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12 生物的进化
2015年高考生物模拟及真题汇编【专题11】生物的进化(含答案)

专题十一生物的进化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8.(2013年6月·单选Ⅱ)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灰色斑点。
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
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59.(2012年1月·单选Ⅱ)马和驴体细胞的染色体分别为64条和62条,骡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63条,由此可以推测( )
A.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马和驴的遗传信息相同
C.骡可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D.骡无生殖能力
60.(2012年6月·单选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基因 B.染色体
C.个体 D.种群
考点2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近三年未考)
(必修2)
1.A 2.C 3.D 4.BC 5.B 6.D 7.D 8.D 9.A 10.A 11.BD 12.D 13.A 14.D 15.A 16.C 17.C
18.A 19.B 20.A 21.D 22.D 23.D 24.B 25.A
26.B 27.A 28.C 29.A 30.CD 31.A 32.AC
33.A 34.AD 35.AC 36.C 37.D 38.BC 39.ABD
40.A 41.B 42.C 43.C 44.A 45.C 46.C 47.C 48.A 49.D 50.C 51.B 52.ABC 53.A 54.A
55.A 56.D 57.C 58.C 59.D 60.D。
2015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

专题一组成细胞的分子考点1 细胞中的有机物(2015福建卷)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A、都含有20种氨基酸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基本知识,考查识记和判断能力。
难度较小。
[解析]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数约有20种,不是每种蛋白质都含20种氨基数,A错误;蛋白质可以在细胞内外发挥作用,甚至可以在体外发挥作用,如某些酶,B错误;蛋白质是由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其特有的空间结构,C正确;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只有作为酶的蛋白质可以催化生物化学反应,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答案】D【解析】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其元素组成是C、H、O、P、N;而ATP的全称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与核苷酸的组成相似,其组成元素也是C、H、O、P、N,A正确。
tRNA只含有一个三联体,对应三个碱基,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正确。
T2噬菌体为DNA病毒,其核酸为脱氧核糖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
细菌为原原生物,其细胞内只有一种核糖体细胞器,不存在着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端粒的知识,考查知识的记忆及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依据端粒学说,端粒酶存在于染色体的两端,以此排除A选项(大肠杆菌无染色体);依据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判定端粒酶应该是逆转录酶而非RNA聚合酶,故B 错;正常细胞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故D项错误。
全国各地市百所名校2015年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新人教版必修2

全国各地市百所名校2015年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新人教版必修21. (2015·温州高三质检)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
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解析:选D 由于“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所以以该植株为父本,理论上测交后代应该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
后代中出现部分红色性状,可能是图示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但这种可能性很小;也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基因转移到染色单体1或2上,这种情况最为常见。
2.(2015·舟山质检)如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 )A.染色体易位 B.基因重组C.染色体倒位 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交叉互换与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区别,前者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后者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据图可看出,此现象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即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3.(2015·嘉兴高三质检)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解析:选D 新基因的产生依靠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缺失、增加和替换;B1和B2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其转录的mRNA 碱基序列不同,但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翻译合成蛋白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生物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使用同一套密码子,这也是证明生物共同起源的有力证据;B1和B2为等位基因,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而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但是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的遗传物质减半,不考虑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下,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含有两个等位基因,故B1和B2基因不可以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2015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必修3)

2015全国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说明1.本分类汇编是将2015年全国各地13套高考试题,按照人教版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编排的(附2014年分类汇编)。
2.高考试题综合性较强,一道题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点,因此在编排中是按照该题的主要考点范围及教材内容进行的,所以有些题可能在不同的章节重复出现。
3.分类和解析部分为个人观点,不一定准确。
4.选修部分,不同省份考查的内容不一样,请酌情选择使用。
5.2015年高考试题来自常正良老师<蒸水滔滔逐字校对版>,分类由佘春春、温远志、袁庆军老师完成。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汇编人信息及出处。
2015-6-25目录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说明 (1)必修1《分子与细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走近细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生物的进化(含2014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1ie) 鳞蜥和陆生鬣鳞蜥。
他们的祖先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
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适应低温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
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 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C. 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地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D. 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解析] 1.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生存环境产生差异,即存在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出现生殖隔离,所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基因重组。
2. (吉林实验中学2014级高三一模)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B.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 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解析] 2.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B表示隔离;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3.(湖北八校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C.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D.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解析] 3.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这样就有种群(一定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的性状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改变核苷酸序列,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易位和倒位。
2015年各地生物真题汇编:变异、育种和进化

2015年各地生物真题汇编:变异、育种和进化一、选择题:(2015江苏,10) 1. 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杂交产生的 F1减数分裂都正常B. 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C. 甲、乙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D. 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D【解析】与图甲相比,图乙染色体1发生了倒位,所以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1间不能正常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A错误;甲染色体1发生倒位形成乙,B错误;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序列不完全相同,C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2015江苏,15)2. 经 X 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 X 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答案】A【解析】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不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A错误;X射线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通过杂交实验可知该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若子代表现为突变性状,则为显性突变,若子代表现为正常性状,则为隐性突变,C正确;若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突变性状,则为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突变性状,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2015新课标Ⅰ,5)3.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2015海南,19) 4.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A正确;X射线的照射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B错误;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C正确;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D正确。
【导与练】2015版高考生物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0 遗传的基本规律(近3年真题+模拟)

第5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专题10 遗传的基本规律考点二十八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高考试题1.(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Ⅰ,T6,6分,★★☆)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德尔分离定律实验验证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分析解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解析: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由此可见,所选实验材料无论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都不会影响实验结论,该题应选A项。
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分析,才会使统计的结果准确;所选的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否则会影响实验结论。
答案:A2.(2013年山东理综,T6,4分,★★★)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C.曲线Ⅳ的F 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自交、自由交配的应用。
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推理、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对题目中提到四种交配方式逐一分析。
第一种情况:Aa连续自交P: AaF1:AA ∶Aa ∶aa F1中Aa=F2:aa F2中Aa=AA Aa aaF3:aa F3中Aa=AA Aa aa︙即:F n中杂合体的概率为。
2015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2-3-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思维激活 1.判断正误
(1) 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适
者生存是选择的结果 (2)种群基因库是不断变化的 ( ( (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 )。 )。
(3)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5) 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基因型,本质是基
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渐变式) (1)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 (2)自然选择使种群的 基因频率 方向 (3)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地理隔离 多种因素 一个种群― ― ― ― ― ― → 多个小种群 ― ― ― ― ― ― ― ― ― ― ― ― ― ― ― → 突变、重组、选择、漂变等 出现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 ― ― ― ― ― ― ― ― ― → 新物种 定向改变并决定着进化的
(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 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
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
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自然
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 答案 D
[对点强化]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图解如下),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现
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生物的进化考点三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高考试题1.(2013年天津理综,T4,6分,★★☆)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点睛:此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频率的计算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的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解析: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20×1)÷(100×2)×100%=12%,B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2+32×1)÷(100×2)×100%=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2+15)÷(100×2)×100%=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答案:D2.(2013年江苏单科,T12,2分,★★☆)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
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点睛:本题以物种进化树为载体考查生物进化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信息提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解析: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由题图知,人类和黑猩猩DNA的差异为0.99%,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两者的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项正确;比较题图中数据可知,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要近,D项错误。
答案:C3.(2012年广东理综,T6,4分,★★☆)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点睛:本题以人工拼接的方法产生酵母菌染色体结构变异为背景,考查生物的变异、生物表现型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等内容,是对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解析: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体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A正确。
重组酵母菌的性状受其遗传物质的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
重组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和自然状态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
重组酵母菌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决定,D错误。
答案:D4.(2012年海南单科,T23,2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对进化的意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环境变化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之间的关系、进化的基本单位等内容,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基因自发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
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可能不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
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错误。
答案:D5.(2011年广东理综,T25,6分,★★☆)(双选题)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来源和进化的原因,是对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强,B正确。
基因NDM1编码的金属β内酰胺酶使抗菌药物失活,从而表现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正确。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
答案:BC6.(2011年江苏单科,T6,2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基因在世代间传递,因此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正确。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答案:C7.(2010年江苏单科,T12,2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点睛: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是对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析: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A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错误。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温度降低使相关酶因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现象,C错误。
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正确。
答案:D模拟试题1.(2013东莞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解析:③④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
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答案:C2.(2013成都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性状的形成是长期采食高处树叶的结果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蛾解析:长颈鹿长颈性状的形成是长期采食高处树叶的结果,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
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而基因突变的发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B错误。
两种生物杂交,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说明两种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仍为同一物种,D错误。
答案:C3.(2013厦门质检)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解析:同一物种的个体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可以组成多个种群,若分布在同一区域,可以组成一个种群,A正确。
不同生物利用环境的方式是不同的,B正确。
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都是实现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C错误。
生殖隔离的形成表示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答案:C4.(2011北京通州模拟)以下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③是自然选择学说C.④是指物种的多样性D.②是内、外因素影响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5.(2012济南一模)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不会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变异,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考点三十七基因频率的计算高考试题1.(2010年大纲全国理综Ⅰ,T4,6分,★☆☆)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若A、a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无明显差别,则A、a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A 正确。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B 错误。
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C正确。
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D正确。
答案:B2.(2009年广东单科,T20,2分,★★☆)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B.9/19C.1/19D.1/2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是对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