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
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
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
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 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28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2021/7/24
29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 理,不是依主观上如何而定,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 果而定。真理的标准 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2021/7/24
3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2021/7/24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 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2021/7/24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1.真性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 真理都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认 识,这是无条件的。
• 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互转化。
–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推动真理发 展。
– 真理发展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并接近 绝对真理的过程。
– 任何真理都不是认识的终点,而是真理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梯。
2021/7/24
25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㈢真理和谬
1.真理误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 真理能够反映无限存在和发展的 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
2021/7/24
22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2.真性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 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素质。 4、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 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 不同的活动状态。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自然主人——社会的主人。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 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作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真理本身不是客观事物, 而是以思维成果的形式存在的。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只能 来自客观存在。 3.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实践的诸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客观 的。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2. 价值评价的其特点
(1)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 三)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1)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2) 价值观与人生观是一直的 (3) 正确的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古人问“天”
(2).理性认识的形式
(3). 理性认识的特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3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基础; (2) 感性认识要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 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 是实践.
2.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认识关系 (认识和被认识) 实践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

实践环节: 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活动和运行方向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重点)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转化的.相对 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 谬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错误认识(源于唯心主义
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2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3. 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论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可以表述为“真理只有一个”的观点, 或叫真理的一元性。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 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不因人而异,也 不因阶级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真理客观性,批判主观真理论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辩证法)
红花!
9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 认识是反映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 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10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3 认识是选择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4 认识是建构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模写
选择
主体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11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5、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 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 实践关系。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 绝对真理: 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内容上不能推翻 无限接近物质世界 2. 相对真理: 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认识的广度上
认识的正确程度上
3.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相互渗透和 相互包含.
真理是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是相对的 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是绝对的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实践 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2、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 法主要有: (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 (2)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 (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 放在第一位。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 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 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 实践的真理尺度: 指人们再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客观规律和本 质的客观真理. (2) 实践的价值尺度: 指人们再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 的实践目标.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象 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 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 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提供认识手段
实践提高认识能力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源自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反映论) 2.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先验论)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3.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人的需要,需要的对象,需要的满足. 主体性: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连 社会历史性: 价值关系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多维性: 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所具有的多维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二)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
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概念
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 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 认识主体: 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第 二 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学习这一节, 掌握认识的本质问题,并且运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的认识 现象,找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4.真理的检验标准; 5.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二)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回答是:
主体在实践基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 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 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 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 世界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1)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2)理论的作用离不开实践的作用。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 它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运用于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 践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4.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运用辨证思维的 科学方法. (3). 重视理性思维又不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由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由认识回到实践的意义 (1)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 由认识到实践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2)从实际出发,把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3)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