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宾诺莎对辛格创作的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语言文学导师介绍之五

5
(《美国文学断代史系列研究》)。曾荣获上海市第十届社科奖(著 作类)三等奖等奖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包括:
莎士比亚研究、美国诗歌研究、英汉—汉英翻译 讲授课程
1)本科生阶段:综合英语、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翻译 理论与技巧、美国诗歌选读、圣经故事、外国报刊选读等;
2)硕士生阶段:美国文学背景史、美国诗歌研究、莎士比 亚戏剧研究等;
8
3)博士生阶段:西方文论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等。 学术成果 专著:
1
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英语口语、听力与口译。
科研项目: “上海市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项目研究” 课题 主持开发“上海市外语口译(中、高级)资格证书”项目, 并任项目组组长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编著: 《托福听力基础教程》(第一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1 年出版); 《基础英语口语教程》(第一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2 年出版); 《托福词汇与阅读基础教程》(第一编者)(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三资企业实用英语》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英汉译注词典》(编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出版); 《商务英语口语教程》(主编、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1998 年出版); 《英汉对照英语会话手册》(主编、编者)(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9 年第 10 期)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以王瑶的《中国 新文学史稿》为例(《思想战线》,2009 年第 5 期) 阿多诺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学理论前沿》,2009 年第 6 卷) 韦勒克的文学史观(《上海大学学报》,2009 年第 3 期) 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现状(《当代外国文学》,2009 年第 1 期) “隐含作者”新解(《江西社会科学》,2008 年第 6 期)
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空间叙事

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空间叙事摘要:本文运用佐伦的空间叙事学理论分析《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入手考察文本的空间叙事艺术,指出辛格采用了把地志空间并置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心理和命运的发展历程,突出了作品主题。
叙事交流和叙事视角的转化使小说在人物与视角的交织中形成立体空间。
小说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及人物的塑造上都与空间叙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化特征关键词:《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艾萨克・辛格空间叙事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出生于波兰犹太拉比世家。
1978年,辛格成为继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
辛格的短篇小说数量丰富并极具特色。
正如乔国强教授评价道:“辛格的短篇小说在其创作中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的长篇小说。
许多美国读者是从其短篇小说开始认识、接受他的。
”“辛格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主要生活在两个历史空间:波兰犹太社区和现代美国社会。
辛格故事中的人物表现出对空间的强烈依赖性,甚至可以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比人物更加突出的符号,成为辛格短篇小说最为显著的标记。
”空间既是故事人物活动的必要场所,也是作家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
本文以《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为文本,探讨作品的空间叙事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也发展起来。
一些批评家的论著对叙事空间理论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如西摩・查特曼和加布里尔・佐伦。
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
他认为“文字叙事中故事空间是抽象的,需要在读者心灵中构建”且“意识中构建的图像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文字对比给予加强,或通过全知视角或人物视角等叙述者视角的选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论斯宾诺莎美学:可能性、核心范畴与当代价值

论斯宾诺莎美学:可能性、核心范畴与当代价值作者:彭柏林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1期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斯宾诺莎是唯一一個把全部哲学视为伦理学的思想家。
在这种“普遍伦理学”中,古代哲学中的神学、物理学、心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元素都被价值化地还原了。
因此,从哲学上讨论斯宾诺莎神学、美学的可能性成了当代斯宾诺莎学研究的潜在问题和基本思路。
尤其是在美学领域中,价值化的美论一方面与关系论的美学有着天然的亲近,另一方面又面临消解在伦理学中的危机,这种两难亦构成了斯宾诺莎美学的重要理论特色。
以庄子《齐物论》为代表的东方美学也遭遇过类似的合法性叩问,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理解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斯宾诺莎;美学;可能性;核心范畴;当代价值在西方思想家中,如果要找到一位与东方哲学精神最为契合、最为东西方诸多后学景仰而孜孜以求的道德和学问的楷模,那非斯宾诺莎莫属。
有据可考的人生经历表明,他曾经在官司胜出的情况下放弃遗产继承权、在遭到犹太会堂恶毒的驱逐后淡然隐居、在难以维持生计时只接受好友最低标准的接济、在国内局势动荡时因坚持思想自由权而放弃海德堡大学的教职。
他的思想表明真正的哲学就是对神、人及其幸福的理智思考,真正的宗教和信仰就是服从爱人如己的美德,真正的好的国家就是安全而自由的伦理共同体,真正的美就是个体的生命力得到增强时的愉悦和平静。
他从早年优渥的家庭条件和经商活动中悟出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都是稍纵即逝的,因此立下了追寻永恒至乐的人生目标并毕生为之践履。
黑格尔、海涅、罗素、爱因斯坦、贺麟等巨擘都曾经热情赞扬过斯宾诺莎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哲思。
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西方学界同时兴起了反对斯宾诺莎拥有美学的观点。
中西方学者一致认为斯宾诺莎从本体论的层面取消了美的存在和本质,他散见于著作中对审美经验的少许评论恰恰是反对美,美在他那里只是非理性的想象和阻碍人的生命力的消极情感。
美国作家辛格小说比喻技巧

试析美国作家辛格小说的比喻技巧摘要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巴·巴什维斯·辛格以意第绪语这种古老而风趣的语言,记录着波兰一座犹太人聚居的小镇彻尔姆城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也记录着犹太民族的宗教和经典,描摹着波兰犹太人独特的生活习俗。
辛格让犹太人的传统文化与生活场景成为其作品的灵魂,开创了十分耀眼的意第绪语写作风格,成为美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犹太作家,并以“深植于波兰犹太人文化传统的热情洋溢的叙事技巧,生动地刻画出人类的普遍境遇”的写作风格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关键词:艾萨巴·巴什维斯·辛格比喻技巧修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巴·巴什维斯·辛格,被称为“60年代第一位从‘小我’来探讨‘大我’的作家”,他虽然身在美国,却一直把写作的范围固定于波兰那一小块犹太人聚集区域彻尔姆城里,一直关注着犹太人的传统文化和犹太人的历史,并试图在他的小说里重建犹太人的传统生活。
尽管早已对英语熟练运用,但辛格仍然坚持用犹太古老的意第绪语创作,他以这种古老而风趣的语言,记录一座波兰里的犹太人聚焦的小镇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也记录着犹太民族的宗教和经典,描摹着波兰犹太人独特的生活习俗。
辛格让犹太人的传统文化与生活场景成为其作品的灵魂,开创了十分耀眼的意第绪语写作风格,成为美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犹太作家,并因为“深植于波兰犹太人文化传统的热情洋溢的叙事技巧,生动地刻画出人类的普遍境遇”的写作风格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著名的犹太学者、文学批评家欧文·豪在评价辛格的作品里指出:“(辛格)是最有才华的意第绪语作家之一,因为他能很好地掌握意第绪成语,在作品中广泛使用修辞,行文的节奏让人应接不暇,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他叙事艺术非凡。
”因为在辛格的叙事中表达出人类非凡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技巧,读者除了可以感受到他笔下别具风情的波兰犹太人的生活之外,更能抓住人心的就是辛格鲜明的语言。
徘徊在信仰与现实之间——解读艾·巴·辛格的《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 关键词】 辛格
斯宾诺莎 现 实 理性
【 中图分类号】 o I6 1
【 文献标识码】 A
给辛格 的获奖评语 :他的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 .不仅是从 是一个 老头儿 , “ 又生了一场病 , 体力不济了。他什么也没答应 。辛格在情 节之 间 留了一很大的空 白。 有意地和我们捉 波兰犹太人文 化传统 中汲取 了滋养 .而且反映 和描绘 了人类 过她 ”
的普遍处境 ” ) [ 。辛格的短 篇小说《 市场街的斯宾诺 莎》 历来 迷藏 。
界 的关 注 , 并于 17 9 8年获得了诺 贝尔文学奖 。美 国著名学者 姐 ,他要做一个无拘无束 的人 , “ 就像斯宾诺莎一样 。他果然做 詹姆逊对 辛格这样评价 .古老丰瞻的犹太历史文 化 。世界大 到了”并 因此丢 了犹太会 堂图书馆里的工作。同样清楚 的是 “ ,
战前后 犹太 民族 的舛难命运 .困扰人类心灵的各种形 而上力 多比也 没有疯 . 然在婚礼上菲谢尔森博士缩手缩脚 . 虽 说不盼 量 的抗 衡 . 这一切都 紧密地连接 于一个名 字——艾 萨克 . 巴什 望什 么像 “ 新娘 一样美 好 ” 的运气 . 这之前他肯定 答应 了多 但
【 作者简介】 韩红梅 (99 ) 山东济南人 , 17 一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 ,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20 0 9年 8月
Vo . 2, . 1 1 No 4
Au .0 9 g2 0
徘徊在信仰与现实之 问
解读艾 ・ 辛格 的《 巴・ 市场 街的斯 宾诺 莎》
The washwoman

10
After the old woman had recovered somewhat, she told us that she had been ill, very ill. In fact, she had been so sick that someone had called a doctor, and the doctor had sent for a priest. Someone had informed the son, and he had contributed money for a coffin. But God had not yet wanted to take this poor soul to Himself. She began to feel better, she became well, and as soon as she was able to stand on her feet once more, she resumed her washing. Not just ours, but the wash of several other families too.
妇女有一个富有的儿子。
他对他的母亲感到 羞愧并且未曾来看她。 亦不给她金钱。 老妇 人谈及于此,不愿诉苦。 当儿子在教堂结婚 时,儿子未邀请老母亲到他的婚礼,但是她 无论如何都要去教堂并且等着一步一步看她 的儿子领着新娘到法坛。
6
One day the washwoman, now nearly eighty years old, came to our house. A good deal of laundry had accumulated during the past weeks. Mother gave her a pot of tea to warm herself, as well as some bread. The old woman sat on a kitchen chair trembling and shaking, and warmed her hands against the teapot. Her fingernails were strangely white. These hands spoke of the stubbornness of mankind, of the will to work not only as one’s strength permits but beyond the limits of one’s power. It was sad to watch the old woman stagger out with the big bundle and disappear.
辛格笔下傻瓜形象分析

辛格笔下的傻瓜形象分析摘要作为一名坚持用古老的意第绪语写作的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傻瓜犹太人的形象,如《傻瓜的天堂》里的傻少年、傻新郎、傻姑娘和整个傻瓜城的居民,都是以憨傻笨拙的形象出现的。
这些傻瓜或是举止可笑,或是受人愚弄,或是与人群隔绝,看起来似乎是一群智力低下的人物。
辛格以这些傻瓜形象来比喻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到底想说明什么道理,在这些傻瓜人物身上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学魅力,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关键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傻瓜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在犹太人那里有不毛之地,可是在其绵薄的石层底下流淌着精神和智慧的泉水。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逝的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寞的早晨,那是对于人类灵魂永恒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
”中国学者陈冠任在他所著的《犹太人的智慧》一书中亦指出:“犹太人经常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机敏、灵活和有节制,这些素质不仅能使他们在商战中屡建奇功,而且在生存领域中,这种民族特色也赋予他们的生存智慧以独特的魅力。
”可见,犹太人的聪明和智慧是举世公认的。
犹太民族在长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不断地遭受迫害之中顽强地生存着,犹太民族的智慧成为他们生存的力量。
靠着不屈不挠的生存信念和知识的无穷力量,犹太人走过苦难,从灭绝的厄运中脱逃离,并给世界的文明殿堂里留下了从自然科学到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的点点星光,呈现出这个民族巨大的魅力。
然而,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及一直坚持用古老的意第绪语写作的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其笔下却出现了大量的傻瓜犹太人的形象,如《傻瓜的天堂》里的傻少年、傻新郎、傻姑娘和整个傻瓜城的居民,都是以憨傻笨拙的形象出现的。
这些傻瓜或是举止可笑,或是受人愚弄,或是与人群隔绝,看起来似乎是一群智力低下的人物。
试析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

试析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反复体现了他对传统犹太宗教伦理的矛盾和困惑。
《傻瓜吉姆佩尔》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体现了多元化家庭宗教环境和斯宾诺莎学说对他的影响,并揭示了辛格心中的两个迦南:精神层面上的迦南和世俗层面上的迦南。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在二战后崛起的美国作家,他和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菲利普·罗斯一起,“共同构筑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基本框架”。
1978年,他成为继贝娄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傻瓜吉姆佩尔》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并不系统,这势必留下某些空白。
两部小说都饱含着辛格深厚的宗教伦理情结。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而辛格又是美国犹太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因此,对辛格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重要的裔族文学。
《傻瓜吉姆佩尔》里的吉姆佩尔是个诚实勤劳的面包师,也是个可怜的孤儿。
然而他的悲惨身世和诚实勤劳并没有赢得弗拉姆波尔这个犹太社区里其他人的尊重,一辈子都被人欺侮。
他有七个绰号,“低能儿、愚蠢驴、亚麻头、呆子、苦人儿、笨蛋和傻瓜。
最后一个绰号就固定了”,因为他容易受骗、轻而易举地相信别人的话。
有人硬把他撮合给一个放荡成性的寡妇埃尔卡,而埃尔卡则在婚后四个月时就生下别人的孩子,还用早产说来打消吉姆佩尔(下称吉)的疑心。
他们虽是夫妻,却从未生活在一起。
她不停地和别人私通,包括吉的学徒,并生了六个私生子,让吉戴上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后来,患了癌症的埃尔卡在临死之前终于向吉坦白、忏悔,这让吉伤心、悲愤不已,一度曾有报复念头。
最终傻瓜离开家乡,到各地漫游,以此度过自己的余生。
从小说一开始,吉就“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他是被小镇上其他犹太人强行扣上了傻瓜的帽子。
作为一名虔诚的犹太人,吉一直在用行动阐释着如何去做一名犹太人,如何去遵守、实践犹太宗教伦理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月2006年 第1期外国文学Foreign L iteratureJ an.2006N o.1,2006论斯宾诺莎对辛格创作的影响乔国强 内容提要:斯宾诺莎是现代犹太思想的主要肇始者之一。
他在对传统犹太宗教重新阐释、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有理性地爱上帝、上帝的属性是能动的以及对世俗生活德性的倡导等系列思想,都对辛格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着重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辛格如何有扬弃地继承、吸收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二是辛格有意识地把斯宾诺莎的理论引进小说中,意在表达、揭示现代犹太人在传统与现代夹缝间尴尬与错位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斯宾诺莎 辛格 影响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6)0120049205一、对斯宾诺莎有选择地接受现代犹太思想的主要肇始者之一是斯宾诺莎(Benedit或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
在研究界,他的思想学说通常被视为即将到来的现代意识的前奏。
但也有不少人,其中包括《犹太人、上帝以及历史》一书的作者迪芒特则认为,这一评价没能充分地认识到斯宾诺莎的价值。
在他看来,斯宾诺莎的学说不但是现代犹太思想的肇始、萌芽,而且他是“一位具有现代思想的犹太人,人们在20世纪下半叶也未必能理解他的思想……甚至在21世纪也未必能完全理解。
”(Dimont:330)确实,斯宾诺莎思想学说中所包蕴的现代性因子即便在今天读来也是艰涩、歧义的。
在犹太历史上,他是第一个“将宗教作为想象的产品来表述”的人。
(Dimont:330)他提出要理性地爱上帝的思想,即要在了解上帝的基础上爱上帝。
而且,惟有对上帝拥有了这一认识,才能使人的精神不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斯宾诺莎的这些大胆言论无疑被视为歪理邪说,不仅成为众矢之的,而且还被革出了教门。
但历史证明,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对上帝的认识、人类对虔诚的需要以及对自由和正义的热情等观点,不但成为犹太思想现代化历程中的第一道曙光,而且还对犹太作家的创作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的创作,就明显地体现出了斯宾诺莎思想的启发与影响。
甚至有的小说标题,如“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等,就直接以斯宾诺莎命名,主人公的职业便是研究斯宾诺莎的专家。
辛格在其一些小说中留有斯宾诺莎的“印记”并不是偶然的,他在自传《在我父亲的法庭里》中,曾这样追记斯宾诺莎给他带来的陶醉与震撼:斯宾诺莎的书让我脑海翻腾。
他的一些论断,如上帝是一种带有无限属性的物质,神性本身必须遵守律法,没有自由意志,没有绝对道德和目的等,让我既着迷,又困惑。
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陶醉和启发。
似乎在我看来,我在孩童时代就开始追求的真理终于清晰了。
一切都是上帝———华沙、比尔格雷、顶楼上的蜘蛛、井里的水、天上的云彩、放在我膝盖上的书。
一切都是神的,一切都是思想及其外延。
(Dimont:305)不过,这并不表明辛格对斯宾诺莎的思想学说是全盘、无条件地接受的。
作为一名作家,无论是性格还是思想,辛格都是异常复杂和矛盾的,甚至常常会很偏执。
他喜欢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认为里面有真知灼见的东西,但也只是有选择地接受了他。
一般说来,辛格对斯宾诺莎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有关上帝、道德、情感、自由以及事物的二元性等范畴方面。
至于斯宾诺莎的其他学说,他则采用了把其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的办法,以此来证明自己所理解的犹太教、犹太人民以及犹太历史的正确性。
斯宾诺莎关于上帝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伦理学》一书中。
在该书中,他先是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阐释、论证上帝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再申明人类的“自救”来自于对上帝的理性的爱。
通常情况下,斯宾诺莎对上帝的认识是有限定的,即把上帝视为“哲学家的上帝,用作解释的一个原则,一切存在之物的第一因”。
(Curly:xxii)他在《伦理学》中写道:命题十一上帝,或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而他的每一个属性各表示其永恒无限的本质,必然存在。
证明假如否认此说,试想一下:上帝不存在是否可能。
[假如上帝不存在],则(据公则七)他的本质便不包含存在。
但(据命题七)这是说不通的。
所以上帝必然存在。
此证。
(B oyle:7—8)①在这段文字中,斯宾诺莎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论点。
首先,斯宾诺莎将上帝界定为“具有无限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恰恰又“不是具有传统品质的上帝———仁慈、全能、无所不知;上帝作为实体,总是被这样理解的……那些神圣的属性不再是超越一切的上帝的品质了,而变成用来解释、诉说或表达现实的方法了”。
(L loyd:31)在犹太教徒看来,斯宾诺莎的这些观点是一种非正统的,甚至是异教的观点。
但在辛格看来,斯宾诺莎对上帝的界说———上帝只是“哲学地”存在,“作为实体”,他的身上有着无限多的属性,但惟独没有犹太教中所宣称的仁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属性———是非常有道理的,完全可以理解、接受的。
辛格在其小说中就曾借用这一理论依据,来斥责上帝对犹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无动于衷。
他在长篇小说《奴隶》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当然,上帝是那惟一的上帝,令人敬畏、威力无限,不过,他的正义若能广施天下,才算是公平的。
他不应该做格尔雄那样的暴君,对强者奉承讨好,对弱者羞辱咒骂。
”(Singer,1973:240)辛格认为,以哲学方式存在的上帝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暴君”,他的属性更多地体现在他的非仁慈和非公正性上。
辛格通过其作品对有关上帝的这番表述,在颠覆了传统犹太教赋予上帝的那些崇高意义之同时,也把其现代犹太宗教文化观昭示了出来。
其次,从斯宾诺莎提出的上帝及其属性的“表达”(exp ression)这一概念中,我们也能了解到他对上帝的认识。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的属性是能动的;实体表达自身;属性即是其表达。
在德勒兹(Giles Deleuze)看来,斯宾诺莎所用的“表达”这个词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像镜子一样表现景象;其二是像种子一样反映大树。
因此说,斯宾诺莎提出的“表达”并不是一种被动反映,而应该是一种主动和能动的明确表达,即上帝具有主观能动性。
(L loyd:30—31)斯宾诺莎对上帝的这种界说实际上揭示了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而言之,揭示了上帝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干预作用。
因为,一方面,上帝“是由其属性———包括其外延———来表达的,依次说来,他的存在的一切形式都不能逃避表达”。
另一方面,“外延的实体本身也是上帝无限多的属性中的一部分。
肉体这种实体不能排除具有神性。
”(L loyd:39)辛格巧妙地运用斯宾诺莎对上帝的这一界说,将犹太民族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痛苦与灾难都归罪到上帝那里。
因为在他看来,确切地说是根据斯宾诺莎的理论推演的,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与上帝、上帝的属性或上帝的外延等相关。
他在小说《奴隶》中直露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山区里每天的日出都像是一个奇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帝的手就在那些燃烧的云彩之中。
上帝惩罚了他的子民,然后又藏匿起来,但是他还继续统治这个世界。
”(Singer,1973: 8)辛格后来又在小说《敌人:一个爱情的故事》中这样描写了“二战”犹太幸存者赫曼和玛莎之间的一场对话:“没关系,”赫曼说道。
“我希望我知道答案。
它可能是痛苦,是上帝的一个属性。
如果有人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那么我们也是上帝。
我打你,我的意思是上帝被打了。
”“上帝为什么打自己?......如果犹太人是上帝,纳粹也是上帝,那么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妈妈做了一个蛋糕。
我给你拿一块。
”“女儿,他应该先吃蜜饯。
”“先吃后吃有什么区别?不管先吃什么,到胃里就都掺合到一块了。
”(Singer,1972:38)把“上帝”和“痛苦”、“我们”、“纳粹”相比拟,把具有象征意义的“蛋糕”和“蜜饯”说成吃到胃里“都掺合到一块了”等,无疑是对犹太传统思想的一种辛辣的讽刺和颠覆。
在这里,辛格既运用斯宾诺莎的观点愤恨地批判上帝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上帝,甚至把上帝同纳粹相提并论,又巧妙地借用斯宾诺莎观点进行推论,认为如果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一切“都掺合到一块了”,那么,上帝也就失去了神性,降低到等同于人类。
辛格这一巧妙的转换,消解了犹2006年 外国文学 第1期①参见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0页。
本文根据《伦理学》的英文版,将贺麟的译文个别处作了改动。
如英文G od译为“上帝”更妥一些。
另,根据英文版的《伦理学》及相关论述,斯宾诺莎一直用He来指代G od,因此,在用代词指代“上帝”时,本文改用“他”。
太氏族神在传统宗教文化中应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暗示了现代社会在精神信仰上混乱芜杂的局面。
第三,斯宾诺莎关于上帝“必然存在”(necessary existence)的论述有些模棱两可,原因是,他是从一种假设而不是从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作出结论的。
吉纳维夫・劳埃德指出:“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除了宗教所有的装饰外,我们是否面对为某种传统犹太教或基督教神学,或精心制作的陈腔滥调所作的激烈辩护。
”他接着指出:“斯宾诺莎推论,要能够存在,就要有权力。
现实越是从属于事物的本质,存在就越需要权力。
因此,作为绝对无限存在的上帝就有绝对无限存在的权力。
上帝因此绝对存在。
”(L loyd:32—33)辛格并没有细究在斯宾诺莎理论里上帝是如何绝对存在的,而是把注意力投放到了上帝的权力问题上。
换言之,辛格借用斯宾诺莎的理论,谴责上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滥用权力,让大批无辜的犹太人遭受凌辱与屠杀。
辛格写道:上帝“这位威力无限的父亲高坐在第七层天上令人仰慕的王位上,被守护神、六翼天使、小天使们前拥后簇着,但却让拉比被吊死,这开始让我感到气恼。
以色列还要容忍到什么地步?我只能总结说他并不存在。
”(Singer,I n My Fat herπs Court:234)上帝滥用手中的权利,愧对于以色列人民,因而辛格愤而宣布上帝并不存在。
辛格对上帝存在的否定和对上帝仁慈的怀疑———“我信仰上帝,而且赞叹他的非凡的智慧,但我看不到,或不能颂扬他的仁慈”,(Singer, 1973:168—169)实际上也从另一方面否定了拉比犹太教关于上帝,即“那一个也就是惟一的一个上帝既正义又仁慈,既苛求又宽容,集最理想化和现实主义于一身”的概说。
(Seltzer:13)斯宾诺莎指出,“上帝用无限的理智的爱去爱他自己”,而且“实际上没有一种东西与此种爱相抵触或能取消这种爱”。
(B oyle:219—220)他还进一步指出,“就像把永恒真理视为源自上帝的本性一样,这种理智的爱源自心灵的本性。
”(B oyle:200)也就是说,斯宾诺莎认为,“理性与本能引导人类去与万物本源相结合”,因此“上帝就是一切真理”。
(Di2 mont:330—331)辛格不同意斯宾诺莎的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