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后汉书》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后汉书》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
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①,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②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显荐异节,抽拔幽陋。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关于《后汉书》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关于《后汉书》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关于《后汉书》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
父尚,成帝时至少府;哀帝立,以不附董贤,违忤抵罪。
弘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
赤眉①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
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
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
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
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
弘闻之不说,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
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
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
帝怪而问之。
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
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
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帝即为彻之。
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数年卒,无子,国除。
(选自《后汉书》)注:①赤眉:赤眉军,王莽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因起义军以赤色染眉,故名赤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致:获得B.御坐新屏风坐:通“座”C.帝即为彻之彻:透彻D.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考:通“拷”,拷讯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D.孔子鄙其小器鄙:鄙陋3.下列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B.皆白衣冠以送之C.箕踞以骂曰D.粪土当年万户侯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人无不立死者B.今行而无信C. 行李之往来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弘和他的父亲宋尚对朝廷都十分忠诚,其父因不阿权贵而获罪,宋弘为逃避赤眉军的征辟而投水装死。
《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
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
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
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
丹宗族亲堂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
青州(牧)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及当出刑,官属县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
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
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
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
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禽奸贼,故辱斯任。
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
”喜等闻,惧,即时降散。
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奴仆)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后汉书》附答案及译文

【四川省成都市】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堪,南阳宛人也。
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及即位,召拜郎中。
三迁为谒者。
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
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
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
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
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
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帝闻,良久叹息。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志美行厉.厉:严重B.成都既拔.拔:(被)攻克C.劝.民耕种劝:鼓励D.其仁以惠.下惠:施恩⑵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②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⑶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有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答案】10、⑴A.⑵①光武帝地位卑微的(尚未显赫的)时候,看到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②(朝廷)正要征召张堪,恰好他就病故了,皇帝深为痛惜。
⑶①具有远见;②善于治理;③廉洁奉公。
【参考译文】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
十六岁时,在长安求学,志向美雅,能够自励,儒生们都称他为“圣童”。
光武帝没有显赫时,了解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
即位之后,,征召拜为郎中,经三次迁升为谒者。
派他负责运送战马七千匹,交大司马吴汉讨伐公孙述,在途中追任他为蜀郡太守。
当时吴汉的军队仅剩下七天的军粮,暗中准备船只要撤兵。
文言文董宣翻译

宣初仕陈留,举孝廉,迁郎中。
时梁冀擅朝政,权倾天下,朝廷之上,莫不畏其威。
宣独不阿附,每于朝会,常抗言直谏,冀虽怒,亦不能加害。
宣尝因事忤冀,冀怒,欲加之罪,宣正色对曰:“君侯威震天下,岂可无过?我董宣虽愚,岂敢阿谄以求免罪?”冀闻之,怒稍解,遂罢其事。
后迁侍御史,执法严明,不畏权势。
时郡守某,贪贿枉法,宣劾奏之,冀为之庇护,宣不屈,遂论其罪,郡守伏法。
于是朝廷肃然,奸猾之徒,皆敛手屏息。
宣后为河南尹,时京师豪族李氏,家财巨万,豪横不法,地方官莫敢问。
宣至,召李氏子弟,严加训诫,令其改过自新。
李氏不从,宣乃发兵围其宅,拆其垣墙,李氏惊惧,乃率子弟叩首谢罪。
宣释之,李氏从此不敢为非。
宣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时逢大旱,百姓饥荒,宣乃开仓赈济,救民于水火。
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
宣之政声,远播四方,朝廷嘉奖,擢为尚书。
宣虽居高位,仍保持清廉。
家无余财,饮食简约,常以“清贫”自勉。
一日,宣之母疾,宣求医,医者索重金,宣叹曰:“吾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安得重金以赠医者?”乃令门下取银五两,以赠医者。
医者感其德,遂以良药治愈其母。
宣在位十年,政绩显赫,然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诬陷为奸党。
冀乘机陷害,宣遂被免官。
归乡后,隐居不出,闭门读书,以自晦其名。
后冀败,宣复出为官。
宣复任尚书,仍以清廉自守,力主正义。
及冀被诛,宣亦因功被封为侯。
宣虽位极人臣,仍谦虚谨慎,不敢骄奢淫逸。
董宣一生,刚正不阿,忠诚正直,勤政爱民,清正廉洁。
其为官之道,可谓后世楷模。
其事迹流传千古,令人敬仰。
故后世有云:“董宣之清,千秋传颂;季高之节,万世流芳。
”。
《后汉书》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后汉书》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后汉书》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
本出孤微。
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
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
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
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
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
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
”昌乃出足示之。
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
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
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
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
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
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尚:崇尚B.其妇归宁于家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C.视事四年视事:就职治事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案:立案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好之,遂就经学为奉贼所略,遂至于此B.(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何以识黄昌邪昌乃出足示之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④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使大姓们吓得发抖。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阅读试题及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
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
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
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
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
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
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
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
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
”喜等闻,惧,即时降散。
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①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②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后汉书?董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董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后汉书・董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董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董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董卓传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初,卓之入也,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
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乃讽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
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
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坐者震动。
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
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非前事之比也。
”卓大怒,罢坐。
明日复集群僚于崇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
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
”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
——节选自《后汉书·董卓列传》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乃私呼卓将兵入朝 2明旦乃大陈旌鼓币还3不可以奉宗庙④令上宦于春秋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介词的一项是( )(2分)A.尽与豪帅相结B.后归耕于野 C、皆以军法从之 D、卓又抗言曰19.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20、概括第(2)段体现董卓“性粗猛有谋”的两件事。
(2分)21、根据第(3)段内容,推断董卓废帝的“理由”。
(3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
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
文)
《后汉书?董宣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
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
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
丹宗族亲堂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
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及当出刑,官属县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
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
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
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
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禽奸贼,故辱斯任。
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
”喜等闻,惧,即时降散。
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
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为司徒侯霸所辟。
辟:躲开,避免。
B.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
交通:结交,勾结
C.使宣叩头谢主。
谢:认错、道歉。
D.宣悉以班诸吏。
班:分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
其信然也,其梦也?
B.宣以丹前附王莽。
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
C.大言数主之失。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
②大言数主之失
③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⑤宣悉以班诸吏
⑥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阳公主的奴仆白日杀人,董宣毫不留情地把他从公主身边拉下车来,当场格杀,表现了董宣公正执法、不畏权势和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
B.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也能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这说明,他也是一个善用计谋的人。
C.皇上本打算棰杀董宣,但由于董宣义正词严,宁死不屈,最终也不得不引咎自责,做出让步,并赐钱三十万。
这表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天子。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项两个“以”的意思都是“凭,因为”,连词。
A项第一句中的“其”的意思是“他的”,代词;第二句中的“其”的意思是“还是”语气词。
C项第一句中的“数”读shǔ,意思是“揭发”。
第二句中的“数”意思是“屡次,多次”,副词。
D项第一句中的“乃”的意思是“才”,副词;第二句中的“乃”的意思是“竟,竟然”,副词。
①句表明董宣不畏权势,但有滥杀之嫌,并不能说明他刚直不阿,也不能说是公正。
⑤句表明他爱护部属而不爱财,并不是廉洁问题。
②③④⑥能表明他刚直不阿、公正廉洁。
项的错误有两点:一是皇上做出让步主要还不是因为董
宣义正词严,宁死不屈,而是出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二是皇上也并没有引咎自责。
5.公子丹亲族纠集30余名壮丁,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子丹父子鸣冤叫屈。
外戚阴氏是江夏郡的都尉,董宣对他不敬重,因为这个过错被免了职。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
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
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
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
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
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30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
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30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
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
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
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
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9人,董宣排在第二号。
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
牢。
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
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
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
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
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一郡不得安宁。
朝廷派董宣为江夏太守。
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的铁腕重典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
当时外戚阴氏作江夏郡都尉。
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
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
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
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
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
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
”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
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
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
吏们不敢上门搜捕。
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
”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
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
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
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
董宣当了5年洛阳令,74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
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
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