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40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赵括的骄傲自大、狂妄自大,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才干。
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和影视作品,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成语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将相和”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5.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将相和”的理解和体会。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7.拓展延伸: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历史文化的资料,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优秀6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解认读24个词语。
注意"荆、璧'的写法。
了解"和氏璧'的来历及价值;了解"上大夫、上卿';认识"瑟、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3、能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验到阅读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2、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的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个教学过程,用朗读和感悟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中理解,在语言中感悟。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首先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前已经发给了学生预习提纲,所以一上课主要是通过检查1、课题中的"将' "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是否能够正解认读24个词语,以及文中出现的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3、能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

《将相和》的说课稿《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1【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
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标题:将相和说课稿引言概述:将相和是中国象棋中的一种棋局,它包含了相和将的特殊局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将相和的规则、特点以及应对策略。
一、将相和的规则1.1 将相和的定义:将相和是指在对局中,双方的棋子只剩下将和相,无法再产生任何进攻或威胁对方将的局面。
1.2 将相和的判定:将相和的判定有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同意和棋,二是形成局面后50步内无吃子和无法将对方的将,即为和棋。
1.3 将相和的特殊规则:在将相和的局面中,双方不能再进行任何移动或吃子操作,只能维持现有的局面。
二、将相和的特点2.1 局面稳定:将相和的局面通常是双方棋子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稳定的局面,难以再有突破。
2.2 限制行动:将相和的局面下,双方的棋子无法再进行有效的攻击或威胁,只能守成局面,等待对方失误。
2.3 战略转变:将相和的局面对双方都是一种挑战,需要转变战略思维,注重防守和保持平衡。
三、应对将相和的策略3.1 观察对方棋局:在将相和的局面下,观察对方的棋局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对方的意图和可能的变化。
3.2 保持稳定:将相和的局面需要保持稳定,不做过激的举动,避免给对方机会。
3.3 制造威胁:尽可能制造对方的动摇,通过调整棋子的位置,威胁对方的将,迫使对方犯错。
四、将相和的局限性4.1 局面僵持:将相和的局面容易陷入僵持,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4.2 双方对局的熟练度:将相和的局面对双方的象棋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对棋局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4.3 概率较低:将相和的局面在实际对局中出现的概率较低,因此对此局面的应对策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五、结语将相和是中国象棋中的一种特殊局面,它要求双方在局面稳定的情况下保持平衡,并注重防守和观察对方的棋局。
对于象棋爱好者来说,了解将相和的规则和策略,可以提高棋局的处理能力和判断力。
在实际对局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和稳定,同时灵活运用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棋局结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廉颇教学准备: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查阅资料(3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
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24分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2、听录音第8小节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说课稿
姑开小学甘华
一、说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
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
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
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
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
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
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
想不想试试?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
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
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官升?)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
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
〕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
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
理摆透了,气才能壮。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
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
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
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
的。
”)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
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
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
〕
五、说板书设计
将(廉颇)负荆请罪
———————————→不和—————→和
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