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论文模板
创新思维方法课程论文【精选】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课程论文自评成绩:手机:Email: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备注年月TRIZ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摘要:创新性思维是人们从事创新时头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思维定势往往成为创新思维的严重阻碍。
TRIZ理论提供了更多独到的克服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方法。
作为一种创新工具,TRIZ理论对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TRIZ;花生去壳;毕业课题设计引言: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缩略词的英译,它的出现,给创新这一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元素带来了革命。
TRIZ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创新理论,还是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种系统的、流程化的创新设计思考模式,有助于人们在几乎所有事情中找到创新的方法。
其规律性发现可以给人们的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创新活动中方向明确,方法正确,从而提高创新的预见能力和工作效率。
1.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分为:冲突解决理论;物-场模型分析方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应用TRIZ理论的一般过程四个部分。
1.1冲突解决理论冲突解决原理可以详细分为技术冲突解决原理以及物理冲突解决原理两个部分。
1.1.1技术冲突解决原理技术冲突是指一个作用同时导致有用及有害两种结果,TRIZ提出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1]。
为了解决技术冲突,TRIZ理论提出了40项发明原理,如分割、分离、局部质量、不对称等。
通过研究,Altshuller提出了冲突矩阵[2],该矩阵将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工程参数与40条发明原理建立了对应关系,解决了设计过程中选择发明原理的难题[3]。
例如在汽车造型设计中,TRIZ理论技术冲突解决原理就有重要应用,通过创新设计解决了困扰汽车的动力性与舒适性以及动力性与安全性两对矛盾等汽车造型问题。
1.1.2 物理冲突解决原理TRIZ提出采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冲突的方法,包括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基于条件的分离、整体与部分的分离。
用TRIZ理论解决汽车燃油利用率问题论文原稿

TRIZ理论解决汽车燃油利用率问题摘要: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是指以最小的燃油消耗量完成单位运输工作量的能力。
燃油消耗已占运输成本的40%左右,所以节约用油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又以下三种。
1、单位行驶里程的燃油消耗量2、单位运输工作量的燃油消耗量3、消耗单位燃油所行驶的里程而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汽车燃油的利用率问题,而TRIZ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汽车油耗利用率经济正文:一、问题描述:1.汽车燃油利用率是指在保证汽车动力性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燃油所产生的功率。
2.从热力学角度来看,卡若循环是热机效率最高的理想状态,任何热机实际循环效率将低于卡若循环的热机,热机可以认为是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做功的机械。
一个热源,一个冷源,如汽油机,是靠汽油燃烧后造成的热源和大气这个冷源来工作的。
卡若循环的效率和热源温度和冷源温度大小有关,因为不可能无限提高热源温度和无限降低冷源温度,因为有大气这个环境温度是不能被改变和材料的性能限制,所以卡若循环的效率将很难超过60%,而任何热机实际效率都小于卡若循环,且考虑其他摩擦等因素,实际热机约为40%。
3.据调差统计,在中国,平均每5户人家就有一户拥有私家车,而由于燃油不充分而造成了更大程度的大气污染,截止到2012年,大气污染重尾气污染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0%。
4.燃油添加剂,是为了弥补燃油在某些性质上的缺陷并赋予燃油一些新的优良特性,在燃油中要加入的功能性物质。
其添加量以微量为特征,从百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
然而大部分市民表示燃油添加剂并不省油。
5.轮胎作为汽车的关键承载部件之一,承受车辆负荷、向路面传递驱动力和制动力等作用。
因此,轮胎也能影响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操纵性和安全性。
胎面上的花纹是轮胎与路面直接接触的唯一部位,从表面上看起来,它的形状、排布不过是简单的直线与弧线的组合,事实上这里边蕴藏着轮胎科技的精华,直接影响着轮胎的抓地力和胎噪、滚动阻力等性能。
贵州师范大学-TRIZ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机电学院姓名:陈云班级:机械(1)班学号:1114040200102014年12月5日基于TRIZ的机械产品创新陈云111404020010摘要:产品是企业的生命,而产品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选择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是产品创新成功的关键。
本文通过机械创新问题进行分析,讲述了TRIZ对创新产品的作用,归纳了TRIZ 的基本内容及介绍了TRIZ得创新设计过程模型,并应用两个实例来介绍了冲突解决原理和物-场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字:产品创新,物场分析法,机械产品,产品设计中图分类号: TH137 文献标识码: AMechanical product innovation based on TRIZChenyun111404020010Abstract Product is the life of the enterprise, while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inner motive power to promote the d 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hoose effective innovation method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Problem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 e, through mechanical innovation, tells the story of TRIZ in innovation,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RIZ and introduces TRIZ 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 model, and applied to two examples t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fiel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Keywords:Product innovation, content analysis, mechanical products, product design1.引言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综合产出,企业的各种目标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等等都依附于产品之上[1]。
triz申报书优秀模板

triz申报书优秀模板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谨向贵委员会递交本次TRIZ申报书,希望能获得您的审阅和青睐。
一、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应用TRIZ创新方法,面向XXX领域XXX问题,寻找创新解决方案,提高XXX的性能和效率。
二、问题描述描述原始问题,包括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针对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TRIZ分析1. 操作性概念模型使用一种符号化表示的操作性概念模型分析问题,并识别系统矛盾、技术矛盾和物质矛盾。
2. 物质场分析通过对问题中涉及的物质场进行分析,了解物质流动过程,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方案。
3. 矛盾解法基于TRIZ的矛盾分析理论,识别和解决系统和技术矛盾,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四、创新解决方案根据TRIZ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包括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操作步骤。
五、方案优势说明提出方案的优势和益处,包括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对组织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六、实施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资源调配和风险管理等,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七、预期成果明确项目的预期成果,包括技术指标的改善、效益的提升以及市场地位的巩固等。
八、预算编制项目的预算,包括各项费用和投入的详细计划,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运用。
九、团队介绍介绍项目团队的组成和成员的经验和背景,以及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分工,表明团队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十、评估指标确定项目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以衡量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达成情况,保证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十一、风险分析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障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感谢您的审阅和关注,我期待能与贵委员会进一步探讨本项目,为XXX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
TRIZ理论结课论文

第1章 TRIZ理论概述TRIZ是俄文теории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 задач 的英文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
1。
1 TRIZ的起源TRIZ的研究始于1946年,创始人为前苏联海军工程师、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苏联里海海军专利事务局处理专利事务的数年中,阿奇舒勒发现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发明创造的客观规律,他逐渐认识到发明的实质就是技术系统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对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上,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并将之归纳总结,形成能指导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理论方法体系。
阿奇舒勒从来自于世界各地的20多万项专利中挑选了4万份发明专利开始进行严格的分析、筛选与统计,并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原理、法则相结合.这一高难度、费时费力的艰苦工作奠定了TRIZ 的理论基础,也为日后将要开发的各种问题解决工具奠定了基础。
自此,人们有了一种世界级的创新方法学——TRIZ.TRIZ与试错法、头脑风暴法以及其它的由前两种方法演变得到的各种创新技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TRIZ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而不是逃避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理想化的最终结果,而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
TRIZ是创新方法学,有着成套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解题工具,不是一招一式的相对简单的创新技法。
创新不再仅仅依赖试错了!这是人类创新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发明创造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triz理论论文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创新思维与方法-TRIZ理论工程课题信息表课题名称:用TRIZ理论解决读书的问题姓名:吴泽东学号:101304301系部:材料工程系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班级:MJ103 填表日期:2012.05指导教师:填表说明本表填写内容分为两个阶段:选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选题阶段是指完成两期培训课程后,学员选定要解决的工程课题,并对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此阶段学员填写前三项内容,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初步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训阶段,按期解决问题并进行答辩,答辩前填写第四项内容,第五项由答辩组根据学员答辩情况,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1.摘要要求概括问题的背景、现象、产生的条件、根本原因、解决思路和拟解决的方案(答辩前将解决方案修改为最终方案)。
2.问题分析与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问题背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背景介绍,包括国内外现状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
)(2)问题描述(具体描述问题的现象、发生条件。
)(3)问题分析(应用创新方法中的分析工具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发明问题确定(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要解决的关键点,并定义为发明问题。
)注:问题分析与描述过程中要求分析透彻、图文并茂,以便清晰阐述问题。
3.拟采取的解决方案内容要求学员根据第二项内容,初步选择解决问题的工具,制定解决问题的流程,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初始方案,具体内容要求如下:(1)拟采用的创新理论要求学员根据问题,初步选择合理的问题解决工具,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解决问题,得到拟解决问题的原理解。
(2)初步解决方案要求学员根据拟解决问题的原理解,结合领域知识,确定初始的问题解决方案。
(3)指导教师意见由教师填写,对学员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判,确定选题是否符合要求,并给出具体指导意见。
4.最终问题解决方案内容要求学员应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并完成设计后,归纳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流程,详细论述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内容要求如下:(1)采用的创新理论要求学员按照解决问题过程,分步骤、详细说明如何应用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TRIZ理在质量改善论文

TRIZ理论在质量改善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产品的质量对企业成本和经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产品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方案,对影响这些方案的因素进行归类分析,运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选优,同时运用triz理论为治具的改善提出解决方向,最终使产品的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abstract: product quality plays a vital role for the enterprises both in operating and in cost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roduct quality and makes some improvements firstly. and then using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these programs. finally, we apply the theory of triz to the governance propose solutions in providing the direction so as to make the product quality greatly improved.关键词:系统工程;评价;ahp;triz;创新key words: systems engineering;evaluation;ahp;triz;innovation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21-020 案例背景z公司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大型6c产品制造商,目前生产n公司的k3智慧型掌上游戏机,月需求量达100万。
企业当前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作业员从流水在线拿取产品作业,并将产品放于皮带线传递下工站,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wip没有保护措施,这样的作业模式容易造成了诸如半成品在流水线处交叉传递,易碰伤;产品频繁拿取,不能保证轻拿轻放;部分工站在制品太多,产品严重堆积,造成外观不良另外装配mit的治具设计不合理,也易造成产品面板碰、划伤等问题,给产品的质量和公司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刻不容缓。
triz应用范例论文

triz应用范例论文《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班级: 机械 ( 1 ) 班指导教师: 苏明老师姓名: 张锦鹏学号: 111404010094日期: 2014年12月创新与发明是研究人类发明与创新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其宗旨在于通过人们对创新活动和发明与创新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发明与创新的一般规律,并用以指导、启发人们进行各种发明与创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创新”一词并没有什么确切的定义,你甚至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创造”。
虽然“创新”与“创造”从语言逻辑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上来看,其实就是“破旧创新”。
当然从专利的角度上将又分成发明创新(发明专利)、变异创新和组合创新(新型实用专利)等。
所以,在教科书上一般都会这么定义创新一词:“创新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是为了满足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破旧基础上的立新”。
从这个概念上不难看出,创新既是一种有过程的活动,又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成果。
TRIZ,又称为“萃”智。
源于冷战时期的一项在当时被称为“点金术”的理论,最后被称为TRIZ理论。
——引言个人利用TRIZ原理解决问题的案例:新型消防或应急通道建设及使用方法的构想。
一、应用原理我国近年来汽车数量暴涨,使道路使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道路建设任重道远,感觉已经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大多数一线城市的堵车问题已经不得不让人引起重视。
同时,因为堵车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增多,其中比较值得我们注意的当属紧急通道的使用问题,我们知道,道路建设设计时已经将紧急情况时遇到的大多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应急(也可称为绿色)通道是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问题描述应急通道的存在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诸如汽车修理,消防使用,警用,医用及其他特殊用途的时候,能够更好更快的应对上述情况发生时,不至于因为“突发”的堵车或其他情况存在导致影响上述情况的解决或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摘要:目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已经对自然条件和人类生存条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如,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频繁恶劣天气等。
因而,“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环境问题,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运用TRIZ理论中的“变害为利原理”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关键词:二氧化碳、变害为利、效应、回收正文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甲烷、氧化亚氮、全氟碳化物、氢氟碳化物、含氯氟烃及六氟化硫等。
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以其较长的寿命年限(50~200年)及超高的排放量,而且二氧化碳是化学惰性的,不能通过光化学或化学作用去除。
因而除水汽外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因而,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的“温室效应”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应当作为温室气体削减与控制的重点二氧化碳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绝大多数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由化石燃料所引起的。
据欧盟有关部门测算,至2010年-2015年化石燃料的份额占居能源总量的80%,化石燃料仍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所依赖的重要的能源,不可能短时间被其它能源所取而代之。
所以,从烟道气中捕集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课题。
另外,有些天然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如果利用这些天然气就必须分离出二氧化碳提高甲烷的含量。
这一方面提高了天然气的热值,另一方面减少了二氧化碳向大气中排放。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年到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
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 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
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利用此气体,将它变为有用的气体呢?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决定运用TRIZ理论中的“变害为利”原理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S. 阿仑纽斯首创地球“温室效应”概念【1】,大气中的某些成分,如二氧化碳、水等气体能透过太阳光的短波辐射,但却强烈地吸收长波辐射,因此,地表就像罩了一层玻璃的温室,使大气温度提高,所以称为“温室效应”。
当前,已知有6种气体在地球变暖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它们是甲烷、二氧化碳、氧化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烃和六氟化硫,后3种通常被总称为氟烃化合物,其中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温室气体特征及其大气中含量如表1所列【2】。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高、寿命长,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
然而,随着人类对燃料的使用量日益增加,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同时,人类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光合再生作用日趋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步升高,促使全球气候变暖。
此外,温室效应也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其它影响。
(表2)【3】,这些影响直接对全球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以及生物物种等产生危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样回收利用这有害之气呢?一、CO2 的减排及分离回收技术目前,国际上减排二氧化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虽然这是减排二氧化碳的最佳途径,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无法在近期满足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另一种是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和储存。
对于化石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最适合的。
中国要实现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中国需要在2010年到2050年间累计增加投资14.2万亿美元,每年的投资额将占到当年GDP的7%左右,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低碳技术是未来国家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因此研究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减排和回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二氧化碳减排、改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1 CO2 的减排技术措施源头治理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要从源头上减少CO2 的排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
提高化石燃料的能源利用效率就等于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比如优化燃料供给,改进燃烧装置,提高燃烧效率;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开发煤的多联产综合利用新技术。
( 2)开发新型的洁净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污染严重的电力行业,风电成本已经可以与燃煤发电相竞争,风能发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太阳能的利用,体现在光电利用和光热利用两方面。
光电利用主要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采用光电器件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例如太阳能热水器等装置,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 3)提高植被面积,消除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无论是改变能源结构,还是保护生态环境,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2 CO2 的分离回收技术2.1.1物理吸收物理吸收法是在加压下用有机溶剂对酸性气体进行吸收来分离脱除酸气成分,并不发生化学反应,溶剂的再生通过降压实现,因此所需再生能量相当少。
该法关键是确定优良的吸收剂。
所选的吸收剂必须对CO2的溶解度大、选择性好、沸点高、无腐蚀、无毒性、性能稳定[1]。
典型的物理吸收法有Shell公司的环丁砜法,Norton公司的聚乙二醇二甲醚法、Lurgi公司的甲醇法【4】,另外,还有N-甲基吡咯烷酮法、粉末溶剂法(所用溶剂为碳酸丙烯酯),三乙醇胺也可作为物理溶剂使用。
典型的物理吸收工艺流程见图1。
图1中,原料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与塔顶喷下的吸收剂逆流接触,净化气由塔顶引出。
吸收气体后的富液经闪蒸器减压释放出闪蒸气(最高压力下闪蒸出来的气体大部分是溶解的非酸性气体),经低压闪蒸后的半富液送入再生塔顶部即降至常压,并放出大量CO2,即为所需的分离回收的CO2,可用于生产液体CO2或干冰。
其余未解吸的CO2与再生塔底部送来的空气或惰性气体逆流接触,靠汽提使溶剂再生后送往吸收塔顶部。
图1 物理吸收法工艺流程2.1.2 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是使原料气和化学溶剂在吸收塔内发生化学反应,CO2被吸收至溶剂中成为富液,富液进入脱析塔加热分解出CO2从而达到分离回收CO2的目的。
所用化学溶剂一般是K2CO3水溶液或乙醇胺类的水溶液。
热K2CO3法常见方法有苯菲尔德法(吸收溶剂中K2CO3质量分数为25%~30%,二乙醇胺1%~6%,加适量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吸收剂和防腐蚀剂)、砷碱法(Vetro Cokes法,K2CO3质量分数23%,As2O312%,或用氨基乙酸和V2O5来代替As2O3)、卡苏尔法(Carsol 法,K2CO3、胺、V2O5)、改良热碳酸钾法(Cata Carb法,K2CO3、乙醇胺盐、V2O5)。
以乙醇胺类作吸收剂的方法有MEA法(所用溶剂为一乙醇胺)、DEA法(二乙醇胺)、MDEA法(甲基二乙醇胺)、联合碳化公司的乙醇胺法(同时添加两种防腐蚀剂)、道化学公司的2-烷氧基乙胺法(内添加防腐蚀剂) 以及劳尔夫-巴逊斯法(所用溶剂为二乙醇胺)。
化学吸收工艺流程见图2。
化学吸收法的关键是控制好吸收塔和解析塔的温度与压力,以K2CO3作溶剂时,吸收和解吸过程可逆反应为:K2CO3+H2O+CO22KHCO3,配制K2CO3时浓度要以生成的溶解度小的KHCO3不析出为依据。
图2 化学吸收法工艺流程2.2 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固态吸附剂对原料混合气中的CO2的选择性可逆吸附作用来分离回收CO2的。
吸附法又分为变温吸附法(TSA)和变压吸附法(PSA),吸附剂在高温(或高压)时吸附CO2,降温(或降压)后将CO2解析出来,通过周期性的温度(或压力)变化,从而使CO2分离出来。
常用的吸附剂有天然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硅胶和活性炭等。
采用吸附法时,一般需要多台吸附器并联使用,以保证整个过程能连续地输入原料混合气,连续取出CO2产品气和未吸附气体。
无论变温吸附法还是变压吸附法都要在吸附和再生状态之间循环进行,前者循环的时间通常以小时计,而后者则只需几分钟。
目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是变压吸附工艺,它属于干法工艺,无腐蚀,整个过程由吸附、漂洗、降压、抽真空和加压五步组成,其运行系统压力在1.26 MPa~6.66 kPa之间变化。
工艺流程见图3。
吸附法的关键是吸附剂的载荷能力,其主要决定因素是温差(或压差)。
图3 变压吸附法生产CO2工艺流程2.3低温蒸馏法石油开采时向油层注入CO2,可以提高原油回收率,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油田伴生气,随着采油次数的增加,伴生气中CO2的含量可能增加到90%以上。
为了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量,必须从伴生气中把CO2分离出来,再注入油井中。
低温蒸馏法主要用于分离回收油田伴生气中的CO2,比较典型的工艺是美国Koch Process(KPS)公司的Ryan Holmes三塔和四塔工艺,整个流程包括乙烷回收、甲烷脱除、添加剂回收和CO2回收。
典型的四塔工艺流程见图4。
本法设备庞大、能耗较高,一般很少使用,只适用于油田开采现场,提高采油率。
图4 低温蒸馏法生产工艺流程2.4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某些聚合材料如醋酸纤维、聚酰亚胺等制成的薄膜对不同气体的渗透率的不同来分离气体的。
膜分离的驱动力是压差,当膜两边存在压差时,渗透率高的气体组分以很高的速率透过薄膜,形成渗透气流,渗透率低的气体则绝大部分在薄膜进气侧形成残留气流,两股气流分别引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