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48张优秀)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
列宁装 布拉吉 绿军装
改革开放后至今
款式新颖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中西结合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朴素、简单 色彩单调 时代特色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饮食组主题:
异 味 相 争
并 行 于 世 的
——

西


饮食组:异味相争——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上海第一家西餐厅
展 品 二
清代官服标识(补服) 封建专制制度下——等级森严
国门洞开,西服东渐











梁 启


我们的创新——中山装
(中西合璧)
中山装的内涵:和平统一
二大理念:严谨治国 以文治国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四维:礼、义、廉、耻
五权:立法、行政、司法 考试、监察
等级森严
民主平等
服饰组: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风俗组主题:
移社
风 易 俗
会 风 尚 的
——

变 革

风俗组: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展 品 一
辛亥革命后政府下令剪辫放足、改变礼节
见证浪漫时刻:
展 品 二
50年代结婚照
60年代结婚照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70年代结婚照
见证浪漫时刻:
展 品 三
80年代结婚照
90年代结婚照
见证浪漫时刻:
服饰组: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展 品 四
列宁装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人教版必修二)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人教版必修二)

展厅三 (居住) 展厅二 (饮食)
展厅四 (风俗 习惯) 展厅五 (回顾)
留言厅
展厅一 (服饰)
门厅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展厅
导 言
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 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 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 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 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 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 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 来参观一下吧!
展厅三 居住 猜一猜?这是我国哪里的民居?
山 东
广 西
北 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福建、赣西、安徽
花园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西餐;面包、咖啡等 解决温饱;注重吃 好 西式洋楼 自来水、电灯 不满足宽敞 还追求舒适
断发放足、改变婚 革除陋习、《婚 俗、社交礼仪平等、 姻法》、树立新 风尚、休闲方式 新节日 多样化
留言厅
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当今社会还 有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你 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如:封建迷信、破坏环境、不讲究 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等等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 的婚礼.
断发
放足
革除陋习、《婚姻法》、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 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 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 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之从近现代服饰变迁看中国社会变迁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之从近现代服饰变迁看中国社会变迁
以文治国


一、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1、表现: (1)女子: 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宽松肥大到称
身适体、短袍窄袖)
(2)男子: 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2、服饰特征:中西结合、新旧并存。 3、变化原因:
导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服饰发生改变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2)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推动生活方式的近 代化; (4)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
图为穿旗袍的北平女学生
图为民国时,在郊外合影的两个短发、旗袍女孩。
由保守走向开放,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平民化。
图为1930年代烫发、穿精致旗袍的女学生。
时代缩影:从孙中山服装看男装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 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 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 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 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 生活放在第一位。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9、你的爸爸若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50年代,你觉得他表述的政府 实行的新生活措施内容,下列哪一 项不应该有(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A.
答案:D
B.
C.
D.
6.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 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 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 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于封闭状态 )
答案:D
)
12.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 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
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 年前提高了16.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剧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原 作业 因。 目标 2.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 具体史实。 作业 设计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Ⅰ)基础自测——第一时间反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反馈点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请你推测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老百姓服饰的材料主要是 ( ) A.丝织品 C.棉织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账本记载内容的变化体现 了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市民收入有了巨大增长,选 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 共52分) 反馈点3 拓展与综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阐述该服装(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住”
传统 民居
欧式
洋房
江南民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上海弄堂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现代居室
正常足与缠足比较
放足
正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 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 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 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2、改革开放后 衣: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穿暖到穿好) 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倡导“菜篮子工程” 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吃饱到吃好) 住: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住房宽敞舒适 社会风俗: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成为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形成了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衣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为各地自产之物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渗透洋布,洋装,西餐,洋房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 农村依然落后封闭,传统习俗依然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到多样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倡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前言: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前面。

总结: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变化表现:1.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的思想意识有那些新动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变现: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主张男女平等,独立自救,积极投身革命浪潮,这种合群或妇女联合,积极准备参政。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当代信息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互联网普及,信息爆炸, 生活方式更加便捷,注重创新
和个性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个人和社
会的影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价值观、生 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策略与 建议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历史研究的 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案例分析
古代农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尊老爱幼,重视家
族传承。
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 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化,
习俗变迁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习俗变迁 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如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
文化传承:习俗变迁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 如节日习俗、传统技艺等。
社会心理:习俗变迁影响 人们的社会心理,如价值
观、道德观等。
经济发展:习俗变迁对经 济发展产生影响,如消费
习惯、产业结构等。
04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 生活与习俗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内容解析
01
物质生活变迁概述
物质生活变迁的定义
物质生活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 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物质生活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变化,如服装、饮食、 住房、交通等。
物质生活变迁受到社会、经济、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物质生活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
科技进步:新技术、新产品的 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 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 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 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 活放在第一位。
西式餐馆
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
粮票、布票和油票
改革开放后的饮食结构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教材P66学思之窗:
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 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 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 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 对粮食、食用油、棉花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 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 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 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 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 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 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中山装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 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现代服装
展厅一:
服饰方面
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1、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2、女装: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1978年) 3、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 款 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 走向“开放”。(个性化)
请分别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变化?
(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 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展厅二
饮食方面
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 别?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1、中餐:四大菜系
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四大菜系 口味特点 清香、鲜嫩、味纯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清香、鲜嫩、味纯 清香、鲜嫩、味纯 清淡、味甜 特色招牌菜 三蛇龙虎会、龙虎凤 蛇羹 葱烧海参、烩乌鱼蛋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 叫花子鸡、糖醋鳜鱼
问题情景 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
国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
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居室建筑
饮食方面
习俗风尚
讨论厅:
服饰方面 交通通讯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展览馆示意图
展厅一
服饰方面
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 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清代男女服饰
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
旗袍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 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 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 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 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 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 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 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