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考点整理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必修三)

时间内容酝酿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人民日报》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产生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展82年党的十二大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92年92年党的十四大97年党的十五大“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C、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E、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F、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G、建设战略步骤: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H、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I、经济理论:提出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精髓及指导意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3、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22年历史人教版高三 第6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重点讲解】理论的形成条件、根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和平与开展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新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兴起。
〔2〕理论根底:马列主义、思想。
〔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开展的正反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
〔4〕现实土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理论的根本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的开展道路。
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开展阶段。
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4〕关于社会主义的开展动力。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指出和平与开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强调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战略。
提出了分“三步走〞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
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设想。
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开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根底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开展家谋求开展的得失,兴旺国家开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成熟 (1)发表南方谈话: ①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 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成为指导思想: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 党,明确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 章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 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旗帜。
自主思考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 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14-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345
3.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明确了 方向。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进一步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B.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C.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国有企业实行简政放权 解析: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重大理论问题。 此后,我国开始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迈进。 答案:C
-15-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345
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 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解析: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他三项都属于 其组成部分。 答案:B
原创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理论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
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
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时间
人数
1977. 8(十一大)
3500万人
1987.10(十三大)
4600万人
1995年5月 2000年底 2002年底
5700万人 6451万人 6694万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信息管理中心
2.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质: 执政为民
D
D.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结晶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追忆邓小平】
1920
1973年复 出
年
旅
邓小平8次法登上美国《(时与代刘伯周承刊共》事
杂志封面 勤
13年)
工
俭
学
◆邓小平(1904--1997)的“三落三起”
1933年,由于毛泽东受排挤而被解除党内职务。后被 王稼祥任命为政治局秘书,是为一落一起。
文革爆发后被打倒。1973年,周恩来推荐下复出,是为 二落二起。
④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⑦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本节重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节难点:中共理论的创新原因课时一1、邓小平理论①背景:经济基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政治基础:中共的正确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时间、标志、影响—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促进思想解放,为会议和改革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现实需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②过程:1978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邓小平的讲话【内容、意义】1978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意义】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意义】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意义—促进思想解放,为十四大的召开奠定基础,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1992年十四大【内容—中特理论和改革目标;】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写入党章】③内容:发展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政治保证【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十八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
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要讲话: 1978年12月13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 (新时期新道路宣言书)
1989年,江泽民成为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 心
问题四:
三个代表思想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它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何时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时代 背景
国际国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内涵 创造性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 主要 内容 核心 历史 意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 是21世纪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政治保证
依靠力量 领导力量
战略步骤
问题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
“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 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 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 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 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中共‚十三大‛主要内容 是什么?有何影响?
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知识点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邓论和三个代表思想诞生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1978、12 北京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过程主要理论首次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创立的条件:(了解)(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尤其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必修)

课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班级姓名编码
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双基过关】
知识点一:邓小平理论
知识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结构】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萌芽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
4、南方谈话——成熟(形成完整的体系)
5、十四大——完善——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十五大——定名、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新时期理论探索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背景:(1)“两个凡是”与“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徘徊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1978年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2、形成过程:
(1)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改革开放。
③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后,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2)发展:
①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A.时间:1982年
B.内容: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A.时间:1987年
B.主要内容: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路线;
(3)成熟:南方谈话
A.“南方谈话”内容:
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本质:社会主义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意义: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为十四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完善: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A.时间:1992年
B.内容:明确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确立:中共十五大
A.时间:1997年
B.内容: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1)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2)发展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3)成熟: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完善: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确立: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最终形成并写入党章
3、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⑦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关于祖国统一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4、历史地位:
①广泛的代表性:涵盖内容广泛(国际国内;正面反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理论地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③实践意义: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2)国内发展: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A.社会各方面: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B.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2、创立过程:
(1)1989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形成:2001年七一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确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3、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历史地位:
(1)广泛的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理论地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
(3)实践意义:“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