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的奉献精神

合集下载

乡村教师职业信念的理解

乡村教师职业信念的理解

乡村教师职业信念的理解
乡村教师是指在农村基层乡村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其职业信念可以理解为其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对工作的态度。

乡村教师的职业信念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业精神:乡村教师需要具备敬业精神,即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 奉献精神:乡村教师需要具有奉献精神,即愿意为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畏艰辛,不怕困难。

3. 育人信念:乡村教师需要具备育人信念,即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教育教学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4. 专业信念:乡村教师需要具有专业信念,即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门专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5. 热爱乡村教育信念:乡村教师需要热爱乡村教育事业,即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了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愿意为乡村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一切。

乡村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对其教育事业的一种信仰和追求,是在工作中所秉持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工作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教师工作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教师工作的坚持与奉献精神教师工作是一个艰苦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职业,要求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努力、付出,并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教师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奉献了大量的心血。

教师工作的坚持是指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和使命的坚守,他们始终如一地为学生传播知识、引领思想。

首先,教师在教学上坚守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教师始终坚持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坚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引领者。

他们坚持教育的全面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最后,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坚持源于他们对学生的热爱与关怀。

教师们为每个学生呵护着一颗童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快乐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师工作的奉献精神是指教师对于工作的无私付出和对学生的关爱。

首先,教师们在繁重的工作中努力付出,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常常加班加点,备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其次,教师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付出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他们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教师们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无论是开设课外辅导班还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们都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尽一份力。

教师工作的坚持与奉献精神,凝聚着教育事业的力量和希望。

教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他们的坚持和奉献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同时,教师们的坚持和奉献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在教师工作面对诸多挑战的同时,我们应当给予教师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培训机会,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感恩奉献教师师德的精神品质

感恩奉献教师师德的精神品质

感恩奉献教师师德的精神品质教师,是社会中一群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培养和照顾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师德品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一、无私奉献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

他们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学生,无私奉献。

在辅导学生学习、解答疑惑的时候,教师毫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每个学生。

他们甚至常常加班、加点,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指导。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教师师德的核心。

二、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榜样。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塑造学生。

教师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时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示范引导学生。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努力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受益终生,也起到了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关爱与照顾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他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

除了教学上,教师还会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他们像大家长一样关爱着学生,照顾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追求专业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习的引领者,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他们积极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同时,教师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

这种追求专业成长的精神,为教师提供了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总之,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师德品质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的无私奉献、言传身教、关爱与照顾以及专业成长,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我们铭记教师的伟大贡献,感恩他们的奉献,珍视他们的精神品质,为教育事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奉献精神 (4)

教师奉献精神 (4)

教师奉献精神1. 引言教师奉献精神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一种品质,它是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

教师奉献精神是教师群体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核心素质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师奉献精神的内涵、意义和培育方法。

2. 教师奉献精神的内涵教师奉献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无私奉献教师奉献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把自己的付出看作是对学生未来的投资,而非简单的工作职责。

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爱心投入到教学中,尽全力帮助学生成长,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化。

2.2 志愿奉献教师奉献精神还体现在志愿服务中。

许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区活动、义工活动等,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和责任感。

2.3 专业奉献教师奉献精神还体现在专业领域中。

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更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教师,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贡献。

他们愿意担任教研组长、教研骨干等职务,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3. 教师奉献精神的意义教师奉献精神对于教师个人、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3.1 对于教师个人的意义教师奉献精神能够激发教师内在的动力和热情,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充实和满足。

教师通过奉献精神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3.2 对于学生的意义教师奉献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关心爱护会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3.3 对于社会的意义教师奉献精神的传播和实践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优秀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奉献精神的传承也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和道德观念,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谐、进步的方向发展。

4. 培育教师奉献精神的方法4.1 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学校和教育机构应重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与奉献精神

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与奉献精神

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与奉献精神教师是社会的榜样和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支持者。

优秀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工作中展现出的辛勤付出与奉献精神。

本文将就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与奉献精神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教师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一、教师辛勤付出之教学工作优秀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他们追求卓越,尽心尽力地为学生传授知识。

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教案、备课,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课堂上,他们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秀教师还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他们个别指导和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潜能。

二、教师辛勤付出之学科研究优秀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们不仅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还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和创新。

他们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与同行交流思想和经验。

通过学科研究,优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能够将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教师辛勤付出之学生关心优秀教师始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他们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和烦恼,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激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优秀教师还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帮助解决家庭问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引路人。

四、教师辛勤付出之校园管理优秀教师不仅在教学中尽心尽力,还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他们关注学校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活动。

他们担任各类学校职务,组织参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和课外辅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优秀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他们是学校管理中的中坚力量。

五、教师辛勤付出之自我提升优秀教师通过不断自我提升,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活力。

他们参加各类培训和研修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

谈谈教师的奉献精神

谈谈教师的奉献精神

谈谈教师的奉献精神榆次第一职业中专学校魏长文古往今来,许多在远见卓识,有抱负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都是重视教育的尊敬教师的。

历史上不少伟大的人物都认识到教师的贡献,有的还亲自从事过教师的工作,给教师的职业以很高的评价。

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含义,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手握多金钥匙的人们”等最美好的称号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

这说明教师对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

因而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毫无保留地会出,才能体现出教师在社会中的真正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热爱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党和人民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也是人民教师最崇高的美德。

教师工作的动力,来源于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的追求,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表现出对事业的忠诚,而且可以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工作的高潮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教师如果对自己的事业不热爱,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他的教育才能就难以发挥,这就必然响教育教学的质量,甚至误人子弟,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损害人民教师的声誉,在社会舆论看来,这就是缺乏师德的表现。

二. 要脚踏实地的做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从十八岁开始,在乡村教蒙馆,以后又教小学,中学和师范,一直教了几十年,他在长沙女子师范教书时,曾经一身兼任校长,教员和校工等委之职。

他说:“我为热爱自己的教书职业,把自己的收入也拿来办学,没钱时,我就出力。

“几十年中,徐特立同志为我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祝贺徐特立同志六十寿成的信里说:“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就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这正是道出了学生对教师永远敬爱的心声,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陶先生是一位炽灼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理想是要改造中国的教育,要创办一百万的乡村学校来改造一百万个乡村,达到改造中国,使中国富强的目的,尽管他的设想带有浓厚的教育救国的幻想,但他的具体办法却是脚踏实地的,他不但说,而且动手干。

乡村教师的奋斗事迹八篇

乡村教师的奋斗事迹八篇

乡村教师的奋斗事迹八篇前言在我国农村地区,广大乡村教师辛勤耕耘,为孩子们的成长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点燃乡村孩子的希望之火。

本篇文档将为大家讲述八位乡村教师的奋斗事迹,展现他们为人师表的崇高精神风貌。

一、张老师:爱心筑就乡村教育梦想张老师是一位在乡村学校任教多年的教师。

她关爱学生,辛勤付出,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学生生活的重任。

在她的努力下,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

二、李老师:执着追求教育公平李老师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他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努力为乡村孩子争取更多资源。

在他的努力下,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王老师:用科技助力乡村教育王老师热衷于探索科技教育,他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为乡村孩子带来丰富的课堂体验。

他坚信,科技教育能够让乡村孩子拓宽视野,激发创新精神。

四、赵老师: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赵老师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她在课堂上穿插讲解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引导乡村孩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自信。

五、孙老师:关注留守儿童,传递温暖孙老师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她的关爱下,乡村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六、周老师: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周老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他的影响下,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七、吴老师:挖掘学生潜能,助力成长吴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在她的指导下,乡村孩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优异成绩。

八、郑老师: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郑老师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她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她的努力为乡村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结乡村教师的奋斗事迹充分展示了他们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乐于奉献优秀教师的无私精神

乐于奉献优秀教师的无私精神

乐于奉献优秀教师的无私精神教师是社会的引导者,他们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在教育事业中,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展现出无私的精神,为学生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探讨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无私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于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首先,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

他们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

他们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倾诉对象。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优秀教师都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和烦恼,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

这种关爱之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展现出超常的工作精神和责任心。

他们以身作则,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并全力以赴地完成教学任务。

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优秀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注重教学质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优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有高要求,会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此外,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具备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他们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注重平等和理解。

优秀教师通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满足感。

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的无私精神对学生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在得到优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下,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培养了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

他们学会了关心他人,并将这种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人。

其次,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榜样力量影响着更多的人。

他们的无私精神引领着整个教育界,激发了更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并付出更多。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教师的奉献精神的现状研究
农村小学不仅承担着普通教育任务,而且承担着农村教育的任务。

农村小学应当成为农村社区文化教育、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结合部和农科教结合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村社区教育、文化、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就要求农村小学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外,还要树立热爱农村、农业、农民的思想感情,具有为农村教育奋斗终身的坚强信念,这样的教师才能适应未来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奉献精神: 能普照大地万物的是阳光,教师从事的正是播撒阳光的事业。

要有奉献精神。

1、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教师应该不愧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样诗句的赞颂。

教师的奉献精神应该表现在:为了教育事业,不惜一切,不顾一切;不求索取,只求进取;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切为了学生,也为了学生的一切;忠诚于教育事业,真诚的做到“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前两年我在电视里看到了这样一个片段:一个久居城市的大学生,自愿放弃高官厚禄和城市的优越环境,跑到了一个边远的小山村去做教师,他的好多亲朋好友都不理解他,认为他犯傻了,可他自己却很清醒的认识到他所作所为的价值。

他知道,那里的教育事业,那里的孩子们比城市更需要他的知识和才能。

他还动员他的亲朋好友也去做老师,去拯救山村的教育事业,从而去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稍有良知的人看了这片段,无不被他的所作所为感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搞好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贫穷落后的面貌才会最终得到改变,我们新时代的教师要的就是那种有知识、有才华、忠诚于教育事业,又能放开钱和权,真诚去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所有坚守在普通乡村学校的教师,他们看似平凡的工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应该从心底尊敬他们,并为他们生活与工作境遇的改善鼓与呼。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盐城市一位农村小学女教师,日前生病后因为怕耽误学生学习,在教室里挂着吊瓶坚持给学生上课。

此事引发媒体热议,不少人表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美的。


中国的教师,特别是在乡村、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在我国的教师政策还不能充分体现贡献与收入合理对应之时,他们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有一种类似于传教士、苦行僧似的奉献精神的支撑。

这一点,百姓们能深切感知与体会到。

与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教师的条件优越、收入可观不同,普通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可谓艰苦、清贫,有许多困惑和无奈,甚至还很难得到社会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就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等人根据调查提出,仅北京地区的乡村中小学,就因为条件艰苦、收入不高,派驻的教师很难长期坚守,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不齐、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均衡发展。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特别感谢那些能在农村学校长期坚守的教师们。

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默默无闻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无意于自我宣传和炒作,也不会语出惊人,但在
当今的中国社会,他们无疑是最值得尊重的群体之一。

我们大可不必动不动就给他们之中的某个人冠以“最美教师”的名头,以为搞个颁奖活动就对得起这些教师的巨大付出;我们也不用动不动就说他们“无私奉献”,而让他们像其他行业普通从业者一样生活的愿望与追求遭遇现实的窘迫。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媒体和普通民众,最应该做的就是用真诚的理解、支持去回应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如能设身处地替中国的教育事业想一下,替中国乡村的发展想一下,替当地教师的清贫生活想一下,替渴望读书的乡村孩子想一下,所有坚守在普通乡村学校的教师,他们看似平凡的工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应该从心底尊敬和感激他们,并为他们生活与工作境遇的改善鼓与呼。

根据笔者长期的调研和走访,正像有些媒体反映的那样,在乡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生活状况(包括住房条件、生活环境等)、医疗条件、子女学习、自身发展等,都与城市学校教师相差较远,与重点学校更是有天壤之别。

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能够安于职守、尽职尽责、抗拒诱惑,我们不能不为这一群体的担当精神而深深感动,而为那些动不动就评头论足、自以为是、乱发议论的人感到羞愧。

中国的社会与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成就足以让全世界瞩目,但任何艰难的推进都需要有人去做扎扎实实的努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随着我们对片面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反思,政府与社会已经意识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在其中起重要和深层作用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却发展得一直不尽如人意,不少制约其正常发展的问题也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因教师配备不齐,有近一半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设,致使坚守在学校的教师负担沉重。

比如,在城市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每班一周通常是5节,而在农村中小学有的竟然达到16节;而社会、自然、外语、计算机、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则经常开不齐甚至开不出来。

除了疲于奔命地工作,农村教师普遍得不到发展机会与人文关怀。

久而久之,不仅教师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教育质量难有实质性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也普遍下滑,带病坚持上课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这无疑需要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媒体与全社会,关注这些真真切切的困难和问题。

在义务教育的质量需要提高、均衡发展需要努力实现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及其教师的发展问题可谓至关重要,相关的法律与制度也需要配套和完善。

除了经费、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需要到位、达标之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机制、激励机制、保护机制等也应具有一定的倾斜,不要使在困难条件下坚守、奉献的人们感到失望,要通过良性的法律与政策导向,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感受到政府与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期待城乡差别的缩小没有普遍实现,带来的后果反而是乡村的凋敝影响了城市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此,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在着力进行调整,并制定了统筹协调的各种探索措施。

仅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看,现有的法律、政策、制度、机制等,还不足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派遣、充实、稳定、提高、改善等问题落实到位。

在现实中仅靠觉悟、奉献与无奈来维持的乡村教育局面若不打破、不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提高质量的目标便难以实现。

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及教师的问题展开具体、务实和深入的调查与实验,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切实、充分的支持与保障。

少发议论、少说空话,多在解决问题、解放思想、优化机制、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功夫,将我们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敬重与感激,转化为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探索和努力实践。

乡村教师幸福在哪里
2011年09月12日10:55:46 来源:人民日报
新学年伊始,教育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开学第一课》以“幸福在哪里”为主题,聚焦中国孩子的“幸福”,并面向全社会开展征集《儿童幸福成长宣言》活动,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

如今,幸福已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相通、心灵的互动。

老师的生活体验、人生态度、心灵感悟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

因此,教育者应当是快乐的、幸福的,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朗的处世性格和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影响、引导受教育者,才能使教育成为一种传递快乐与幸福的事业。

教师的幸福来自对职业的挚爱。

特别是乡村教师,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有的扎根在边远山区,有的坚守在大漠之上,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们不在乎优越的待遇,不羡慕都市的繁华,甘愿把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献给三尺讲台。

就像电影《凤凰琴》里的那几位教师,他们并不完美,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他们把自己内心的“小我”压到最小,把学校这个“大家”看得很重,他们的形象并不高大,但他们的精神和境界却令人敬仰。

这就是老师这个称号的可爱之处;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乡村教师的幸福来自爱与被爱。

学校有责任、有义务让教师们工作得舒心,生活得开心,不仅从事业、工作和生活上关爱教师,还应当切实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创造环境和条件,使教师以一种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家长对教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是乡村教师幸福的源泉。

家长和老师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

家长尊重老师,学生才会从内心尊重老师。

没有家长的理解与尊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就不可能真正形成。

在当今时代,乡村教师的幸福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

正如一位教育部官员所说:“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的确比较突出。

不少地方老师没有住房公积金,在农村没有宅基地,许多学校又没有教师宿舍和教师周转房。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广西百色调查时发现,乡村教师住房十分简陋,教师住的周转房基本都是危房,而且总量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将教室隔开与学生同住,有的则常年“走教”,严重影响教师生活和教学质量,教师们难以安心教学。

与其他教师相比,乡村教师更需要政府呵护和关爱。

政府部门只有积极作为,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解决教师住房等现实问题,切实改善教师的待遇和生活,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教师的幸福指数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为乡村教师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才能用爱去点燃爱,用爱去激发爱,用爱去培育爱,才能把快乐和幸福传递给学生。

(袁新文)
为教师减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