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改变

[】 陈新 , 明, 庆 熠 , . 限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的诊 断 和 外 科 治 疗 【 . 国 3 何 刘 等局 J中 ] 肿 瘤 临 床.0 43 (2: 9 6 1 2 0 .11) 7 — 8 . 6
[1 e W, rnJ c a e 1 li a t eo eo aC n da e— 4 L eC Mat , R eR, a. g n st l m :aa i pr i Ma t Ma n m h i n
3 5例 患者 细胞 病 理 学 资 料 保 存 完 好 . 胸 腔 积 液 标 本 有 2 5例 。 术 切 除 标 本 1 手 0例 。 胸 腔 积 液 标 本 经 30 0r n离 0 mi /
心 . 规 涂 片 后 瑞 氏染 色 , 光 学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 术 标 本 投 常 在 手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பைடு நூலகம்
者常 出现 较 为剧 烈 的胸痛 , 见体 重下 降 。在 普通 X 线 胸 片 常 和C T下可 发 现胸 膜腔 积 液 , 肺组 织 被肿 瘤组 织 包裹 等 , 晚 在 期 患 者 中可观 察 到心 包渗 液 引起 的 心影 扩 大 、 组织 影 和肋 软 骨破 坏 等 。胸 腔 积 液 的 细胞 学 检 查 也 是 常用 的诊 断 手段 之
多样 化 特 征 . 以光 镜 下 组 织 学 分 型 目前 尚 无 统 一 标 准 。 所 WHO
21临床 特 点 .
3 5例患者 中 3 表现 为胸痛 ,3例呈进 行性 加重 ;5例 3例 2 2 咳嗽 ; 8例 气促 ;6例 有疲 乏 、 闷 、 1 1 胸 消瘦 ;0例 咯血 和 不规 l 则发热 , 出现低血糖 。 2例 X线检查 2 5例有血性胸 腔积液 ,0例 1 有局 限性 胸 膜增 厚 。 T检查 2 C 0例 显示 胸膜 增厚 伴不 规 则 的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

部 C 扫 描、 共 振 、 T 三 维 成像 有 助 于诊 断 , T 磁 C CT 引 导 下 经 皮 胸 膜 活 检 可 提 高 确 诊 率 本 组 病 例 胸 穿
抽 液 后 即行 胸 部 C 检 查 , 现 脏 壁 层 胸 膜 增 厚 及 结 T 发 节 性 病 灶 均 较 明 显 。胸 膜 及 胸 腔 镜 活 检 是 确 诊 的 重
诊 断 后 尽 可 能 行 根 治 性 切 除 术 , 患 者 心 肺 功 能 允 如
许 , 扩 大 手 术 切 除 范 围 , 后 续 治 疗 提 供 条 件 。② 则 为
对 无 望 切 除 的部 分 癌 组 织 用 电凝 地 毯 式 烧 灼 。③ 术 毕 用 蒸 馏 水 4 0 ml 氮 芥 4 mg浸 泡 患 侧 胸 腔 3 00 + 5 0
分 钟 。本 组 6例 患 者 经 此 法 处 理 后 , 再 有 胸 腔 积 液 未
1例 行 胸 壁 大 块 切 除 者 术 后 2 4小 时 死 于 大 出
血; 1 余 2例 中 , 存 期 小 于 6个 月 者 3例 、 ~ 1 生 6 2个 月 4例 、 8个 月 者 2例 , 于 2年 者 2例 ; 长 1例 1 大 最 已生存 4 2个 月 。 6例 术 中 切 除 病 变 后 , 蒸 馏 水 用 4 0 ml 氮 芥 4 mg胸 腔 浸 泡 3 00 加 5 0分 钟 , 化 疗 加 放 行 疗 , 中 2例 加 用 白介 素 一 , 果 均 存 活 1年 以上 。6 其 2结 例 术后 仅 行 化 疗 , 中位 生 存 期 为 8个 月 。
要 手 段 。 报 道 胸 腔 镜 取 材 活检 确 诊 率达 8 。 支 有 1 纤
胸膜间皮瘤28例CT诊断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例中男 2 例 , 7例, . 8 l 女 年龄 2 岁 一 2 5 7岁 , 均年 龄 3 平 6岁 。2 8例 中弥 散 型 1 3例 , 中合并 胸腔 其 积液 1 例 ; 限型 9例 ; 1 局 单发胸膜肿块型 6例 。局 限型胸膜 间 皮瘤无 明显临床症状 , 因咳嗽就诊。弥散型及肿块 型间皮瘤 多
admei t a sutrsw r s vl dadteet t f i ao sb th i aesl ne n a o g a n da i l t cue eea oi o e xe o t n ,u eds s tl edf a p t l il sn r l n v n h n ov li t e i il h oc
壁侵犯 , 例心 包转移 , 1 5例肋骨转移 , 3例胸膜钙化。结论
C T在胸膜 间皮瘤的定性诊 断及确诊病 变范围、 形
态及胸壁和纵 隔结构是否受侵犯及侵 犯程 度上有很 大的价值 , 但本病的最终确诊仍 需要病理 学的证 实。
【 关键词 】胸膜 间皮瘤 病理学
体层影术
x 线计算机
一
恶性胸膜 间皮瘤 ( al et huareo eo , M) o i p r gnn e rl st lmaMP 是 h i o
【 s at Abt c】obef e oaa s l r1 eo ei aC g ,n poed g oio er eohl m . r jc v T nl e e a m st l m Ts n adi r i s f lua m ste o a i y pu h o i m v a n s p l i
胸膜肿瘤的影像诊断

累。对于具有较弱侵袭性的上皮亚型肿瘤,胸膜切除术和肺切除术 的预后相同。
转移癌
• 肺癌、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腺癌,以及侵袭性胸腺瘤可以转移到 胸膜。
• 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瘤起源于肋骨的病变其表现可类似于来自胸 膜的肿块,但偏心的肿块其实是来源于肋骨的中心。
胸膜纤维瘤(FTP)
• 胸膜纤维瘤(FTP)是一种局灶性的胸膜肿瘤,与石棉肺和间皮瘤没有 相关性。此肿瘤并非间皮起源。
• 约20%~30%的FTP是恶性的,所以都要进行切除。 • 恶性倾向主要取决于病理上有丝分裂的数目。
胸膜纤维瘤(FTP)
• FTP可以合并低血糖症和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但这些并发症并 不常见(5%)。
胸膜肿瘤的影像诊断
间皮瘤
• 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膜的高度恶性肿瘤。多数病例有既往石棉 接触史,潜伏期>20年。
• 上皮型间皮瘤为最常见亚型,且预后稍好。肉瘤型和混合型更具侵 袭性。
• 间皮瘤的典型CT表现为结节状向心性胸膜增厚,通常伴有胸水。
是切除所有可见的 肿瘤。
• FTP可能有蒂。一个以起源于胸膜但可以改变位置的肿块提示FTP。 FTP在PET 图像中倾向于FDG 低摄取。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我院经CT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
结果30例病例中CT表现患者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
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
21例合并胸腔积液。
7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
6例胸壁侵犯。
2例心包转移。
3例肋骨转移。
4例胸膜钙化。
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着帮助临床作出决策及直接介入治疗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恶性胸膜间皮瘤起源于胸膜的间皮细胞及纤维细胞,是一种较少见的进展性胸膜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整个胸膜肿瘤的5%,占全部肿瘤的0.02~0.4%,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本文分析总结经组织学证实的3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和认识。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并经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1岁。
有石棉接触史24例,矿工3例,玻璃、养路、建筑工各一例。
病程二月至三年,30例都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MEmotion6多排螺旋CT机,扫描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行胸部平扫,断层准直1mm,层厚5mm,130KV,70mAs。
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剂量9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流率3ml/s,35~40s后开始扫描,从胸廓入口到膈底,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端向足端扫描。
肺窗窗宽和窗位分别为1200Hu和600Hu,纵隔窗宽和窗位分别为400Hu和75Hu。
2结果本组共30例,病灶早期单侧胸部发病,右16左14左右无明显差别。
30例病例中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其中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例中患者早、中期有大量胸腔积液;7例中有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例胸壁侵犯;2例心包不同程度的增厚;3例肋骨可见渐进性骨质破坏;4例胸膜钙化。
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弥漫性恶性间皮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如何诊断鉴别,弥漫性恶性间皮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胸部CT检查、胸部平片*一、检查1、胸部CT可确定诊断,胸部CT检查可判断胸膜钙化或骨结构有否破坏。
当肿瘤侵犯膈肌和胸壁时,磁共振的显像较CT 为好2、胸水细胞涂片、胸穿胸膜活检和胸水细胞块切片可以作出恶性的诊断,但不能鉴别胸膜转移性腺癌和恶性间皮廇。
3、高碘酸-希夫染色(PAS)是惟一可靠的组织化学方法,它能辨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腺癌,虽然各种转移性腺癌的特性不相同,但在淀粉酶消化后出现强阳性空泡,即可诊断为腺癌而非恶性胸膜间皮瘤。
4、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是使用抗体作用于角朊蛋白和癌胚抗原(CEA),此法也有效地区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于转移性腺癌。
对癌胚抗原作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染色一般很淡可不着色。
相反,腺癌染色中等和很浓。
此外,以免疫过氧化物酶对角朊作研究,也显示间皮瘤与腺癌有明显的差别。
目前已发现8个标志可作鉴别用:肿瘤合并糖蛋白72(B72.3),Leu-Mi,Vimentin,血栓调治素,粘蛋白成分,癌抗原阳性对腺癌有100%的特殊性和敏感性。
由于癌胚抗原检验常有假阴性,故最好选用二个肿瘤标志,一般使用CEA和B72.3。
如两者阳性对腺癌有100%的特殊性和88%的敏感性;如两者均阴性,对间皮瘤有100%的特殊性和97%的敏感性。
5、电子显微镜检查对辨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性腺癌也有用途。
6、常规实验室检查:在发病过程中可发现血小板增多症,个别报道血小板高达1000×109/L,血清癌胚抗原在某些病人升高,血清免疫电泳现象IgG、IgA或IgM升高,原因尚不时,血清胎儿蛋白一般正常。
*以上是对于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间皮瘤易混淆疾病。
恶性胸膜间皮瘤影像学

恶性胸膜间皮瘤影像学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一种罕见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0.02%~0.4%,约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1。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
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2年内死亡。
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同结核性胸膜炎、肺癌胸膜转移伴胸腔积液不易鉴别,故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最终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但影像学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和重要评估依据。
胸部X线平片和胸部CT是常用的检查手段,而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MPM的诊断和分期3。
下面就各类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胸膜间皮瘤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1胸膜间皮瘤的起源及分类胸膜来源于胚胎的中胚叶,由带弹性的结缔组织所构成,表面被一层间皮细胞覆盖。
胸膜间皮瘤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局限型既有良性,也有恶性。
局限型起源于胸膜表层下组织常呈纤维瘤或纤维肉瘤样,无上皮成分。
弥漫型均为恶性4,具有上皮和纤维组织,可累及全部胸膜,被认为起源于胸膜表层细胞5。
有研究表明石棉与间皮瘤的发病有关6。
2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期1976年Butchart等7推出了第一个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期方法,称为Butchart分期法。
但此方法对于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的描述不够准确,无法估计生存期,且该分期方法未谈到肿瘤、淋巴结和转移的描述(TNM),而仅提供了关于淋巴结受累、胸壁受侵的模糊情况。
1993年Sugarbaker等8提出一个强调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影响的肿瘤分期方法,即Brigham分期法,简称BSS分期法,但此肿瘤分期法只适合于行胸膜外全肺切除术的患者,而对于大部分患者,此方法却难以预测预后。
1990年国际抗癌联盟(unioninternationalcentrelecance,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会(TheAmericanJointCommitteeonCancer)联合推出了一个“真正”的基于TNM的肿瘤分期法,即UICC分期法。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 lioma, MPM) 是 一 种 少 见 的 胸 膜 原 发 性 肿 瘤 , 是 一 种 恶 性 度 高 、生 存 期 短 、死 亡 率 高 的 恶 性 肿 瘤 [1]。 临 床诊断较困难, 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 CT 检查。笔者 收 集 了 14 例 经 手 术 和 病 理 证 实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 对其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对该病的 诊断水平。
( 5) 胸膜增厚的密度特征: 全部病例均未发现 胸膜钙化。平扫密度均匀 3 例, 密度不均匀合并囊 变坏死区 11 例。增强扫描 9 例, 均表现为轻度- 中 度强化, 其中 3 例均匀强化( 图 1) , 5 例不均匀强化 ( 图 3) 。
2. 胸腔积液 10 例: 其中少量胸腔积液 5 例( 图 1, 3) (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的 1/3 以下) ; 中量胸腔积 液(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的 1/3 至 2/3) 3 例; 大量胸腔 积液 2 例(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 2/3 以上) 。合并对侧 胸腔积液 2 例。
厚≥1 cm 者 12 例, 占 86%。胸膜增厚可同时累及脏 层和壁层胸膜, 在本组病例中, 7 例叶间裂胸膜增 厚、出现结节/肿块或表现为叶间裂积液, 说明恶性 胸膜间皮瘤可同时累及胸膜的脏层和壁层结构。
2. 胸腔积液: 恶性胸膜间皮瘤常常合并胸腔积 液, 文献报道以大量胸腔积液为主[2,4]。本组病例出现 胸 腔 积 液 10 例 ( 占 71%) , 但 大 部 分 为 少 量 胸 腔 积 液, 约占 50%( 5/10) , 与文献报道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般资料: 收集恶性胸膜间皮瘤 14 例, 其中 男 9 例, 女 5 例, 年龄 55~75 岁,平均 61 岁。所有的 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
2. 临 床 表 现 : 全 部 患 者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胸 闷 、胸 痛, 咳嗽 11 例, 呼吸困难 5 例, 发热 3 例。病程 1 个 月 ̄1 年之间。所有病例均无石棉接触史。
5. 其他表现: 曾有文献报道, 恶性胸膜间皮瘤与 石 棉 有 关[5], 可 出 现 胸 膜 斑 、胸 膜 钙 化 、肺 间 质 纤 维 化。但本组病例所有患者均无石棉接触史, 亦未见 胸膜钙化或肺间质纤维化。
二、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鉴别诊断 1. 胸膜来源的肿块需与肺内肿块蔓延至胸壁相 鉴别: 肿块体积小时, 与胸壁夹角为钝角, 而肺内肿 块一般与胸膜夹角为锐角。个别肿瘤突向胸内部分 同时向下生长, 体积较大, 占据胸腔的全部或大部分 时, 难以与肺内肿瘤相鉴别。本组一例巨大恶性胸 膜间皮瘤占据患侧大部分胸腔, 术前误诊为肺肉瘤。 回顾性分析此例, 发现肿块与胸壁所形成的夹角上 为钝角下为锐角, 与肺内肿块不同, 另外一个重要鉴
【Abstr 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T features of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and improve diagnostic accuracy. Methods The CT findings of 14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proven by surgery or histo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T plain scan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9 cases received both CT plain scan and contrast CT scan. Results All the cases demonstrated various pleural thickening including diffuse pleural thickening (n=10). Among all the cases, there were nodular pleural thickening (n=4), lumpy pleural thickening (n=7), ring- like pleural thickening (n=3). Pleural thickness which was more than 1.0 cm was found in 12 cases. Pleural effusion (n=10), mediastinum immobilization (n=10) and thoracic cavity stricture in the trouble side (n=10) were also revealed. Conclusion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case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was showed in CT examin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Key wor ds】 Pleural mesothelioma, Malignant; Tomography, X- ray computed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 lioma, MPM) 是 一 种 少 见 的 胸 膜 原 发 性 肿 瘤 , 是 一 种 恶 性 度 高 、生 存 期 短 、死 亡 率 高 的 恶 性 肿 瘤 [1]。 临 床诊断较困难, 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 CT 检查。笔者 收 集 了 14 例 经 手 术 和 病 理 证 实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 对其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对该病的 诊断水平。
( 3) 胸膜增厚的形态: ①结节状胸膜增厚: 4 例,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规则的胸膜增厚, 厚度< 3 cm
作者单位: 523320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放射科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 年第 17 卷第 3 期
·109·
图 1 左侧恶性胸膜间皮瘤: 左
侧胸膜弥漫性增厚, 呈环状增
厚 , 厚 度 大 于 1.0 cm, 右 侧 胸 腔
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邻近胸膜增厚, 并见少量胸腔积液。纵隔结构浸润, 纵隔固定
( 图 2) ; ②肿块状胸膜增厚: 7 例, 表现为以胸膜为 基底的软组织肿块, 厚度≥3 cm( 图 3) ; ③环状胸膜 增厚: 3 例, 胸膜增厚累及整个一侧胸腔, 包括纵隔 胸膜反折部( 图 1) 。
( 4) 胸膜增厚的厚度: 本组 14 例胸膜增厚范围 在 0.5 cm- 6.5 cm 直径, 平均 3.5cm。胸膜增厚<1cm 者 2 例, 胸膜增厚≥1cm 者 12 例。
·110·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 年第 17 卷第 3 期
别点是胸膜来源的肿块, 一般边界清楚无毛刺征, 而肺内肿块一般边缘不整, 可见毛刺征[5]。
2. 胸膜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常见的 发生于胸膜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包括胸膜转移瘤、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胸 膜 结 核 。 恶 性 胸 膜 间 皮 瘤 和 胸 膜转移瘤均可表现为胸膜孤立性或多发性肿块, 胸 膜不规则增厚, 增强扫描肿块强化, 常合并胸水[1, 6]。 两者区别在于前者单侧多见, 患侧胸廓体积缩小伴 纵隔固定, 可见石棉肺改变, 较少出现肺内转移及 肋骨破坏; 从发病率来讲, 胸膜转移瘤远比前者多 见, 常合并肋骨破坏、肺内转移灶[2,3]。胸膜结核可不 合并肺内结核, 典型的胸膜结核可表现为胸膜弥漫 性增厚和局部增厚形成肿块, 可见钙化及干酪样坏 死, 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常合并胸腔积液[4]。
厚≥1 cm 者 12 例, 占 86%。胸膜增厚可同时累及脏 层和壁层胸膜, 在本组病例中, 7 例叶间裂胸膜增 厚、出现结节/肿块或表现为叶间裂积液, 说明恶性 胸膜间皮瘤可同时累及胸膜的脏层和壁层结构。
2. 胸腔积液: 恶性胸膜间皮瘤常常合并胸腔积 液, 文献报道以大量胸腔积液为主[2,4]。本组病例出现 胸 腔 积 液 10 例 ( 占 71%) , 但 大 部 分 为 少 量 胸 腔 积 液, 约占 50%( 5/10) , 与文献报道不符。
( 5) 胸膜增厚的密度特征: 全部病例均未发现 胸膜钙化。平扫密度均匀 3 例, 密度不均匀合并囊 变坏死区 11 例。增强扫描 9 例, 均表现为轻度- 中 度强化, 其中 3 例均匀强化( 图 1) , 5 例不均匀强化 ( 图 3) 。
2. 胸腔积液 10 例: 其中少量胸腔积液 5 例( 图 1, 3) (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的 1/3 以下) ; 中量胸腔积 液(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的 1/3 至 2/3) 3 例; 大量胸腔 积液 2 例( 积液占据一侧胸腔 2/3 以上) 。合并对侧 胸腔积液 2 例。
讨论
一、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CT 诊断 1. 单侧弥漫性胸膜增厚: 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基本 特 征 。 据 文 献 报 道 约 90%的 病 例 表 现 为 此 征 象, 本病倾向于单侧侵犯, 约 60%发生于右侧, 5%为 双侧侵犯[1,2]。在本组病例中, 10 例表现为单侧弥漫 性胸膜增厚, 占 71%( 10/14) , 全部病例单侧发病, 右 侧 7 例, 占 57%,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胸膜增厚可 表现为结节状、肿块状和环状, 厚度超过 1.0 cm 对 该病的诊断有特征性意义[3]。在本组病例中, 表现为 肿块状胸膜增厚者最多, 约占 50%( 7/14) , 胸膜增
体积缩小, 肋间隙变窄。增强扫
描病变均匀强化, 合并左侧少量
胸腔积液。纵隔结构浸润, 纵隔
①
②
固定 图 2 右侧恶性胸膜间 ③ 皮瘤: 右侧胸膜不规则增厚, 呈
结节状( 厚度小于 3 cm) , 局限于右肺上叶胸膜。未见胸腔积液 图 3 右侧恶性胸膜间皮瘤, 右侧胸膜巨大肿块, 边界清楚, 内部液化坏死, 增
3. 纵隔固定伴患侧胸腔体积缩小: 是恶性胸膜 间皮瘤的相对特征性改变。纵隔固定是由于肿瘤浸 润纵隔结构所致, 本组出现此征象 10 例。由于胸膜 广泛增厚, 肋间隙变窄, 患侧胸腔缩小, 常见于弥漫 性胸膜增厚者。本组 10 例出现患侧胸腔体积缩小, 均发生于弥漫性胸膜增厚者。
4. CT 强化特征: 增厚的胸膜一般有强化, 肿块 较大时可合并囊变、坏死,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本组病例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 , 占 56%( 5/9) , 是由 于本组病例大部分胸膜增厚呈肿块形, 肿块较大, 多 合并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对判断胸腔积液还是胸膜 增 厚 、胸 膜 增 厚 的 程 度 、是 否 存 在 胸 膜 结 节 或 肿 块 、 周 围 结 构 是 否 受 侵 、淋 巴 结 增 大 等 方 面 均 有 明 显 的 优势。即使大量胸腔积液, 增强扫描仍能很好地显 示胸膜上的结节或肿块。
·108·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 年第 17 卷第 3 期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CT 诊断与鉴别诊断
熊巨新 杨泽年 罗仲尧
【摘要】 目的 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CT 表现, 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 例经手术或穿 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CT 表现, 全部病例均行螺旋 CT 平扫, 其中 9 例加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的病例均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 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 10 例。14 例中, 呈结节状胸膜增厚 4 例, 肿块状胸膜增厚 7 例, 环 状胸膜增厚 3 例, 胸膜增厚≥1cm 者 12 例。合并胸腔积液、纵隔固定、患侧胸腔体积缩小 10 例。结论 恶性胸膜间 皮瘤的 CT 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CT 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