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但发生耐药后,尚没有能够带来明确生存获益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又3个月左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其疗效与PD-L1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不可切除的MPM中,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均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部分结果也获得了国际指南的弓I用和推荐/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

本文对国内外MPM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尝试寻找未来改善治疗疗效的方向和前景。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病因可能与石棉接触相关,是机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对石棉纤维等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及局部免疫抑制所导致的恶性病变[1,21MPM 的病理类型包括上皮样(约占60%)和非上皮样(约占40%),非上皮样又包括梭形细胞样、肉瘤样、多形性、纤维样、双向型和其他非特异性[3]。

MPM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4,5。

针对不可切除的MPM,抗叶酸药物(雷替曲塞、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最早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也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6,7,8,9。

,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10。

一旦耐药,尚无抗肿瘤治疗被证实能够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因此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旦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仅为3个月左右[9。

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AJCC第8版)

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AJCC第8版)
肿瘤侵犯同侧胸膜表面的所有部位(胸膜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
·侵犯胸内筋膜
·侵犯纵膈脂肪
·侵犯胸壁软组织的单个、可完整切除的病灶
·非透壁性心包浸润
T4
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肿瘤。
肿瘤侵犯同侧胸膜表面的所有部位(胸膜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
分期标准
分期
T
N
M
ⅠA期
T1
N0
M0
ⅠB期
T2 or T3
N0
M0
Ⅱ期
T1
N1
M0
Ⅱ期
T2
N1
M0
ⅢA期
T3
N1
M0
ⅢB期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N2
M0
ⅢB期
T4
任何N
M0
Ⅳ期
任何T
任何N
M1
·肿瘤的胸壁弥漫性浸润或多个病灶,有或无肋骨破坏
·直接经膈肌侵入腹腔
·直接侵犯对侧胸膜
·直接侵犯纵膈器官
·直接侵犯脊柱
·穿透心包的内表面,有或无心包积液,或侵犯心肌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转移至同侧支气管、肺、肺门或纵膈淋巴结
N2
转移至对侧纵膈、同侧或对侧锁骨上淋巴结
恶性胸膜间皮瘤TNM分期(AJCC第8版)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1

一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中医护理

一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中医护理

一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中医护理栾燕芬李德琼石大菊(云南省省中医医院肿瘤科650021)恶性胸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胸膜上皮和间皮组织的肿瘤,位于肺和胸壁之间。

好发于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本病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几乎所有患者的首发症状如胸痛、咳嗽、气短等发生较为突然并逐渐恶化最终导致患者卧床不起和丧失日常活动能力。

由于许多神经末梢位于胸膜之中,肿瘤的浸润生长使胸痛成为最重要的症状,另外肿瘤的占位性生长限制膈肌活动度,使患者呼吸受限。

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我科于2012 年 1 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80 岁,因“确诊左侧胸膜间皮瘤2 月余,胸痛加重20 天” 于2012 年 1 月入院。

入院时患者左胸部疼痛明显、无痰性咳嗽、胸闷气短,动则加剧,消瘦、神疲乏力,纳食少、夜难入寐。

入院后治疗上中医以鸦胆子油乳、康艾静滴祛邪扶正为则,治以益气养阴、化痰止痛;后期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

西医头孢抗炎、磷酸可待因片止咳辅以中药封包胸部、腰部,穴位贴敷双肺腧等特色中医治疗。

治疗后患者胸痛,喘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于 1 月30 日出院。

2 护理2.1 心理调护传统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肿瘤有密切的关系,正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 。

护士要经常接近患者,态度和蔼,举止文雅,做好家属的动员工作,癌症患者的康复治疗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医院,唤起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爱与心理支持是治疗癌症的重要环节。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2 癌痛护理护士应了解患者疼痛的程度,指导患者应用放松、深呼吸技巧,安排患者看电视、听音乐,将年龄、性格相近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在同一病房,以便患者之间交流,使其身心舒适,在和谐的气氛中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遵医嘱按“三阶梯”止痛方案按需给药。

止痛药尽可能口服,其次是直肠给药,最后是皮下或静脉,反对肌肉注射。

最新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重点(完整版)

最新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重点(完整版)

最新: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重点(完整版)总结恶性间皮瘤(MPM)发病率约为0.86/100万,死亡率约为0.56/100万。

最常见发病诱因为石棉、电离辐射、毛沸石、基因突变等。

组织病理上包括3种主要亚型,分别为上皮样型(最常见)、双相型(上皮样及肉瘤样成分均需>10%)和肉瘤样型。

支持诊断MPM的主要标志物包括Calretinin,CK5/6,WT1,mesothelin,D2-40等。

MPM常见的变异基因为BAP1基因、CDKN2A(P6)基因和NF2基因。

MPM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和全身化疗。

手术:MPM的手术切除方式主要有:(1)胸膜切除术或剥脱术(P/D),彻底切除受累胸膜及所有肿瘤组织;(2)胸膜外全肺切除术(EPP ),大范围切除受累胸膜、肺、同侧膈肌和心包。

对于ⅢB~Ⅳ期MPM,不推荐手术治疗。

肉瘤样MPM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肉瘤样MPM患者,因此,I~II期肉瘤样MPM亦不推荐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化疗:MPM的一线治疗方案首选培美曲塞+顺铂或培美曲塞+顺铂+贝伐珠单抗。

对于PS评分较差、无法耐受顺铂治疗的患者,可使用培美曲塞+卡铂化疗。

对于一线治疗未使用培美曲塞的患者,推荐二线治疗使用。

一线使用含培美曲塞的患者,治疗失败后,仍可再次使用培美曲塞。

吉西他滨和长春瑞滨有一定的获益,可在无其他方案选择时应用。

免疫治疗:有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较标准化疗(培美曲塞+顺铂或卡铂)可显著降低不可切除MPM患者的死亡风险达26%,提高中位OS4个月,有望成为MPM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尤其是非上皮样MPM。

CheckMate-743研究显示应用度伐利尤单抗+培美曲塞+顺铂治疗,应用度伐利尤单抗维持(最长12个月),相比于单纯化疗,提高了患者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和ORR,且不良反应耐受。

在二线治疗中,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及帕博利珠单抗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有益的结果。

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

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

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第1篇胸膜间皮瘤最新治疗方案一、背景概述胸膜间皮瘤(Pleural Mesothelioma)是一种源于胸膜间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长期接触石棉等有害物质密切相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膜间皮瘤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

本方案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一套合法合规、人性化的胸膜间皮瘤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诊断与分期(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职业史、生活环境及家族肿瘤史。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MRI等。

(3)疑似病例需行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4)根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期。

2. 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进行全身或局部化疗。

(2)免疫治疗: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

(3)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靶点,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或术后残留病灶,可采用放疗进行局部控制。

3. 手术治疗(1)对于早期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2)对于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手术,如胸膜剥脱术、胸膜固定术等。

(3)术后辅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切除范围,给予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

4. 综合治疗(1)多学科协作:组建包括肿瘤科、胸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分期、全身状况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疗效,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2.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确保治疗效果。

3.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4. 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病灶。

四、总结本方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针对胸膜间皮瘤的病理特点,制定了包括诊断、治疗、综合护理等多方面的合法合规、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恶性胸膜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

多模式治疗(综合治疗?)
功能最好身体状态最佳的病人采用最激进的治疗 包括联合手术、放疗、化疗。减瘤可能导致刺激 肿瘤生长,对放化疗更不敏感。我们的病人术后 4-6周开始化疗,一般接受4-6个周期化疗,放疗 根据病人身体情况与化疗同步或化疗后使用。我 们选择同侧胸腔45Gy的放疗,切缘阳性增加到 54Gy。EPP比P/D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低,因为放 疗野没有肺组织。放疗后,有人推荐再加2个疗程 化疗。综合治疗在6个月完成。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术前评 估和治疗选择
临床表现
MPM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疾患,进展迅速。中 位生存期4-12个月。迅速及时的诊断和分 期有助于判定预后和治疗选择。 气短、疲劳,突发全身情况衰竭,大多数 病人在60-70岁,尽管椰油青少年和儿童的 报道。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80%), 咳嗽(69%),胸痛和体重下降(40%)。
仅仅姑息治疗的病人平均生存期8.9个月, 而根治性手术病人(如EPP或P/D)平均生 存期13-14个月。根治性手术后系统化疗平 均生存期提高到35个月。一般情况好,上 皮型者比一般情况差,非上皮型者或两者 皆有者能从手术或多模式治疗受益。
诊断
影象学 最终诊断常常由于症状不特异和没有正确评估而 延迟。 CT PET是对CT和MRI的补充,可用于鉴别MPM和良 性肿瘤。有一定局限性,不能鉴别MPM和转移到 胸膜的腺癌,但是鉴别良恶性胸膜疾病的敏感性 91%和特异性100%。
姑息治疗
胸膜间皮瘤最常见的症状是胸腔积液引起的持久 性呼吸困难,胸膜粘连包括胸腔插管或VATS引 流胸水,胸腔注入硬化剂导致炎症反应胸膜腔闭 锁。过去使用四环素和博来霉素。最近,早期肿 瘤肿瘤负荷小时最常用的药物是滑石粉。部分 P/D比胸膜粘连缓解症状更有效。

恶性间皮瘤怎样治疗?

恶性间皮瘤怎样治疗?

恶性间皮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恶性间皮瘤的治疗方法,治疗恶性间皮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恶性间皮瘤应该吃什么药。

*恶性间皮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目前虽有多种方法治疗弥漫性间皮瘤,但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医疗条件,选择治疗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但经过某种方法治疗,国内外均有少数病人活过5年,最长者达22年,大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肿瘤自然生存时间和分期有关。

按Butchart分期,恶性胸膜间皮瘤分为4期。

根据临床表现,Ⅰ期上皮型恶性胸膜间皮瘤有可能长期生存,根据病变侵袭范围选择胸膜剥脱切除术或胸膜连同累及的组织整块切除(胸膜肺切除术、胸膜胸壁切除术等)。

对Ⅱ、Ⅲ和Ⅳ期上皮型及其他病理类型的病例,无论治与不治,采用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及使用化疗和放疗疗效与否,治疗后的生存曲线基本相同,其平均生存时间为18个月,约10%病例活过了3年。

目前的趋势是将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以及支持治疗等措施综合起来,即争取行肿瘤减量术,以便行组织间放疗或外部放疗。

放疗后再辅以化疗。

以控制胸腔积液的再生速度和减轻胸部疼痛症状。

1.姑息性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胸腔积液,穿刺吸出后很快又会出现,用化学药剂注入胸膜腔内,造成胸膜粘连,大多数病人的胸腔积液得到控制,这样胸膜固定术如果失败或在拟行诊断性开胸的病人,应考虑做胸膜剥脱术。

恶性胸膜间皮瘤可以沿穿刺孔、置胸管的通道及开胸切口播散,但所引起的皮下沉积物很少引起症状,因此不必治疗,倘若给予病人治疗,这些皮下结节还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胸痛是最难处理的症状,在晚期特别严重,终日持续不停,对放疗无反应,应给予足够镇静止痛剂,包括鸦片类制剂以减轻疼痛,安度生命的最后时刻。

2.外科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有:壁/脏层胸膜切除和胸膜全肺切除。

这两种方法被认为是肿瘤多联治疗中的减瘤方法。

用上述任意一种手术方法完成肿瘤减灭术使得辅助性放化疗的局部效果最大化。

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

发病诱因
• 1. 石棉 • 2.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也可能导致间皮瘤发生,如MPM是部分接受过斗篷式放
射野照射治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常罹患的第2原发癌。 • 3. 毛沸石:毛沸石是一种用于碎石路的矿石,可能与间皮瘤发病有关。 • 4. 基因突变:基因在MPM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BRCA1相关蛋白1(BAP1)
术后序贯放疗。对于确实无法手术的患者,可行全身化疗。 • (2)对于ⅢB、Ⅳ期或病理类型为肉瘤样MPM以及不适宜手术的MPM患者,视
患者一般情况,行全身化疗或支持治疗。
治疗
• 4.MPM常用的全身治疗方案 • MPM常用后线全身治疗方案中,首选治疗方案为培美曲塞(对于一
线治疗未使用培美曲塞的患者,推荐二线治疗使用;一线使用含培 美曲塞方案的患者,治疗失败后,仍可再次使用培美曲塞,尤其是 对于年轻、PS评分良好、一线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长的患者)、 Nivolumab±Ipilimumab(若一线未使用)、Pembrolizumab,其 他可选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
治疗
• (三)放疗及其他物理治疗 • 1. 放疗:尽管传统上认为MPM对放疗抵抗,但有研究显示,放疗可
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 2. 其他物理治疗:肿瘤电场治疗通过一个便携式非侵入性设备来进
行局部治疗,通过贴在胸部的一次性传感器,产生一种低强度(1~3 V/cm)、中频率(100~300 kHz)、2个方向间的交变电场。
治疗
• (二)内科治疗• 1化疗 • 2免疫治疗:双免疫联合治疗用于一线治疗能够改善不可切除MPM患者的生存。
双免疫联用可提高疗效,但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3靶向治疗:基因组学研究表明,MPM患者肿瘤组织中未检测到明确的驱动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罕见疾病,其预后很差,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最近,欧洲呼吸学会(ERS)与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组成特别工作组,联合发布《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Eur Respir J 2010, 35(3):479]。

我们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张力、蔡柏蔷两位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非常困难,因为这种疾病可能在接触石棉后的30~40年后发病。

为获得恶性胸膜间皮瘤早期和可靠的诊断,指南推荐,除有手术禁忌证和胸膜粘连的病例外,所有可疑患者均应接受胸腔镜检查。

在约10%的病例中,标准染色方法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故在胸膜活检时,应使用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

患者的体力状态和组织亚型是唯一的、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恶性胸膜间皮瘤对化疗有高度耐药性,且仅有部分患者可接受根治性手术。

危险因素:石棉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首要致病因素,主要包括6种可形成极细纤维的硅酸盐矿物:纤蛇纹石、青石棉、铁石棉、直闪石、透闪石和阳起石。

纤蛇纹石、铁石棉和青石棉在工业上均有广泛应用。

大部分石棉暴露与工作相关。

环境性间皮瘤与某些地区的自然暴露相关,如石棉作为地质成分存在于土壤中。

在有些地区,人们用石棉粉刷房屋墙壁、或居住在接近石棉矿或石棉工厂的地方而接触到石棉。

石棉工人的家属通常由于接触工人工作服上带有的石棉而致病。

所有接触石棉的个体均为高危人群。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平均潜伏期是石棉暴露后大约40年(15~67年),潜伏期大于15年者占所有病例的99%。

在大多数病例中,胸膜斑是石棉暴露的一个征象,有报告称,其与间皮瘤的危险性也有很大的联系,但也有研究得出两者无相关性的结论。

总体来说,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单独胸膜斑与胸膜间皮瘤危险增加相关。

在男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超过80%有石棉接触史,但在女性患者中,则很少有石棉暴露史。

石棉暴露与恶性胸膜间皮瘤之间有明确的剂量关系,但在小剂量石棉暴露者中,也可发生此种疾病。

恶性胸膜间皮瘤主要通过职业暴露石棉而发生,但也可通过间接职业暴露或是环境暴露石棉而发生。

大多数闪石纤维,特别是青石棉、铁石棉和透闪石,比纤蛇纹石纤维具有更高的致癌力。

其他因素除石棉外,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其他潜在致病因素或协同因素包括:接触其他自然纤维(如毛沸石、氟浅闪石)或是人造纤维(耐火陶瓷),此外,电离辐射和猿猴空泡病毒40(SV40)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烟草在间皮瘤的发生中无明显作用。

目前,并没有发现人造纤维,如矿棉纤维(岩棉、玻璃棉、渣棉)对人类有致胸膜瘤的证据。

遗传因素可增加易感性,从而促成胸膜间皮瘤的形成。

流行病学在世界不同国家中,恶性胸膜间皮瘤发病率有较大差异,从每年百万分之七(日本)到百万分之四十(澳大利亚)不等,这主要与这些国家过去几十年中石棉的消费量有关。

在欧洲,恶性胸膜间皮瘤发病率约在百万分之二十。

未来的发病趋势流行病学家预期,恶性间皮瘤的发病高峰会在未来十年内出现,有些国家可能已达到发病高峰(美国和瑞典)。

因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有较长潜伏期,且不同国家减少或禁止石棉应用的时间不同,故发病高峰时间很难精确估计。

评估石棉的暴露恶性胸膜间皮瘤潜伏期长,且缺乏空气中播散的纤维水平的精确数据,故准确评估很困难。

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进行生物样本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肺组织] 的矿物分析,可提供沉积石棉剂量的信息。

此外,通过特殊的职业和环境调查问卷,对石棉暴露进行评估也是适合的。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筛查迄今为止,根据现有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有效数据(患病率、预后及治疗)以及潜在可实施筛查方法的效力(敏感性、特异性),还不能明确大规模临床筛查的有效性。

低剂量CT扫描对于诊断早期恶性胸膜间皮瘤来说,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筛查工具。

一些生物标志物,如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肽(SMRP)和骨桥蛋白,目前还处于研究之中,还不能作为筛查工具。

虽然,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目前尚无相应的筛查方法可以应用。

但对于高危接触人群,还是应该采用胸部影像学和(或)生物标志物作进一步评估。

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表现通常不特异且隐匿,因此,即使对于有石棉暴露史的个体,也不应将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

影像学诊断胸部X光片通常显示一侧的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但不能仅凭这一点就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

胸部CT扫描不适合用来确诊,但是弥漫性或结节性的胸膜增厚可能具有提示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目前也不适用于间皮瘤的诊断。

胸腔镜诊断当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怀疑存在间皮瘤时,胸腔镜检查是最好的确诊方法,因其可获得更多病理学信息。

除了有手术禁忌证或是胸膜粘连的患者,均推荐进行胸腔镜检查,以便于明确诊断。

病理学诊断作为一种从浆膜腔的间皮细胞进展而来的恶性肿瘤,间皮瘤的准确诊断是建立在组织病理检查基础上的。

然而,诊断依旧是困难的,因为间皮瘤是有多种细胞异型性的癌症,从而产生很多误导组织病理学确诊的陷阱。

并且,胸膜也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间皮瘤在其自然进展过程中是多变的。

其他恶性肿瘤可能有假间皮瘤样表现(如胸腺瘤、癌、淋巴瘤和血管瘤等),最常发生胸膜转移的肿瘤是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为7%~15%和7%~11%),在标准切片固定进行HE染色的条件下,其细胞形态容易和间皮瘤相混淆。

通常,胸腔积液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首发临床征象,临床上也常常先进行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但目前不推荐仅凭细胞学检查结果来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对于细胞学检查提示的间皮瘤疑似病例,应行进一步组织学检查。

只有通过取材于典型肿瘤,并有充足的组织量允许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并具有相应的临床、影像学和(或)术中发现,才能获得明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应该首选胸腔镜进行胸膜外观检查,同时进行多点、较深和组织量较大的活检,必要时可包括脂肪和(或)肌肉组织,以评估肿瘤的侵袭程度。

胸腔镜检查可为90%的病例提供确切诊断。

不推荐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作为间皮瘤诊断的首选,因为其敏感性较低(30%)。

也不推荐通过冰冻组织切片来对恶性胸膜间皮瘤进行诊断。

推荐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吸系统肿瘤分类(2004年),该分类系统为间皮瘤患者的诊断、预后和诊治提供了一定基础。

免疫组化检查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应基于免疫组化检查。

免疫组化方法取决于间皮瘤的肿瘤亚型,是上皮样的还是肉瘤样的。

为了从腺癌中分辨出上皮样间皮瘤,推荐采用两种具有间皮瘤阳性诊断价值的标志物[核标志物,如抗钙网膜蛋白和抗 Wilms 瘤抗原 1 抗体,或者膜标志物抗上皮膜抗体(EMA),对于上皮样间皮瘤,可采用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5/6,抗 D2-40或抗间皮素抗体等] 以及两种具有阴性诊断价值的标志物(抗Ber-EP4抗体,一种膜标志物;抗甲状腺转录因子1抗体,一种核标志物,或抗癌胚抗原单克隆抗体、抗 B72-3抗体、抗MOC-31抗体、抗雌激素/孕酮抗体、抗 EMA 抗体、胞浆染色)以确认诊断。

为了鉴别肉瘤样间皮瘤与鳞癌和移行细胞癌,推荐使用两种广谱的抗角蛋白抗体和两种具有阴性预测价值的标志物(如抗 CD34 抗体和抗 B 细胞淋巴瘤 2 抗体标志物、抗结蛋白抗体、抗 S100 抗体)以明确诊断。

单一抗体的免疫染色阴性并不能排除间皮瘤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间皮细胞增生,目前还没有可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来鉴别其良恶性。

治疗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通过去除脏层肿瘤组织以解除压迫所致肺不张。

通过去除壁层肿瘤组织可缓解限制性通气不足和胸壁痛。

这一过程可通过开胸手术或闭合式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来完成,应优先考虑VATS。

胸膜部分切除术/剥离术达不到治愈目的,但能缓解症状,特别是对于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无效、且有肺不张综合征的患者。

根治性手术的定义是指从半侧胸廓去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

通过胸膜外肺切除术切除整个胸膜、肺、心包膜、膈膜,并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可达到此目的。

研究显示,根治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24个月,术后死亡率降至5%,而复发率较高,约为50%。

放射治疗姑息放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对于因侵及胸壁而引起疼痛的患者,可考虑应用。

但预防性放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

而有关术后放疗的资料则仅限于回顾性研究。

胸膜切除术或剥离术后不推荐进行放射治疗。

对于放射治疗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化疗当前只有一个随机研究评价了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化疗疗效。

除在长春瑞滨亚组中发现生存优势外,未观察到化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有生存差异。

研究显示,联合化疗包括顺铂和抗叶酸制剂、培美曲塞或雷替曲塞能改善患者生存。

顺铂联合培美曲塞组(12.1个月)或顺铂联合雷替曲塞组(11.4个月)的中位生存期比通常文献报告的(7~9个月)有明显延长。

其他化疗方案有:顺铂联合依托泊苷、顺铂联合多柔比星、顺铂联合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干扰素、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或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

化疗的最佳疗程目前尚不清楚。

患者在一线化疗药物治疗后,如果临床症状改善和病情缓解,复发可以再使用相同的化疗方案。

生物调节制剂在恶性间皮瘤的生物治疗中,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是主要的试验性药物,目前,这两种药物的单药疗法未发现疗效,也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

各个临床试验的剂量、给药方法(胸膜内、皮下、肌肉和静脉)、药物类型和疾病分期各不相同,故对这些研究结果的解释需要谨慎。

靶向治疗一些生物靶向治疗在肺癌、结肠癌和乳腺癌中显现出了疗效,但很少有研究适用于恶性间皮瘤。

目前已进行试验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①沙利度胺(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试验表明,接受治疗患者疾病稳定时间>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30天。

②贝伐单抗(单克隆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有研究显示,采用顺铂+吉西他滨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如再联合贝伐单抗,并未提高疗效。

③吉非替尼:研究表明,吉非替尼对恶性间皮瘤患者没有疗效。

④伊马替尼:现有研究提示,其对恶性间皮瘤无效。

⑤厄洛替尼:Ⅱ期临床研究未观察到患者客观缓解。

疗效的评价标准通过临床标准(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影像学标准、生存标准(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可进行疗效评价。

综合疗法理论依据单纯的外科手术不能治愈恶性间皮瘤,因为胸膜内层(特别是在心包膜和纵隔)边缘的1~2 cm不能被切除。

故目前认为,在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中,所有外科操作均为R1(切缘有残余瘤),这是综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此外,整个半侧胸壁的放疗是受限的,由于有重要器官,如双侧肺、肝脏,特别是心脏,此外,还有脊髓和食管。

因此,对于这样大的体积,实施总剂量超过 54 Gy 的照射是很困难的,因为这要求精益求精的治疗技术,并需要通过外科医生和病理学医师所见来进行定向。

适应证在接受任何多模式的综合治疗前,患者均须接受以下检查,并满足相应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