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

合集下载

人工智能 医疗领域 应用 文献综述 例子

人工智能 医疗领域 应用 文献综述 例子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医疗科学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文献综述和实际例子,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全面评估。

1. 人工智能介绍我们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模拟、扩展和增强人的智能,使计算机系统具有学习、推理、感知、理解、交流等智能行为的科学和技术。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精度、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个性化治疗方案等。

2.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应用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医学影像诊断、基因组学、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等多个方面。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医学影像数据,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肿瘤、血管疾病等疾病。

在基因组学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基因变异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为药物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3. 文献综述一些重要的文献已经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综述。

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对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人工智能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4. 实际例子除了文献综述,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美国的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开发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乳腺癌。

该系统通过分析数百万张乳腺X光片和病理学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识别患者的病灶,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结合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水平、预测疾病发展趋势,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技术、伦理、隐私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监管。

总结文献汇报材料范文

总结文献汇报材料范文

一、汇报主题本次文献汇报的主题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文献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医疗行业作为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行业,也正迎来AI技术的革新。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进行综述。

三、文献综述1. AI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AI技术在医疗诊断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病理切片分析等方面表现出色。

研究表明,AI辅助诊断的准确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专业医生。

文献[1]对AI在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2. AI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应用医疗影像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AI技术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文献[2]综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包括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3.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AI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可以加速新药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

文献[3]介绍了AI在药物靶点识别、药物活性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4. AI在医疗机器人中的应用医疗机器人是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文献[4]综述了医疗机器人在手术辅助、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应用,为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发展趋势与展望1. 多模态数据的融合未来,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注重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如结合影像、基因、临床数据等多源信息,实现更精准的疾病诊断。

2. 个性化医疗AI技术将助力实现个性化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3.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AI技术可以帮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五、总结本文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AI技术在医疗诊断、影像分析、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1] 李某某,张某某.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J]. 医疗器械与护理,2020,25(3):12-15.[2] 王某某,赵某某.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综述[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38(4):456-464.[3] 刘某某,陈某某. 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21,30(2):141-145.[4] 张某某,李某某. 医疗机器人研究进展[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20,37(4):839-846.。

腹腔镜外科手术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

腹腔镜外科手术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

腹腔镜外科手术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王伟;王伟东;闫志远;杜志江;何史林;陈广飞;周丹【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近年来,微创外科手术以其优异的医疗效果,逐渐被人们接受。

将微创外科手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弥补了传统微创外科手术存在的不足,加速了微创外科手术的进化。

腹腔镜外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腹腔镜外科手术机器人及应用现状,并讨论了相关技术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7页(P5-10,35)【作者】王伟;王伟东;闫志远;杜志江;何史林;陈广飞;周丹【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9;TP242.3【相关文献】1.机器人视觉伺服技术发展概况综述 [J], 段彦婷;蔡陈生;王鹏飞;王宁;陈平;2.球形机器人的发展概况综述 [J], 邓宗全;岳明3.国外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军用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 [J], 仲崇慧;贾喜花4.沙地环境移动机器人驱动轮的发展概况综述 [J], 付宜利;徐贺;王树国;马玉林;顾晓宇5.腹腔镜外科手术的发展概况 [J], 尤大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

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

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于洪健 李 乾 杜志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摘 要近年来,个性化、精准化及微创化治疗方式成为骨科手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手术机器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及手术导航技术的应用则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骨科手术分类以及手术术式的多样性,一般通用机器人难以满足手术需求,因此专科型骨科手术机器人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入手,根据不同骨科分类应用系统,介绍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机器人,骨科手术,导航系统0引言骨科手术是典型的硬组织操作手术,手术术式繁多、临床需求广泛。

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成为推动骨科手术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发展的核心装备与技术,其操作对象属于人体硬组织,在物理学中可视为刚体,因此骨科手术机器人也可称为“硬组织操作机器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的推动了现代骨科学与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骨科中的融合应用,促进了“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CAOS)”的发展;其核心技术图像引导手术IGS(Image guided Surgery),通过X光或CT影像信息作为主要数据载体,结合空间定位导航技术对患部位置信息及手术工具位姿信息进行跟踪,可实现高精度术中导航。

而机器人技术与图像引导技术的结合与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Robotic 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的发展,机器人可以依据医学影像信息直接进行手术操作规划、定位及控制,实现辅助或自主手术操作。

骨科手术属于深部手术,内部结构复杂,操作对象为骨性刚体结构,故对操作精度要求高,而且手术术式多样、操作流程复杂、操作需求繁多。

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通常由影像系统、手术规划导航系统、机器臂操作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影像系统由X光机或CT等医学影像设备构成,可实现对手术部位空间位置信息的透视,并通过定位标靶实现坐标信息由图像坐标系到机器人坐标系的转换,为机器人系统操作提供基础位置信息,因此图像分辨率(精度)及质量、影像坐标转换精度,对机器人手术操作精度具有重要影响。

外科手术机器人发展及其应用

外科手术机器人发展及其应用

外科手术机器人发展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现代医疗领域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详细阐述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技术原理,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外科手术机器人,是指用于协助医生完成手术的机器人系统。

最早的外科手术机器人源于美国军方,用于远程操作进行血管介入手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外科手术机器人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个外科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上的应用。

外科手术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各种医疗领域,包括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等。

利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具有精准度高、操作稳定、对医生疲劳程度低等优点,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外科手术机器人通常由机械臂系统、视觉系统、控制系统和医生操作系统等组成。

机械臂系统可以模拟医生的手术操作,视觉系统可以进行手术部位的实时三维成像,控制系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精确控制,医生操作系统则提供给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界面。

在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中,通常采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以确定手术部位和最佳穿刺路径;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手术部位进行实时监测,以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术中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机器人将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未来,外科手术机器人可能会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如高精度传感器、更加智能化的手术操作界面、更加灵活的机械臂等。

同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包括应用于复杂的心血管手术、微创脊柱手术等领域。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也将不断提高,使得外科手术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手术环境和不同病症的需求。

同时,通过与虚拟现实(VR)技术的结合,未来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还可能为医生提供更加逼真的手术模拟训练,以提高医生的手术技能和经验。

我国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应用现状与思考

我国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应用现状与思考

综述
我国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应用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优点: 1、减少医疗差错:外科手术机器人可以精确执行医生的指令,提高手术的 精确性和稳定性,从而减少医疗差错。
2、提高手术效率:外科手术机器人可以持续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率, 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3、避免交叉感染:外科手术机器人采用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可以避免 交叉感染。
3、缺乏规范化的应用标准:我 国尚缺乏规范化的外科手术机器 人应用标准
1、技术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将 得到进一步提升。
2、市场需求:随着民众对高质量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外科手术机器 人的应用将更加普及。
3、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已经将医疗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提 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五、结论
总之,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及其应用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改善医 生的工作环境,减少医生的疲劳程度。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 扩大,外科手术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也将为医疗行业带 来革命性的变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舒适的医疗服务。
2、微创手术:通过外科手术机器人,医生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微创手术,减 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3、操作稳定:外科手术机器人能够保持稳定的操作状态,即使在复杂的环 境下也能够保持精准和稳定。
4、减少医生疲劳:通过远程操控,医生可以在舒适的手术室内进行手术操 作,减少因长时间站立带来的疲劳。
三、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我国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应用 现状与思考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综述

血管机器人现状调研综述和设计实现一种血管介入操作机器人开题报告 PPT课件

血管机器人现状调研综述和设计实现一种血管介入操作机器人开题报告 PPT课件
其中用一个手臂用来操作摄像头,另外两个手臂用来操作一系列的手术器械。
Zeus机械系统
Zeus操控系统
Zeus系统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达芬奇系统由 {机器人平台}{视频系 统}{外科医生主控制台}组成。
操作流程:医生坐在远离病人的控制台旁, 透过机器手臂的协助,看着手术部位的三 维空间影像,遥控机器手臂,完成各种手 术动作。 优点: 1、可避免人手颤抖的情形; 2、机器人手臂稳定性与精确性高,手术更 精确、侵害性更小; 3、提供了动作缩放比例技术; 4、缩小伤口、减轻疼痛,降低感染及并发 症的问题发生; 5、缩短病患住院时间。
6、机构体积较大,不利于临床应用。
现状
5 预期目标
预期目标
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血 管介入手术中实现导管的轴向进给运动和
周向旋转运动的装置; 并力求所设计出的机构简单、精巧、易于
操作。 所设计的装置能够找准并进入分叉的血管
,到达正确的病变位置。
5 预期目标
设计要求:
1能够实现导管和导丝的轴向推进和周向旋转运动; 2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实现力反馈功能,模拟操作者在手 术过程中的手感; 3可以在显示装置的引导下实时控制导管的运动; 4导管输送装置必须稳定把持导管,不能出现颤抖等情况; 5要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实现微小位移的移动;
பைடு நூலகம்
3 研究内容
文献研究阶段
※在阅读国内外大量相关资 料的前提下,深入了解血管 介入手术机器人导管输送装 置的国内外现状,分析国内 现有导管输送装置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设计阶段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 管输送装置总体设计;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 管输送装置机械系统研制; ※加工实现所设计的血管介 入手术机器人的导管输送装 置; ※对所设计的导管输送装置

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及趋势

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及趋势

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及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康复机器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机器人被设计成能够辅助或替代人类执行康复治疗任务,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概述医疗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技术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首先回顾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简单辅助设备到如今的智能化、个性化机器人系统。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典型的医疗康复机器人,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和多功能康复机器人等,并探讨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还将分析医疗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如机器人控制算法、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并评估这些技术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

我们将关注近年来在医疗康复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这些突破如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我们将展望医疗康复机器人的未来趋势,包括机器人智能化、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远程康复治疗的普及等。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医疗康复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二、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集中在机械臂和假肢的设计与应用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医疗康复机器人逐渐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

进入21世纪后,医疗康复机器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在辅助患者康复训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手术辅助、远程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前,医疗康复机器人已形成了多种类型,如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全身康复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通过模拟人类康复师的动作,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同时,医疗康复机器人还具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医生制定康复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医疗康复机器人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0446(2003)02-0182-06医疗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杜志江孙立宁富历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哈尔滨150001)摘要:近年来,医疗机器人成为机器人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外科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院服务机器人等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外科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院服务机器人;生物机器人;纳米机器人中图分类号:TP24文献标识码:BAN OVERVIEW OF MEDICAL ROBOTSU hi-jiang SUN Li-ning FU Li-xin(RoZot ResearCh Institute,HarZ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Zin,150001)Abstract:Medical robotics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cent decade in robotics field.An overview of the surgical robot,rehabilitative robot and hospital serve robot at home and abroad are offered here, and relevant tendencies are also referred to.Keywo r d s:surgical robot,rehabilitative robot,hospital serveing robot,bio-robot,nano-robot1引言(I n tr odu ct ion)医疗机器人技术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先进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外科手术规划模拟~微损伤精确定位操作~无损伤诊断与检测~新型手术医学治疗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进了传统医学的革命,也带动了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1,2].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医疗机器人的开发及应用现状,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2国内外研究现状(R e s e arc h stat u s at homea nd abr o a d)近年来,西方许多先进国家都进行专门立项投资,积极开展医用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国防部开展了Telepresence Surgery(临场感手术)技术研究,用于战场模拟~手术培训和解剖教学,NASA已经在美国加州与意大利米兰之间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欧共体技术专家Maurice在IEEE SP EC T R UM期刊中表示,欧共体正在制定一项新的计划,其中将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及虚拟医疗技术仿真作为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之一.日本也制定国家计划开展高技术医疗器械研究发展.许多著名的国际会议,象IEEE R obotics and Automation,IEEE E ng.I 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IEEE System,Manand C ybernetics等都将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单独列为一个专题,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1996年,机器人工业协会将E ngel-berger最高荣誉奖授予了W.Barger和H.Paul博士,表彰他们在医用机器人技术临床研究方面的贡献[3,4].目前,医疗机器人的研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康复和医院服务机器人系统等几个方面.2.1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瑞士洛桑大学研制出一种脑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时患者的头部被固定在一个钢制框架内,医生第25卷第2期2003年3月机器人ROBOT V ol.25,No.2March,2003基金项目:863项目资助(2002AA420100-1).收稿日期:2002-09-03通过CT观察病人颅内情况并将有关的手术数据输入到控制机器人的计算机中.计算机自动识别脑中的病灶并规划出通往病灶的途径根据医生的指令完成病人头部的皮肤切开~在头盖骨上钻孔~刺穿脑膜等工作微型仪器从2毫米粗的导管中伸入到病变部位进行手术.这台机器人系统能切除脑肿瘤~能用放射性光束杀死脑中的癌细胞还能用导管破坏帕金森病患者脑中的有病细胞从而制止病人的颤抖{6].1986年美国IBM的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合作开发一种创新的系统以便进行髋骨整体置换手术.在此基础上1992年成立了Integrated Surgical Systems公司并推出了ROBODOC机器人系统它是在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上开发而成的可以完成全髋骨替换髋骨置换及修复和膝关节置换等手术.相应的该公司还开发了ORTHODOC图像处理系统根据CT图片进行3D建模和手术规划为手术提供所有需要的数据帮助医生完成监控和虚拟手术.该系统已经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检验局(FDA D认证在美国~欧洲~中东~亚洲等地得到应用.图1为OR-THODOC和ROBODOC机器人系统.图1ORTHODOC和ROBODOC系统Fig.1ORTHODOC and ROBODOC system1994年美国Computer Motion公司研制成功AESOP-1000型手术机器人{6].AESOP系统延承了介入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和损伤~康复快和花销低的特点模仿人手臂的功能并取消了对辅助人员手动控制内窥镜的需要提供比人为控制更精确~更一致的镜头运动为医生提供直接~稳定的手术视野.在此基础上Computer Motion公司分别于1996年11月和1998年1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用语音控制的AESOP-2000型外科手术机器人和第一台具有7个自由度的AESOP-3000型外科手术机器人.图2为AESOP外科手术机器人.图2AESOP外科手术机器人Fig.2AESOP surgeical robot system1996年初Computer Motion公司利用研制AESOP系列机器人积累的在计算机和机器人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出功能强大的视觉系统推出了ZEU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用于微创伤手术{6].这个系统让外科医生突破了传统微创伤手术的界限将手术精度和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痛苦~手术创伤和手术费用缩短了康复时间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疲劳强度.ZEUS系统采用主从遥操作技术分为两个子系统Surgeon-side系统和Patient-side系统Surgeon-side系统由一对主手和监视器构成.在此医生可以坐着操纵主手手柄并通过控制台上的显示器观看由内窥镜拍摄的患者体内情况.Patient-side由用于定位的两个机器人手臂和一个控制内窥镜位置的机器人手臂组成整个系统如图3所示.图3ZEUS外科手术机器人Fig.3ZEUS surgical robot system从手的每个手臂具有6+1个自由度其中6个用于姿态调整另外一个用于位置优化.在6个姿态控制自由度中4个由电机驱动另外两个无动力.通381第26卷第2期杜志江等:医疗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过ZEUS系统,医生可以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下操纵主手动作,并通过监视器实时监视手术的过程;在手术地点,从手忠实地模拟并按比例缩放医生用主手操作的动作,完成手术.著名的林白手术就是通过ZEUS系统完成的.2OOO年1月9日,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成功开发出Da vinci(达芬奇D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它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商品化的使用技术之一.它包括一个医生控制平台~多功能手术床~各种手术器械和图像处理设备.手术医生在控制台上通过主手(复制医生的运动D操作机器人动作,通过脚踏板来控制高质量的视觉系统.多功能手术床包括2个机器人手臂和一个内窥镜挟持手臂.为避免损伤患者微细组织和神经,内窥镜手臂在手术切口1cm上回转.图4为医生应用Da vinci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心脏手术.图4Da vinci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Fig.4Da vinci surgical robot systemIntuitive Surgical公司还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具有7个自由度的手术器械Endo wrist,能灵活的模拟人手腕的运动,每种器械具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夹钳~缝合和组织处理等.高精度的3D内窥镜和图像处理设备为医生提供术野内象开放式手术一样真实的3D图像,并通过图像同步荧光装置来增强和优化.Da vinci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和开放式手术一样的直觉控制~运动范围和组织处理能力,医生可以在别的房间甚至其它医院进行远程控制机械手实施修复心脏瓣膜等多种精密手术.如果医生在操纵控制杆时手臂发生颤抖,系统会自动纠错,避免出现误操作.此外,机械臂还能完成一些人手无法完成的极为精细的动作,手术切口也可以开得很小,从而缩短患者在手术后恢复的时间,同时还可以提高手术效率,节约费用.图5被动式外科手术机器人Fig.5Passive surgical robot system在国内,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图形图像中心和海军总医院共同开发的遥操作远程医用机器人系统17],如图5所示.该系统主要由影像获取传输,虚拟手术规划~智能机械臂~病人头部(病灶D固定装置等部分组成,可以完成确定手术靶点~重建三维病灶轮廓~引导定位器械~定向手术系统等多个复杂步骤,治疗脑部纵深病变无需开颅.这一手术突破了传统脑外科手术的定式,病人头上不必再戴厚重的金属框架以辅助定位,病人造成的创伤面比传统手术小得多,定位也较传统手术精确.2.2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机器人用于康复领域包括助残和老人看护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康复机械手~智能轮椅,以及家庭和单位之间的交互设备及智能控制界面等11].康复机械手的目的是通过机器人手臂完成残疾人的手臂功能.机械手必须具有足够的自由度以满足每个用户的需要,根据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水平,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结构.第一种是彻底结构化的控制平台,类似于桌面工作站,将机械手安装在固定的控制平台上,完成在固定工作空间内的操作,这种方法已经实用化,如早期法国CEA公司开发的MAS-TER系统,美国Tolfa Corporation开发的DEvAR 系统,以及英国Oxford Intelligent Machines开发的RAID系统等.第二种结构是将机械手安装在轮椅上,这样就可以在任何地域使用,但这导致了机械手刚性下降,抓取的精度往往达不到要求,而且这种方法只适合于那些可以用轮椅的人.如美国的MOvAR系统和意大利的URMAD系统等.第三种机构是将机械手安装在自主或半自主车辆上.日本东京大学的S.Tachi教授在MIT日本实481机器人2OO3年3月验室工作时开发了一个移动式康复机器人MEL-DOG,作为导盲狗.来自欧洲Scuola Superiore S.Anna技术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在URMAD系统基础上开发了MOVAID系统,它由若干个固定的位于室内主要活动区域(如厨房和卧室D的工作站和一个可以在室内自由避障的移动机器人组成,操作者可以通过工作站的实时图形界面监控和干预机器人的动作,它可以帮助残疾人完成诸如用微波炉(专门研制的D加热食物~打扫厨房和清理床铺等工作,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意大利经过了实际的残疾人使用验证.一般来说,这种思路的系统一般由视觉~操作器~行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系统控制等几部分组成.轮椅是下肢残疾和失去行走能力的老年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由过去单纯依靠人力操作发展到现在的智能轮椅.各类传感器和高效的信息处理及控制技术在轮椅上的应用,使轮椅成为了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移动机器人.几年前,Madarasz等人提出半自主导航轮椅,具有在办公室环境下运动的能力,可以进行从当前位置到建筑物内特殊室内的路径规划,系统同时装备最小碰撞功能,所有的传感器和限位装置都安装在轮椅上,一个监控系统负责高级的操作和导航,减轻残疾人的工作负担.在欧洲,目前致力于开发具有部分自主行为的轮椅,意大利的TGR S.R.L公司生产了一种结合轮椅与小车结构的智能轮椅,叫Explorer(在欧洲SPRINT-IMMEDIATE计划中修改为MANUS D,它不仅能在规则的地形下行走,而且可以上下楼梯.代表最新发展方向的是美国费城Pennsylvania大学的P.Wellman等人设计的智能轮椅,在这个设计里,一个移动的车辆上还包含了两个可以作为手和臂工作的机械手.另外,由于腿式轮椅先天具有全方向运动的能力,在不同的地形或恶劣的环境下都能工作,而且允许重构(在静止时,一个腿可以作为操作手来用,完成简单的接取物体或开门等动作D,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具有创意的是法国Pievve Rabischong教授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的Active Orthesis系统,在下肢肌肉中植入电极,增加自然状态行走时的生理模式刺激,以实现残疾人自然行走的梦想.由于康复的对象是残疾或老年人,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用户在他们的环境里应用机器人控制界面的可能性,以及在用户失去或肢体功能不断下降条件下的系统可操作性,虽然包含了先进的传感器和动力系统,用户也有可能对外界信息无法做出反应.因此功能全面的控制界面~有效的控制策略,以及家庭和单位之间的交互设备也是康复机器人的研究重点.2.3医院服务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也许是解决目前医院服务上一些缺陷的方法,完成一些沉重的和令人厌恶的工作,如抬起病人去厕所或为失禁病人更换床单等.一些医院服务机器人近年来得到发展,一般用来辅助护士完成食物~药品~医疗器械~病志等的传送和投递工作.如美国运输研究会(Transition Research Corpora-tion,TRC D(现在叫~elpMate Robotics D研制的~elpMate机器人,可以24小时的在医院里完成运送食物和药品的工作,与工厂所使用的自动输送车不同的是,这种机器人不是沿着固定的轨道网络行走,而是基于传感器和运动规划算法实现自主行走,适合于部分结构化的环境(Structured Environment D,系统也能处理传感器噪声~误差和定位错误,发现并避开障碍物(如人等D.这种机器人已在数家医院安装,一些医院报告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由日本机械工程研究所(MEL D开发的MELKONG护理机器人,专门用来照顾那些不便走动的病人.为了送这种病人去卫生间或浴室,通常需要两名护理人员,劳动强度较大.该机器人可以轻松而平稳地将病人从床上托起,并将其送往卫生间~浴室或餐厅.平时该机器人由护士操纵,但在夜间,病人也可以通过操纵手柄进行控制.一些关键的技术,如停靠~行走~抓取~液压执行器~能源供给~人机界面等都已经解决.日本三菱公司还推出了一种在MELKONG基础上改进的传输搬运车辆[1].2.4应用现状目前,医疗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领域,机器人做手术十分精确,一个神经外科大夫的误差精度能达到2毫米,而机器人的精度可以很容易的达到微米级,在追求MIS的今天,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经商品化的产品包括前面提到的TOBODOC~AE-SOP~ZEUS和Da vinci等系统,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TOBODOC辅助外科手术系统在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英国~瑞士~中东~日本~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应用,在日本大学和医院里就有7台.而在世界范围内有近500台AESOP机器人在MIS中得到应用,每年完成581第25卷第2期杜志江等:医疗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数万例手术ZEUS系统在美国和欧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2000年5月3日至11月6日美国食品与药品检验局授权University~ealth System of EasternCarolina应用Da vinci系统进行临床试验以研究机器人手术在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中的应用.第一阶段的10例手术成功后FDA继续授权该机构进行第二阶段的10例手术研究机器人进行MIS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利用机器人手术的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传统手术的一半.目前单在美国就有超过15个州的28家医疗机构应用Da vinci系统开展心脏~消化系统~泌尿科~妇产科等外科手术.在实现本地辅助医疗的基础上医疗机器人也正向远程辅助医疗方向发展[8 9].1998年美国亚特兰大的乔治亚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制成功了集成式远程神经外科手术系统IRNS.同年第一例远程遥机器人肾脏入侵手术在美国马里兰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医院和意大利罗马的Tor vergata大学之间进行.2001年8月9日我国的首次由远程遥控机器人完成的脑外科手术也在中国海军总医院取得成功.图6跨洋机器人手术Fig.6The transatlantic robotic surgery2001年9月7日法国医生雅克马雷斯科领导的来自消化系统癌症研究学会的一个医疗小组在美国纽约为远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病人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这次被命名为林白手术的超远程(跨越6275公里D遥控手术由法国电信公司提供网络通讯支持成功地将远程信号反馈的时间降低为150毫秒(一般认为安全延时时间为330毫秒D雅克医生通过网络远程遥控在法国手术室中的ZEUS医用机器人首先把装有微型光纤摄像头的内窥镜导入病人的腹部然后使用解剖刀和镊子摘除了可疑的胆囊组织整个手术仅耗时54分钟女病人在术后48小时恢复排液而且没有发生任何的并发症成功地实现了世界上首个跨洋手术[10 11].图6为医生正在进行手术.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医疗机器人已经在脑神经外科~心脏修复~胆囊摘除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整形外科~泌尿科手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提高手术效果和精度的同时也不断开创新的手术并向其它领域扩展[12~18].3未来发展(Tendencies D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将向医疗的各个领域渗透将涵盖包括外科手术~医院服务~助残~家庭看护和康复等的所有层面开创临床医学的新天地各种新型医用机器人机构~新型手术工具~医学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远程信息传输技术~智能传感器~智能轮椅~智能康复设备及其它相关技术等仍是研究热点.此外用于人体可视化建模和仿真提供更好的了解人体生理组织和结构的生物机器人(Bio-robotics D将得到更深入的发展目前生物机器人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应具有复杂感觉和智能如行走~抓取~视觉~触觉等.Waseda大学的IchiroKato和Atsuo Takanishi教授已经研制成功了一种可以弹奏不同乐器(象风琴~钢琴~小提琴~长笛等D 的机器人[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微型机电技术(MEMS D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微小型机器人甚至纳米机器人已经不再是梦想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器官内部进行工作完成组织取样~疏通血管~药物放置~细胞操作等普通医疗技术和手段无法完成的工作[19 20].国外目前正在研制和开发体内自主行走式诊断治疗~体内微细手术~体内药物直接投放微形外科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由医生用注射器将其推入人体内部然后由该系统所携带的微生物传感器对人体组织进行检测并把信号传送到系统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当发现有病变组织时控制中心即发出信号由微型手术机器人对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手术治疗和药物注射治疗.尽管这些工作才刚刚开始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瑞典科学家研制的一种由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的微型机器人只有0.5mm长0.25mm宽外形681机器人2003年3月类似人的手臂,其肘部和腕部很灵活,有2~4个手指.这种微型机器人能拿起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球,并能移动单个细胞或捕捉细菌.科学家希望这种微型医用机器人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并成为微型手术器械[5].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制成功纳米级精密定位系统,在这个系统支持下的纳米级高精密微驱动机器人,能对细胞和染色体进行~显微手术,并能在微电子~精密加工~光学微调整~通讯光纤对接等精度要求较高的领域一显身手.纽约大学的一个实验室也制造出一个纳米级机器人.研究人员认为,将来,纳米级机器人可在人体微观世界行走,随时清除人体中的一切有害物质,修复损坏的基因,激活细胞能量,使人不仅仅保持健康,而且延长寿命.可以说,微小型和纳米机器人的发展前景是无可限量的.4结论(Conclusion)由于机器人在手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确性上大大超过了外科医生,机器人技术已经在医疗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一些原因,尤其是心理(医疗机器人被医生视为是竞争者,被一些患者视为危险事物)和其他一些非技术原因(比如许可证的发放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转变,以及令人神往的医疗效果和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各种医疗机器人及其辅助医疗技术将得到更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参考文献(Ref erences)[1]Paolo Dario,Eugenio Guglielmelli,et al.Robottic for MedicalApplications.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Magazine, September1996,44-56[2]~yosig Kang,et al.Robotic Assistants Aid Surgeons During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January/February2001,94-104[3]Grigore C Burdea,Stanley M Dunn,et al.Evaluation of robot-based registration for subtraction radiography.Medical Image Analysis,1999,3(3),265-274[4]Baowei Fei,Wan Sing Ng.The safety issues of medical robotic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1(73),183-192 [5]景扶苇,王伯华.医用手术机器人.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4),17-20[6]Yuan-Fang Wang,Darrin R.Uecker,Yu-Lun Wang.A newframework for vision-enabled and robotically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1998,(22),429-437[7]王田苗,田增民.立体定向脑外科机器人集成系统研究.世界医疗器械,1997,3(9),30-35[8]Mitsuishi M,Iizuka,et al.Remote operation of a Micro-SurgicalSystem.Proc IEEE Int Con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Detroit, MI,May1999,1570-1576[9]S Tachi.Real-time Remote Robotics-Toward Networked Telexis-tence.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1998,l8(6), 6-9[10]Moji Ghodoussi,Steven E.Butner,Yulun wang.RoboticSurgery The Transatlantic Case.Proceedings of the2002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8Automation,Washing-ton DC.May2002,1882-1888[11]S E Butner,M Ghodoussi.A Real-Time System for Tele-surgery.Proc IEEE Int Conf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 March2001,236-243[12]P Ballester,Y Jain,K R~aylett,R F parison oftask performance of robotic camera holders EndoAssist and Ae-sop.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1(1230),1100-1103 [13]Leo Joskowicz,Ph D,Charles Milgrom,M D FRACAS.ASystem for Computer-Aided Image Guided Long Bone Fracture p Aid Surg.1998(3),271-288[14]J P Ruurda,et al.Feasibility of 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1(1230), 160-165[15]Peter Kazanzides,et al.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Cementless~ip Replacement.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y/June1995,307-313[16]A Cuschieria,T G Franka.DUMASS-a surgical assist robot forminimalaccess surgery.Mechatronics,1998(8),682-792 [17]~einz Worn,et puter-and robot-based operation theatreof the future in cranio-facial surgery.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1(1230),753-759[18]B Plinkert,P K Plinkert.Robotics in skull base surgery.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1(1230),38-142[19]陈寅,林良明等.微机电系统在最小创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医疗卫生装备,1999(3),23-24[20]M~Leea,~R Nichollsb.Review Article Tactile sensing formechatronics a state of the art survey.Mechatronics,1999(9), 1-31作者简介,杜志江(1972-),男,博士,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孙立宁(1964-),男,教授,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微驱动技术,微操作技术.富历新(1952-),男,教授,研究领域,机器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781第25卷第2期杜志江等,医疗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医疗机器人发展概况综述作者:杜志江, 孙立宁, 富历新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哈尔滨,150001刊名:机器人英文刊名:ROBOT年,卷(期):2003,25(2)被引用次数:32次1.Paolo Dario;EugenioGuglielmelli Robotticfor Medical Applications[外文期刊] 19962.Hyosig Kang RoboticAssistants Aid Surgeons During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20013.Grigore C Burdea;StanleyM Dunn Evaluationof robot-based registration for subtraction radiography 1999(03)4.Baowei Fei;WanSing Ng Thesafety issues of medical robotics 2001(73)5.景扶苇;王伯华医用手术机器人 2001(04)6.Yuan Fang Wang;DarrinR Uecker;Yu LunWang Anew framework for vision-enabled and robotically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1998(22)7.王田苗;田增民立体定向脑外科机器人集成系统研究 1997(09)8.Mitsuishi M;Iizuka Remoteoperation of a Micro-Surgical System 19999.S Tachi Real-timeRemote Robotics-Toward Networked Telexistence 1998(06)10.Moji Ghodoussi;StevenE Butner;Yulunwang RoboticSurgery-The Transatlantic Case Proceedings of the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200211.S E Butner;MGhodoussi AReal-Time System for Tele-surgery 200112.P Ballester;YJain;KR Haylett;R F McCloy Comparisonof task performance of robotic camera holders EndoAssist and Aesop[外文会议] 200113.Leo Joskowicz Ph D;CharlesMilgrom;MD FRACAS ASystem for Computer-Aided Image Guided Long Bone Fracture Surgery 1998(03)14.J P Ruurda Feasibilityof 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2001(1230)15.Peter Kazanzides AnIntegrated System for Cementless Hip Replacement 199516.A Cuschieria;TG Franka DUMASS-asurgical assist robot for minimalaccess surgery 1998(08)17.Heinz Worn Computer-and robot-based operation theatre of the future in cranio-facial surgery[外文期刊] 200118.B Plinkert;PK Plinkert Roboticsin skull base surgery 200119.陈寅;林良明微机电系统在最小创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999(03)20.M H Leea;HR Nichollsb ReviewArticle Tactile sensing for mechatronics a state of the art survey 1999(09)1.王田苗.张大朋.刘达医用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期刊论文]-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32(4)2.吕广明.孙立宁.彭龙刚康复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期刊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