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人物的语言精妙之美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
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
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仁义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尚。
每位女子都就是一篇风韵精致且旋律优美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白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羡慕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眷恋与遗憾。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率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播发闺怨闲情,而是直面人生境况之小体悟,美感生命消逝之小可悲。
当我们参旗晴雯死去、黛玉回宫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提供更多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缔造上提供更多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代莱审美范式领域。
看似平淡 实则精妙——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

看似平淡实则精妙——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导读:《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读过《红楼梦》,就会像外国人到中国没有去过长城一样的遗憾。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对这一文化瑰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善于体察语言环境,细心去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以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为例。
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王熙凤的语言描是《林》文极为精彩的一笔。
先看王熙凤的出场语言。
贾母她们正在谈话,“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闻。
这句平常的话看似无奇,可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能看出王熙凤的特殊身份与特殊性格。
在贾府,“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初来乍到的林黛玉也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此听了王熙凤的话,深为“这样放诞无礼”而“纳罕”。
可贾母听了此话,并不生气,却是“笑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结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
再听听她见林黛玉时说的一连串话。
她的第一句话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
赞美的话可以表达得很多种,如“你长得真美”、“你标致极了”、“你真是天下无双的美人”。
可这些话王熙凤都不用,而是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请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
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形象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著名的女性形象,她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都深刻而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来一起看看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
1、言辞锋利王熙凤的语言锋利而且有力,她能够从别人的话语中挑出一个锐利的问题并在瞬间反驳回去。
她的论点逻辑清晰,会利用恰当的比喻和联想让别人承认她的观点。
例如,她在和贾母论宝钗的优点时,先夸奖了宝钗,然后又把宝钗的优点与其他人的缺点联系在一起,并且用比喻来形容这种差距。
这样,她的观点得到了贾母的认可。
2、表达诙谐王熙凤的语言能够带有诙谐的成分,她在说话时经常会带上一些幽默和调侃的语气,让人不禁要笑出声来。
如果她的话语带有一些嘲讽或者调侃,她会来个玩笑或者说个笑话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
例如,在和史鼐交流的时候,史鼐自夸他的诗词很好,王熙凤又会调侃道:“嗯,你的诗很不错,我们都是边上的人,边上的诗当然更有味道啦。
”1、独立自主王熙凤是一个很有独立精神的女人,她自己做事,并且有自己的追求。
她不断地努力为家庭和整个贾家做出贡献,成为了一个可以依赖和信赖的人。
她的聪明才智让她很容易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
例如,在家族重大事件时,她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协调各方关系,掌握自己的进退。
2、善于分析王熙凤是一个分析能力极强的人,她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抓住关键点,并且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让人无论是从逻辑还是从直观上都能够接受她的观点。
她的分析技巧也很快,能够在瞬间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别人信服。
例如,在对付贾琏的情人王熙官时,她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理智,把问题解决地干净利落,并且没有偏差。
她的判断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总之,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铸就了她独特的魅力。
她的言论高妙并且透彻,在许多重大事件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她那精明独立的性格,以及善于分析的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这本小说中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之一。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二
人物的思想性格、心态对人物的语言色彩往往起着很重要的影响。正如恩格斯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给雯·拉萨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卷38页)《红楼梦》中写了大观园内外几百个人物,作者从他们的性格、心态来准确的把握人物语言。例如黛玉、宝钗、湘云三人的才貌相当,家世相埒,且都与贾府有亲,跟宝玉都相当亲近,但三人的思想、性格都大相径庭,因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宝钗装愚守拙,随分从时,行为豁达,温柔端方,言语温和,很得人心。例如在八十三回中,金桂和宝蟾吵架,薛姨妈和宝钗去劝架,而金桂却一味地撒泼,言语咄咄逼人,把宝钗说得“又是羞,又是气”,可她并不跟金桂针锋相对,只是“忍了气”,劝妈:“你老人家不用生气,咱们既来劝她,自己倒多生了一层气。不如且出去,等嫂子歇歇再说”。宝钗对金桂的讽刺挖苦退让,表现了她恪守封建妇道地复杂性格,对金桂讽刺她没有“贵妃的命”,将来要“守活寡”,她不是听不懂,只是“装愚守拙”,她内心是痛苦的,但她不跟金桂吵,她要的是好名声,给人一个温柔贤淑的好印象;而黛玉则完全不同,她不会处人处世,除了一个贴身的丫鬟紫娟外,几乎没有知己,她目无下尘,语无忌惮,常常得理不让人,直露锋利的言辞,常常有意无意的得罪了人。如她当着众人的面叫袭人“嫂子”,戳破了别人的隐私,有不怪之理。还有她的直率、“小性儿”也从语言中泄露出来。当周瑞家的代薛姨妈送宫花给她时,她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告诉她别的人都有了,这两枝是她的,她又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事要换成是宝钗或别人,可能不会说什么,因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可黛玉的性格却导致她必须表露她不满的情绪,这才是她,也只有她才会这么说;湘云性格坦荡开朗,豪放爽快,才华横溢,她的言行往往能带给人笑声和愉快,如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姐妹偶结海棠社忘了告诉她,后来,众人要她作诗,作不好便要罚她做东道,看湘云是怎么说的:“你们忘了请我,我还要罚你们呢。就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众人见她这般有趣,越发喜欢,都埋怨昨天怎么忘了她。”湘云这段话说得娇憨喜人,所以逗得“众人越发喜欢”她,湘云的语言往往童口无忌,任意挥洒,有如一个大大咧咧的小子。众人却喜欢她,因她的话不似黛玉的尖刻刺人,也不像宝钗的温婉端方,像一条欢快轻俏的小溪那样让人喜悦。如果说黛玉语言的犀利尖刻、讥诮任性让人受不了的话,宝钗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的语言也让人觉得压抑,只有湘云的语言是受人欢迎的,它活泼明朗,让人觉得轻松愉快。
红楼梦人物语言特点

红楼梦人物语言特点首先,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也是曹雪芹对自己的形象塑造。
宝玉性情敏感,语言委婉、贴切。
他常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话语往往带有诗意和文雅,表达深厚的感情和思考。
其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她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女子。
黛玉的语言充满了反讽、讽刺和幽默。
她经常使用俏皮话和俚语,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观点。
她的语言通常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用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看法和评论。
接着,贾母是红楼梦中的长辈人物,也是贾府的总管。
贾母的语言以宽容和睿智为主,她经常用古典文言表达自己的教诲和劝慰。
她的语言风格庄重严肃,但又不乏幽默感和温柔的关怀。
她的话语常常带有智慧和人生哲理,给予其他人精神上的支持和指导。
另外,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聪明机智的角色,她通常以理智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来与人交流。
她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逻辑性,她善于辩论和争论,能够以自己的言辞和智慧来打败对手。
她的话语中常常充满机敏和计谋,用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权谋。
此外,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位女主角,她的语言通常带有一种冷静和平和的态度。
宝钗的话语简洁明了,思维缜密,善于用事实和逻辑来辩证分析问题。
她的言辞通常不带情绪波动,冷静客观,用以表达自己对事物和人物的认知和判断。
总体而言,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特点非常丰富多样,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通过他们的语言展现出不同的观点、情感和智慧。
这些语言特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丰富了整个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使红楼梦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红楼梦 人物语言

红楼梦人物语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人物语言极具特色。
作者曹雪芹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的语言都与其身份、性格、经历等相符。
以刘姥姥为例,她是整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小人物,来自乡间,所以言语间充满家长里短的“接地气”气息。
在第六回中,因家中生计艰难,眼看冬天难过,女婿王狗儿在家发牢骚,刘姥姥看不过,便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
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
生活的一线生机出现,刘姥姥极为乐观地想象假如王夫人肯出手接济,生活就立刻得到改善,说出“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这种粗鄙却又特别生动形象的话语,正是她长期浸淫在生活中的体现,不仅不让人觉得厌恶,反而十分符合她的身份特征,让人对她的乐观由衷地赞赏。
《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丰富多彩,仔细品味这些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红楼梦》中的语言美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语言美的体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语言美的体现可谓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首先,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极为精细入微,字字
句句都充满了艺术的韵味。
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得小说中的景物、人物形象十分生动。
例如,描述宝玉和黛玉
的相见时说:“只见那贾宝玉怔在当地,黛玉两手摊平在亭儿边,侧
着微微的娇颈,略露在山光水色中,倚在栏杆上直望向山坳里,也是
呆长不动。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两人心情的冷淡和山水美景间
的奇妙对比。
其次,小说中的对白也是语言美的重要体现。
人物之间的对话生
动有趣,充满幽默与智慧。
例如,宝钗与黛玉的闲谈中,宝钗说:
“背靠的山,鸟儿为食来往;偈首靠的水,船儿冲垩上岸。
”宝钗用
这种巧妙的比喻,展示了她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在言语间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哲学思考。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诗词歌赋的运用,更是展现了语言美的高度。
通过对诗词的引用或自创,作者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例如,草地上两个空丝袜,用宛转婉转的句式写出情人分离的哀
伤之情:“两脚背略齐,纤尺共愁多。
”这样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使
得形象更加饱满,语言上更具有美感。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语言美体现在细腻入微的描写、生动
有趣的对白以及运用诗词歌赋的丰富。
这种美丽的语言,不仅让人感
受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独特洞察力,更让整个小说充满了文化和
艺术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首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一是其精细入微的描写。
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写,将人物、场景、情感等进行了刻画。
例如,曹雪芹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无论是描述两人的相见恨晚,还是笔下的文化差异和家庭纷争,都通过细腻的表达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性。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产生共鸣。
其次,《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二是其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曹雪芹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比喻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使文本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曹雪芹用“宝黛情深似海”来形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深厚情感关系。
第二是夸张手法,通过夸张来凸显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例如,对于林黛玉的美丽,曹雪芹曾用“月白风清”的夸张形容。
这些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本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者,《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三是其独特的韵味。
曹雪芹运用了韵律明快的文言白话,使小说具备了独特的韵味和声音美。
例如,曹雪芹常常使用抒情的诗句来描述人物情感,使得整个文本都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
而且,曹雪芹还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对话更为自然流畅,贴近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这些独特的语言运用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感。
最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四是其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经常运用对仗的手法来组织语言。
例如,他在人物对话中常常运用平仄工整的句式,使整个对话更加协调和谐。
同时,曹雪芹还运用了自己的才情来展示文学造诣。
他对诗词歌赋的熟练运用,使得《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精湛的诗句和歌唱段落。
这些对仗和才情的展示,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风雅和才情的气息。
总之,《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丰富多样,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独特的韵味和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曹雪芹展现了他卓越的语言艺术造诣,使得整个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小人物的语言精妙之美
以下是关于红楼小人物的语言精妙之美,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红楼小人物的语言精妙之美———《贾芸谋差》的文本解析王冬梅
(山东省巨野县高级中学)
《贾芸谋差》是节选自《红楼梦》中的一个章节,并有所删减。
贾芸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在删减之后的本篇文章中,却被用极为细腻的语言描写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形象塑造。
贾芸是"廊下住的五嫂子的儿子",是贾府末流的"草"字辈子孙。
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又老实本分,他也因此"中途辍学",独自拼搏,以图谋生。
在《贾芸谋差》这篇课文中,贾芸就是抱着谋得差事的目的来展开自己的一系列活动的。
他先后与宝玉、贾琏、卜世仁、倪二、王熙凤进行了对话,通过面对这些人的不同表现和语言描写,展现了贾芸这个人不同角度的性格特点,深层次地展现了贾芸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在贾母房外,贾芸遇见贾琏和宝玉,他抓住宝玉的一句玩笑话竟然认起爹来,把一般人认为的"屈辱之事",说得理所当
·
然、欢天喜地,极尽其善迎合、会奉承、巴结"权贵"之能事。
再见贾琏时,面对着贾琏故作有权的虚伪,他耐心地倾听,小心地迎合,细心地提醒贾琏不必在王熙凤面前多言,免得坏事,又巧妙地说成"到跟儿前再说也不迟",既没有损减贾琏的面子,又极有预见性地保障了自己目标达成的成功率。
出了贾府,探得消息后,贾芸开始思量如何才能把差事拿到手,他想起了自己当老板的舅舅——卜世仁。
可当他面对舅舅说起话来冠冕堂皇,实则无情无义,心里是狠心绝情的虚伪和假情假意时,他心恼而面笑,说出的话是句句感激,句句心诚,却每一句话中都藏着强有力的回击,绵里藏针,极富语言艺术,这么聪明的贾芸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语气才能不失劲道又面上真诚地表达出这种回击与讽刺呢?!这真是值得品味和揣摩的句子!
离了卜家,路上碰撞了泼皮邻居倪二,待倪二正要动手之时,贾芸是如此说的:"老二,住手!是我冲撞了你。
""是我冲撞了你。
"虽说用的是句号,然而这一个"我"包涵意蕴太丰厚了!"我"是谁?是何身份?有何面子?凭何"我"就可冲撞人人惹不起的泼皮倪二?"我"和倪二又是什么关系?说"我"时又是什么样的心理,用什么样的语速和语调说出来让倪二无法动手?贾芸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内蕴何其丰富?!性格、心理又是何其生动鲜明!
·
贾芸最精准的形象塑造还是集中在与王熙凤两次见面的语言交锋上,主要集中在教材中的12~17自然段中。
贾芸第一次见凤姐之前,就做了充足的准备,他"深知"凤姐是"喜奉承爱排场"的,可见其为今日谋差之事做了不是一天的功课,把掌权人物——王熙凤的性格、喜好已经摸得透透的了,所以,凤姐出场之前,他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地"抢"上来请安。
面对凤姐的"连正眼也不看",他由自己的母亲聊起,甚至用对天起誓来表明对凤姐牵挂、佩服的"诚心".用收到馈赠的香料特地来"孝敬"婶娘的谎话,奉承凤姐对贵重香料使用不比贵妃少,同时也用"‘有钱’、‘做官’的朋友特地送给我这些贵重香料"来抬高自己的身份,终于赢得了凤姐的夸赞。
能让凤姐对他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弯,绝对显示了贾芸的能言善辩,巧言令色。
然其心计之深,更能震撼人心地是他巧妙地引导凤姐自己说出给他差事的事儿,虽然凤姐并未接招,但也足以显现贾芸这个人"伶俐乖巧"之妙。
对于贾芸这一人物形象,我认为最能彰显画龙点睛之妙的即在于"凤姐笑道:‘哦!你那边没成儿,昨儿又来找我了?’贾芸道:‘婶娘辜负了我的孝心。
我并没这个意思;要有这个意思,昨儿还不求婶娘吗?’"贾芸嘴里的"这个意思"颇有一番"意思",既是送礼又不是送礼,既不是孝心又是孝心,不管凤姐说不说透"这个意思","我"都得赖在"孝心"的份儿上,明要了("如今婶娘既知道了,我
·
倒要把叔叔搁开,少不得求婶娘,好歹疼我一点儿。
")!凤姐接了贾芸裹着"还是您当家儿"的糖衣炮弹,看在"没这个意思"的"孝心"的份儿上也终于中招了(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道儿走么!早告诉我一声儿,多大点子事,还值的耽误到这会子!")。
贾芸不仅"明白"还善接巧话!凤姐"卖弄"自己大权在握时,被贾芸快速地揪住了"尾巴":"好婶娘,先把这个派了我罢,果然这件办的好,再派我那件罢。
"不仅揽下眼前这差事,还为下一次的差使做好铺垫,真是伶俐、乖巧、聪明、机灵!贾芸形象的"呼之欲出"必须在静心品读他的"语言"和"话里藏话"中浑然天成,非读无以成"形"!北师版教材的编者设计本单元的意图也在品味"话里有话",让学生体会学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形象塑造"的写作手法。
学生不管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对塑造手法的学习,都离不开读。
人物形象的鲜活源于语言描写的精妙之美,非读不能领悟其精妙,让我们静下心来,品读精妙,感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