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201305)
合集下载
第八章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201305)

对于一级反应 在0<l<δ 的液膜区内,液膜中仅有A组分而B组分 R 基础方程 边界条件
d 2c A DAL 2 0 dl
l 0 l R c A c AI cA 0
在δR <l<δL的液膜区内,液膜中仅有B 组分而A组分 基础方程
d 2 cB DBL 2 rB 0 dl
液膜传质速率方程
p
Ai
H AiCAi
气液界面相平衡方程
dnA k AG S ( p AG p Ai ) k AL S (C Ai C AL ) dt p AG p Ai C Ai C AL S S 1 1 k AG k AL 1 HA 1 k AG k AL S ( p AG H AC AL )
δ
2 瞬时反应 CB过大 反应面在相界面上 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反应区
CB
PAG
PAI C AI
Z
3 快速反应 无反应面,只有反应区 反应区在液膜内 反应物A,B均在液膜内消耗完毕
δ
L
4中速反应 反应面和相界面不重合 反应在液膜内及液相主体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反应面 CB
PAG
PAI C AI
L L
β称为化学增强因子
(1)吸收是化工原 理单元操作,同学们 熟悉,从此点切入。 (2)讲清物理吸收 与化学吸收,引入气 液反应
HA 1 1 K G k AG k AL
8.2 气液反应动力学
讲授思路
1以双膜理论为基础,理解成有化学反应的双膜理论,
膜体现传递过程的传质阻力 2 建立通用基础微分方程,根据化学反应快慢确定边 界条件进行求解
8.气-液相反应器

其中 为气液接触时间。由于 一般未知, 所以溶质渗透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传质 系数K 系数KC与分子扩散系数的平方根成下比这 一点已由实验证实是正确的,证明溶质渗 透理论比双膜理论更能代表两相间的传质 机理。
3. 表面更新模型
Dankwerts通过对溶质渗透理论的修正而 Dankwerts通过对溶质渗透理论的修正而 发展出表面更新理论。丹克伍茨假定表面 单元暴露的时间不同,而质量传递的平均 速率取决于各种年龄期的表面单元的颁, 平均吸收速率是将年龄期为 的表面分率乘 以该表面的瞬时吸收速率,然后将所有表 面单元的表达式相加得到。由此得到
式中 为组分A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如 为组分A 果扩散系数为常数,上式化简为
(8.3)
同理,对该微元体作组分B的物料衡算, 有
(8.4)
组分B在液相中扩散系数
,
亦为常数。
(8.3)和(8.4)式的边界条件为 (8.3)和(8.4)式的边界条件为 当l=0 时, 发)
,
(设B不挥 (设B不挥
,
其中C 其中CAi 为相界面处组分A的浓度。因为 在液膜与液相主体的交界处,即当 时, ,组分A向液相主体的扩散量等 于其在液相主体中的反应量,即
Hale Waihona Puke (8-2)其中,S为表面更新分率,必须由实验测定。从 该式可以看出,K 该式可以看出,KC与DAB 的平方根成正比,与赫 格比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 虽然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能够反映 出气液相间传质的真实情况,但由于气液接触时 间 和表面更新分率S均不易获得,而且在实际 应用中会使过程的数学描述复杂化。所以,目前 对于很多实际过程的描述仍采用双膜理论,这样 可以使过程的数学描述简化,而计算结果的误差 也是可以接受的。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棠主编第八章气液两相反应器PPT课件

(8-14)
定常态操作时,单位界面上反应量等于扩散通量,即
NA(rA )d SA n dtD LA ddA czz0
将A的浓度分布对z求导后代入上式得
式中,
N A( rA )D L LA cA 1 i b D L L D c B c B A AL i kLc A Ai
k LA
DLA L
,称为液膜传质系数。
(8-16)
1 DLBcBL bDLAcAi
,称为瞬间反应的增强系数。物理意义是气
液反应条件下组分A的消失速率与最大物理吸收速率 kLAcAi 之比。 13
式(8-15)中cAi是界面浓度,难以测定,工程设计中通常将 其换算为容易测量的pA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因为,
N AkG(A p Ap A)i( rA )kLc A A 1 ib D L L D c c B B A A L i
第八章 气液两相反应器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8.1 概述
气-液相反应是一类重要的非均相反应。主要分为二种类型: (1)化学吸收: 原料气净化、产品提纯、废气处理等。 (2)制取化工产品
a.
b.
c.
(淤浆床)
A ( g b) l) B P(( r A ) k A c B c
定常态条件下,在单位面积的液膜中取一厚度为dz的微元层,对组分
A作物料衡算:
D Ld A dAc z( rA )d z D Ld A d c zAd dAc d z z
整理得
DLAdd2cz2A kcAcB 0
化学反应工程 第8章多流体相的反应过程2

4)气相和液相主体内混合均匀,不存在传质阻力。全部 传质阻力都集中在二层膜内,各膜内的阻力可以串联相加。
假设:
反 应 工 程
第 八 章 气 液 反 应 工 程
溶剂不挥发,气体中溶质以外的组分不溶解。
反应完全发生在液膜和液相主体中。 双膜理论是把复杂的相际传质过程模拟成串联的两层稳定
薄膜中的分子扩散。相际传质的总阻力,被简化为双膜阻
与物理吸收相比,化学吸收推动力大,可更快速彻底地吸 收气相中的某些组分。
化学吸收的基本要求:无毒无害无腐蚀、成本低易回收。
2、制备化学品
反 应 工 程
第 八 章 气 液 反 应 工 程
气相和液相反应物间发生催化反应或非催化反应而生成产 物。
反 应 工 程
第 八 章 气 液 反 应 工 程
反 应 工 程
如果传质速率与反应速率相当,则宏观反应速率要同时
考虑传质和反应的影响。 了解气液反应的控制步骤,是对过程进行分析和设备选
型的重要依据。
气液相反应的类型
反 应 工 程
第 八 章 气 液 反 应 工 程
A(g) bB( l ) P
(1)瞬间快速反应 (3)二级快速反应 (5)二级中速反应 (7)二级慢速反应
H A DLB cBL H A DLB cBL H Ac Ai pA ( p A H Ac Ai ) bDLA bDLA 1 HA 1 HA kGA k LA kGA k LA
则得
H A DLB cBL ) K GA (rA p A bD LA
2、制取化工产品:
例如 水吸收二氧化氮以生产硝酸,乙烯在氯化钯水 溶液中氧化制乙醛,前者为非催化反应,后者则是液 相络合催化反应。
气液相反应和反应器分析

气液相反应和反应器分析
1.气液相反应
反应物系中存在气相和液相的一种多相反应过程,通常是气相反应物溶解于液相后,再与液相中另外的反应物进行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物均存在于气相中,它们溶解于含有催化剂的溶液以后再进行反应。
气液相反应主要用于:①直接制取产品,例如使乙烯在PdCl2-Cu2Cl2的醋酸溶液中进行氧化以制取乙醛,用空气氧化异丙苯以制取过氧化氢异丙苯等;②化学吸收,用以脱除气相中某一种或几种组分,例如用碱液脱除半水煤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酸性气体,用铜氨溶液脱除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等。
2.双膜模型
✶气液两侧的传质阻力分别集中于相界面两侧的气膜与液膜之内;
✶相界面处气液处于平衡状态
✶定态时,气相的传质速率与液相传质速率相等。
2.气液相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气液相反应器按气液相接触形态可分为:
(1)气体以气泡形态分散在液相中的鼓泡塔反应器、搅拌鼓泡釜式反应器和板式反应器.
(2)液体以液滴状分散在气相中的喷雾、喷射和文氏反应器等;
(3)液体以膜状运动与气相进行接触的填料塔反应器和降膜反应器等。
3.工业生产对气液相反应器的选用要求
(1)具备较高的生产能力(2)有利于反应选择性的提高(3)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4)有利于反应温度的控制
(5)能在较少液体流率下操作。
气液两相反应器

反应器选型一般要考虑如下因素:
①气液接触形式 塔式设备中气体、液体均可近似看成活塞 流,采用逆流接触方式具有最大的推动力;鼓泡塔中气体呈活塞 流,液体近似为全混流;搅拌釜中气、液两相均可看成全混流。
②相间传质系数kGA、kLA 液体呈滴状处于连续的气相中kGA 较高, kLA较低;气体呈上升的气泡通过连续的液相时kLA较高, kGA较低。
β =β∞
β-γ关系曲线
(5)拟一级中速反应
反应区域为液膜和液相主体,液
膜中B浓度基本不变。 cB cBL
基础方程
DLA
d 2cA dz2
kcAcB
k1cA
边界条件
z 0,
cA cAi ,
dcB 0; dz
解析解
z ,
cB
cBL,
DLA a
dcA dz
kcAcB[(1 ) a ]
如传质速率远大于反应速率,称为反应控制,宏观反应速率就等 于本征反应速率。
如果传质速率与反应速率相当,则宏观反应速率要同时考虑传质 和反应的影响。
了解气液反应的控制步骤,是对过程进行分析和设备选型的重要 依据。
气液相反应的类型
A(g) bB(l) P (rA) kcAcB
根据反应速率相对快慢,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2
kcBL DLA k L2A
kcAicBL L
k LA c Ai
最大反应速率 最大物理吸收速率
因此,可由γ值判断反应快慢程度。
根据膜内组分A的浓度分布式就可求得宏观反应速率
(rA
)
DLA
dcA dz
z0
tanh
k LA c Ai
k LA c Ai
(8-29)
气液相反应和反应

02
深入研究催化剂的作用机制和活性中心的性质,优化催化剂的
制备工艺,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探索新型的催化剂载体和制备方法,以实现催化剂的高效分散
03
和负载,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和提高其循环使用性能。
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
将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气液相 反应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以 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详细描述
产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包括蒸馏、萃取、结晶等。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时间,因此需 要优化分离和提纯的工艺条件,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同时,也可以采用新型的分离技术如膜分 离、吸附等,以降低分离和提纯的成本和提高效率。
05
气液相反应的未来发展
新反应机理探索
1
深入研究气液相反应的微观机制,探索新的反应 路径和机理,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
气液相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描述了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通常采用速率方程来表示。
速率常数
速率常数是描述反应速率的重要 参数,它受到温度、压力、反应 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传递过程
在气液相反应中,传递过程涉及 到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扩散以 及液相传质等物理过程,对反应 速率产生影响。
04
气液相反应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反应效率问题
总结词
反应效率低下是气液相反应中常见的问题应。
详细描述
在气液相反应中,由于气体和液体的密度和性质的差异,反应物之间的传质传热过程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反应 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增加搅拌强度、优化反应温度和压力等措施,提高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和 反应速率。
。
开发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和溶 剂,替代传统的有毒有害溶剂
化学反应工程-第八章 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

cAL
ch
th cAi cAL
19
• β恒大于1。
• •
了 dβd2lc,2γAkDLL0A02,八β 田曲数线1 (决下γpA定凹0。,
pAi
ch γ 1, γ/ th γ 1)
cAi
dl cB
cAi
cAL
ch
th
cAi
cAL
δG
δL
cA
20
8.2.5 快速反应过程
反应仅发生在液膜区,组份在液膜区已 全部反应掉,在液相主体区没有A,因此 液相主体中没有反应。
DLA
d 2cA dl 2
rA
边界条件:l 0,cA cAi
对一级反应,可得:
l L,cA 0
th
21
cBi不一定为0, 与 中速反应的 pA
积分上式并视在全塔为常数,得:
H
4F
πd内2P总
1 kGA
HA
kLA
YA进
YA出
ln
YA进 YA出
35
• kGA,kLA有经验公式可算。 • 气相视为平推流操作。 • 由于视cAL=0,与液相流型无关。
• 反应级数体现在中。
• 因为是快速反应,传质阻力主要存在于 气膜之中。
散的同时与液相中的B发生反应;
4
⑷液相中的产物C透过液膜扩散到气液界面; ⑸产物C由气液界面扩散到气相主体。 基本理论:双膜理论 • 与物理吸收的差别在于在液相主体和液
膜中存在化学反应,反应速率的快慢直 接影响了吸收的速率。 • 反应历程亦为连串过程,反应速率决定 了控制步骤的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膜而言
相界面而言
(
S
L L
转化为求化学增强因子
8.2.1 气液反应过程的基础方程
8.2.1.1 基础方程推导
相界面
假设:
1. 气相A组分 与液相B组 分的反应过 程按双膜模 型进行; 2. B组分不挥 发,不存在B 组分向气相 扩散。
气相主体
气膜
液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液相主体
PA
PAG PAI CAI
(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 (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
2 膜内转换系数(八田准数)γ
对于一级反应
k L2 DAL k DAL 2 k AL
k DAL k AL k L k AL k ( L S )c AI k AL S (c AI 0)
液膜内最大反应消耗A量 液膜内最大传递量
c AI c AL p AG p AI Kc AI Kc AL
dnA (rA )V dt dnA m n (rA ) kC ALCBL (同均相反应速率定义) Vdt
由此,液相无双膜存在, 故β=0
8.2.3 慢反应过程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CBL PAG PAI CAI
膜内转换系数反映出液膜内进行反应的那部分量占 总反应量的比例,可以用于判断反应快慢的程度
极慢反应过程
0
慢反应过程 中速反应过程
1
c c AL cosh( ) AI tanh c AI c AL
快速反应过程
tanh( )
瞬时反应
L A DBL cBL A k BL cBL 1 1 R B DAL c AI B k AL c AI
CB CA
δ
L
CAL
特点:化学反应在液相主体,在液膜内的反应可 以忽略,即在液膜内仅发生A组分的扩散过程,与物理 吸收相同。
基础方程及边界条件
D AL
d cA rA 2 dl
2
DBL
d 2 cB B rB (rA ) 2 dl A
l 0 l L
c A c AI c A c AL
dC A ( ) dl
0
C AL C Ai
L
dn A dn ( A ) dt dt dn A dt 1 1 k AG
l 0
SDAL (
dC A ) dl
0
SDAL
C Ai C AL
L
Sk AL (C Ai C AL ) HA k AL S ( p AG Kc AL ) K AG S ( p AG Kc AL )
CB
CAI
Z
瞬时反应特点: 反应面和相界面不重合 反应面在液膜内 组分A,B均在液膜内消耗完
δ
相界面(反应面)
气膜
液膜
CB
PAG
δ
瞬时反应特点::CB过大 反应面在相界面上 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
A组分与B组分之间的反应进行极快,以致在液相中A组分与B组分不能共存。 在液膜区存在一反应面,在此液面上A、B组分浓度为0
CA dl
l
CAL
δ
G
δ
Z
L
模型图
推导:
化学反应式
aA bB rR
r rA
A
B
rB
取体积元(S×1×dL),进行组分A微分衡算 (根据费克定律推导)
DAL
dcA d dcA S DAL S c A dl (rA ) Sdl dl dl dl
临界浓度CBL0
dnA p Ai 0 k AG ( p AG p Ai ) k AG p AG dt dnB cBi 0 k BL (c BL 0 cBi ) k BL c BL 0 dt ( rA ) / A ( rB ) / B
边界条件
l R l L
cB 0 cB cBL
求解:
L A DBL cBL A k BL cBL 1 1 R B DAL c AI B k AL c AI
(请记住公式)
相界面(反应面)
气膜
液膜
CB
PAG
δ
瞬时反应特点::CB过大 反应面在相界面上 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
δ
2 瞬时反应 CB过大 反应面在相界面上 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反应区
CB
PAG
PAI C AI
Z
3 快速反应 无反应面,只有反应区 反应区在液膜内 反应物A,B均在液膜内消耗完毕
δ
L
4中速反应 反应面和相界面不重合 反应在液膜内及液相主体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反应面 CB
PAG
PAI C AI
d 2c A DAL 2 rA dl
组分A的液膜基础方程
同理,在体积元(S×1×dL)内,进行组分B微分衡算
d 2 cB B rB ( rA ) 2 dl A
在相界面处,B组分 不挥发,A组分达到 溶解平衡
DBL
边界条件为:
l 0; cA cAI
pAI
B k AG B k AG DAL c ( )( ) p AG ( )( )( p AG A k BL A k AL DBL
0 BL
B k AG DAL c ( )( )( p AG A k AL DBL
0 BL
(请记住)
0 cBL cBL , 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 0 , 0 cBL cBL , 反应面与相界面不重合, ?
液膜传质速率方程
p
Ai
H AiCAi
气液界面相平衡方程
dnA k AG S ( p AG p Ai ) k AL S (C Ai C AL ) dt p AG p Ai C Ai C AL S S 1 1 k AG k AL 1 HA 1 k AG k AL S ( p AG H AC AL )
第八章 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
胡廷平 武汉工业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专业
内容提要
• 8.1 概述 • 8.2 气液反应动力学(重点) • 8.3 气液反应器
(计划6学时)
8.1 概述
气液反应过程: 气相中组分必须进入液相中才能进行反应的过程 气相+气相 气相+液相 至少有一反应组分是气相,反应在液相中进行,气相无 反应。
dcB ; 0 H A dl
第二个边界条件依据反应类型确定,
两个边界条件才能求解二阶常微分方程
8.2.1.2 反应类型及特点 (按反应快慢分六种类型)
相界面 气相主体 气膜 液膜 反应面 PAG PAI C AI 液相主体 CB
1 瞬时反应 反应面和相界面不重合 反应面在液膜内
Z
δ L
相界面(反应面) 气膜 液膜 CB PAG
2
边界条件
对于一级化学反应 求解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
D AL
d 2cA k cA 2 dl
k L2 D AL
k DAL k AL
膜内转换系数,八田准数
dnA dc A D AL S k AL S (c AI dt dl l 0 c c AL AI cosh( ) tanh c AI c AL
c c AL AI cosh( ) c AL ) tanh( ) c AI c AL
k AL S (c AI c AL )
tanh( )
tanh( )
分两种情况:
8.2.6 瞬时反应过程
相界面 气相主体 气膜 液膜 液相主体
反应面 PAG PAI
δ
5慢速反应 反应面和相界面不重合 反应主要液相主体,液膜 反应量忽略不计。
L
6 极慢反应 在液相主体内的均相反应
8.2.2 极慢反应过程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CB
PAG
PAI
CAI
cA
δG
δ
L
特点:指A组分由气相主体向气液界面扩散的速率以及A组分由气液
界面向液相主体的扩散速率远远大于A组分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消耗 速率。类似于液相均相反应过程
c c AL cosh( ) AI c AL ) tanh( ) c AI c AL
比较液膜传质速率方程
8.2.5 快速反应过程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反应区
CB
PAG
PAI
CAI
Z
δ
L
特点:反应仅发生在液膜内,A组分在液膜内全部被反应掉,在液相主 体没有组分A,在液相主体没有化学反应。
比较液膜传质速率方程
L 1
由此可得,β=1
L
8.2.4 中速反应过程
相界面 气膜 液膜
CB
PAG
PAI
CAI
CA
δ
L
特点:反应不仅发生在液膜内,而且在主体相中也存在化 学反应
基础方程:
D AL
d cA rA 2 dl
l 0 l L c A c AI c A c AL
化学反应过程
传递过程 (回顾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步骤)
物理吸收过程:
dnA DAG ( p AG p Ai ) S k AG ( p AG p Ai ) S dt G
气膜传质速率方程
dnA DAL (C Ai C AL ) S k AL (C Ai C AL ) S dt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