没有作用,也不存在突变。
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理论上Aa的基因型频率N为()A.0≤N≤100%B.0<N≤50%C.0≤N<50%D.50%<N<100%解析:设A基因频率为m,a基因频率为n。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a、aa基因型频率依次是m2、2mn、n2。
m>0,n>0,故N=2mn>0又因为(m-n)2≥0,故m2+n2≥2mn,故N≤50%。
答案:B1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
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解析:甲种群的基因频率:A的频率=24%+(1-24%-4%)×1/2=0.6,a的频率=1-0.6=0.4;乙种群的基因频率:A的频率=48%×1/2+(1-48%-16%)=0.6,a的频率=1-0.6=0.4。
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故D选项正确。
答案:D12.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Ee个体繁殖成功率也比较低,但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高,因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E的基因频率降低,而e的基因频率增加,所以经过选择之后,EE的个体数量最少,而ee的个体数量最多,Ee 的个体数量处于两者之间。
答案:C13.(2010·临沂质检)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该蜣螂只是部分结构与普通蜣螂产生了不同,并不能由此推测出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A1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隔离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15.(2010·广州调研)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基本方向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它是一个漫长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进化历程。
答案:D16.(2010·合肥质检)以下关于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必须存在着生殖隔离B.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植物细胞融合打破了种间的生殖隔离D.地理隔离促进了基因突变的发生解析:地理隔离不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答案:D17.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
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敏感性的个体在冬季能大量繁殖B.害虫的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变化C.农药的选择作用与低温的选择作用相同D.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解析:此题主要是审题,答题时应明白抗药性和耐低温之间的关系,就可得出D项正确。
答案:D18.有这样一个群体,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6000。
他们迁移到一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
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A.0.2和0.3 B.0.3和0.3C.0.2和0.5D.0.3和0.5解析: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60%,A的基因频率=(20×2+20)/200=0.3,群体内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B19.下列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种的形成过程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将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二倍体植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新物种的形成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也就是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物种数量增加可以使抵抗力稳定性增强,但却使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人工诱导产生的四倍体与原二倍体物种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是不育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答案:A20.假设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只有一种植物,消费者只有一种动物。
其中植物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将主要影响植物的存活能力和可食程度,植物存活能力与可食程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据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若干世代的生活过程中,流入动物的能量全部来自基因型是AA的植物B.经过若干世代生活,可导致植物、动物的动态平衡C.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是制约植物种群密度的唯一因素D.植物种群平衡密度不会因为种群内部遗传特性的改变而变化解析:植物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通过影响植物的存活能力和可食程度,进而影响动物的取食;动物的取食又会影响植物种群基因的频率。
两者相互选择,使两者达到数量等的动态平衡。
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0分)(2010·青岛质检)下表表示果蝇6个品系(都是纯系)的性状和携带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品系②~⑥都只有一个性状是隐性性状,其他性状都为显性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