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造就自信课堂——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实验教学案例第一期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气体的压强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气体的压强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设计的一次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气体的压强。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知道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压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压计、海拔计、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气压变化,感受气压的存在。
2. 讲解气压的概念,介绍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海拔、温度下的气压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4.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6.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家中的气压变化,记录并分析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压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气体的压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气压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气压计算方法的讲解上,可能需要进一步巩固,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教室内的气压变化作为实践情景,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气压的存在。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气压的意义。
物理气体压强教案

物理气体压强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理气体压强教学目标:1. 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能够用适当的单位量化气体压强;2. 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3. 了解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气体压强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的章节;2. 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气泵等;3. 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呈现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并询问学生对气球为什么能够膨胀的原因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压强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联系起来,如轮胎气压、气球膨胀等。
理论讲解:1. 介绍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定义,即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分子撞击力的大小。
2. 解释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nRT/V。
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将气压计连接到气球上,并记录气球在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变化。
2. 改变气球的体积、温度和物质量,观察气体压强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3. 基于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讲解计算方法:1. 解释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即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A为受力面积。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计算气体压强,如计算轮胎内的气体压强。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气体压强。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气体压强的变化规律,并进行讨论。
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压强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气体罐、气压锅等。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气体压强应用的想法和实例。
总结:1. 确认学生对气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强调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和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相关规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深入理解气体压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2. 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应用案例,拓宽学生对气体压强的认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10气体的压强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与气体压强相关的实例,如呼吸、打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气体压强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压强的存在,如吹气球、瓶子爆炸等,使抽象的气体压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为什么吸管能吸饮料、为什么轮胎会有气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三)小组合作
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气体压强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中交流想法、分享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进步。
4.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气体压强的定义,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理论,能够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气体压强的成因。
3.引导学生掌握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气体压强的本质,如气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气体压强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如气体压强是否有方向、气体压强是否变化等。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10气体的压强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气压计、气球、吸盘、注射器等。
2.实验材料:水、玻璃管、软木塞等。
3.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2.学生举例:吸管吸水、气球爆炸等。
二、探究大气压强的产生1.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是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将气球放在阳光下,观察气球的变化。
3.分析实验现象:气球在阳光下膨胀,说明太阳的热量使气球内的空气膨胀,产生内部压力。
4.结论: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
三、大气压强的测量1.介绍气压计:气压计是用来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
2.讲解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将气压计置于空气中,观察指针的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并记录数据。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1.讲解吸盘的原理:吸盘内部空气被排出,外部大气压强将吸盘紧紧压在物体表面。
2.学生演示:使用吸盘吸附在玻璃板上,展示大气压强的作用。
3.讨论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吸管吸水、注射器吸取药液等。
第二课时一、大气压强的变化1.讲解大气压强与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2.学生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并记录数据。
二、大气压强的应用(续)1.讲解飞机升空的原理:飞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慢,压强大。
产生升力,使飞机升空。
2.学生讨论: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利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大气压强的概念、产生原因、测量方法、应用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同课异构精品教案

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案教学课题课时新授教学目标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4了解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重、难点重点:经历“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过程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设计实验教具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漏斗、乒乓球、纸片、吹风机.铁架台、烧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实验,讨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方式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气的底部,大气在我们身上有压力吗?布置同学们回去思考这一问题,也鼓励大家试着通过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些实验,去证实一下空气是否具有压强. 学生回答:没感到有压力?或有压力?请部分同学演示他们实验的情况以及其中的思考.激发兴趣了解一些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二.新课教学1.大气压强存在(选做如下实验)(1)演示:“覆杯实验”做法:①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底放上一块硬纸片,将装置倒置过来后发现硬纸片会下落;②如果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里注满水后用硬纸片将开口封住,迅速将装置倒置过来,发现纸片并未落下.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大气存在压强这一说法才能解释.正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压在杯口,使得纸片无法掉落.第一次实验中由于瓶内也有空气,这样就会使内外压强相互抵消,纸片由于自身重力就会下落.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大气存在压强. 学生实验思考: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瓶里没有水,有的是空气,而后者瓶里充满着水.两次结果的不同之处应是源于这个原因.学生回答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有两个不同的结果.有些学生会认为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水把它吸住的,第2个小实验就证明了不是吸住的(2):“针筒实验”将活塞到针筒的顶端,用手堵住顶端的小孔,不让空气进入针筒内,在活塞上挂上几个钩码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不会掉下来做一做,放开手,让空气进去后,又会怎样针筒内有空气和没空气完全不一样(3)用塑料吸盘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介绍马马德堡半球实验(4)书中课本第85页体验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做一做实验的关键是尽量排尽空气二、大气压强的大小的测定: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且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大气压的数值呢?书本第86页的实验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注射器的底部,排尽空气,封住注射器的小口. 用测力计慢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示数.实验思考:为什么我们测得的数值是不准确的?误差较大的原因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学生: 我们可以用注射器的体积和长度来测算出注射器的内面的截面积,用测力计测出拉力从而计算出大气压强.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回答:可能是由于注射器不是很密闭、测力计读数不准确等很重要的一个实验,但实验的结果很不准确,要认真分析误差的原因学生阅读学生记忆: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要求当堂记忆三.讨论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2.运用所学大气压知识解释现象问:我们通常说的吸饮料.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师:这儿有两瓶饮料(一瓶敞口,一瓶塞有橡皮塞),我们分别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上来尝尝它们的味道.现象:一个吸的轻松自如,一个用力吸却一滴也没有吸到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提醒学生注意两次实验条件的差异)学生回答:人体内部也有压强,相互抵消.答:后者的瓶口有活塞答:女同学用嘴吸吸管时,吸走的管内的空气,而瓶口又没有被塞子塞住,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和解释有关现象。
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厦门十中物理组周华英一、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
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117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
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1] [2] [3] [4] 下一页。
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2. 掌握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气体的压强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及控制变量法。
教学难点:1. 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实验探究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气球、水槽、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气压计测量教室内的气压值,并向学生介绍气压计的原理和作用。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气压有关的现象?二、探究气体的压强1. 讲解气体的压强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体压强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并准备进行实验探究。
三、实验探究1. 各小组按照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2.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3.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四、分析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2. 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气体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体积、温度和分子运动有关。
五、气体压强的计算1. 讲解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S,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S表示受力面积。
2. 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公式计算气体压强。
3. 学生练习计算气体压强,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应用拓展1. 提问:气体压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教师总结:气体压强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气垫船、呼吸作用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气体的压强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了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气体的压强-“黄冈杯”一等奖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归属感和兴趣;②由于学生刚刚学完液体压强,因此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推测和猜想,激发探究的欲望;③通过引导学生将所给的实验器材内部的空气排空或者排掉一部分,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指明方向,降低难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设计实验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实验成功后的自豪感;④通过学生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对“大气压很大”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体会;⑤在看完托里拆利实验后,又对实验提出讨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能清晰认识到这个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考点,随之又通过演示长管进水的实验,用实验来验证托里拆利漏气的结果,这也是这个实验最喜欢考的一个知识点;⑥通过演示温水沸腾的实验让学生深刻体会沸点与气压的关系;⑦通过魔术,引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探究的欲望,使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达到后延的效果。
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培养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第二,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第三,突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通过三幅图片所示的现象和实验,形象地证明大气压强
的存在。通过铁盒被扁的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大气压很大,进而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大气压强的数值;进而介绍常用的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气压测量方法;通过“想想做做”的自制气压计,表明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接着又介绍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关系;最后,在“科学世界”中,通过介绍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强化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和应用
【教学难点】
大气压的测量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