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胸膜多发占位病变--胸膜恶性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改变

[】 陈新 , 明, 庆 熠 , . 限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的诊 断 和 外 科 治 疗 【 . 国 3 何 刘 等局 J中 ] 肿 瘤 临 床.0 43 (2: 9 6 1 2 0 .11) 7 — 8 . 6
[1 e W, rnJ c a e 1 li a t eo eo aC n da e— 4 L eC Mat , R eR, a. g n st l m :aa i pr i Ma t Ma n m h i n
3 5例 患者 细胞 病 理 学 资 料 保 存 完 好 . 胸 腔 积 液 标 本 有 2 5例 。 术 切 除 标 本 1 手 0例 。 胸 腔 积 液 标 本 经 30 0r n离 0 mi /
心 . 规 涂 片 后 瑞 氏染 色 , 光 学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 术 标 本 投 常 在 手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பைடு நூலகம்
者常 出现 较 为剧 烈 的胸痛 , 见体 重下 降 。在 普通 X 线 胸 片 常 和C T下可 发 现胸 膜腔 积 液 , 肺组 织 被肿 瘤组 织 包裹 等 , 晚 在 期 患 者 中可观 察 到心 包渗 液 引起 的 心影 扩 大 、 组织 影 和肋 软 骨破 坏 等 。胸 腔 积 液 的 细胞 学 检 查 也 是 常用 的诊 断 手段 之
多样 化 特 征 . 以光 镜 下 组 织 学 分 型 目前 尚 无 统 一 标 准 。 所 WHO
21临床 特 点 .
3 5例患者 中 3 表现 为胸痛 ,3例呈进 行性 加重 ;5例 3例 2 2 咳嗽 ; 8例 气促 ;6例 有疲 乏 、 闷 、 1 1 胸 消瘦 ;0例 咯血 和 不规 l 则发热 , 出现低血糖 。 2例 X线检查 2 5例有血性胸 腔积液 ,0例 1 有局 限性 胸 膜增 厚 。 T检查 2 C 0例 显示 胸膜 增厚 伴不 规 则 的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但发生耐药后,尚没有能够带来明确生存获益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又3个月左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其疗效与PD-L1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不可切除的MPM中,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均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部分结果也获得了国际指南的弓I用和推荐/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
本文对国内外MPM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尝试寻找未来改善治疗疗效的方向和前景。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病因可能与石棉接触相关,是机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对石棉纤维等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及局部免疫抑制所导致的恶性病变[1,21MPM 的病理类型包括上皮样(约占60%)和非上皮样(约占40%),非上皮样又包括梭形细胞样、肉瘤样、多形性、纤维样、双向型和其他非特异性[3]。
MPM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4,5。
针对不可切除的MPM,抗叶酸药物(雷替曲塞、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最早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也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6,7,8,9。
,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10。
一旦耐药,尚无抗肿瘤治疗被证实能够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因此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旦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仅为3个月左右[9。
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AJCC第8版)

·侵犯胸内筋膜
·侵犯纵膈脂肪
·侵犯胸壁软组织的单个、可完整切除的病灶
·非透壁性心包浸润
T4
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肿瘤。
肿瘤侵犯同侧胸膜表面的所有部位(胸膜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
分期标准
分期
T
N
M
ⅠA期
T1
N0
M0
ⅠB期
T2 or T3
N0
M0
Ⅱ期
T1
N1
M0
Ⅱ期
T2
N1
M0
ⅢA期
T3
N1
M0
ⅢB期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N2
M0
ⅢB期
T4
任何N
M0
Ⅳ期
任何T
任何N
M1
·肿瘤的胸壁弥漫性浸润或多个病灶,有或无肋骨破坏
·直接经膈肌侵入腹腔
·直接侵犯对侧胸膜
·直接侵犯纵膈器官
·直接侵犯脊柱
·穿透心包的内表面,有或无心包积液,或侵犯心肌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转移至同侧支气管、肺、肺门或纵膈淋巴结
N2
转移至对侧纵膈、同侧或对侧锁骨上淋巴结
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AJCC第8版)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1
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
方法对16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免疫表型:角蛋白阳性,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ema)、s-10常为阳性,有时结蛋白阳性,偶尔bcl-2蛋白阳性。
而cea、cd15、b72.3和分泌成分几乎总是阴性。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多发生于纵隔,其发病率占胸膜肿瘤的5%。
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治疗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其预后较差。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病理分析;诊断;治疗1 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2012年商丘市中心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恶性间皮瘤病例,复习其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2 结果16例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
病理分型:上皮型10例,梭形细胞型1例,混合型5例。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恶性间皮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胸痛、咳嗽、腹胀、体重减轻,胸腹水或肿块等。
胸腹水为渗出液,部分为血性。
本病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腹水、转移癌等。
胸腹水透明质酸明显增高大于0.8g/l者仅见于恶性间皮瘤。
胸腹水脱落细胞检查亦有一定价值,但结果常难以判断。
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有助诊断本病。
本资料患者有6例以胸腹水原因住院治疗。
免疫组化主要是cea阴性与腺癌进行鉴别。
3 讨论间皮瘤是由间皮细胞发生,间皮细胞是覆盖人体内器官浆膜的细胞。
浆膜在人体的分布较广,因此瘤除见于胸膜外,腹腔、心包膜、睾丸固有膜、输卵管等浆膜面的间皮细胞也可发生。
间皮细胞来源于体腔上皮。
胚胎发育早期,在中胚层分裂形成体腔,在其表面覆盖的中胚层细胞变为单层扁平上皮的间皮细胞。
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

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第1篇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一、背景概述胸膜间皮瘤(Pleural Mesothelioma)是一种源于胸膜间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长期接触石棉等有害物质密切相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膜间皮瘤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
本方案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一套合法合规、人性化的胸膜间皮瘤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诊断与分期(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职业史、生活环境及家族肿瘤史。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MRI等。
(3)疑似病例需行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4)根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期。
2. 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进行全身或局部化疗。
(2)免疫治疗: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
(3)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靶点,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或术后残留病灶,可采用放疗进行局部控制。
3. 手术治疗(1)对于早期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2)对于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手术,如胸膜剥脱术、胸膜固定术等。
(3)术后辅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切除范围,给予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
4. 综合治疗(1)多学科协作:组建包括肿瘤科、胸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分期、全身状况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疗效,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2.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确保治疗效果。
3.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4. 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病灶。
四、总结本方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针对胸膜间皮瘤的病理特点,制定了包括诊断、治疗、综合护理等多方面的合法合规、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恶性间皮瘤怎样治疗?

恶性间皮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恶性间皮瘤的治疗方法,治疗恶性间皮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恶性间皮瘤应该吃什么药。
*恶性间皮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目前虽有多种方法治疗弥漫性间皮瘤,但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医疗条件,选择治疗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但经过某种方法治疗,国内外均有少数病人活过5年,最长者达22年,大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肿瘤自然生存时间和分期有关。
按Butchart分期,恶性胸膜间皮瘤分为4期。
根据临床表现,Ⅰ期上皮型恶性胸膜间皮瘤有可能长期生存,根据病变侵袭范围选择胸膜剥脱切除术或胸膜连同累及的组织整块切除(胸膜肺切除术、胸膜胸壁切除术等)。
对Ⅱ、Ⅲ和Ⅳ期上皮型及其他病理类型的病例,无论治与不治,采用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及使用化疗和放疗疗效与否,治疗后的生存曲线基本相同,其平均生存时间为18个月,约10%病例活过了3年。
目前的趋势是将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以及支持治疗等措施综合起来,即争取行肿瘤减量术,以便行组织间放疗或外部放疗。
放疗后再辅以化疗。
以控制胸腔积液的再生速度和减轻胸部疼痛症状。
1.姑息性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胸腔积液,穿刺吸出后很快又会出现,用化学药剂注入胸膜腔内,造成胸膜粘连,大多数病人的胸腔积液得到控制,这样胸膜固定术如果失败或在拟行诊断性开胸的病人,应考虑做胸膜剥脱术。
恶性胸膜间皮瘤可以沿穿刺孔、置胸管的通道及开胸切口播散,但所引起的皮下沉积物很少引起症状,因此不必治疗,倘若给予病人治疗,这些皮下结节还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胸痛是最难处理的症状,在晚期特别严重,终日持续不停,对放疗无反应,应给予足够镇静止痛剂,包括鸦片类制剂以减轻疼痛,安度生命的最后时刻。
2.外科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有:壁/脏层胸膜切除和胸膜全肺切除。
这两种方法被认为是肿瘤多联治疗中的减瘤方法。
用上述任意一种手术方法完成肿瘤减灭术使得辅助性放化疗的局部效果最大化。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 lioma, MPM) 是 一 种 少 见 的 胸 膜 原 发 性 肿 瘤 , 是 一 种 恶 性 度 高 、生 存 期 短 、死 亡 率 高 的 恶 性 肿 瘤 [1]。 临 床诊断较困难, 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 CT 检查。笔者 收 集 了 14 例 经 手 术 和 病 理 证 实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 对其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对该病的 诊断水平。
( 5) 胸膜增厚的密度特征: 全部病例均未发现 胸膜钙化。平扫密度均匀 3 例, 密度不均匀合并囊 变坏死区 11 例。增强扫描 9 例, 均表现为轻度- 中 度强化, 其中 3 例均匀强化( 图 1) , 5 例不均匀强化 ( 图 3) 。
2. 胸腔积液 10 例: 其中少量胸腔积液 5 例( 图 1, 3) (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的 1/3 以下) ; 中量胸腔积 液(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的 1/3 至 2/3) 3 例; 大量胸腔 积液 2 例(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 2/3 以上) 。合并对侧 胸腔积液 2 例。
厚≥1 cm 者 12 例, 占 86%。胸膜增厚可同时累及脏 层和壁层胸膜, 在本组病例中, 7 例叶间裂胸膜增 厚、出现结节/肿块或表现为叶间裂积液, 说明恶性 胸膜间皮瘤可同时累及胸膜的脏层和壁层结构。
2. 胸腔积液: 恶性胸膜间皮瘤常常合并胸腔积 液, 文献报道以大量胸腔积液为主[2,4]。本组病例出现 胸 腔 积 液 10 例 ( 占 71%) , 但 大 部 分 为 少 量 胸 腔 积 液, 约占 50%( 5/10) , 与文献报道不符。
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方法探讨

19 9 9年间 发表 的 1 8 恶性 胸 膜 间 皮瘤进 行 统 计 分 3 2例
男性 9 8例 , 0 女性 4 4例 女 比为 1 9 : 年龄 l 7 男 .2 1 5
析 。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 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8 3岁 , 中 4 -6 其 5 0岁 占 6 %, 12 平均 4 6 9岁。发病 至
维普资讯
・
4 8
,
sz at aAc d Me a d
,a 2 0 V Z 2 No t r 02 V / o 4 1
新 纪元 。由于该技术是 将拴 塞物 质通过 股动脉 逆行插人 .
采用不开胸弪皮穿刺 P A封堵术是 治疗 I A 的一种 D D
旦发生 , 应及 时给予相应处理 。
( 青任塌辑 : 程立新)
文章编号 :042 1 02 0 —0 80 10 13 2 0 )104 —2 c
恶性胸膜 间皮瘤诊 断方法探讨
张建 国. 张惠珍
( 内蒙古邮电 医院, 内蒙古 呼扣浩特 9 0 0 ) 10 0
关键词 : 胸膜 闻皮瘤 , 活组织检壹 , 鉴刺诊断 中屋分类号 : 3 R799 文麓标识码 : B
( % ) 11
例, 4 .% ; 隔 5 占 53 纵 3例 , 38 前 接 台 线 ¨ 例 : 占 .%; 占
08 5 .%;4例 X线胸片无异 常发现 , 3 9 占 . %。胸 片示 肿物 密度增 高且 较均匀 . 肿物 边缘多 较光 整锐利 。3 8例 见胸 1
61 7 例恶性胸膜 间皮瘤 误诊 分析 : 误诊 为结 核性 胸膜 炎 2 6例 , 3 %; 5 占 8 2 肺癌 t3例 . 2 . %: 隔肿瘤 4 9 占 88 缄 5 倒 , 6 7 胸膜转移癌 2 , 3 7 细菌性 胸膜 炎 8 占 %; 5例 占 . %; 例 , 12 肋 间 神经 痛 4例 占 0 6 其 它 10例 , 占 %; . %; 4 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侧胸膜多发占位病变--胸膜恶性间皮瘤病史:患者,男,58岁,石棉接触史十年。
图1-CT动脉期
图2-CT动脉期
图3-CT静脉期
图4-CT静脉期
基础解剖影像:
图5
图5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肺窗和纵膈窗融合CT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肋骨呈条形高密度影,棕色箭头所示为背阔肌等密度影,蓝色箭头所示为前锯肌等密度影。
所示层面显示心脏及胸主动脉影像,因增强呈明显高密度影。
本图节选自《CT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2为所示病例CT动脉期不同层面图片,图3-4为所示病例CT静脉期不同层面图片:白色箭头所示可见丘状及类圆形肿物,呈宽基底贴于胸膜,内部密度不均,临近肋骨、软组织未见异常。
黄色箭头所示为斜
裂胸膜见条形肿物。
增强见不均匀轻度强化。
蓝色箭头所示为右侧胸腔背侧积液低密度影。
影像描述:右侧胸腔胸膜、纵膈旁胸膜、叶间斜裂胸膜可见丘状、类圆形、条形占位病变,呈宽基底贴附于胸膜,密度不均。
增强轻度不均强化。
右侧胸腔背侧见水样密度影。
影像诊断:右侧胸腔多发占位病变伴右侧胸腔积液,考虑胸膜来源肿物,以恶性间皮瘤可能性大。
分析思路:
1.临床病史:老年男性,10年石棉接触史,提示间皮瘤概率较高。
2.部位:病变位于右侧胸腔胸膜、纵膈旁胸膜、叶间斜裂胸膜,呈宽基底贴于胸膜处。
该部位病变要考虑胸膜、胸壁、肺内鉴别。
若是肺内肿物,多以肺内为中心,可以侵及胸膜,很少累及胸壁以外,本例可以排除。
胸壁肿物可以呈穿透性生长形态,本例未穿透胸壁不符。
若是胸膜病变,因胸廓结构保护作用,以胸膜宽基底病变多见,呈向肺内生长、压迫形态,对临近骨质有压迫、吸收,很少破坏胸壁结构侵及胸壁皮下软组织,本例符合。
3.形态:病变位于右侧胸腔胸膜、纵膈旁胸膜、叶间斜裂胸膜,呈宽基底贴于胸膜处。
鉴别需要考虑间皮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瘤。
间皮瘤多有石棉接触史,本例接触史10年,且多伴有胸腔积液、呈多发丘状或单独巨大肿物,本例复合;
脂肪瘤呈典型脂肪密度影,CT值为-40~-120Hu,增强无强化,本例不符;
神经源性肿瘤,多源于肋间神经,内部密度不均,增强不均中等强化,对临近骨质有压迫、侵蚀,本例不符;
纤维瘤,少见原发胸膜肿瘤。
发病年龄为40-80岁。
临床表现与肿物体积大小相关。
CT可见软织肿物呈宽基底贴于胸膜,密度不均,1/4可有钙化,增强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血管穿行,本例为多发丘状及巨大肿物贴于胸膜,不符合纤维瘤表现,可以除外。
术后病理:胸膜恶性间皮瘤。
知识巩固:
胸膜恶性间皮瘤:
1.临床病史:少见的原发胸膜肿瘤,与石棉职业相关。
多见于50-70岁老年患者,以胸痛、呼吸困难、干咳多见。
2.病理学上为弥漫性或局限性胸膜增厚或肿块。
组织学分为上皮性、肉瘤样和混合型。
3.影像特点:CT表现为胸膜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多丘状或巨大肿物呈宽基底附于胸膜,伴胸腔积液、患侧胸廓缩小、纵膈向患侧移位。
鉴别诊断:
1.胸膜孤立性纤维瘤:
少见原发胸膜肿瘤。
发病年龄为40-80岁。
临床表现与肿物体积大小相关,早期可无症状,若体积巨大可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
少数患者有杵状指及肺性相关性关节肥大。
大体标本呈单发、有包膜、有蒂
分叶肿物,起源于脏胸膜。
切面见旋涡状小结节,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DR表现为边界清楚、分叶状孤立肿物,若体积巨大,很少呈肺外肿瘤特征。
CT可见软织肿物呈宽基底贴于胸膜,密度不均,1/4可有钙化,增强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血管穿行。
2.胸壁脂肪瘤:
最常见胸壁良性肿瘤。
由完全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具有完整包膜。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高峰为50-70岁,肥胖居多,表现为局部缓慢增大质地软无痛性肿物。
多于体检或偶然发现。
CT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为-40~-120Hu,增强无强化。
3.胸壁神经源性肿瘤:
起源于胸神经根、肋间神经,病理上神经纤维瘤边界清楚、无包膜实性肿瘤;神经鞘瘤为有包膜肿瘤,由间隔束内紧凑排列的纺锤细胞交错穿插而成。
临床多无症状或肿物压迫肋间神经引起疼痛。
CT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肿物,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因神经源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引起临近骨质压迫、侵蚀形成压迹。
增强肿物多不均匀强化。
病例小结:
本例主要讲述胸膜占位病变的鉴别分析方法,重点讲解了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