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具体事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1.11.21•【文号】教师厅[2011]5号•【施行日期】2011.11.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1]5号)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2009〕5号)精神,支持特岗教师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教育部决定从2011年起,开展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培养方式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学习年限按培养学校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执行。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培养学校及招生计划(一)培养学校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部分高等学校(名单见附件1)。
(二)招生计划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单列,不得挪用(各培养学校招生计划见附件1)。
各培养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办学条件、培养能力和社会需要,自行确定招生领域。
请于2011年12月1日前以书面形式向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进行招生领域备案。
三、报名及录取(一)报名条件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参加中央特岗计划和参照中央特岗计划实施的地方特岗计划,服务期满且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且至少有一次考核优秀的特岗教师。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规定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规定一、适应范围1、在学习期间未转出工作关系,由单位按规定发放工资、津贴,享受单位福利的国家计划内及计划外招收的定向攻读学位人员;2、享受在职人员待遇攻读硕、博士学位课程班人员;3、享受在职人员待遇的国家计划内及计划外招收的在职攻读学位人员。
4、报考人次实行总量控制,具体报考人数控制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安排。
二、报考条件1、热爱祖国,热爱单位,品德优良,医德医风及服务态度好,临床及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学成愿为本单位长期(不低于5年)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报考定向(委培)硕士研究生者,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2年以上,并同时取得专业技术资格2年以上;报考在职或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者,应在本单位工作1年以上,并同时取得专业技术资格1年以上;定向(委培)硕士研究生根据需要可连续攻读博士学位;申报统考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3、通过单位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以上成绩合格者,可推荐攻读在职硕、博士学位。
4、每一专业每年限报一人,报考专业限于申请者现从事的专业,如单位学科发展需要,可特许报考其他专业的在职研究生。
5、身体健康。
6、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报考:⑴报名当年受到党内警告或行政记过以上处分者;⑵报名当年定为技术或责任事故、差错,或违反单位纪律,并参照单位奖惩条例的直接责任人;⑶报名当年因工作失误,给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万元以上者)的直接责任人;⑷报名当年经查实收受了红包或回扣的直接责任人;⑸任现职期间有一年考核不合格者;⑹一年内连续请事假超过30天者。
三、审批程序1、申请人须持《攻读在职研究生申请表》(附件一)交所在科室签署意见,上报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再交人力资源部完成资格审查,报分管领导审批并签署同意后方可报名。
2、申请人报名并成功录取后,需本人持学校录取通知书等相关证明文件至人力资源部签署《培训协议》(附件二),并依法遵守协议条款,协议生效后方可离院入学。
四、研究生管理1、职工申请攻读在职或定向硕士、博士学位,须与单位签订《培训协议》,并依法遵守协议条款。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11年我校继续招收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热忱欢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报考我校。
一、培养目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开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是对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实施正规、系统、高水平的学位教育,旨在加强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业务水平较高的师资。
该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一)招生对象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二)报考条件1、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注:党校学历及地方学历均不予认可)。
2、年龄在45岁(含45岁)以下,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三、报名方式及时间(一)报名方式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二)网上报名时间及要求1、网上报名时间2011年7月1日——14日2、网上报名要求(1)符合报考条件欲报考的考生,请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统一网上报名系统”填写、提交考试报名信息并上传本人近期电子照片(护照证件照片标准)、现场确认前,可以随时浏览、修改相关信息。
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须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同时请考生记住自己的网上报名号,以便进行现场确认。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意义为加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
三、管理制度1. 招生管理(1)招生计划:根据国家和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结合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实际需求,合理制定招生计划。
(2)招生对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在职人员,可以申请攻读硕士学位:①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工作满两年;②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工作满五年;③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务;④其他符合我校规定的条件。
(3)招生程序:①报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向我校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②资格审查:我校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定考试资格;③考试: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参加我校组织的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面试;④录取:根据考试成绩,结合面试表现,择优录取。
2. 学位授予管理(1)学位授予条件: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完成规定课程学习,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2)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由我校组织,答辩委员会由校内专家和外校专家组成。
3. 培养管理(1)课程学习: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2)实践环节: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参加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项目研究等。
(3)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完成规定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实践环节学分。
4. 质量监控(1)教学质量监控:我校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2)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我校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控,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2.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做好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苏教研[2003]7号各高等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2003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3]52号)精神,为了做好我省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积极做好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报考工作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是提升教师队伍学位层次、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培养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宣传和发动工作,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报考。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采取学校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人事部门根据本校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签署推荐意见。
被推荐人员须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报考专业应是本人从事教学的学科、专业,并须与所在单位签订培养合同(可以约定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原单位工作以及违背合同的责任等)。
二、报名及考试(一)报名条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报名条件详见附件一。
报名条件:要求的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期为2003年8月31日。
(二)报名方法报考者本人填写《200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可在招生院校获取或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页下载,网址为:http.// )一式三份,经本单位人事部门同意推荐后,到报考单位研究生院(处、部)进行资格审查(可函审)。
资格审查后,开始报名。
江苏省接受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院校及其学科专业、招生名额详见附件二。
省外院校的招生情况可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页查询。
学员在招考招生院校时,以所在地区的院校为主,就近入学,以利保证学习时间和减少学习费用;同时,有关单位在推荐考生时,也须以所在地区的院校为主。
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依据,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准则,以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素质、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培养中青年专业课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目标,建立一支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目标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员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应在本科专业领域掌握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技能;具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能够按照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正确地分析、评估和设计本专业的教学过程,能够按照职业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从事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应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应具有练好的身心素质。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采用在职学习方式进行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可延至四年,其中在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时间不得少于一学年(在二个学期完成)。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课程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二级学科进行设置。
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其中政治理论2学分,外国语5学分(基础部分4学分,专业部分1学分),职业教育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现在教育技术2学分,其它必修课程由培养学校自行决定。
2011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招生单位及限额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
15
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
15
090202
蔬菜学
15
090602
预防兽医学
1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65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15
020205
产业经济学
15
020206
国际贸易学
15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9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1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30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20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15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50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2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25
10108
山西大学
80
040105
水利水电工程
10
090602
预防兽医学
10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
10
1079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4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30
090201
果树学
10
11117
扬州大学
150
040101
教育学原理
10
040203
应用心理学
20
08120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28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28号](https://img.taocdn.com/s3/m/0cf9cf0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8.png)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有关招生单位:现就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类别(一)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包括法律硕士(J.M)、教育硕士(Ed.M)、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农业推广硕士(MAE)、兽医硕士(VMM)、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卫生硕士(MPH)、军事硕士、会计硕士(MPAcc)、体育硕士、艺术硕士(MFA)和风景园林硕士(MLA)。
(二)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二、报名及考试(一)报考条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条件分别见附件2、附件3。
(二)报名方法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现场确认工作完成后,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汇总有效报名数据,为考生编制准考证,并将相应数据回传至学位网。
10月15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
(三)资格审查考试成绩发布后,通过招生单位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按要求将《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交报考单位研究生院(处、部)进行资格审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
2011年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
硕士学位工作的具体事宜
一、报考条件
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职业学校从事2年以上教学工作,教学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或者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3年以上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二、考试科目
政治理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专业基础课,共计3门。
政治理论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时间自行安排。
考生自选GCT考试外语语种,取得的GCT成绩一年有效。
专业基础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考试时间与全国联考时间相同。
专业基础课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试题以覆盖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
招生单位应将有关考试信息通知考生,或在其招生网站或招生简章中注明。
附: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单位、招生学科、专业及招生限额
附:
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单位、
招生学科、专业及招生限额
单位和专业代码单位和专业名称
招生
限额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130 040110 教育技术学35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 080204 车辆工程2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35 120201 会计学20
10056 天津大学6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20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15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25
1006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15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35 040110 教育技术学1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0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20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20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15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50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2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25
10108 山西大学80 040105 学前教育学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5 081704 应用化学10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10 120201 会计学15 120203 旅游管理20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85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10 020206 国际贸易学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20
单位和
专业代码
单位和专业名称
招生
限额120201 会计学20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0
120203 旅游管理15
10193 吉林农业大学1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15
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85 020206 国际贸易学1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5 083201 食品科学15 120201 会计学15 120203 旅游管理20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1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15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8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20 040110 教育技术学25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15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4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25 120201 会计学10 120203 旅游管理10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6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15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5 120203 旅游管理15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20
专业代码限额10410 江西农业大学45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1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10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10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10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70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15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20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5
120203 旅游管理20
10433 山东理工大学70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15 050403 美术学10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20 080204 车辆工程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5 10467 河南科技学院60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15 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15 090202 蔬菜学15 090602 预防兽医学15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65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15 020205 产业经济学15 020206 国际贸易学15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20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9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35 050404 设计艺术学1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5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20 10537 湖南农业大学35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25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0
专业代码限额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11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20
050403 美术学15
050404 设计艺术学30
080902 电路与系统15
120203 旅游管理30
10588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8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40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10
071101 系统理论30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0
10637 重庆师范大学145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10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10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20
040110 教育技术学15
050403 美术学20
070208 无线电物理10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0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10
120203 旅游管理20
10657 贵州大学40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2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20
10673 云南大学25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5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120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10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5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15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10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5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5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5
专业代码限额081702 化学工艺 5 082104 服装设计与工程 5 120201 会计学15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0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15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10 030301 社会学1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3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0 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15 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10 120201 会计学15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15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50 040110 教育技术学10 080902 电路与系统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0 120203 旅游管理10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10 10758 新疆农业大学30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10 090602 预防兽医学10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10 1079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4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30 090201 果树学10 11117 扬州大学150 040101 教育学原理10 040203 应用心理学2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15 083201 食品科学15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5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5
120203 旅游管理30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30 专业代码限额11318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80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15 050403 美术学15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20 081704 应用化学10 120203 旅游管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