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后卒中:房颤发生率增加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心脏的房间隔不规则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增加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同时,房颤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时,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非常重要。
卒中风险评估:卒中风险评估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wei)险因素来判断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
1. CHADS2评分:CHADS2评分是根据以下五个指标进行评分:年龄≥75岁(1分)、有高血压(1分)、有糖尿病(1分)、有心力衰竭(1分)、有先前的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分)。
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0分)、中危(1-2分)和高危(≥3分)三个级别。
2. 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评分是在CHADS2评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附加因素。
除了原有的五个指标外,还增加了年龄在65-74岁之间的患者(1分)、女性性别(1分)和有血管疾病的患者(1分)。
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0分)、中危(1分)和高危(≥2分)三个级别。
出血风险评估:出血风险评估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wei)险因素来判断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时发生出血的概率。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HAS-BLED评分。
1. HAS-BLED评分:HAS-BLED评分是根据以下九个指标进行评分:高血压(1分)、肝肾功能不全(1分)、出血史或者易出血(1分)、卒中史(1分)、年龄≥65岁(1分)、药物或者酒精滥用(1分)、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者非甾体类抗炎药物(1分)、血压不受控制(1分)、使用抗凝药物(1分)。
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0-2分)和高危(≥3分)两个级别。
综合评估:在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时,可以根据CHADS2和HAS-BLED 评分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12个脑卒中预警信号

心血管之友房颤的危害1.血栓形成与栓塞由于房颤时心脏跳动非常紊乱,血液的正常流动会受到影响,最终在心脏内(尤其是左心房内的左心耳)形成小的血栓。
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阻塞血管,阻塞到什么血管就造成相应脏器的损害。
如果堵塞了脑血管就发生脑栓塞(脑中风),阻塞了肢体动脉就造成肢体坏死(严重者需要截肢),阻塞了肾血管就造成肾脏坏死等。
2.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房颤发作时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学改变,造成心脏出现相应的适应性改变。
这些改变如果不能及时终止的话,将会导致心脏犹如“吹气球”般逐步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心力衰竭。
而心脏扩大、心衰等将再次导致房颤的进一步持续,两者互相作用,造成恶性循环。
3.病死率增加在没有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房颤可使病死率增加1倍。
合并心衰时,房颤者比没有房颤者病死率男性增加2.2倍,女性增加1.8倍。
4.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房颤患者(尤其是阵发性的快速心室率的患者)一般会有心悸、头晕、气短等,感觉不舒服,工作及生活质量均会受影响。
心功能比较差的,日常生活也不能胜任。
部分房颤患者症状严重,如有乏力、呼吸困难、晕厥等;有潜在心功能不全者则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房颤的治疗房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包括发病原因、诱因、发病频率、症状、经济条件等。
首先对于那些可以根治的病因或者诱因,如甲亢、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包炎、急性心梗、急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等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室上速、室速患者在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时候会出现房颤。
而将这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心律失常通过射频消融根治之后,这些患者就再没有房颤的发生。
房颤的治疗原则:①抗凝,以减少房颤造成的血栓风险;②转复房颤,终止房颤的发作并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③控制心室率,即控制房颤时的心率,以减轻症状。
1.抗凝治疗是基础,在这之上再考虑其他治疗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减少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和预防中风。
华法林可以使房颤病人中风发生的危险性降低60%。
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治疗醒后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桥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超时间窗的醒后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01—2020-01收治的醒后卒中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 =56)接受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n =56)接受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评价预后功能的改良Rankin 量表(mRS )评分及不良事件(出血及死亡)。
结果2组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预后良好比例(mRS ≤2.0)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出血、死亡等不良反应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治疗醒后卒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醒后卒中;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21)09-0760-05张学敏韩国胜△孙兴盛王华王彬王炎强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00Efficac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tirofiban bridging dual antiplatelet in the treatment of wake-up strokeZHANG Xuemin,HAN Guosheng,SUN Xingsheng,WANG Hua,WANG Bin,WANG Yanqiang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Neur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arly tirofiban bridging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wake-up stroke after prolonged time window.MethodsA total of 112patients with wake-up strok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8to January 2020)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 ⁃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n =56)was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and aspirin,and the observationgroup (n =56)was treated with tirofiban bridging aspirin and clopidogrel,NIHSS score,mRS score and prognosis (bleeding and death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NIH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especially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The rate of good prognosis (mRS ≤2.0)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de effects such as bleeding and death be ⁃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Conclusion Tirofiban bridging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wake-up stroke is safetyand efficacy.【Key words 】Wake-up stroke;Tirofiban;Aspirin;Clopidogrel;SafetyDOI :10.12083/SYSJ.2021.15.015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治疗醒后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基金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7WS405)作者简介:张学敏,Email :△通信作者:韩国胜,Email :·论著临床诊治·醒后卒中(wake up stroke ,WUS )是入睡时无主观症状,醒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急性脑梗死,其最要的特点为睡眠中发病,具体发病时间不明确,是缺血性脑卒中所有类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亚型,9.7%~29.6%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睡眠中起病[1-3]。
醒后卒中进展的临床分析

醒后卒中进展的临床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发生卒中的情况有所增加。
而醒后卒中则是特指发生在清晨醒来后初次或再次出现卒中症状的一种情况。
本文旨在对醒后卒中进行临床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病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病因分析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1. 睡眠质量:长期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失眠、睡眠障碍等问题的人群,其大脑在清晨醒来后容易出现血管意外。
2. 血液粘稠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血液粘稠度高,易引发血栓形成。
3. 晨峰现象:清晨醒来后的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
4. 血压波动:早晨醒来后,大多数人的血压处于较高水平,此时若发生血管破裂则易导致卒中。
二、临床表现醒后卒中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卒中类型类似,常见症状包括:1. 特殊感觉: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
2. 肌肉活动障碍:包括运动能力减退、肢体麻木等。
3. 语言障碍:口齿不清、语言障碍等。
4. 神经系统异常:如意识障碍、偏瘫等。
三、诊断方法对于醒后卒中的诊断,医生常常会结合以下方法进行综合分析:1.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对病人病史及临床表现的分析,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醒后卒中的可能。
2.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部是否存在血管阻塞、出血等情况。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四、治疗方法针对醒后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诊断:对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尽快进行诊断,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2. 溶栓治疗:对于血栓性卒中,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恢复血液循环。
3. 止血治疗:对于出血性卒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止血,避免继续出血加重损伤。
4. 康复护理:治疗仅是卒中患者的开始,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
房颤

房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
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1]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约占房颤患者的6%~15%。
疾病症状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疾病危害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年龄超过65岁等。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
临床醒后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病例分享及要点总结

临床醒后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病例分享及要点总结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
组织窗这一神经影像学概念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它能够揭示出大脑在缺血后的各个阶段,为我们寻找最佳溶栓治疗时机提供关键的时间参考。
病例一:患者女,48岁,主因「发现言语理解困难1小时」入院。
发病过程:∙入院前一天20:00:完全正常。
•今晨8:00:表现为醒后卒中,发现自己无法理解别人的话,沟通困难。
•今晨9:00:于我院就诊。
•今晨9:30:多模式CT评估。
•今晨9:30:颅脑MRI评估。
•今晨10:17: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通常会严格追踪时间线。
对于这位患者来说,最后一次呈现正常状态到就诊的时间已经达到13个小时,这远超过了一般规定的4.5小时溶栓时间窗。
对于醒后卒中的患者,会将从入睡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纳入考虑因素。
对于本例的患者而言,这段时间大约为7小时,依然处于可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
患者的NIHSS评分为5(提问2+指令2+语言1)。
初步诊断后,进行多模式CT筛查,同时也进行磁共振检查。
平扫CT结果显示,由于从最后正常状态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个小时,患者已经出现了颍叶低密度区,主要影响了Wernicke区,这与她的症状相符。
接着,我们进行了CTA检查,但并未发现明显的近端大血管闭塞。
图1.多模式CT检查提示左侧颍叶稍低密度图2.颅脑CTA未见大动脉闭塞最后,完善CTP评估,清晰地呈现患者的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
患者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区域均为I1m1,rCBF(相对脑血流量)为2.0o图3.患者CTP检查提示核心梗死区和半暗带区I1m1对醒后卒中患者,我们通常首先考虑其是否符合EXTEND标准:发病/至睡眠终点时间4.5~9小时;NIHSS评分4~26;Penumbra大于10m1;梗死核心小于70m1;Mismatch比例大于1.2。
本案例中患者在时间窗(7小时)和NIHSS评分上均满足要求。
发表会新闻

房颤预防做心电图脉搏不规则、持续心律失常要警惕天气热,人容易紧张烦躁,再加上睡眠不好、饮食紊乱、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可能导致血液黏稠,诱发心脑血管病变。
渤海早报记者日前走访多家医院了解到,入夏以来,急诊接收的突发中风的房颤病人有所增多。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升5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发布的《如何避免亚太地区卒中危机》的报告显示,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约有800万人患房颤。
据了解,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我国每年脑卒中年死亡人数约为181.6万人,有20%以上归因于房颤。
脉搏跳动不规则警惕房颤一般情况下,房颤患者发病时心跳速率可达每分钟120-150次。
心房不规律颤动导致心脏收缩失去正常节律,心脏排血功能受到影响,使血液在心房郁积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如果脱落,行至大脑,阻塞动脉,中断大脑的血液供应,就可能引发卒中。
有的房颤患者表现为心悸心慌、气短或胸痛,有的则毫无症状。
在日前本市举办的一场房颤宣讲会上,北京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赵红介绍,如果发现自己的脉搏跳动强弱、节律杂乱无章,没有规则,这时就要警惕房颤了。
定期做心电图有助防治赵红主任提醒,中老年人日常应多关注脉搏是否规律,定期做心电图检查是防治房颤的有效手段,有房颤史的病人最好每月做一次心电图。
近日,记者从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主办的迈克大夫房颤侦测血压计发布会上了解到,随着目前家用血压计的发展,具有监测房颤功能的血压计可以更好地发现和预防房颤,对于初期症状不明显、通常在常规心脏体检或是因其他情况进行医疗检查时才被发现的情况,能够予一定帮助。
渤海早报记者沈锡禄。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引言概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容易发生卒中和出血等风险。
为了准确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方法。
正文内容:1. 卒中风险评估:1.1 年龄:年龄是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重要因素。
年龄越大,患者的卒中风险越高。
1.2 性别: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
1.3 高血压:高血压是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卒中的风险较高。
1.5 其他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也会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2. 出血风险评估:2.1 风险因素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的风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2.2 抗凝治疗评估: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抗凝治疗,因为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2.3 出血风险评分: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因素,进行评分,以确定患者的出血风险等级。
2.4 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患者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3. 卒中风险评估工具:3.1 CHA2DS2-VASc评分:该评分系统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多个因素,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3.2 HAS-BLED评分:该评分系统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史等多个因素,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
4. 预防措施:4.1 抗凝治疗:对于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主要手段。
4.2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低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4.3 控制卒中风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4.4 出血风险评估和管理: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需要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进行定期的出血风险评估和管理。
5. 总结:通过综合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 苏醒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 J ] . 临床麻醉学杂 志, 01 2 1 , 2 ( 1 1 ) :
2 21—2 2 2 .
烈。因此 , 在对高 血压 老年 患者进 行麻 醉 时应选 择作 用 时间
短、 对循环及呼吸影响低 , 便 于调控 的麻醉方法及麻 醉药物 , 并
・
2 6・
临 床 合 理 用药 2 o 1 3年 l 1 月 第 6卷 第 l 1 期中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r u g U s e , N o v e mb e r 2 0 1 3 。 V 0 L6 N n l l B
2 周激 , 张小丽. 不 同麻醉用药与不 同麻 醉方法对术 中应激反应 的影 响[ J ] . 中国实用医药 , 2 0 1 0 , 1 0 ( 5 ) : 9 9— 1 0 1 .
3 孙明 , 裴凌 . 不 同麻醉用药与不 同麻 醉方法对术 中应激反应 的影 响
努力通过小剂量药剂达到较佳的麻醉效果 。
意义 ( P<O . 0 5 ) 。见表 2 。 表2 2组血流动力学情况 ( i 4 - s )
量, 引发心率加快 , 心肌 缺血 , 血压增 高 , 给 高血压老 年患者 带 来 严重 的不 良 影 响 。全麻与硬 膜外麻醉 联合应 用可 以加 快 患者苏醒速度 , 降低全 麻时的药量 , 并在术 中可以有效 的给予 呼吸管理 , 避免不 良反应的 出现 。本研究 表明 , 观 察 Ⅱ组心 率、 平均动脉压 均明显低 于单 纯应 用全麻 的观察 I 组, 结果可 以说 明全麻 与硬 膜外麻醉联 合应用可 以有效 降低或避 免术 中因疼 痛造成的心率加速 、 血 压增高等 不 良反应 。但需 注意 的是 , 操
2 结 果
2 . 1 患者 肾上腺素 、 皮质醇 、 内皮素的变化
观察 Ⅱ 组 患者在
手术 6 0 a r i n 及拔 管时的皮 质醇及 肾上腺素水 平 明显 低 于观察 I 组,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且在切皮 时、 手术 6 0 m i n 、 拔管时 的内皮素水平也 明显低于观察 I 组,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注: 与观察 I 组 比较 , P< 0 . 0 5 2 . 2 血 流动力 学情况 观察 Ⅱ组患 者的 H R在 切皮时 、 手术 的剧烈刺激可造成交感 系统 的过度兴奋 , 增加儿茶 酚胺 的分 泌 6 0 a r i n 、 拔 管时 明显低 于观 察 I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o 5 ) ; 且拔管 时的 M P 也明 显低于观 察 I A 组, 差 异有 统计 学
的补液措施。
率值 ) 、 血流动力学 M A P ( 平均动脉压值 ) 进行测定 。 1 . 4 统 计学方法 采 用 S P S S 1 3 . 0统计 软件进行数 据分 析。 计量资料 以面4 - s 表示 ,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以 P< O . 0 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
( P< O . 0 5 ) 。见表 1 。
1 . 3 观察标准
2组患者 均通 过 4个 阶段 ( 术前 、 切 皮 时、 手
术6 0 a r i n 、 拔管 ) 对肾上腺 素、 皮质 醇 、 内皮 素含 量以及 H R( 心
表1 2组患者肾上腺素 、 皮质 醇、 内皮素的变化对 比
( 孟 -¥ 4 , m m o l / L )
作不当有可能造成硬膜外 阻滞 或全麻 的不 良反应 出现 。 综上所 述 , 根据患者 自身情况应 用不 同麻 醉方法 , 可 以使
注: 与观察 I 组 比较 , P<0 . 0 5 3 讨 论
麻醉优势得到互补 , 避免不 良反应 的发生 。全身麻醉与硬膜外 阻滞联合应 用可以有 效控制高血压老年 患者术 中的应激反 应 , 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研究[ J ] . 实用手外科杂志 , 2 0 1 1 , 3 ( 8 ) : 2 6 5 .
肾上腺素 、 皮质醇及 内皮素 的水平可 以有效 的反映出患者 4 粱星宝. 不 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 的影响 [ J ] . 按摩与康复 应激反应情况 。内皮素有较 强 的血 管收缩作 用。随着 老年患 医学( 下旬 刊) , 2 0 1 2 , 4 ( 1 2 ) : 3 2 5— 3 2 6 . 者年龄的增加 , 血浆 内皮 素的浓度 也会 随之升高 , 当出现强烈 5 林毅 , 王松 清. 不 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 中应激 反应 的影 响 [ J ] . 中国 的应 激反应时 , 内皮素浓度会呈显著性升高 , 使 血管 收缩 强烈 , 造成冠脉痉挛 。因此 , 内皮素水平 的降低对控制术 中高血压老 年患者应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崔剑 , 吴艳 , 陈志美 , 等. 不同麻醉方式 对老年 开胸 手术患者术 后早
因老年患 者年 龄较 大 , 组 织器官 的功能处 于衰退期 , 呼吸 系统 、 心血管等 出现衰老性退 化或病 变 , 在手术进 行麻醉 时的 耐受 能力 往往 较差 J 。在手 术过程 中面临 的创伤及 麻 醉均 对~・ h ~、 阿 曲库铵 2~4 m g / h 、 吸入七 氟醚 0 . 4~1 . 3 MA C 。 观察 Ⅱ组 通过 硬膜 外导 管给 予 0 . 3 7 5 % 布 比卡 因 5~7 m l , 每 1 . 0~1 . 5小 时应 用 1次 , 同 时辅 以异丙 酚 1—2 m g・k g ~・ h ~、 顺 阿曲库铵 2—3 mg / h 、 七 氟醚 0 . 4— 0 . 6 MA C吸入 。若术 前血 容量 出现不足 , 可于诱导前 给予 6 %贺斯 与 1 : 1的晶体各 5 0 0 m l 进行扩容 , 增 强血流 动力 学 的稳定 性 。同时 , 根 据术 中 对C V P 、 B P及 出血情况 的监 测 , 给予血 管活性 药物 , 并作 适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