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高储蓄低消费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的解决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的解决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的解决对策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已开始向房地产、消费等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将继续降温。

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愈加明显。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被摆在突出位置,并被反复强调。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巨额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如果哪一天储蓄率下降,背负着纵多不良资产的我国金融体系就会出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的问题将会波及整个中国经济,所以高储蓄产生的“囚徒困境”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过热向平稳水平回归的整期,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银行高储蓄率的解决对策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最根本、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近日,由于金融风暴肆虐全球,对中国的影响也逐渐开始加剧,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安排了约4万亿元的投资。

这4万亿元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制度建设两方面,这些投资也会带动其他行业和一些地方的投资。

国家的这些举措,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的高储蓄来了一次“消肿”。

不得不说,这次金融危机为我国解决高储蓄问题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目前的高储蓄率,反应出中国人民对生活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主要存在于养老、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

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思考

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思考
呢 ?现主 要从 以下几 个方 面进 行分 析 。 第 一 ,中国的社 保 制度不 健全 ,居 民有 预防性 储 蓄 的需 求 。我 国现 阶段 是 发 展 中 国家 ,处 在 经
元 ( 据 来 源 : 《 国统 计 年 鉴 2 0 》) 数 中 09 。另 外 ,
计 划 生 育 的严 格 执 行 很 可 能 也成 为 中 国人 均 收入 不 断提 高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家庭 人 口多 ,用 于 物
及 医疗 费 用 居 高 不 下 等 ,都 导致 我 国 居 民 在应 对
孩 子 未来 的 教 育 、 医疗 、就 业 等需 求 上 主要 依靠
家 庭 自身 的财 富 积 累 ,这 就会 影 响 家庭 的 消 费支 出 ,促 使居 民更倾 向于储 蓄 。 第 二 ,居 民 可支 配 收入 增 加 ,以致 储 蓄增 加 。 传 统凯 恩 斯 消费 函 数 理 论 认 为 ,总 消 费 和 总 储 蓄 主要 依 赖 于 总 收 入水 平 ,总 消 费 和 总 收入 之 间存
前 ,越 来 越 高 的教 育 成 本 、就 业 形 势 的 不 乐 观 以
国的国 民储 蓄率 从2世 纪7 年代 至今 一直 居世界 前 0 0 列 。其 中18 19 年居 民储 蓄 占国 民生产 总 值 的 99 93 3%以上 ,居 世界 之首 。我 国居 民储 蓄存款 余额 占 5 G P 比重从 17 年 的58 %迅 猛提 高 N 20 年 的 D的 98 .1 o5
纯 收 入 也 由 19 年 的 6 6 提 高 到 2 0 年 的 46 90 8元 08 71
7 . %。2 0 年1 73 6 09 月末 ,我国居 民储蓄余额 已经突 破 了l 万亿元 ,储 蓄率 在全 世界 排名第 一 ,人均 储 8

破解和转变“高投资、低消费"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

破解和转变“高投资、低消费"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
平衡好 经济增 长方式转 变与经济稳 定运 行之 间的 关系。
关键词: 资; 投 消费; 经济增长
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经济 快 速 发展 . 得 了举 世 瞩 目 我 取 的成 就 .但 近年 来消 费 与投 资 比例失 衡 问题 日益 突 出 . 消 费 在 G P中 的 占 比逐 年 下 降 ,至 2 1 仅 为 4 .8 . D 0 0年 69 % 20 0 3年~ 0 0年投 资 占比连续 八年超 过 4 % 21 0 是 S IC =+ A反 映 的宏观 经济 运 行结果 .并 不是 宏观 经济运 行机 制 。 蓄并 非单 方面 决 定投 资 、 差 , 反 投资 、 储 顺 相 顺差 的实现 制约着 储 蓄 的形成 : 二是 程选 列举 的六 个 因素并 非
个 历 史 时期 投 资 率 超 过 4 % .分 别 是 1 5 0 9 9年 。9 3年 ~ 金要 素 价格扭 曲 , 19 进而 影响 了投 资 、 费格局 。 消
19 9 5年 ,0 3年 ~ 0 0年 , 20 21 在前 两个历 史 时期 , 当投 资率超
过 4 %后 . J 0 均导 致 了随 后 经济 收 缩 . 而最 近 连续 八 年 投 因 资率 超过 4 %也显 示我 国经 济失 衡 问题 严重 . 0 经济 存在 运 行不 稳定 的风 险 再次 . 当前经 济运 行 的实 际情况来 看 , 从
“ 投资 驱动 和 出 口拉 动 ” 的粗 放 型经 济增 长方 式 是导 致“ 两 由固定 资产投 资 和净 出 口拉 动 的经 济增 长模 式 . 根源 是 其
现 行 收 人 分 配 机 制 中 存 在 扭 曲 ( 同 三 。0 7 。 汪 2 0 )
于低要 素 成本 . 因而 在收 入分 配方 面 向资 本收 益和政 府倾 价格扭 曲的根 源 笔者 认 为 . 国利 用低要 素成 本优 势 吸 我 引投 资 的粗 放 型 经济 增 长 始 于 改革 开 放初 期 . 是 “ 但 高投

对石城县居民高储蓄率的分析

对石城县居民高储蓄率的分析

对石城县居民高储蓄率的分析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引起产能过剩与内需低迷的矛盾,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对石城县居民高储蓄率的变化和现状及产生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降低储蓄率,促进经济良性运行的对策。

一、石城居民高储蓄率的变化和现状<一)从纵向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城居民储蓄额和储蓄率持续快速上升。

1、储蓄额快速增长。

1990年,年末居民储蓄额为5209万元;2000年,年末居民储蓄额达到59709万元,比1990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长27.6%;2018年,年末居民储蓄额达到328718万元,比2000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15.3%。

2018年,人均储蓄额达到10291元/人,分别比2000年的2051元/人和1990年的205元/人增长4倍和49倍。

b5E2RGbCAP2、储蓄率持续攀升。

1990年,居民储蓄率<年末居民储蓄额占GDP的比率)为24.7%;2000年,居民储蓄率达到69.6%,比1990年上升44.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4.49个百分点;2009年,年末居民储蓄额首次超过GDP,居民储蓄率达到102.9%;2018年,居民储蓄率继续攀升,达到105.8%,比2000年上升36.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3.62个百分点。

p1EanqFDPw<二)从横向看1、储蓄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2018年,石城居民储蓄率达到105.8%,分别比全国、全省和全市高26.8、40.4和17.8个百分点。

DXDiTa9E3d2、人均储蓄额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2018年,石城居民人均储蓄额10291元/人,分别比全国、全省和全市低20004、8535和4037元/人。

RTCrpUDGiT3、居民储蓄额增速慢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2018年,石城年末居民储蓄额328718万元,同比增长15.1%,分别比全国、全省和全市慢1.5、3.8和5.6个百分点。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一、我国居民储蓄的意义及现状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

现阶段,我国的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表1可看出,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09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

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

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到了2009年,我国储蓄占全球储蓄率的2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明显过高,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储蓄并不算高。

首先,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200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

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

如何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

如何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

如何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习惯性地消费,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水平。

消费的概念早已贯穿我们的生活,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无一不产生消费,而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无意中陷入到“消费陷阱”中,甚至超出自己的承担范围,给自己带来都市病。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消费,我们需要慎重思考,从多个角度出发,降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

一、从根源上减少消费在我们日常的消费生活中,许多的不必要消费都可以从根源上去降低消费水平。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验收自己的购买需求,将自己不必要的消费行为降低到最小程度,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下酒菜、小零食等,既健康又省钱。

其次,我们需要遵循“不买不必要的、不升不必要的、不拿不必要的”的原则,只购买必要的物品,避免出现盲目消费的现象。

如果你能做到精打细算,这不仅可以帮你减少浪费,还可以让你更好地管理家庭的支出。

二、创造自己的理财规划在遏制消费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进行理财规划,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家庭的开支。

首先,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理财工具,来规划我们的收入和支出,比如储蓄、投资等。

储蓄是一种比较稳妥的理财方式,可以保障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投资则是一种风险较高、回报更高的理财方式,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出一些可行的日常生活计划,比如,减少出门的频率、限制换新物品的数量、选择合适的消费方式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消费时更加自信、更加明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改变消费习惯改变消费习惯是遏制浪费的有效方式。

我们需要改变贪图享受的思想,追求简单而实用的生活方式。

比如,我们在购买物品时可以比较价格和品质,选择更划算的方案,并真正为我们的消费选择提供便利性,避免盲目追求品牌。

此外,我们也应该尝试节约一些基本的资源,比如,水、电、气等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节能灯、水龙头、空调等具有节能功效的家居产品,减少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和开支支出。

总之,如何有效地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自己的生活需求,注重控制自己的消费,又要制定出可行的理财计划,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约而精致。

中国高储蓄、低消费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高储蓄、低消费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高储蓄、低消费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高储蓄、低消费问题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储蓄与消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变量,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高储蓄、低消费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家发展的难题之一。

尽管我国在近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储蓄率高、消费率低的特点一直存在。

高储蓄指的是个人、家庭和企业在收入中储蓄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低消费则意味着个人、家庭和企业在支出中消费的比例相对较低。

高储蓄与低消费的原因复杂,既包括结构性问题,如家庭财产安全感差、保险覆盖率低、医疗保障不完善等,也包括战略性问题,如储蓄倾向高是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反应,而缺乏消费的动力则与国家的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储蓄、低消费问题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的问题,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的问题。

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也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高储蓄、低消费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高储蓄、低消费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中国高储蓄、低消费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探讨高储蓄、低消费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家庭收入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社会保障机制的落实情况、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3.分析高储蓄、低消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研究相关国家或地区对高储蓄、低消费问题的应对措施,并探讨这些措施是否适应中国国情。

5.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改善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和经济指标的分析,深入剖析高储蓄、低消费的原因与影响。

同时,通过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了解居民收支状况、消费习惯和储蓄意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四个转型

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四个转型

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四个转型2015年03月30日 10:32作者:梁国勇来源:采编:东方财富网如果说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四个方面的转型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现在,那么与消费、服务业、数字化、绿色转型相关的四个领域的结构转变将塑造中国经济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四个关键转型。

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农村主导到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结构———借助这四方面转型的合力,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

面对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到中高速换挡。

短期内能否做到减速而不失速,如何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对这个重要问题,决策者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力和长期后劲的平衡、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债务和金融风险的防范、环境和社会的约束条件等。

很明显,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四个“传统转型”的深化和创新。

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如何走向纵深的问题。

工业化方面,中国已经拥有高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并不得不面对严重过剩的产能,以后的关注点将集中在质量、品牌、研发、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并推动从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提升。

李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制造2025”,旨在推动中国工业提升的一个全新的十年规划即将推出。

城市化方面,去年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也为未来五年提供了指引。

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更为重要的是四个“新转型”的突破和推进:第一是经济增长动力从过度依赖投资到依靠消费持续增长的转变。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现实决定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降低,中国必须依靠内需实现中高速增长。

经济政策操作上,合理增速目标的确定很重要。

短期的大幅刺激措施的确能带来很高的GDP 增速,但也会导致公共债务膨胀、金融风险累积、环境严重污染、产能高度过剩等“后遗症”。

早在2009年“四万亿”盛宴推出之际,笔者就呼吁下一个十年政策目标以“保七”取代“保八”,必须纠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依赖投资的问题,更多地以消费需求推动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改变高储蓄低消费
中国的经济结构一直存在着一个高储蓄低消费的问题。

从2002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上升。

截至目前,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全球平均储蓄率为25%,而中国的储蓄率为56%。

储蓄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下降。

下图显示了自2004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消费和投资所占比重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4年至2011年,中国国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4年的31%左右降到了2011年甚至不足20%,对应的是储蓄比重从2004年的32%左右上升到了43%。

中国为什么会持续有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中国没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许多农村城镇居民享受不到应用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老百姓们不能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花钱消费,只能选择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这是
一个基本的原因。

2、收入分配不公,大部分老百姓根本没什么钱可以花。

在过去十年间,随着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性越来越强,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出超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方向,其中工业化率达到43%,远高于其他国家完成工业化时期水平,而重化工业所占整个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至70%以上,这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会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会越来越萎缩: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

从1997-2007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 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和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而同时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工资较低。

从我国的储蓄结构来看,80%的人拥有20%的存款,另一方面,20%的人占有着80%的存款。

收入分配的不公造成了中国消费需求的不足。

既然了解到了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症结所在,自然就可以对症下药接近这一长久以来影响我过经济结构的问题。

首先,加快完善社保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是必然和必需的。

这是解决高储蓄低消费问题一个基本对策。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一些政策的实施还是可以缓解高储蓄低消费带来的压力的。

其次,针对分配不均这个原因,可以从以下六个具体点来解决:
1、理顺价格,放松价格的管制,让政府从能够施加影响的领域逐步退出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要素价格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

产业都是内生于价格的,价格顺了,扭曲的产业结构才能调整过来。

2、结构性减税调节资源配置方向,通过大幅提高资源税率(能够获得开采资源许可得,只有大型企业和富人),抑制重化工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粗放式增长;大幅降低私人部门和中小企业的税负,支持其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现代制造业的价值链做延伸,向上做原材料采购,做研发设计,向下做物流、做销售网络,做品牌和商誉、做零售就能够创造出吸收大量就业的现代服务业。

从本质上讲,中小企业就是做就业的,做收入的。

如此,微观上个体的效率决策,却创造出一个宏观上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分配结构。

解决了劳动者收入问题,最终就形成了中产阶层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产阶层是什么?那就是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如果再加上社会保障和中国的城市化提速,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未来一定能迎来实质性的提升。

3、打破垄断,放松行业准入门槛,大力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部门,如金融、能源、传媒、电信服务、交通运输等,形成竞争机制。

这样私人投资才能带动,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体的效率才能实质性改善。

4、大幅减低个税补贴居民,提高其忍受通胀的能力。

中国作为一个非福利性国家,个人税负之重在全球排第五,前面四位全是发达的高福利国家(法国、瑞士、丹麦和挪威)。

5、财税制度要做根本性改革,增值税改为到流通环节的消费税,改变政府激励,从保证经济增长的投资财政体制彻底转型,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的转换。

不是哪个地方投资多、烟囱多,哪个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才多,而是哪个地方民生好,人民财富增加了,政府的税基才会丰厚。

政府激励变了,GDP导向就会转向民生服务导向,政府才会真正从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才会把配置资源的权力重新交给市场。

6、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土地流转,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利益,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对于启动内需消费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如果中国抓住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机遇,加快对国内政治经济体系进行锐意改革: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的调整,挖掘国内需求;减少垄断、放松行政管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们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痛苦,实现软着陆,转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重新创造出中国经济的奇迹。

班级:电子商务0901
姓名:李亚威
学号:090140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