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纺织、刺绣
天工开物·乃服(7)原文

天工开物·乃服(7)原文天工开物·乃服(7) 布衣【原文】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
棉花古书名枲麻①,种遍天下。
种有木棉、草棉两者,花有白、紫二色。
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
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
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
去子取花,悬弓弹化(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②)。
弹后以木板擦成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
然后绕籰,牵经就织。
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捷则不坚)。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
碾石③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
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
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
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④,其义亦犹是也。
外国朝鲜造法相同,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
凡织布有云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
然既日布衣,太素⑤足矣。
织机十室必有⑥,不必具图。
【注释】①棉花古书名枲麻:枲即麻之雄株,与棉花无涉。
棉花所织成之布,称白叠,为木棉所织成。
见《史记货殖列传》裴驷注。
应在东汉时传入中华。
《水经注》有吉贝,亦木棉之布。
②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棉花经赶、弹之后,即成棉絮,可用来做棉被、棉袄,故曰可就此止功。
③碾石:浆染棉布时所用。
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布衣穿旧,在浣洗时还流行在石上捣衣。
宋应星认为,这与染布用石也有一些关联。
⑤太素:不织任何花纹。
⑥十室必有:每十户人家之中,至少有一机。
【译文】用棉和布来御寒,穷人和富人都一样。
在古书中棉花被称为枲麻,全国各地都有人种植。
棉花有木棉和草棉两种,花也有白色和紫色两种颜色。
其中种白棉花的占了十分之九,种紫棉花的约占十分之一。
棉花都是春天种下,秋天结棉桃,先裂开吐絮的棉桃先摘回,而不是所有的棉桃同时摘取。
在棉花里棉籽是同棉絮粘在一起的,要将棉花放在赶车上将棉籽挤出去。
棉花去籽以后,再用悬弓来弹松(作为棉被和棉衣中用的棉絮,就加工到这一步为止)。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分,是明代官修的百科全书,全书共26卷,收入了当时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
在《天工开物》中,对杭嘉湖丝绸文化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
杭州、嘉兴、湖州三地是我国南方最著名的丝绸产地,明代时期更是丝绸业的繁荣时期,丝绸文化在这一时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下面将从《天工开物》中的部分内容,展现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的特色。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蚕桑的生产技术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天工开物》中,对蚕桑的养殖、种植和采摘等方面都有着详尽的记载。
明代时期,丝绸蚕桑业的养殖十分兴盛,蚕桑在杭嘉湖一带有着广泛的种植,而杭州更是当时的丝绸重镇之一。
《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蚕茧的采摘、贮藏和织丝的技术流程,其中对蚕茧的筒子、蟹眼和蚕丝的出丝技术都有着详细的叙述。
这些内容充分展现了明代时期杭嘉湖地区在丝绸蚕桑生产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织造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明代时期,丝绸织造业在杭嘉湖一带有着较为繁盛的发展,丝绸织造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织造所需的织机、织绫和织丝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介绍。
在织造技术方面,《天工开物》中提到了员子织、经纬细密、水墨织和刺绣等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文化的独特特色。
通过这些技术的介绍,可以感受到明代时期杭嘉湖地区在丝绸织造技术方面的独特魅力。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的染色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在明代时期,丝绸的染色技术是丝绸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丝绸文化的重要特色。
《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了丝绸的染色方法、染料的选取和染色时所需的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天工开物》中的染色技术记载,可以感受到明代时期丝绸文化在染色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文化的加工和贸易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明代时期,杭嘉湖地区的丝绸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丝绸的加工和贸易也得到了较大的推动。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天工开物》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崇祯十年(1637)所著。
全书分18卷:一、乃粒(五谷);二、乃服(纺织);三、彰施(染色);四、粹精(粮食加工);五、作咸(制盐);六、甘嗜(制糖):七、陶埏(陶瓷);八、冶铸(铸造);九、舟车(车船);十、锤锻(锻造);十一、燔石(焙烧矿石);十二、膏液(油脂);十三、杀青(造纸);十四、五金(冶金);十五、佳兵(兵器);十六、丹青(朱墨);十七、曲蘖(制曲);十八、珠玉(珠玉宝石);插图122幅。
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堪称中国17世纪的生产技术百科全书,已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
所记述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明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认识水平。
在化学理论方面,基本上沿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化学变化,如火药燃爆,是由于“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又如描述颜料制备:“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
”所述银朱制备,用水银一斤和过量的硫(石亭脂)二斤进行反应,得到上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共得朱(硫化汞)十七两五钱。
产物银朱比反应物水银多出一两五钱,宋应星的解释是:“出数借硫质而生”(《丹青·朱》),其中孕育着化合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胚芽。
在化学工艺方面,记述了冶金、分金、铅丹、铅白、银朱、煤炭、石灰、矾、炭黑、染料、颜料、陶瓷、制曲、酿酒等化工过程和技术。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述了由炉甘石(碳酸锌)还原成锌的火法炼锌技术,并第一次对煤进行分类。
其次,书中所记述的银朱、铅白等制备方法,至今欧洲仍称赞为“中国方法”。
在化学术语方面,有:“点”、“养”、“升”、“升炼”、“锻”、“炙”、“飞”、“固济”、“化”、“淋”、“漉”、“淬”、“结成”(重结晶)等名词。
在化学反应类型方面,书中蕴含着:①中和反应,如加石灰于蔗汁中,以达到非糖分凝聚的最佳pH值;②分解反应,如烧石灰;③置换反应,如湿法冶铜;④氧化还原反应,如火药燃爆;⑤络合反应,如媒染;⑥聚合反应,如桐油熟炼;⑦酶催化反应,如酿酒、利用猪胰消化丝胶、利用自然发酵除去木质素等等。
《天工开物》介绍

《天工开物》介绍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之一。
该书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成书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
《天工开物》全书共三十卷,分为农、林、牧、副、工、商六篇,共计一万余字,内容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是一部非常详尽的百科全书。
其中,“农”篇介绍了耕作、种植、灌溉、施肥、收割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林”篇介绍了林木的栽培、采伐、加工等方面的知识;“牧”篇介绍了畜牧业的饲养、管理、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副”篇介绍了各种副食品的制作方法;“工”篇介绍了各种手工业的制作方法,包括纺织、陶瓷、铁器、木工等;“商”篇介绍了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商业活动的组织、商品的流通、货币的使用等。
《天工开物》不仅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的各个方面,还涉及到了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如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
此外,该书还包含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对于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天工开物》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对中国古代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该书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天工开物全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 / 作者: 宋应星》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撰。
宋应星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宋应星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该书文字简洁,记述扼要,书中所记均为作者宋应星直接观察和研究所得。
问世以后,有不少版本流传,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宋应星生平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村人)。
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
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
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
弟兄4人,胞兄宋应查看全文2012-11-16 08:11:42 作者:宋应星年代:明浏览:205 好评:0 分类: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舟车[原文]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1)以成宇宙。
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2);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天工开物》是明代官员宋慈所著的一本工艺百科全书,在其中记载了丰富的手工艺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明代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其中,杭嘉湖一带的丝绸文化在《天工开物》中也有所体现。
在《天工开物》中,对于丝绸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有详细的描述。
书中记载了当时杭州丝绸制作的工序,包括养蚕、编制、染色、缫丝、织布、印花等环节。
其中,杭州丝绸的生产流程十分复杂,需要花费长时间且需要熟练的技艺。
这也体现了明代时期杭州手工艺制造的发展水平。
此外,书中还有对于丝绸质量的要求。
《天工开物》中提到,优质丝绸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光”,即光亮度高,二是“响”,即质地坚韧,摸起来有“响声”。
这一要求说明了明代杭州丝绸制造工艺的精湛和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
作为明代时期的一座商业城市,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制造和贸易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天工开物》中也详细记载了杭州丝绸的贸易情况,说明了当时杭州丝绸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反映了明代时期杭州丝绸文化的发展和成就,充分展示了当时的手工艺制造水平和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
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明代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天工开物》文章列表: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造纸的方法)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曲糵(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天工开物》是明代工艺百科全书,其中有许多描写杭嘉湖丝绸文化的内容。
杭州、嘉兴和湖州三地自唐代起就成为了中国驰名的丝绸产地和商贸中心。
这一地区的丝绸文化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切实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丝绸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许多杭州丝绸的特点,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杭州绸缎的细腻和轻盈。
而这种轻盈是指杭州丝绸具有非常高的颤动频率和量身定制的柔软度。
这种特殊的织造工艺使得杭州丝绸的比重更轻,更具透气性和舒适性,且不易皱缩。
杭州和湖州的丝绸印染工艺也很发达。
《天工开物》中有许多对于这种工艺的描述。
其中的一种印染方法是“绸上龙言”,这种工艺通过铜版雕刻和颜料涂抹来实现。
将铜版上的颜料盖在丝绸上,然后将它们在染缸中煮沸,然后将丝绸置于沐浴中使之达到固化效果。
这种方法印染出来的图案彩度鲜明、层次分明、富有质感,且持久耐用,成为中国印染技术的代表之作。
湖州花石纹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丝绸印染艺术,它是将花朵、石头和流水等自然景观印刷在丝绸上,将自然风光变成了艺术品。
这种印染工艺在明朝时期非常流行,为许多明朝皇帝所赞赏和珍藏。
总体来说,明代的杭嘉湖丝绸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纺织业、商业和艺术的缩影,也是明代工艺和科技的结晶。
今天,杭嘉湖区仍然是中国丝绸的重要生产和传承地区,这证明了中华民族对于古老的蚕丝工艺的热爱和保护,而这种热爱和保护正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纺织、刺绣
作者:栋梁
来源:《初中生·博览》2014年第05期
中国的纺织、刺绣技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远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就懂得用麻、葛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织,公元前16世纪(殷商时期),产生了织花工艺和“锁绣”,公元前2世纪(西汉)以后,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纱,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对世界文明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科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嫘祖始养蚕
传说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轩辕黄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
她偶然发现了蚕在桑树上吃桑叶,吐丝结茧,于是她把蚕茧摘下,抽出蚕丝,织成丝绸穿在身上。
嫘祖将养蚕抽丝的方法传授给人们,被后人供为蚕神。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和发明丝织的国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已经很普遍。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贵族墓葬中常以玉制的蚕作为随葬品。
这足以证明,三千年前,我国古代已经十分重视养蚕丝织。
右图为1953年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一件形态逼真的玉蚕。
铜片上的丝织印痕
195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墟出土,距今三千多年,上有细绢遗痕。
这是因为这件铜片当时是用细绢包裹,绢腐烂后留下了痕迹。
这反映了当时缫丝和织绸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商代铜戈上的丝织痕迹
公元前16 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铜制的礼器。
这把铜戈是“曲内戈”,其正反两面都留有平绢和麻布的痕迹。
在戈把的正面还保留着清晰的雷纹条花绮的痕迹。
缫丝车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最早的丝织品,所用的丝均为家蚕丝。
织物的经密为每厘米52根,纬密为每厘米48根,每根经纬线由至少20个蚕茧缫成,丝缕平直。
在同一遗址还发现索绪帚状的草帚,证明是当时的缫丝工具。
缫丝要先用沸水煮茧,把丝胶脱去并散出丝头,然后抽成丝线。
因一根丝线太细,不牢固,所以一般是同时从
几个茧子上合抽成一缕丝线。
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发展为手摇缫丝车和脚踏缫丝车。
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缫丝车分南北二式,构造科学,使用便利。
伯余初作衣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慢慢地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的毛羽,进行搓、绩、编、织,制成粗陋的衣服,由此发展了编织、裁切、缝缀的技术。
人们根据搓绳的经验,创造出绩和纺的技术。
绩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极细长的纤维,然后逐根连缀。
这是具有高度技巧的手艺,所以后来人们把工作的成就叫作“成绩”。
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就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
山顶洞人遗物中发现的骨针,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缝纫编织工具。
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
使用骨针引线是纺织工艺的一项重要进展,它把纬线穿于针孔之中,一次性将纬线穿过经线,省去了逐根穿引的繁琐,大大提高了功效。
骨针引纬的发明,开创了腰机织造的先河。
《淮南子·汜论训》称“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说明当时已经用麻作衣料。
这种网罗式的衣服虽然简陋,但服饰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编织工艺的精进,为纺织技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纺坠与纺车
纺坠是最古老的纺纱工具,有的用兽骨制成,有的由拈杆插在纺轮中间形成。
由于纺坠纺纱效率较低,纱线的拈度也不均匀,因此出现了根据纺坠工作原理制作的单锭手摇式纺车,由一个锭、一个绳轮和手柄组成。
脚踏三锭纺车图
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纺纱,用脚来转动锭子。
脚踏复锭纺车的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
现代织布机的始祖——腰机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又叫腰机。
云南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距今两千多年的纺织贮贝器盖上,铸造了一组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席地而织的形象。
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
提花的工艺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天上取样人间织
丝织工艺技术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丝织品纹样的演变上。
由平纹组织发展到斜纹组织,由平素织物发展到小花纹织物,进一步发展到大提花织物,以及由单组经纬丝织物发展到多组经纬丝的重经重纬织物和起绒织物,各个时期的工艺技术水平,从纱、绫、罗、绮、锦等几种代表织品中表现出来,其中锦最为华丽。
中国丝织品以其价如金的锦、光洁如冰的绫、柔和蓬松的绒、滑润光亮的缎、富丽堂皇的妆花和图案精美的缂丝而蜚声全世界。
蜀锦
蜀锦是中国四川生产的彩锦,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蜀锦的品种花色甚多,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以彩条起彩、彩条添花为特色,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与云锦、宋锦、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云锦
云锦产于南京,因纹样色彩灿烂辉煌,如天上彩云而得名。
云锦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时代,其重要特征是大量用金做装饰,用色丰富自由,纹饰醒目,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宋锦
宋锦起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为“姑苏宋锦”。
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壮锦
壮锦是中国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纺织工艺品,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色彩斑斓的刺绣
中国的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出土的历代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
元明两代刺绣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可将人物故事刺绣于服装上。
明清之际,民间刺绣艺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体系,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各具风格,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信期绣
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西汉)的绣品。
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绣地为罗,在罗上用几种丝线绣成花纹,针法为锁绣法,图案纹样单元较小,线条细密,做工精巧,为当时最讲究的一种绣品,是刺绣中的珍品。
刺绣百子衣
公元1573~1620年(明万历)孝靖皇后的短袄,长74厘米,对开襟,在罗地上绣出双龙、寿字,周身用金绒绣元宝、松、竹、梅、石和各种花草,并绣百子。
百子生动活泼,各具姿态,有捕小鸟的,有捉迷藏的,有放风筝的,有头戴乌纱帽饰演官吏的,神态自如,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粤绣
广东地区代表性刺绣,相传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
粤绣的特点在于用线种类繁多,根据艺术造型的需要而不受限制。
其施针简单,劈线粗而松,针脚长短参差,且常用金线围绕掩盖,针纹重叠隆起。
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往往红绿相间,宜用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
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湘绣
湖南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最先为民间刺绣,至清代末叶得到发展,在艺术上也臻于成熟。
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绣花,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苏绣
苏州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图案美丽,色彩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精致,在刺绣技术上,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的特点,绣出的动物栩栩如生,例如金鱼、孔雀、小猫等都是它的传统作品。
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蜀绣
四川名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代表性刺绣,相传晋时在川蜀地区已有刺绣。
蜀绣的特点是以套针为主,且分色清楚,在针法上采用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绣品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
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携带丝绸等物出使西域,开拓了横贯亚洲大陆直抵地中海的古代贸易通道。
这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对蚕、桑、丝、帛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代的“丝路”从关中的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然后经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全长7000多千米。
不仅商人沿着这条“丝路”做丝、绢的贸易,中国朝廷也常常以锦、绣、绮等赠予外国的君王和使节。
它在历史上促进了亚、非、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增进了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