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_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第四单元__上海历史的变迁1

(19世纪的西方人)“我们刚踏进上海的时候,看到的 尽是一堆堆破烂不堪的茅屋,肮脏的街道,荒芜的坟墓„„ 简直就是一块不毛之地。是我们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文明, 带来了生气!”
——陆其国《畸形的繁荣——租界时期的上海》
(19世纪)“这座城市其貌不扬,然而也不,城市 和周边地区商贾活跃, ……已有300年历史了。„„
正式建立: 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单方面修改土地章 程,修改后的章程为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法律基础”。同年,租界 的 “市政机关”( Municipal Council市政委员会) 正式产生。这个机关在中文中 被 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 工部局(英美租界)公董局(法租界) 影响: 工部局的建立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 独立地位。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的“国中之国” 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 中 思考:如何看待租界在上海的建立? 亦有不少恶行昭著的违法分子,因此上海也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性质:殖民政权——“国中之国”
(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 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 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 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上海历史的发展变迁
单元导读:
上海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1)古代上海: 崧泽文化——上海文明的雏形; 唐朝和元朝——★上海设县: 明朝——建城:初步具备城市框架 清中期——“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2)近代上海: 鸦片战争后——开埠,建立租界;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 会的缩影,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
[小学教育]上海历史变迁
![[小学教育]上海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45cb7c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e.png)
上海历史变迁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制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反过来,传统也要有现代的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一位中国文人在1911年所形容的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诚精确之语。
北京勿论矣,请言上海。
自甲午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
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
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二、课堂交流
• 如何看待英法美等国在租界的矛盾行 为?上海租界研究的理论问题——殖 民主义的双重性。
三、课堂小结
• 租界为作为西人在上海的居住区域,不受中 国政府的管辖,成为“国中之国”;一些欧 美国家的“冒险者”来上海淘金,也有罪行 昭著的违法分子,是近代中国领土、主权遭 到破坏的缩影。
• 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工程等建设均效 仿西方,也加速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使上 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造就了社会特 殊的文化、经济地位。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新课导入
从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 形。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与建城,上海初步具备 了城市的框架。至清中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江 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 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 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也 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从清末到民国,上海 的市政、 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 局中逐步发展。今天我们将学习近代上海市政的 变迁。
教学目标
• 了解租界的设立、管理,分析“国中 之国”的涵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了解晚清至民国华界市政的变化,分 析租界的客观作用。
教学重难点
•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 晚清华界的市政。 • 清政府颁布的自治章程及其意义。
一、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上海最大 的影响是什么?
•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
课堂练习
• 列举1840-1949年发生在上海的经济领域、政 治领域内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各三例。
•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上海的有重大影 响的事件两例。
作业布置
• 思考: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租界侵犯了 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
谢谢!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 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 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 人居住地。
(3)租界对近代中国双重影响: • 侵犯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 • 传播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如:城市建筑与管理、 司法制度、文化教育); • 革命党人反清之地。
三、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
上海租界时间表 1840年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 英军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 1844年10月 《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 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 平方米)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 米) 1854年7月11日 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 1857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1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2年 美英租界合并 同年 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 局相似 同年 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 1881年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 同年 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 1882年 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 1899年 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约10095990平方米)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课件

硬木路面。1906年,江西路以东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条用铁藜木块
铺筑的路面。1910年,铺筑柏油马路的试验也开始在其他路段进行。而与
此同时,租界的桥梁由木桥、铁桥向钢桥、水泥混凝土桥转变;租界的路
灯逐渐用白炽灯取代弧光灯。
16
1898南京路
20世纪初南京路
19世纪40年代南京路
17
四 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
• (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扩展:继昌隆缫丝厂(广东)
• 产生在沿海地区、多以轻工业为主
•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对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
• 既有反压迫要求,又有一定依赖性。
• 4、城市建设的推进
• 公共道路系统:土路→碎石路→柏油路
• 城市供水网络:19世纪60年代开始筹建
14
陈熙元于50年代初至上海,不久成为著名的“丝 通事”,并自设裕昌丝栈,事业不断发展,被誉为 “中西丝商依之如长城”。刘镛也是刚“甫冠”即 与同邑邢赓星合资设正茂及恒顺丝经行,“不数年 而业大起”,后独自设立刘贯记丝栈,至同治初年 “已埴财数十万,号巨富”。上海开埠后经营生丝 外销的丝栈、丝号基本上由湖州帮所创设。在18 76年上海的75家丝栈、丝号中,湖州帮开设的 就达62家之多。
15
工部局成立之前,道路码头委员会已在英界开始了近代上海的道路建设,
但所筑之路不仅只限于界路(今河南中路)、外滩、花园弄(今路。
到1865年,一张由26条道路组成的英界干道网已具雏形,绝大部分道路
用碎砖铺筑路面,主要干道开始铺设花岗碎石。人行道、煤气路灯先后出
第四单元
上海历史的变迁
1
— 开埠前的上海(古代上海) • 1、崧泽文化 • 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期 • 生产方式:种植农业,饲养家畜等 • 意义:表明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文明的雏形 • 2、上海设县 • 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越、楚 • 唐朝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 • 南宋末年,上海镇兴起 • 元朝在上海设市舶司,后正式设置上海县 • 明朝,建筑城墙,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环境构成了其重要的城市风貌。
从江南水乡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及其所处环境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本文将回顾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其道路系统以河流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水路”交通网络。
这些水路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交通、贸易等。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陆路交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总体上仍以水路为主。
三、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道路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政府开始对城市道路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道路逐渐从水路为主转变为以陆路为主,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道路系统。
在这一阶段,上海的城市道路经历了以下主要变化:一是道路网络的扩大和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城的道路系统;二是道路质量的提升,如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对道路进行改造和维修;三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如建立交通信号灯、设立交警等。
这些变化使得上海的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高效。
四、城市道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城市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宽和绿化,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城市环境的变化也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压力逐渐增大,这对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自1843年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远东贸易的中心后,其城市形态、交通格局和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体现在城市道路系统的构建和改造上,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日常运作和市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体现了近现代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本文将围绕从水乡到都市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变化,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
二、水乡时代的上海:河道与小路上海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系与小路交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城市的扩张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河道的联通,船只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这一时期的城市道路以河道为主,小路为辅,形成了独特的“水路交通”模式。
三、开埠后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形成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上海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租界的设立使得外国投资者和商人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道路开始逐渐向西方城市模式转变,以宽阔的马路和清晰的交通网络为主。
同时,由于西式交通工具的引入,如马车、电车等,也促进了城市道路的改善。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拓展与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在规模和布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马路的数量大幅增加,不仅形成了中心区的环形路网,还拓展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开始体现于城市环境的改造中。
绿地的增加、街道的美化等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
五、战争背景下的上海:城市道路的调整与改变1937年至1949年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上海经历了复杂的战争背景。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城市道路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为方便军队运输和行军而增设的临时通道等。
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这也使得战后上海的城市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七分册 第15课、16课 17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道元朝正式设置上海县;知道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知道19世纪下半叶上海经济的主流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上海民族资本工厂的行业特征。
2、学习上海租界形成过程,基本掌握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懂得殖民主义的本质,而理解上海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上海变迁的内容难点:上海历史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评价租界的出现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申”“沪”的由来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属于吴国,后越国灭了吴国,楚国又灭了越国,这一区域先后曾归越国、楚国管辖。
楚国贵族黄歇被封于江南,称为“春申君”。
后“申”即为上海的简称之一。
古代上海人靠海为生,发明了一种捕鱼工具——“扈”。
捕鱼时在海滨或河口插入竹栅,用绳编结起来,涨潮时鱼群随潮涌入,落潮后渔人便去竹栅里拾鱼。
这种利用自然规律的捕鱼工具沿袭至今,“扈”字则在一用中被“沪”所替代,上海简称“沪”即得名于此。
2、开埠前的上海:设县与建城:春秋—吴战国—越、楚唐代天宝年间: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松江南岸:青龙集镇南宋末年:上海镇元代:市舶司→上海县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3、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a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b租界的设立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开埠后的上海(近代上海)
1、上海开埠 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
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 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 前活跃,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 代化。
重点: 上海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内容。 上海社会变迁对乡土文化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
程的影响。 上海历史发展中留下的精神财富。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从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经过 元明时代的设县与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至 清中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 国”---租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市政、 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新中 国的建立开始了上海发展的新纪元,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发 挥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浦东开发的发 展机遇,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 的辉煌成就。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发 展层次,扩大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上海租界研究的理论问题 ——殖民主义的双重性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 洲式的社会;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 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关于上海城市历史最古老的说法是:上海溯源于治所 在当今松江区的华亭县,于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 县,距今约1300年。如果东周时期的广富林是“华亭之根” 的说法成立,那么,广富林城镇距今约2700多年,上海先 民城镇聚落的历史有望前推1400多年。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 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 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1930年的外滩建筑群
近代物质文明建设
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
1872年的徐家汇天文气象台
1906年用铁藜木铺设的南京路
在租界的强烈刺激和震动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 “仿租界之式”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由此开启了近代 中国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艰难一步。
庇护进步事业
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在上海公共租界 内外,主要在租界内,创办了众多的报馆、 书局及其他文化机构,……与此同时,传教 士及一些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及其周围地区创 办了一批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教会 学校,其中有著名的徐汇公学、圣约翰书院、 中西书院等。 ——何其颖著《近代中国公共租界比较研究》
思考: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
租界侵犯了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
领土主权:中国国家政府的主权不能覆盖租界;
贸易主权:英国利用租界走私鸦片;
司法主权:法律方面,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 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 关税主权: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 例,独鸦片税则不定。
……
租界为作为西人在上海的居住区域, 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成为“国中之 国”;一些欧美国家的“冒险者”来上 海淘金,也有罪行昭著的违法分子,是 近代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缩影。
——李益彬著《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
市政文明建设
公共租界的统治机构是工部局,……基本上采用欧 美政体制度,对租界内的行政、警备、公用、卫生、交 通、财务等进行管理。
——《上海租界时期城市建设与管理》
他(指史量才,引者注)是民族 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自恃 《申报》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国民 党政府奈何不了他,所以在国民党政 府有关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上,常常旁 敲侧击予以批评。 ——《报业巨子史量才》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 道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 海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它南 起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场 (今北京东路),东临黄浦江,次年确立 了界路(今河南中路)为西界。 1848年,美国人在虹口设立美租界 1849年,法租界建立,地点在上海县 城与英租界之间。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
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上海租界扩张图
1919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在 江西中路与河南中路、福州路与汉 口路之间,现称老市府大楼,呈正 方形。
工部局局旗
“国中之国”
外国商团(军队)
租界巡捕房警务人员自左至右 为英籍骑警、印度巡捕、安南 (越南)巡捕、华籍巡捕、英 籍巡捕、印度骑警。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开埠后的上海(近代上海)
5、近代上海经济:
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形 成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约在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 业的创建。 ——近代民族工业中心
近代上海—既是耻辱标志也是文明窗口, 既是“国中之国”,也是进步活动中心; 既是经济掠夺基地,也是全国经济中心; 既是文化渗透的桥头堡,也是西学传播的 “批发部”和“中转站”; 既是腐败社会风气的风行地,也是趋新之 风的策源地; 这些都与租界的影响有关 这种双重影响主要是由近代西方与中国的 矛盾所决定的。
3、租界市政 (1)从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 按土地章程,实行华洋分处原则 1853年,小刀会起义后华洋杂居 (2)工部局的出现 1854年,英、美、法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成 立租界市政机关——工部局 (性质:殖民政权)
二、开埠后的上海(近代上海)
4、对租界的认识
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 一方面,租界为作为西人在上海的居住区域, 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成为“国中之国”;一 些欧美国家的“冒险者”来上海淘金,也有罪 行昭著的违法分子,是近代中国领土、主权遭 到破坏的缩影。 另一方面,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工程等 建设均仿照西方,也加速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使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造就了社会 特殊的文化、经济地位。
一、开埠前的上海(古代上海)
1、崧泽文化 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文明雏形,以 青浦崧泽文化命名。 2、设县 A 唐天宝年间设立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元代因上海商贸地位的重要,正式设置上海县。
当时上海县的范围相当于现在上海市中心区的南部, 就在现在属于原南市区老城厢的那个地方。
请问,该条约对上海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会审公廨(公堂)
据1934年的《上海通志馆期刊》记载,“上海最 初的洋商……其最主要的输入品便是鸦片。外洋出入 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不 必纳税,于是素来禁止的鸦片,此时反得源源而来, 畅销无阻。”1847年,经由上海输入的鸦片达1.65万 箱,超过1830年以前任何一年输入全中国的鸦片箱数。 ——《上海租界旧事——鸦片和畸形的繁华》
第四单元
上海历史的变迁
谈谈你眼中的上海形象, 可以用关键词的形式,如“时 尚”“西化”“快节奏”等等。
现今上海市辖 黄浦、卢湾、徐汇、 长宁、静安、普陀、 闸北、虹口、杨浦、 闵行、宝山、嘉定、 浦东新区、金山、 松江、青浦、奉贤 17个区, 崇明1个县 。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设县 A)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B)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民族工业的创建 A) 第18课 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 第19课 发展中的新上海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从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经过 元明时代的设县与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至 清中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 中之国”---租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 影,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 市政、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上海发展的新纪元,计划经济时 期上海发挥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功能,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浦东 开发的发展机遇,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取得了令 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 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 美好。
——解放网· 新闻晨报
挖掘现场
石 井
遗址出土的上海第一件 青铜礼器春秋铜鼎口沿
在万年和约内言明,允准英人携眷赴广 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 不相欺侮,不加拘制。……英国管事官每年 以英人或建屋若干间,或租屋若干所,通报 地方官,转报立案;惟房屋之增减,视乎商 人之多寡,而商人之多寡视乎贸易之衰旺, 难以预定额数。 ——《虎门条约》(1843年)
总之,在民族的屈辱之中,上海最终走出早先与世隔绝状态
二、开埠后的上海(近代上海)
2、租界的设立 1845年,以《虎门条约》(《南京条约》 的补充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 章程》订立,宣告英租界辟设 美、法相继辟设租界 ——上海成为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一个缩影
二、开埠后的上海(近代上海)
中西文化交汇
租界 新评价
市政文明建设 近代物质文明建设 中西文化交汇 庇护进步事业
租界的政治、 经济、文化、工程 等建设均仿照西方, 也加速了上海的近 代化进程,使上海 成为中西文化交汇 的中心,造就了社 会特殊的文化、经 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