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堂之日》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天国之秋》是一部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在一次偶然机会下,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小镇,经历了一系列奇幻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来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镇,他在这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奇妙的事情。
在这个小镇上,时间仿佛停滞了,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某种东西的到来,这种等待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焦虑。
男主人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充满挑战和考验的日子,最终他理解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通过男主人公的经历,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镇上,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某种东西的到来,这种等待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焦虑。
而男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选择和坚持。
除此之外,《天国之秋》还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探讨,引发了我对命运和宿命的思考。
在小说中,时间仿佛停滞了,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某种东西的到来。
这种等待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焦虑。
而男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选择和坚持。
总的来说,读完《天国之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男主人公的经历,我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让我深深地陷入其中,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每个读者带来不同的感悟和启发,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坚定自己的选择和信念。
观看天堂的孩子后心得感想

观看天堂的孩子后心得感想《天堂的孩子》是一部由导演李尚民执导的韩国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母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弥补对孩子的过失感和内疚感,她开始帮助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寻找线索并处理后事。
观看完《天堂的孩子》后,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感受。
以下是我在观影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首先,电影对于母爱的刻画令人动容。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某熙就在汽车事故中丢失了自己的孩子,这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打击。
尽管她在事故中没有任何过错,但她仍然深深地自责和悔恨。
她对孩子的思念和对自己的内疚使她产生了一种无尽的痛苦,但同时也激发了她对其他失去孩子的家庭的关心和帮助。
她微小而温暖的举动,如和妈妈共用一杯咖啡、送去一件孩子平时最喜欢的衣服等等,都是对母爱深情和真挚的表达。
从一次次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深深地被主人公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气所打动。
其次,电影无声的描绘了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整个电影中,死亡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无数个失去孩子的家庭在电影中被触及到,每个人对于自己孩子的离去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反应。
有的人无法接受事实,长时间逃避和否定;有的人痛苦地追忆过往;还有的人努力寻找线索和答案。
无论是哪种反应,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生命的珍惜。
电影以其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探讨,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让我深思起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和价值的追寻。
再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英爱扮演的某熙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女人,但她通过表情、眼神和微笑,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的表演真实而细腻,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无论是忍痛割舍掉自己孩子的衣物,还是对于其他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慰藉,她都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性和深情。
其他的演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表演充满了真实感和饱满的情感,将角色塑造得鲜活而生动。
天堂之日

《天堂之日》摄影师自述身为一名电影摄影师,自然我会被注重画面的导演的作品所吸引。
而我觉得有三位美国导演在视觉表现力上具有大师水准,他们是:King Vidor,Josef Von Sternberg,以及John Ford。
他们对布景设计,摄影角度,画面构图以及灯光设计都感兴趣,并结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和表现。
以上几位视觉系导演,尽管他们复杂而细致的美学为人称道,在用灯上他们却都坚持求简的原则。
在他们的电影中,灯光和场面调度(Mise-en-scène)的结合程度让灯光成为了场面调度的一部分。
这种视觉和灯光上的高度整合总是能引导我,而这种艺术偏好也把我引向Terrence Malick和他的作品──《天堂之日》。
当制片人Harold和Bert Schneider第一次就《天堂之日》联系我时,我要求看一看Malick之前的电影《恶土》(BADLANDS)。
在看过之后,我立即意识到我可以和这个导演建立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之后我又了解到Terry非常钦佩我在《野孩子》(L'ENFANT SAUVAGE)中的工作,虽然那是部黑白片,但与同样是时代剧(period movie )的《天堂之日》颇有相似之处。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部Francois Truffaut的电影,Malick才想到要找我来拍《天堂之日》。
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之间的沟通常常会因为导演不理解电影摄影要求的技术细节而产生混淆和误会。
但和Terry一起工作,这样的事绝不会发生。
他总是准确的了解我在摄影上的偏好和说明。
并且他不但允许我做一个我想做很久的尝试──在拍摄时代剧时使用比老派做法少得多的人工照明(多数时候我完全不用)──实际上他更是在逼我这样做。
这种创造性的支持令我个人十分兴奋,更直接拔升了我的工作水准。
我们的创作主要的坚持就是简单的摄影:清理掉近期电影中的人工照明。
《赦免之日》读后感1000字

赦免之日的深刻反思当我翻开《 赦免之日》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满是对于即将展开的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好奇。
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微妙。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所传递的情感、道德选择以及宽恕的力量深深打动。
小说以一个错综复杂的罪案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的内心挣扎。
作者通过丰富的情节设置,将人物置于极端的情境之中,迫使他们做出艰难的选择。
正是这些选择,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冲突,也引发了我对于“赦免”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从愤怒到接受,再到最终的赦免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它伴随着自我怀疑、内疚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然而,正是这样的心路历程,使得主人公的人性得到了升华。
我被这种内在的力量所震撼,它让我意识到,赦免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行为。
此外,小说还巧妙地探讨了社会正义与个人道德的关系。
在法律与情感的拉锯战中,主人公必须在追求公正与内心的和解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平衡的寻求,不仅考验着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气,也触动了我对于现实生活中类似困境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在正义与宽恕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刻,而 赦免之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
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秘密。
作者通过精心构建的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爱与恨、善与恶、强与弱的交织,这些都是构成人类社会复杂面貌的基本元素。
小说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出乎意料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是理解人性的关键。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被作者的语言魅力所吸引。
文字简洁而富有力度,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
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每一个对话都充满了张力。
这种语言的艺术性,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让我在阅读时更加投入。
总之, 赦免之日》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罪与罚、赦免与救赎的故事,更是一次对于人性深处探索的旅程。
《天堂之门》读后感

《天堂之门》读后感《天堂之门》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逆境中奋斗、挣扎和崛起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在面对挫折和苦难时的坚韧和乐观。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精彩的故事情节、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同时也能够领悟到很多深层意义上的东西。
小说的开篇是一段悲伤而有些神秘的描述,这也是小说的主题所在:死亡和天堂。
一位老人死去,他的家族成员们开始为他的葬礼做准备,但是在整个家族遭受到各种困难和打压的时候,人们越来越难以坚持。
这时的家族已经分裂成了很多个派别和势力,各自为政,互相打压,仿佛这个家族已经没有了生命和希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扇神奇的大门出现了,它通向了一个天堂之地。
于是,这个家族的人们开始团结在一起,去找寻这扇门的秘密。
整个小说的线索都围绕着这扇门展开。
小说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人物和背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家族内部的关系和冲突。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起源、发展和衰败,可以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
在这个家族里,有很多不同的人物:有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叶公子,他是一个独立思考、勇敢有为的人,他尽一切努力去拯救这个家族;有叶家的女性代表——叶妍珠,她是一个勇敢、坚韧和睿智的女人,她在这部小说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还有各种附庸和角色,他们在整个故事中起到桥梁和推进剧情的作用。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我们看到了家族内部的斗争和矛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细致入微的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场景表现。
家族内部各个派别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叶公子则在努力向自己的亲戚们解释这扇天堂之门的秘密。
他想要让自己的亲戚们理解,这扇门不仅代表了物质上的财富,更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尽管在开始,他的亲戚们对他心存疑虑和不信任,但是在他的一再努力下,他们最终被感动了,也真正理解了门的背后所代表的这些精神和理念。
在小说的第三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在面对严峻的挑战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天堂电影院影评

天堂电影院影评天堂电影院,这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于1988年上映。
影片采用了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友情和记忆的故事。
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精彩绝伦的表演,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深入人心的影响。
影片以胶片复制厂老板西尼海蒂为起点,他发现一名义大利电影导演艾尔弗雷多·贡托利因战斗伤残而失去了双腿。
西尼海蒂为了帮助贡托利实现他的电影梦想,策划了一场特殊的电影放映,邀请了当地的社区居民们来观看一系列的旧电影片段。
这些电影触动了每个人心中最深的情感,以及他们对美好极乐世界的向往。
这部电影饱含了对电影艺术的赞美与致敬。
通过电影的力量,人们能够逃离现实中的困境和苦痛,进入一个充满幸福与温馨的天堂。
影片中呈现了一系列来自各个年代经典电影的片段,包括《美丽人生》、《城市之光》、《2001太空漫游》等,这些片段不仅是电影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电影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除了对电影艺术的赞美之外,电影亦深入探讨了人性的种种脆弱和复杂之处。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心理诉求和生活经历,通过回忆的片段,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合二为一,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电影,更是与之共鸣。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切换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还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中呈现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影片还通过夜晚的雨景、黑白画面和悲伤的音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怀旧氛围。
这些细致入微的情感处理使得观众在电影中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天堂电影院》是一部思想深邃、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
它不仅通过电影艺术的表达,向观众传达了诸如爱、友情和记忆等永恒主题,同时也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故事也引发了观众对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的思考。
回顾这部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观影的作品,更是一个激发观众思考的窗口。
157.《天堂之门》信仰与生死的交织

157.《天堂之门》信仰与生死的交织《天堂之门》信仰与生死的交织古老的崇尚信仰的人类,一直试图揭示生死之谜,并在信仰中寻找灵魂的安抚。
在人们心中,天堂一直是向往的目的地,而信仰则是通向天堂之门的钥匙。
本文将探讨电影《天堂之门》中信仰与生死的交织,融合情节剖析和主题阐述。
电影《天堂之门》通过一个有着先天心脏病的童话作家杰对生死的思考和追寻,在探索信仰和生命的意义中呈现出独特的故事。
影片中,杰的心脏病让他触碰到了生死的边界,引发了信仰和圣经中的天堂观念的思考。
同时,他也在与信仰导师马丁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信仰在电影中体现为人们对无形之力的追求和敬畏。
影片中,杰因心脏病频繁住院,每次住院期间都有精神上的寄托。
他深信游乐场是通向天堂之门的地方,而信仰则成为了他活下去的动力。
这种信仰由于长时间的积累和熏陶,已经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
同时,本片着重探讨了信仰对生死观的影响。
马丁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的信仰深深地影响了杰对生死的看法。
通过马丁的引导,杰开始扪心自问,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索。
他渐渐地接受了马丁的信仰观念,对生死有了新的认识。
这种转变是信仰与生死交织的最好例证。
影片中的主题就是信仰与生死的交织。
《天堂之门》通过杰与马丁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信仰在生死问题上的扮演者。
无论是杰还是马丁,他们都是寻找真理的追逐者。
杰试图借助信仰破解生死之谜,而马丁则与他进行了对话,引导他找到信仰的真正意义。
在信仰与生死的交织中,电影《天堂之门》注重情节的展开和精神内涵的表达。
电影采用了寓言的方式,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通过杰的创作和遥远的童话世界,展示了对天堂的渴望。
这种叙事手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主题的深意。
综上所述,《天堂之门》通过描绘杰和马丁之间的信仰与生死的交织,展现了信仰对人们寻找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电影以精心构建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让观众思考信仰与生死的关系,以及信仰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电影中的启示中找到我们自己的答案,继续寻找前进之路。
《天堂之门》读后感

《天堂之门》读后感天堂之门,读后感《天堂之门》是一本我最近读的一本小说,是一部以情感为主线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本小说的一些感想。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与世隔绝,被群山环绕。
小镇的居民生活简单朴实,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干扰。
作者通过这个小镇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也带给读者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画家,他在寻找灵感的旅途中,无意中来到了这个小镇。
他被这个美丽的小镇所吸引,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
在小镇上,他结识了一位神秘的长者,长者教会了他许多关于生活和艺术的智慧。
通过与长者的交流,主人公逐渐懂得了真正的自我和幸福是什么。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艺术的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说中引人深思的对话和描写,令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妙。
通过主人公旅程中的经历,读者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的目标。
小说中强调的是真实和内心的平衡,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
这种触动人心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中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这个小镇与世隔绝,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这给人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作者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通过主人公的艺术创作过程,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魔力,这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天堂之门》读后,我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思考,也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这本小说,我明白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且意识到了内心平衡与和谐与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这本小说的阅读,我获得了对生活、艺术和自然的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在内心找到真正的平衡,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时,小说中对艺术的描写也让我更加热爱艺术,理解了艺术的力量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影《天堂之日》
锦江学院2009级广播电视编导4班090734013 毛一杰
看完《天堂之日》,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它只能是一部电影。
我的意思是,无论把它改编成哪种文学体裁,诗歌也好,散文也好,戏剧也好,话剧也好,什么什么都好,都比不过它是一部电影时的纯粹。
我认为只有电影能明白地,完美地,无暇地展现《天堂之日》。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比尔和爱碧是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以兄妹的名义在芝加哥生活和工作。
他们想摆脱贫穷和艰苦的工作到南方去旅行。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小女孩琳达。
他们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农场找到了工作,他们在那里收麦。
在麦收过了之后,富有而英俊的农场主却邀请他们留下来,因为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爱碧。
当比尔和爱碧发现农场主已经身患绝症,只有一年的时间可活之后,他们决定让爱碧接受他的求婚,目的是可以获得他的遗产。
当预期的死亡并没有来到的时候,事情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艾比对农场主的感情也弄假成真。
在争执中比尔杀死了农场主,与艾比和琳达开始逃亡。
而后比尔被警察击毙,艾比将琳达送往舞蹈学校,而琳达又随着她要好的朋友出走,开始她新的流浪生活......
故事本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不知为何,影片有意的压制了那些应该大起大落的情绪,柔和了本应浓烈的快乐和悲伤,抑或是那些太过美丽的场景让人们忽略了那几位永远安安静静的主人公,所以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就像一副缩减了的画册,故事的发展,高潮依然可见,但是都像是早已沉睡的历史,在那样一个久远的年代,即使再惊心动魄也抵不过时间的淹没。
这不是那种你要不断好奇剧情发展的电影,你不会过分的紧张,看完之后你也不会大声叫好,但是你却能无比宁静无比入神的观看电影,像是恍若隔世,看完之后竟还会有一种莫名的复杂的情绪萦绕心头。
这种这种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当那些像是出自老人之口的画外音从一个小姑娘嘴里不断传出的时候,你就会因为这个简单的故事产生巨大的疑惑。
就在你驻足疑惑的时刻,下一辆火车却已经到来,所以什么样的答案不重要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别犹豫跳上火车,继续向前走,然后借那个女孩之口“愿你们交到好运”。
整部电影都是由琳达的眼光和画外音串起来的。
其中起伏的麦浪,田野中飘着白纱的小亭子,野鸡在打稻机的驱赶下咯咯直叫,种种典型的农场景色完美地构成了故事发生的不可替代的地点。
我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其中迷人而写实的摄影所深深吸引,如油画般的质感与画面不断地在眼前闪现,将美国壮阔而浩瀚的田园风光完美而精致的展现了出来,让人赞叹不已,成为难以逾越的巅峰。
全片几乎都是外景拍摄,而且多在日出前,日落前各半小时拍摄,定格了深蓝,绛红的油画般天空。
大量的外景和空镜头,形成电影的散文风格。
对事物的微观扑捉,节奏明快的剪辑,大量短镜头的交织,形成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
美丽的画面削弱了故事本身的悲剧性,死亡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并融入到这种诗意中。
爱的茫然和失措,生命的不确定。
生活是一种逃亡,爱也是一种逃亡。
无论是随风起伏的麦浪,还是旷野下的稻草人,捡拾麦穗的农夫,还是吹皱的湖面,惊起的野鸟,都美轮美奂,宛若天堂。
这种摄影与其说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然,不如说是还原了一个人们心中理想的自然模型。
在这个由摄影构成的封闭模型中,一切都以导演所预设的自然主义方式演绎,男女主人公逃脱了人类道德的审判,却无法逃脱自然道德的审判。
这种终极的道德感,在西方人中并不少见,但能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乃见分量。
然而,影片的整体基调却是比较沉郁的。
一对梦想美好却无力控制现实的年轻人,在事情变化之际无奈地发现自己已无法掌控,于是悲剧的发生势不可挡。
《天堂之日》除了景色确实天堂之外,日子并不如此。
而末尾那一场铺天盖地的蝗灾,也完全毁灭了“天堂”,完全毁灭了天堂中的全部印象。
此外,影片中的画面远景,中景,近景分得非常明显,在三个表演区中各自发生的事情或者存在的事物都有强烈的电影感,影片不仅采用台词叙事,同时在电影化叙事方面也有卓越的表现。
很多时候,天堂之日中的演员不需要台词或表演,仅仅是机位和镜头中的远中近三景,就足以反映出人物之间的猜疑,信任,矛盾,眷恋,仇恨,茫然等等。
不得不说,除去画面的美轮美奂,《天堂之日》中对镜头叙事的熟练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中使用了很多大远景的镜头,背景大多是被镜头美化了的自然景致,而人物在其中所占的画面以及活动,都如蝼蚁行径,营营然不知己之渺小。
我觉得
这是导演的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明确地把人以及人的活动当成了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片中所常用的大全景镜头,还是总把把人物置于自然的背景之下,都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影片会用极端冷静、克制的手法地去叙述一桩罪案的原因,不要说明显的言辞,连一个压迫性的镜头都找不到。
甚至在后来他们逃亡时,镜头的节奏也没有变化,也是随着流水慢慢地摄录了岸上的人们。
但这并不说明导演凭借自然的伟力,自此否认了人类的道德以及情感,相反,他以自然主义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情感是大自然的有机的一部分,就不可避免的会推导出,人类的道德其实也只是自然律的自然延伸。
从这个角度说,本文开头对导演的道德虚无主义的质疑,完全没有必要,他其实是一个道德保守主义者。
只是他没有站在庸俗的道德观上,指责男女主角的偷鸡摸狗之事,而是站在一个更难以击倒的高度——自然的高度,以大自然的更替兴衰为依据,指出男主人公的必然下场。
这个自然道德主义的立场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它系统地描摹了这个农场一年四季的变迁,他详细地拍摄了丰收的场面,但也冷酷地拍摄了蝗虫来袭的场面。
在这里,偷懒的观众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蝗虫就是这对男女的象征,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批判式的象征,是一种庸俗道德观,是与这部影片所要传达的基本讯息不符的。
这里的蝗虫,确实具有象征意义,但不是这种批判性的象征,而是一种指示性的象征——象征着天堂在蝗虫的贪欲之下的衰落。
美好之物在高峰时突然下坠,并最终付之一炬,大火之后乃是新生,自然界的常态在这里被人为地表现,使自然界的道德律渗透到人事之中,自然道德主义的立场不言自明。
而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的逃亡男女,在这一道德律的支配下,无可逃脱,因为他们犯了与蝗虫一样的罪——贪欲。
《天堂之日》的故事性的确不如其他电影,导演对于故事的叙述也几乎不带个人观点,骗婚也好,阴谋也好,小女孩没有感情的压抑的讲述,完全埋没在起起伏伏的麦田里。
观看这部影片时,的确全部注意力都在画面和摄影上,对于情节倒是不那么关注了。
《天堂之日》中的高潮来到时,节奏还是那样松弛,没有让人喘不过气来,却有另一种悲哀。
影片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故事,也没有放在故事的悲剧上,虽然这一场沉重得
如同儿戏般的爱情和黑压压的蝗灾一样让人扼腕叹息。
导演应该是故意让小姑娘琳达来成为讲述者,而她后来又一次出走,又一次流浪更加深了故事的茫然感,观众虽不为琳达的未来担心,但至少这个纯真的小姑娘的形象,很能让人记住一阵子。
《天堂之日》,并不是天堂。
我也不觉得导演有意渲染天使与魔鬼只有一线之差的哲学。
甚至对于两个年轻人拙笨的骗局和稚嫩的野心,都没有给予苛责,而是将他们融化在那一大片,一大片起起伏伏的麦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