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xx年xx月xx日•引言•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策略分析目•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录01引言背景与意义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范围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调查目标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差异,为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调查范围与目标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网上填报和纸质版填写两种方式进行调查数据来源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填写的问卷数据,以及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就业压力相关数据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02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近九成的大学生感到有就业压力,其中近半数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竞争激烈、薪资福利不满意等多方面因素。

就业压力来源多样化总体就业压力现状低年级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对就业的认知相对较少,面临更多的挑战。

专业差异明显传统热门专业如经管类和信息技术类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而一些冷门专业如人文社科类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不同年级与专业的就业压力现状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压力持有积极态度虽然面临就业压力,但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这是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

少数大学生对就业压力感到焦虑和无助部分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感到焦虑和无助,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认知03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因素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多元、复杂、动态总结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受到行业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或行业结构调整可能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增加就业压力。

行业发展和经济形势部分行业或地区就业竞争激烈,职位供过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政府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有直接影响,如就业政策、社保政策等。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报告背景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代表着面临就业市场和职业生涯的进一步规划和发展。

大学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感到焦虑、无助或迷茫,这种心理压力不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影响他们的就业表现、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等方面。

因此,在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期,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决策和就业期望等方面的需求,调查其就业心理压力和应对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某985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一份《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问卷》。

调查范围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准备情况、职业期望与就业满意度、就业压力感受和应对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问卷共计100份,回收率为95%。

研究结果个人基本情况研究对象7%的毕业生是男生,93%的毕业生是女生。

就业准备情况研究对象中,有50%的毕业生已经提交了简历,71%的毕业生已经参加了面试,但只有22%的毕业生收到了offer。

除此之外,研究对象中有29%的毕业生正在自主创业尝试,27%的毕业生没有找工作的经验,29%的毕业生觉得自己缺乏应聘经验。

职业期望与就业满意度研究对象中,29%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教师,27%的毕业生期望去大型企业工作,22%的毕业生期望去小型企业工作。

只有2%的毕业生期望去创业公司或自主创业。

在就业满意度方面,只有3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非常满意或满意,47%的毕业生有些不满意,20%的毕业生非常不满意或毫不满意。

就业压力感受和应对机制研究对象中,85%的毕业生感到自己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压力来源主要包括:就业难度大(82%)、竞争激烈(63%)、薪资水平低(43%)、缺乏职业发展机会(35%)等方面。

应对机制方面,研究对象中有49%的毕业生选择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计划来缓解压力,22%的毕业生选择与家人或朋友沟通交流,15%的毕业生选择健身和旅游缓解压力,14%的毕业生选择参加培训或自学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途径,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参考。

一、调研目的与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其面临的压力,我们选择了在校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问卷涵盖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就业观念、就业压力来源等多个方面。

二、调研结果分析1. 大学生就业观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是他们接下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大学生开始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倾向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及工作岗位。

2. 就业压力来源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源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54%),其次是自身能力不足(22%)和社会经验缺乏(16%)。

此外,就业歧视和家庭期望也是部分大学生面临的重要压力来源。

3. 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凸显出一系列消极影响。

首先,很多大学生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其次,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过大而影响学业表现,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此外,就业压力还给大学生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三、解决途径1. 社会共同努力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完善就业政策,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给大学生。

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个人努力个人也是解决就业压力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前做好职业准备工作。

结论:大学生就业压力既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大学教育的一大挑战。

只有通过社会共同努力和个人努力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3篇(完整版)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3篇(完整版)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3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3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一:题目系别:计算机系班级:通信0803姓名:朱回学号:201X0800231520xx年7 月5 日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

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一、调查目的掌握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1、调查对象:湖南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湖南科技学院校园内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

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

三、调查20xx年6月26至6月28日四、调查内容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

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

A 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 B 在就业网站投放简历 C招聘会现场 D 由学校 E 通过熟人介绍F 寄发自荐材料G 其它9 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A 专业技能 B 对单位的忠诚度 C综合素质 D 逻辑思维能力E 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F 沟通能力与亲和力G 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H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1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A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总量减少B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C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D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E 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11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A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 沟通协调能力C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D 相关工作或学习经验E 专业知识和技能F 其它12您能接受的月收入水平是A 800-1000元B 1001-1500元C 1501-1800元 D01-201X元 E 2001-2500元 F 2501-3000元 G 3000元以上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二:学校:洛阳师范学院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作者:杨宇阁第一部分:前言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第一部分:基本信息1、学历构成本次调查中,本科生1945人,占总人数的67.4%,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444人,占总体人数的15%;研究生457人,占总体人数的16%;博士生28人,占总体人数的1%;其他10人。

2、性别比例本次调查中,男生2031人占总体的70.4%,女生853人占总体的29.6%。

男生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女生。

3、是否非独生子女本次调查中,非独生子女1756人占总数的60.9%,独生子女1008人,(另有22人不明)。

4, 是否是应届毕业生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1926人,占总数的66.8%。

非应届毕业生930人,其他23人。

5、是否有实习或兼职经历有在校实习或者兼职经验的人数(2133占总数的73.95%)远大于在校期间没有实习经验的人数。

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7成以上的人有实习或者兼职经历,反映了广大在校学生不再满足于书本以及纯理论的知识需求,普遍加强了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从而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为顺利就业打下了相对坚实的基础。

6、生源7、学科分布本次所调查的志愿者涉及文、理、工、农等7大类学科,以文科生为主(949人,占总数32.8%,包括哲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管理学、和部分其他专业)。

第二部分:思考与建议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在金融危机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主要思考与启示1、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增强尽管现代大学生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就有近3000名大学生参加此次问卷调查,表明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性很强。

而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成以上(73.95%)的人有实习或者兼职经历,半数以上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

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如此高的实习、兼职以及学生干部比例,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显著增强:他们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触社会,锻炼书本与理论之外的现实能力,这是一个令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感到欣慰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面临的压力,本研究进行了一项调查,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有效回收率为89.6%。

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就业观念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期望等内容。

三、调查结果1. 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压力,其中34%的大学生表示感到非常大的压力。

另外,45%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而55%的大学生目前仍未就业。

2. 压力来源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竞争压力:近80%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就业观念压力:超过50%的大学生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使他们感到无法承受的压力,甚至会给其自我价值带来负面影响。

(3) 就业匹配压力: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技能。

3. 就业观念与期望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不只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充实自己的人生。

同时,46%的大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将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应用。

4. 解决就业压力的建议根据调查结果,为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完善就业指导和辅导体系:大学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定期组织各类职业培训和就业技能提升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和学校应积极搭建更多就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

(3) 加强专业与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应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我们发现就业竞争激烈、就业观念压力以及就业匹配压力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范文

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范文

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范文引言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愈发严峻。

本报告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率下降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但就业率却逐渐下降。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1000万大学毕业生,而高校就业率仅为60%左右,尤其是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考研、出国留学等选择逐渐增多。

2. 就业竞争激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

一些优秀的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导致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

3. 薪资待遇普遍低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普遍面临着薪资待遇低的问题。

由于就业压力和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很多公司会倾向于提供较低的起薪,而大学生们为了能够尽快就业,往往不敢过多讨价还价。

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大学毕业即可轻松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大学生们在就业前应对就业市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知,明确就业要求和门槛,并且做好长期的就业准备。

2. 技能与需求不匹配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大学生们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3. 缺乏实践经验大学期间,一些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忽视了实践的机会。

缺乏实践经验成为他们进入职场后的劣势,进而增加了就业压力。

大学生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研报告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研报告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为了解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及原因,本次调查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1. 就业压力普遍存在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超过80%的人表示存在着就业压力。

这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就业竞争压力和就业观念压力。

2. 经济压力是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经济压力是他们就业压力的主要源头。

越来越高昂的生活费用、家庭的期望以及贷款压力都导致了他们对就业的迫切需求。

3. 与专业相关性不匹配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主要源于其所学专业与现实需求的不匹配。

某些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而有些专业则存在就业难度较大的问题。

4. 就业观念的影响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是造成就业压力的因素之一。

一些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过于狭隘,过于追求高薪、高地位的工作,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5. 地域限制与职业选择部分大学生迫于家庭、地域或其他原因,被迫在就业城市或职业上有所妥协,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同时,一些大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职业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考量,依赖性过强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解决办法1. 政府角色的加强政府应当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促使企业合法用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就业机会。

2. 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学校应增加就业指导的内容和频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和需求,提供更准确的职业指导。

3. 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高校应将学生的就业需求融入到专业设置中,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并引导学生选择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

4. 加强实践教育与实习机会大学应提供更多实践教育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

5. 加强心理疏导与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疏导和辅导,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应对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报告内部资料目录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压力分析第三部分:变化趋势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第一部分:基本信息1、性别比例图1-1 性别比例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2448人,占总数的55.9%;女性1932人,占总数的44.1% ,另有8人未填写此项。

2、学历构成图1-2 学历构成如图1-2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2998人,占总人数的6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980人,占总人数的22.4%;硕士生372人,占总人数的8.5%;博士生25人,占总人数的0.6%。

另有13人没有填写此项。

3、是否独生子女图1-3 独生子女比例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1792人占总数的41.4%,非独生子女2540人占总数的58.6%。

另有56人未填写此项。

4、是否应届毕业生图1-4 应届毕业生比例如图1-4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1179人,占总数的26.9%(已入职7.6%、未入职19.3%),往届毕业尚未入职245人(5.6%),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284人(29.3 %),在校1~3年级学生1680人(38.3%)5、是否有兼职经历图1-5 总体人群的兼职情况图1-6 在校1~3年级学生的兼职比例如图1-5、1-6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中有68.0%的人表示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兼职活动,在校1~3年级学生中有68.5%表示有过兼职经历。

6、是否学生干部图1-7 学生干部比例如图1-7所示,跟兼职的趋势相类似,约有6成的(56.9%)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

7、生源图1-8 学生生源情况如图1-8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2082人,来自中小城市1362人,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824人,其他地区18人。

另有43人未填写此项。

8、学科分布图1-9 学科分布如图1-9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1个专业,其中法学205人、中文246人、外文227人、经济/金融531人,管理/营销660人、计算机/电子信息595人、教育183人、社会学37人、物理36人、艺术213人、数学58人、历史33人、哲学3人、化学160人、生物161人、食品88人、医学224人、环境/地理101人、建筑198人、测绘22人、电气269人、机械3人。

9、家庭收入情况图1-10 家庭收入情况如图1-10所示,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1~2000元以及2001~5000之间,两类人群分别占29.3%与37.7%。

10、学校类别图1-11 学校类别如图1-11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地方院校、国家211以及211以外重点高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28.1%、24.6%、21.4%。

11、期望月薪与期望工作地点图1-12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1)图1-13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2)1-14 不同学历的期望月薪如图1-12、1-13、1-14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3000~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望月薪接近3000元;本科生期望月薪为3500元;硕士生接近5000元;博士生超过7000元。

图1-15 期望工作地点本次调查中,共有680名学生(14.4%)表示希望在直辖市工作,2378名学生(55.0%)表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1000(23.1%)名学生表示愿意在地级城市工作,250名学生(5.8%)表示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33名学生(0.9%)表示愿意在乡镇工作,39名学生(0.8%)选择了其他地区(海外),另有21人未填写此项。

图1-16 选择工作地点的主要标准本次调查对于学生们选取工作城市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考查。

绝大部人(54%)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了首要选择标准。

可见对于面临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

1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图1-17 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态度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求职的只占18.4% ,“愿意”去的为35.4%,“可以考虑”的比例为46.3%,另有23人未填写此项。

13、毕业选择图1-18 毕业选择在毕业选择中,超过一半的人(51.3%)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只有两成的人(20.8%)认为应该继续读研提升自身竞争力。

不到两成的被调查者(17.9%)认为应该自主创业。

极少数人(5.5%。

)认为应当出国深造,也有人(4.2%)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意向,而选择的是“等几年再说”。

14、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图1-19 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在个人素质中,“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今年新增加的题目。

调查结果显示,在候选的16项素质中,排在前三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而“道德修养”(第9位)、“工作热情”(第11位)、“协作能力”(第12位)、“刻苦精神”(第13位)、“进取心”(第14位)等这些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为了跟往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今年新增加了一个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题目,以便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之间是否相关,期望能够借此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最终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提升。

一、压力源分析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以及2012年新增加的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统计。

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总体得分图2-1 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由图2-1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压力源上的调查结果与往年基本相似。

2、不同学历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图2-2 不同学历的压力源3、不同入职阶段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图2-3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图4、不同性别在各个压力源维度上的得分图2-4 不同性别的压力源尽管女性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略高于男性,但压力源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不显著)。

5、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源得分图2-5 不同期望工作地点的压力源另外一个影响压力源的重要因素是期望工作地点,可以看出期望在地级城市、县级城市这样的中小城市工作的人,所感受到的各方面压力源显著的多于其他人群;而在个人压力源维度上,期望去乡镇工作的人群要高于其他人群。

总体而言在直辖市工作的人群所感受到的压力源处于最低的程度。

6、属地与压力源得分图2-6 属地与压力源7、家庭收入与压力源图2-7 家庭收入与压力源由图2-7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群在压力源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8、期望月薪与压力源图2-8 期望月薪与压力源二、压力感受分析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

1、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2-9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纵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2、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图2-10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由图2-10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仍然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

而行为体验则相对较弱。

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3、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图2-11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点的偏远化,就业压力体验也就逐渐的升高,或许与这部分人群的自信心以及竞争力等相对较弱或者逃避现实等特点有关。

图2-12 选择工作地点的因素与压力体验进一步分析选择期望工作地点所考虑因素时发现:以“生活成本”、“竞争程度”以及“收入”这样的更为现实的物质因素为主要考虑因素的人群,他们在情绪、生理、行为三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突出;而以“社会人脉”、“个人发展”这样更积极的因素为主要因素的人群,他们在三个方面的压力体验都相对较少。

4、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体验图2-13 学历与压力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专科生在行为与情绪两个方面都有着相对更高的压力体验,而并没有出现以往的“高压硕士”现象。

5、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图2-14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图不难看出,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普遍的压力体验会高于已经找到工作的人群。

而在校1-3年级学生的压力体验则较显著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往届未入职的人群一如既往的成为压力体验最高的人群。

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压力源得分结果完全一致。

6、性别与压力体验图2-15 不同性别的压力女性压力体验在情绪与生理方面上相对较为显著,尤其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

女性的敏感特质或许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7、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图2-16 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图2-16的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明显影响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体验:收入越低,压力体验越强。

8、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图2-17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压力体验显然,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的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小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

9、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图2-18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1)图2-19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2)由图2-18、2-19两图可以看到:期望月薪正好与压力体验成反比,期望月薪越低的求职者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生理、情绪还是行为体验都揭示了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果。

三、压力应对分析举例而言,如果A的自我调节得分很高,那么说明A在自我调节方面做得不够积极与主动,或者采取的是相对被动与消极的模式,并因此带来很多的压力。

1、压力应对方式图2-20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图2-21 自我调节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请看下表:相关性压力感受-情绪压力感受-生理压力感受-行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调节压力感受-情绪Pearson 相关性1.382**.453**.155**.451**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压力感受-生理Pearson 相关性.382**1.493**.101**.338**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压力感受-行为Pearson 相关性.453**.493**1.164**.441**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应对方式-社会支持Pearson 相关性.155**.101**.164**1.255**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 N43884388438843884388应对方式-自我调节Pearson 相关性.451**.338**.441**.255**1显著性(双侧).000.000.000.000N43884388438843884388**.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