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0年住院儿科中医优势单病种分析

2010年住院儿科中医优势单病种分析、总结与评估
①在诊疗方案中,准确行中医辨证论治,较前增加了疗效。
②平均住院日较以前下降,由于药品价格较高,平均住院日下降,但平均总费用及日均费用较上年有所上升。
③临床证型仍以风热闭肺、风寒闭肺型为主且治疗效果好。
分析、总结与评估:
①在诊疗方案中,中医辨证论治除了中药内服外,适当配合中医推拿,敷贴散贴肚脐等治疗,增加了疗效。
②平均住院日较2009年稍下降,费用与上年相差不大。
③临床证型以湿热证为主且治疗效果好。
儿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儿科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优势病种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全面总结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现将2023年度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总结如下。
二、儿科优势病种1. 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在肺炎喘嗽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治愈率达到了95%。
2. 哮喘: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病,中医治疗以平喘、止咳、化痰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哮喘诊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病情控制率达到90%。
3. 紫癜:紫癜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紫癜诊疗治愈率达到85%。
4. 肾病:肾病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肾、利水消肿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肾病诊疗取得了显著成果,病情控制率达到80%。
5.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急性扁桃体炎诊疗治愈率达到90%。
6.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支原体肺炎诊疗治愈率达到85%。
三、工作亮点1. 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研究:我院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2. 加强中医儿科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中医儿科医师培训、进修等活动,提高医师诊疗水平。
3. 加强中医儿科医联体建设:与周边医院建立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加强中医儿科宣传推广:通过举办讲座、义诊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儿科的认识和信任。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医师对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掌握不够熟练,诊疗水平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加强医师培训,提高诊疗水平;鼓励医师参加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五、总结2023年,我院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儿科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儿科特色

龙源期刊网
儿科特色
作者:
来源:《婚育与健康》2017年第07期
随着高新设备的投入,优秀人才队伍的建立,该科医疗技术全面跟进,形成了自己的五大特色:
1.压缩雾化吸入治療呼吸道及肺部疾病。
压缩空气雾化吸入疗法是通过压缩空气高速喷射气流将药物扩散为微小颗粒,再通过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气道炎症及肺部疾病的目的。
该方法可用于任何年龄和任何状态的患儿,是目前儿童哮喘治疗的主要给药途径。
与口服药、针剂疗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疗效迅速、无创伤性、不良反应少和使用方便等优点,避免静脉和肌注用药给孩子带来的痛苦。
2.超声脉冲电导中药治疗仪促进肺部炎症消散吸收。
采用超声脉冲电导中药治疗仪,取柴胡、金银花、杏仁、川贝、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陈皮等制成特殊膜片,将药物膜片放入专用电极贴片中,贴敷于治疗部位,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选定治疗时间和强度,5~7天为一
个疗程,患儿依从性好。
3.机械通气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呼吸支持。
机械通气是在呼吸机的帮助下,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防止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为治疗基础疾病创造条件。
4.全胃肠外营养为禁食患儿及早产低体重患儿提供营养支持。
全胃肠外营养是指完全经静脉途径输入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需要和促进疾病康复的治疗方法。
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支持,对促进疾病治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5.首家引进不用煎的中药,治疗小儿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腹泻、过敏性紫癜、肾病、抽动症、多动症、性早熟、脑损伤等疾病,副作用小,疗效好,彻底摆脱“抗生素”时代。
(毛飞)。
儿科三大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儿科三大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儿科是专门针对儿童疾病的医学科目,其病种诊疗常规有很多。
以下将介绍儿科三大优势病种的诊疗常规,并提供详细解释。
1.儿童感染性疾病儿童感染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等。
儿科在诊疗这些疾病方面有以下优势:首先,儿科医生对儿童体格、生理、年龄等特点有深入了解,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儿童感染的病因和病情。
其次,儿科医生掌握了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的选择、用药剂量的计算等。
再次,儿科医生具备良好的儿童沟通技巧,能够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儿的病情和病史,以便更精准地制定诊疗方案。
最后,儿科医生知识更新及时,能够及时掌握新兴感染病原体的变化,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的指导。
2.儿童运动发育障碍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是指儿童运动功能的延迟或障碍,主要包括发育性协调障碍、运动异常型脑瘫等。
儿科在诊疗这些疾病方面有以下优势:首先,儿科医生在儿童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育评估工具,能够准确判断儿童的发育情况,早期发现运动发育障碍。
其次,儿科医生在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的治疗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的选择等。
再次,儿科医生可以协同其他专科医生,如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康复心理等,进行综合性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3.儿童过敏疾病儿童过敏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儿科在诊疗这些疾病方面有以下优势:首先,儿科医生在儿童过敏疾病的诊断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过敏源接触史等,进行全面的过敏源检测和诊断。
其次,儿科医生熟悉儿童过敏疾病的治疗原则,能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
再次,儿科医生能够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患儿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从而制定预防过敏疾病发作的措施,并给予相关的生活指导。
儿科疾病诊疗常规

儿科疾病诊疗常规目录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病支原体肺炎新生儿败血症重症肺炎的诊治小儿腹泻规范体液疗法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疗常规儿童甲亢、甲减、及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肺结核病诊疗常规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急性呼衰的诊疗方案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新生儿访视技术常规血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疗常规支气管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诊断:一、病史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min≤3分,并延续至5min时仍≤5分;经抢救10分钟后开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00。
二、症状和体征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状 (呼吸节律改变、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部分患儿可有眼球震颤。
前囟张力增高。
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HIE临床分度三、辅助检查1、脑电图在生后1周内检查。
表现为脑电活动延迟(落后于实际胎龄),异常放电,缺乏变异,背景活动异常(以低电压和爆发抑制为主)等有条件时,可在出生早期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 (aEEG)连续监测。
2、B超可在HIE病程早期(72h内)开始检查。
(1)脑室内广泛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的变窄或消失,和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脑水肿存在。
(2)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双侧对称性强回声,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
脑瘫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瘫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多样,其典型特征是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目前小儿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药物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
而针对必须在有针对性有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针对小儿脑瘫所形成的特色优势病种,特制定本诊疗方案。
1、运动障碍在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上,与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低下有关的脑瘫运动障碍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四肢肌张力低下和肌张力增高;屈曲姿势明显;下肢痉挛形成;两足跟高伸;上肢旋转或内旋。
部分患儿可有腱反射。
部分脑瘫患儿可以有肌力下降的表现。
部分患儿可以有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肌张力减低一般多见于小儿脑瘫早期,由于患儿脑皮质内缺乏特异性的运动因子而致肌张力增高或肌张力减退;同时肌肉萎缩较轻或在轻度抑制状态下可能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运动模式而发生运动障碍;此外,肌张力也可有轻度的升高(通常见于三个月以内)以及肌张力明显升高(三个月以上)。
2、姿势异常(1)髋关节屈曲:正常婴儿股骨头内收前移后移位,膝内收前屈曲,足跟内收。
患侧下肢多有足内翻,足跟外翻幅度小(1),足内翻足外翻可由足底或足跟触及。
(2)膝外翻:足跟外翻程度明显增高,呈内旋外翻或内旋外旋为主,常伴有足跟内翻、足内翻呈外八字征(2)。
(3)外翻为外展,内展为内收。
(4)足内翻:足踝和足跟部为内收外翻足弓和足内翻跨胫外旋内翻足背内凹外行内翻足外翻足趾内扣足内八字过大时常可造成足部畸形或者足跟内翻足外旋明显时应注意鉴别(3)。
3、感觉异常感觉异常是脑瘫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可导致肌张力低下和肌张力增高。
感觉异常可分为感觉神经元性、感觉器官结构异常和感觉通路异常这三种类型。
前者是指神经系统出现器质变,如各种感觉神经元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和中毒,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导致感觉细胞死亡发生障碍;后者包括各种感觉器官功能失调导致的运动障碍,如肌张力低下、眼睑下垂和痉挛。
2017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设计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肺炎喘嗽(TCD编码:BEZ020)西医病名:肺炎(ICD-10编码:J18.901)肺炎喘嗽是以肺气闭塞为根本病机,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病证。
肺炎喘嗽相当于西医学的肺炎,即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ZY / TO01 . 4-94 ) 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假如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 年10 月〕2.1 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 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开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己,神昏澹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局部症状可不典型 2.3 肺部听诊可闻与中细湿啰音。
2.4 实验室检查:(1)胸部X 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儿科3个优势病种方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
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二)证候诊断1.实证(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
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
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1)脾胃虚弱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神疲懒言、肢倦乏力;舌淡苔薄白。
脉虚弱。
(2)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
形体消瘦;心悸怔忡;两颧红赤、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眩晕耳鸣;舌淡苔白厚。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1)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厚朴、枳实等。
(2)麻子仁丸加减。
麻仁、芍药、杏仁等。
中成药:三黄片、麻子仁丸等。
2.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通便。
推荐方药:(1)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槟榔等。
(2)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枳实、神曲、黄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肺炎喘嗽(TCD编码:BEZ020)西医病名:肺炎(ICD-10编码:J18.901)肺炎喘嗽是以肺气闭塞为基本病机,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病证。
肺炎喘嗽相当于西医学的肺炎,即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 TO01 . 4-94 )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10月)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己,神昏澹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1.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痰湿闭肺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气急喘憋,胸闷纳呆,泛吐痰涎,困倦乏力,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滑或指纹紫于风关。
4.毒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搜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5.心阳虚衰证:面色苍白,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喉间痰鸣,气急鼻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逐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或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药汤剂(1)风热闭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2)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泄肺开闭推荐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萎壳、桑白皮。
(3)痰湿闭肺证治法:健脾燥湿,豁痰开闭推荐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制半夏,茯苓,苏子,紫苑,冬花,白芥子,莱菔子。
(4)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泄肺开闭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桅子、石膏、甘草、知母。
(5)心阳虚衰证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推荐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辨证选择小儿清肺颗粒、肺力咳口服液等。
(二)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三)外治法1.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2.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3.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4.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5.伏九贴敷疗法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
三、护理1.室内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指标1.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2.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3.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二)疗效判断临床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X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
无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
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小婴儿患肺炎时咳嗽反射较弱,常无力咳痰、痰多难除。
解决方案:加强中医外治方法的挖掘、加强拍背与体位护理指导, 促进排痰。
2.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疗程较长,单纯祛邪用药恐正气难支,不利抗邪,但扶正介入的时机何时为好尚无规律。
解决方案:根据中医邪正相争的发病学说与小儿肺脾不足的特点(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探索早期外治敷脐护脾健胃,益气扶正,内治清热化痰祛邪并施的疗效。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1.实施小儿肺炎中医临床路径,以规范中医的诊疗行为。
2.外治法根据中医经脉穴位的理论,所用药物既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又不经肝脏解毒而产生毒副反应,虽用药量少,却可显著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及啰音的消失,积极缩短病程,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避免其致体内菌群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
此方法简便、经济、有效、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因而应进一步在药物、穴位的选择等方面改进以上所列外治法,并深入研究其他传统外治方法,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优势。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中医病名:小儿泄泻病(TCD编码:BEZ120)西医病名:腹泻(ICD-10编码:k52.904)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
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
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 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咼)。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二、治疗方案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寒泄泻证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2)湿热泄泻证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枫蓼肠胃康合剂等。
(3)伤食泄泻证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小儿化积口服液等。
(4)脾虚泄泻证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等。
2.推拿治疗(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
(2)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4)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七节骨等,每日1次。
3.外治法(1) 敷贴疗法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三楂、焦神曲、鸡内金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脚贴固定,每次帖敷6~ 8小时,每日1次。
(2)针灸疗法①针法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