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经济学与购买力平价理论

合集下载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不同国家之间汇率的形成和货币的价值变动。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应该使得两国商品在各国市场上的购买力相等,进而实现国际商品价格的平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应该是基本相同的,无论商品是在哪个国家生产的。

这是因为当汇率调整到适当水平时,消费者可以选择在一个国家购买商品然后转移到另一个国家销售,从而获利。

这种购销行为会推动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趋于平衡。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购买力平价很难完全实现。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通过相对购买力差异来测量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水平。

相对购买力差异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物价比率。

比如,在国家A,一件商品的价格为P_A,而在国家B,同一件商品的价格为P_B。

那么,两国货币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可以计算为:P_A / P_B = 货币A对于货币B的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货币政策和贸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帮助政府和央行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政府可以判断自己国家货币的实际价值,并根据市场情况对货币进行调整。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国际贸易也具有启示作用。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实际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汇率,那么该国的出口商品将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实际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汇率,那么该国的进口商品将更具竞争力,从而减少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限制。

首先,商品价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税收、关税等,这些因素使得商品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没有考虑到货币供应和需求的变动,而这些因素在实际汇率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国家之间货币汇率的形成和变化。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在国际经济学中,汇率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汇率就会调整,使得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相等。

例如,假设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5 美元= 20 元人民币,即 1 美元= 4 元人民币。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动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些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它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此外,各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其准确性。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认为,两国间的利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该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投资收益应该相等。

假设本国利率为 i,外国利率为 i,即期汇率为 S,远期汇率为 F。

如果 i > i,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本国,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外汇以规避汇率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直到(1 + i) /(1 + i) = F / S 时达到均衡。

非抛补利率平价则是投资者不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

此时,投资者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决定投资方向。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称“商品价格相等定律”,是政策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提出任何两个价格关系相同的商品间的汇率应该相等,并且应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助于确定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皮亚杰(Irving Fisher)在1911年提出的,主要提出购买力平价原理,即在任何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必须相等。

也就是说,汇率必然相等,而当汇率发生变化时,价格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货币价值与汇率密切相关,因此,当一国币值改变时,其他国家的汇率也会相应地变化,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价格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汇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指出,只有当国家的商品购买力和货币的购买力互相抵消时,汇率才能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而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汇率平衡”。

因此,当汇率发生偏差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平衡汇率。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提出,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另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有明显差异时,国际汇率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本国的出口和进口,因此政府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国际汇率的变化。

总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经济学定律,它提出汇
率应该相等,并且应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这样才能保持汇率的平衡,影响国家出口和进口,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之间的汇率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购买力平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什么?它的应用研究有哪些?本文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定义和原理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金融学和货币政策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指的是,不考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费用,物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这是因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的价格比在另一个国家的价格更便宜,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从国家A购买这种商品,然后在国家B出售,这样的话,商品的价格就会趋于平衡。

例如,如果一个汉堡在美国卖1美元,在中国卖7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应该是1美元=7元人民币。

这是因为,如果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低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中国人买美国的汉堡,这样汉堡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美国人去中国买汉堡,价格就会下降。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汉堡在两个国家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来评估汇率的公平程度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推测汇率的变化。

下面列举几个具体的应用:1. 汇率评估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间的汇率是否符合市场上的基本面。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低于其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低估了,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具价格竞争力,而且出口量会增加;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高估了,这意味着进口商品会更加便宜,但同时,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加贵,而且进口量会增加。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的公平程度和市场上的基本面,从而指导政策。

2. 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的选择。

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为何不能很好地衡量汇率

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为何不能很好地衡量汇率

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为何不能很好地衡量汇率作者:范利静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25期摘要:本文试图在对巨无霸汉堡包指数和购买力评价的前提假设的了解基础上,分析该指数衡量汇率的不足。

其中重点从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不符之处和一些影响汇率的因素分析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衡量汇率的弊端,从而得出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不能很好地衡量汇率的结论。

关键词:“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一价定律汇率弊端1.引言“巨无霸汉堡包”指数,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导,从1986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的一个衡量一国货币强弱程度的数据。

这项指数是假定同样一美元在各国购买力相同,然后调查麦当劳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出售的巨无霸汉堡价格,并与美国本土的巨无霸汉堡价格比较,得出其它国家货币是高估还是低估。

“巨无霸汉堡包”指数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种运用。

这种测量方法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该理论包含了两大前提:1、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其他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出售,按同一种货币计算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即一价定律成立;2、购买力平价适用于全部商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该理论的两大前提却有其不合理之处。

如一价定律的基础是两国之间之间在自由贸易且忽略交易成本下的商品套购,而现实中不可能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而且并非所有商品都可以参与商品套购,要区别贸易品和非贸易品。

此外,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国货币汇率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通过物价水平表现出来,所以衡量汇率时需要考虑到供求关系对物价的影响及其他影响汇率的变动因素。

本文尝试从绝对购买力理论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不符之处和影响汇率的因素两方面分析“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衡量汇率的弊端。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同一商品或服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购买价格相同,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或地区的购买价格实际上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个国家,一份汉堡的价格是5美元,而在另一个国家,同样的汉堡的价格是10美元。

如果在第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比第二个国家高,那么在第一个国家购买汉堡相对于第二个国家来说就会更加便宜。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常常用来衡量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

通过计算某一时期或地区的物价指数,我们就能够得出这个时期或地区的物价水平相对于其他时期或地区的变化情况。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概念也常常用来比较不同国家的收入水平。

通过计算不同国家的消费物价指数,我们就能够得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变化情况。

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然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它并不能考虑到货币的流通情况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因素。

因此,在使用相对购买力平价进行比较时,应当注意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没有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是两国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

这一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卡萨尔提出,后来被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了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货币汇率不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两国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决定的。

这意味着,如果两国之间的商品价格比率发生变化,那么他们之间的货币汇率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种内在联系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了解释货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工具。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

在传统的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汇率是由黄金的固定比价决定的,而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货币汇率是由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决定的。

这种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使得货币汇率更加灵活,更能够反映两国商品价格之间的实际关系。

再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可以更加科学地确定自己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同时,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好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

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指导下,各国需要更加密切地合作,以便更好地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同时,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货币汇率的确定、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指导意义,以及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提出的新要求。

购买力平价条

购买力平价条

国际比较项目(ICP)
国际比较项目(ICP)是购买力平价 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ICP的目标 是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生活成本和物价 水平,从而计算出各国货币的购买力 平价汇率。
VS
ICP通常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或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起,涉及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参与。通过ICP的数据,可 以了解各国间的生活成本差异和物价 水平,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政策制定 提供参考依据。
发展的差异和水平。
06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未来发展
完善理论框架
拓展研究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领域应进 一步拓展,包括对新兴市场、发 展中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现 象进行深入分析。
引入新经济因素
在理论框架中引入新的经济因素, 如技术进步、全球化、金融市场 等,以更全面地解释购买力平价 现象。
建立动态模型
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 的汇率应该反映其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 因此,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和实际 汇率,可以评估各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
在评估经济发展水平时,研究者通常会收集 各国物价水平、实际汇率、人均收入等数据,
并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各国的人均GDP。通 过比较各国的人均GDP,可以了解各国经济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起源
19世纪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起源于19世 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 货币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市场可能会有 所不同。
20世纪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 塞尔提出了完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
01
汇率预测
购买力平价理论被广泛用于预测汇率变动。根据该理论 ,长期汇率变动应该反映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堡经济学与购买力平价理论
什么是经济学家最喜欢的食品?非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Big Mac)莫属。

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头
脑精明的家伙认为吃汉堡能获得最高回报率,而在于这种食品的独一无二的性质:消费者可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买到它,而且成份和口味几乎不变。

经济学家根据这一特性就能预测
汇率市场的变动。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同它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外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也具有可交易的属
性,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牌价就是由当日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力量所决定的。

但是,经济学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供求分析,他们希望知道什么因素决定了汇率的经济基础和变化趋势。

为此,研究国际金融的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英文简写为PPP(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一美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买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或者说同质同量的商品在世界各地的价格应当是相等的,这就是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一价定律”。

如果一价定律成立,在中国买一件8.3元的茶杯,根据现行汇率推测,在美国就
需要花大约1美元。

如果买这个茶杯在中国要花10元钱,而在美国还是1美元,那么人民
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10: 1,即10¥/$。

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8.28¥/$,这说
明人民币被高估了约21%,存在贬值的压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者相信,汇率的长期走势应该使两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等。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上升到10¥/$,才能达到了购买力平价所要求的均衡状态。

但是,人们消费的商品成千上万,又怎么能以一只茶杯的价格来确定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汇率水平呢?为了避免单一商品的统计偏差,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使用一篮子商品的综合价格指
数,而不是某件商品具体的价格来验证购买力平价理论。

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每个国
家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都不一样,日本的桃太郎可能爱吃糯米团子,而美国的山姆大叔偏爱
三明治。

即使各国人民都消费同样的商品,他们使用的数量也可能很不一样,这样计算价格指数所需要的商品权重就会有相当的差异。

比方说刀叉的价格在中美两国相等,而且都在一个月内上升的50%。

这次涨价对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就比中国大得多,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用筷子而不是刀叉进餐。

选择代表性的商品成为实际操作中的难题。

此外,研究现实经济还要考虑到各地运费和关税的多寡,以及非贸易品(如房产、非保鲜食品等)的存在。

综合这些因素,检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学者大多得出了该学说与现实数据相差甚远的悲观结论。

然而,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理论的信心。

一价定律虽然在严格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但在今日世界,全球商品和资本越来越能够自由流动。

随着运费降低和关税减免,一价定律
很有可能趋近于世界经济的真实状况。

如果两地商品的价格不一,国际进出口商就会立即行
动从中套利,从而逐渐将价格拉平。

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关键在于找出一种合适的参照物,使得各国的价格水平都能得到合理的反映。

苦心搜索的经济学家终于找到了巨无霸汉堡,并发明了以它命名的指数。

从1986年开始,伦敦《经济学家》(Economist)杂志每年都要发布“巨无霸汉堡”货币指
数(Big Mac index)。

顾名思义,在这个指数中,该刊选取了麦当劳连锁店中的巨无霸汉堡作为购买力平价参照物,并假设它在全球所有地区的售价一样,由此来决定各国货币比价。

比如,根据2003年4月发布的指数表,在美国一个汉堡要 2.71美元,而在加拿大则要 3.2
加元,两者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为 1.18加元/美元。

而4月22日外汇市场上的真实汇价是 1.45
加元/美元,因此加元被低估了18%。

汉堡价格的调查显示,最便宜的汉堡在阿根廷,只要
78美分一个,这多半是由于该国经历了货币大幅贬值的经济危机。

最贵的汉堡在瑞士,要 3.78美元一个。

如此说来,阿根廷比索是全世界汇价最受低估的货币,而瑞士法郎则是最受
高估的。

大汉堡的国际平均价格为 2.49美元,比前些年稍微降了一点。

选用巨无霸汉堡作平价参照物有两大好处。

第一,麦当劳在全球120个国家开有分店,大汉
堡的组成原料和工序在世界各地基本没有变化,可以保证同质同量。

第二,大汉堡虽只是一
件商品,去咆含了多种原料和劳动,如面包、肉类、调料和人工制作,因此也可以把它的价格看作一种综合指数。

大汉堡指数起初只是一项测度货币是否反映了真实价值的辅助性参考指标,但今天越来越多
的经济学家根据它预测汇率市场的走向。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巨无霸在各国经过汇率换算
以后价格应该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们可以据此判断各国货币汇率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

比如90年代早期,大汉堡指数就预言包括英镑在内的几种货币相对于德国马克被高估了,一段时间过后英镑汇价果然下跌。

再如1999年,大汉堡指数表明欧元在刚刚发行之时就已
经被高估了,而当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欧元会升值。

索罗斯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曾在
欧元启用之时关注过“大汉堡指数”显示的欧元卖出信号,后来却决定忽略这项信息。

不久人们就发现大汉堡指数押对了宝。

2002年4月,大汉堡指数发出了卖出美元的强烈信号,
因为它被已经被严重高估了。

此后美元上下跳动,最后以跌幅12%收场。

大汉堡正在成为一道经济学家必点的快餐,近年来已经有十多项关于汉堡指数的国际金融研
究。

一些学者们认为,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包括大汉堡指数,的确是汇率变动的良好指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李莲盎(音译LI Lian Ong)最近推出了这一领域的专著一—《大汉堡指数:购买力平价的应用》(The Big Mac In dex: Applicatio ns of Purchasi ng Power Parity”)。

她认为大汉堡指数在跟踪汇率长期趋势方面有着惊人的准确性。

而在短期,币值可能仍然会在一定时间里偏离购买力平价。

90年代早期大汉堡指数多次显示美元被低估了,
然而美元在之后几年仍持续下滑。

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并不觉得巨无霸是一道美餐,每次《经济学人》更新大汉堡指数时,总有
人抱怨汉堡经济学没有去掉芥菜味。

在他们看来,大汉堡指标其实非常片面,因为汉堡只是
快餐中的一种食品,而快餐只是国民食物支出中的一小部分,而食物支出在发达国家仅占较
少比重。

小小汉堡并不能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

但如果某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差别不太,大汉堡指数还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汇率的变动趋势的。

最近几年的《经济学人》“汉堡经济学报告”指出,巨无霸汉堡售价最便宜的国家为中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在这些国家汉堡标价一般低于 1.35美元,表明这些国家的币值被严重
低估50%以上。

售价最高的国家包括丹麦、瑞士和瑞典,这些国家的币值被高估了30%到70%。

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被低估了30%-50%。

这意味着,那些汇率与
汉堡汇率近似的货币(如韩元)相对于其他新生经济的货币就被高估了。

由此似乎也不难理
解为何人民币近期面临着强大的升值压力。

但另一方面,这种汇率差异不见得完全是汇率政
策的产物,而是源于各国不同的生产力水平。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更高,但它们的优势在非贸易商品和服务方面
相对于可贸易商品就小多了。

如美国制造芯片的生产率比中国高很多,但美国理发师的水平
可能还不如中国的剃头匠。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自主调节,工资水平在一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
部门大抵是相同的,并没有反映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差异。

这样穷国的非贸易商品相对来说就
比较便宜,富国就比较贵了。

外汇市场上的币值主要是由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的;而购买力平价汇率是由一揽子商品和服务计算的,包括大汉堡这样的不可贸易商品。

因此穷国的货币看似总是被低估的。

李莲盎发现汇价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幅度总是与一国与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差异有关。

调整了这项因素之后,大汉堡指数能够更好地跟踪汇率水平。

大汉堡指数并非精确完美的经济指标。

这不仅仅是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时滞效应,大汉堡的地方价格还会受贸易壁垒、消费税和消费偏好的作用而发生扭曲。

不过,它的确使购买力平价理论获得了更为广泛和便捷的应用,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的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时甚至十分灵验。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ce /dispbbs.asp?boardid=3 0&id=839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