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唐三彩镇墓神
唐三彩赏析

目录
引用及出处
• ① /subview/23831/5031836.htm?fr=aladdin • ② /content/11/0120/19/1256060_87915319.shtml • ③ /view/1473763.htm?fr=aladdin • ④ /view/1281606.htm?fr=aladdin#2 • ⑤ /view/8957745.htm?fr=aladdin#reference-[1]-8943576-wrap
目录
唐三彩代表作赏析
唐三彩骆驼俑
三彩双鱼壶
唐三彩梳妆女俑目录源自唐三彩骆驼“【名称】 唐三彩骆驼俑 【文物原属】 宫廷御用唐三彩,为清宫 旧藏。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这件唐三彩双峰骆驼俑,搭挂着兽面纹 饰的驮囊,丝绸和水壶也都安放就位, 它引颈张口,后肢直立,前腿略弯,仿 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仰天长嘶,准备 踏上西归的征途。恍惚间,长安城里喧 闹的东、西市,驿站旁酒巷里巧笑的胡 姬在你身旁铺张开来,你就在大唐盛世 的气氛里,去感受异域与东方的传奇。” ③
目录
唐三彩发展历程
•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 时期和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 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第一个阶段为公 元7世纪初到8世纪即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 代漫长烧制过程中的初创时期。第二阶段为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 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 宝和整个盛唐时代。第三个阶段为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 “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 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一 去不复返,唐三彩的烧制已成了强弓之末。” 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丨唐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丨唐三彩洛阳,作为古代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曾以神都的身份接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经商,传教,唐三彩,便是这段恢弘历史的见证。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陶器,且只在唐代的墓中出土过。
关于唐三彩,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中对其有过描述:“以铅黄绿青等三色描画花纹于无色釉之白地胎上,即世所称之唐三彩者为最佳。
”这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唐代的历史文化有着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唐三彩里就有很显著的体现。
唐朝时期,因为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的人们有一种很强烈的民族自信,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唐三彩便是在这样的土壤下诞生。
且唐朝本身具有着游牧民族的血统,这导致了唐朝人普遍爱马的特点,出土的唐三彩里,以马的形象最为居多。
而唐三彩在唐代是一种冥器,所谓冥器,就是专门为殉葬而制作的器物。
因此,这种精美的陶器一直不为人所知。
直到1957年,考古学家们在洛阳附近的巩义市发现了烧制唐三彩的窑址,这才真正揭开了唐三彩神秘的面纱。
唐三彩是一种彩色釉陶工艺品,这种工艺品的诞生已经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
就造型上来说,唐三彩是写实的,它们的形象来源于对自然生活的体会,这使它们于唐中期打败了青瓷于白瓷,迅速风靡起来。
题材涉及范围广,囊括了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为人物釉和动物釉。
流光溢彩的釉色构成了唐三彩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外部特征。
在唐代以前,只有单色釉或双色釉陶,唐三彩是首创在一件釉器上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而匠人们用巧妙的手法使得釉器上的颜色相互交融,给唐三彩增添了斑驳淋漓,水乳交融的视觉效果,强烈的显示出大唐帝国自信乐观,敢于创造,富有热情的时代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色彩的运用,就没有唐三彩的艺术。
它以斑斓的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
,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三彩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 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
唐三彩(唐代陶器)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 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 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 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 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 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 “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 多出土于洛陶器)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 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 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题材广泛, 主要有妇女、文吏俑、武士俑与天王 俑、镇墓兽等。这些俑神形兼备,以 其题材刻画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贵妇则面部胖圆,肌肉丰满,梳各式 发髻,着彩缬服装。文官则彬彬有礼, 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则高鼻深目, 天王则怒目凶狠。。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昭陵博物馆是一座集南北朝彩陶、唐三彩、宋代景德镇窑瓷器等珍贵文物于一体的博物馆,其藏中华文化珍品,展古今历史,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绝佳机会。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便是彩绘陶镇墓兽。
彩绘陶镇墓兽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带您一起来欣赏和解析这些珍贵的彩绘陶镇墓兽。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是如何被发现的。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是出土自昭陵博物馆所在地的秦墓之中。
据考证,这些陶镇墓兽是为了陪葬中国古代帝王而制作的,这些帝王们生前地位显赫,所以他们的陪葬品也是极其华丽和珍贵的。
这些陶镇墓兽不仅是陪葬品,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见证,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地品味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造型。
彩绘陶镇墓兽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造型像狮子,有的则像神兽,整体上看极富有生气和神秘感。
彩绘陶镇墓兽的雕刻工艺非常细腻,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匠心独运和精益求精的工艺水平。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不仅有着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色彩。
这些陶镇墓兽的彩绘采用了鲜艳的色彩,红、绿、黄等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这些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明亮、欢快的感觉,也增添了这些陶镇墓兽的神秘气息。
这些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色彩的精准把握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古代彩绘陶艺术的高超水平。
我们来谈一谈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历史价值。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不仅在审美价值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更是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珍贵见证。
这些陶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唐代艺术的瑰宝——唐三彩

唐代艺术的瑰宝——唐三彩在我国陶瓷艺术中,唐三彩是最能代表唐代繁荣昌盛的。
唐三彩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浓艳的釉色反映出唐朝人对生活的追求,是唐朝艺术史上的一个瑰宝,那么唐三彩的产地在哪里呢?说起唐三彩的发展历史,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彩陶器,“三彩”并不特制三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意思,白色黏土作胎,再施以含有多种矿物的釉料,通过八百度的低温烧制而成,同时呈现红、黄、蓝、白、紫、翠绿等多种色彩,因此唐三彩准确的名字是“唐代彩色釉陶器”。
定窑早期三彩器可追溯到中唐且发展较快,足以傲视其它窑口的三彩。
虽说在中唐定窑就出现了三彩,但在晚唐有快速成熟的现象,这也得益于邢窑、巩县窑的技术直接引进,依定窑自身原料及工艺技术,达到了快速成熟。
中唐成熟烧制出白瓷的定窑窑场,在晚唐能够生产出精美绝伦的三彩陶釉品种,说明定窑工艺技术已有质的飞跃。
由于时代的审美追求,三彩陶器在当时已被各阶层广泛接受,此时的定窑,其规模及重要性,足可以傲视南北各大窑厂。
定窑在漫长的烧治历史中,其窑场巨大,品种十分丰富。
但由于定窑以白瓷为主流产品,有些特殊品种虽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少有认知,定窑唐三彩即为其一。
因为胎质松脆,防水性能也不太好,唐三彩种类繁多,多做成冥器用以陪葬。
早在2000年的时候,考古人员就在陕西发掘唐惠陵的时候,就发掘出了近千件的唐三彩陶俑。
唐代时期的三彩人俑内容丰富,题材广阔,富丽活泼,妙趣横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葬俑在内容上多半是兵士、乐工、侍女,而到了唐朝,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唐三彩俑的取材对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考古研究逐渐步上了正规,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中相继发现了烧造唐三彩的窑址遗址,包括巩义黄治窑址、陕西西安机场窑、铜川黄堡窑址。
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实考古研究,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窑址分称西窑和东窑。
发掘出土的唐三彩种类也不少,有人物、动物、碗盘、家具、甚至还有装骨灰的壶坛等。
唐三彩赏析200字

唐三彩赏析200字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
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性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赭、绿三色为主。
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唐三彩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赏析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赏析说到唐三彩其实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些,而我本文的赏析对象就是——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家一级文物,1959 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
现我要从时代背景、文物特征、制作技术、文物价值等四个方面来赏析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时代背景:唐代的开放,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带来的各种奇珍异宝,让唐代人爱不释手;带来的异域音乐和舞蹈,使唐朝人喜不自禁。
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唐代首都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件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连骆驼也显得沉稳有加,好似踏着乐步徐徐行进。
当我们看着这个驼背上的乐队时,耳边又似乎回响起了盛唐时期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
文物特征: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6.2 厘米,长41 厘米,骆驼高48.5 厘米。
这件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
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
驼峰上架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平台上有7 个男乐伎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皆盘腿坐于骆背的毯上,分别执乐器做奏乐状。
在男伎乐俑中间站立一女乐伎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
该俑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作品上的釉色虽有星星点点的脱落,但其生动逼真的造型,协调的比例依然传神。
略显暗淡的釉色自然而柔和,釉中开片细而均匀,釉面的突起感、翘起感如早春新叶上细致的的纹路一样,既显轻薄,又十分干净。
制作技术:胎体工艺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胎骨为瓷土胎,胎体装饰上则采用了先刻花后填彩的手法。
施釉技法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在施釉技法上主要采用了“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
浅议唐三彩釉陶作品中线的运用——以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三彩镇墓兽为例

、,浅议唐三彩釉陶作品中线的运用———以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三彩镇墓兽为例张杰(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934)摘要:唐三彩的造型方法、釉彩绘制、胎体装饰等开创了陶瓷发展的新领域,对中国陶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三彩镇墓兽为例,从唐三彩釉陶的分类与工艺、唐三彩釉陶作品中的“线”、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三彩镇墓兽中线的运用等多方面论述,递进式地说明唐三彩釉陶作品中线的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唐三彩釉陶;三彩镇墓兽;线;运用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1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10绚烂夺目的三彩艺术出现于唐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从诞生、兴盛至衰落历时近百年,有其特殊的陶瓷工艺技术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风靡的厚葬之风为唐三彩陶塑作品创造了惊人的市场需求,多元的文化融合为其提供了艺术创新的丰富养料。
一、唐三彩釉陶概述(一)唐三彩釉陶的分类唐三彩釉陶的制作内容包括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唐时期的生活用具、玩具模型、人物动物等应有尽有,而其为人熟知的重要一面即是以随葬为主要目的而生产的唐三彩,它们都真实又全面地表现了当时的多姿多彩的世俗社会,反映着物质和精神文明多个层面的丰富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与时代特征。
唐三彩釉陶品类众多,从用途方面大致可分为随葬明器和生活用具两大类:(1)随葬明器类:人俑、动物俑和器皿、陈设器、模型等。
如:仕女俑、天王俑、戏弄俑、镇墓俑、牛俑、马俑、骆驼俑、房屋模型、庭院模型、牛车模型、马车模型等。
(2)生活用具类:储盛器、饮食用器、化妆器具、文房用具、建筑构件、玩具模型等。
如:杯、枕、瓶、碗、香炉、首饰盒、砚等。
(二)唐三彩釉陶的制作工艺从唐三彩出土文物的艺术效果来看,唐三彩釉陶作品在制作工艺方面非常讲究。
其主要的制作工艺分为两大类:成型工艺与装饰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唐三彩镇墓神物工业设计0805唐晓晓论文关键词:三彩艺术镇墓神物写实风格精神表现论文摘要:唐三彩艺术在我国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集雕塑、陶瓷、色彩于一身,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
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铀色两个方面,其雕塑造型手法冼练明快,以写实为主,重在摄神。
关于唐三彩中的镇墓神物与其他唐三彩有其不同之处,在于多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诡秘的气氛。
古代雕塑匠师在反映生活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出了灿烂辉煌的三彩艺术,使其成为古代雕塑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从雕塑的角度进行考察。
唐三彩,这种工艺源于南北朝,盛于唐,在唐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九十多年,但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宝贵艺术财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时期最显著艺术特色的彩陶艺术品,它的造型生动真实,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特别是镇墓神物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三彩艺术所谓三彩,即用石英和铅混合而成的透明釉料,铅在受热后融熔滚动,混杂着色彩向下流淌,达到绚丽斑斓的彩墨效果,由于它多使用黄、绿、赭(或黄、绿、白)等三种颜色,所以被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将开采来的陶土经过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制胎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二次烧成法。
从材料上说,它的胎体是用粘土做成,后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再将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后再施以配好的各色釉料入窖烧制,其烧成850——950摄氏度。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呈色剂,经锻烧后呈现出缤纷色彩。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继承了历代工艺品的各种优点,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姐妹艺术的艺术手法,线条有力质朴,主要在陶坯上施以彩釉,在烧制中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自然垂流,互相渗透,色彩自然协调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民族工艺,创立了唐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风貌。
二、写实风格唐三彩的题材主要表现为人物、马、骆驼及镇墓神物。
特别是镇墓神物造型手法不仅写实,而且多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使其雕塑造型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所谓镇墓神物,指古代人们专门为死者及其亡魂驱鬼辟邪,使之免遭侵扰的镇墓之物。
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确会受到鬼魅的侵害、滋扰。
在古人的心目中,镇墓神物具有超越凡人超越自然的灵性和力量,是保证死者亡魂生活安宁理想的保护神。
镇墓神物种类甚多,其中流传最广、流传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是形象怪谲而富于变化的镇墓神兽俑,这是镇墓神物的主体部分。
此外,还有镇墓武士俑、镇墓天王俑、镇墓石、镇墓券、镇墓瓶、镇墓石人等。
我国最早的镇墓神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
立体木质和铜质镇墓神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前叶即春秋战国之交。
首先出现在南方的荆楚地区,为楚文化所特有,以后又出现于北方的中原地区,乃至遍及各地。
在唐代的墓葬中,随葬镇墓神物的现象极为普遍,分布亦有一定的规律:用于镇慑鬼魅、守护亡魂的镇墓神兽、武士俑或天王俑放置墓室前部,迎门列布,镇墓神兽在前面,其后才是武士、天王以及其他俑类;一般墓葬中镇墓神兽、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各2件,部分夫妇合葬墓的镇墓神兽、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为4件。
唐代的镇墓神物的形象有继承也有变化。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唐时期(618—683年)此时出土的彩绘镇墓神兽多与身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俑伴出。
人面兽身与狮面兽身的镇墓神兽头上均有或长或短的独角或弯曲双角,有的脑后饰冲天戟,胸部挺起,肩部均有捏塑的扇形翼,脊背多有两到三簇鬃毛,前肢直立或稍前伸,足趾作兽爪形或偶蹄形,翘尾贴附在臀部,蹲坐在较薄的方形托板上。
大部分镇墓神兽以黑色粉彩描绘眉、眼、鼻、嘴和胸毛,或周身绘红色粉彩。
人面镇墓神兽有的头上戴有盔,面部丰满,有的头部稍上仰,有的平视前方。
一般为大耳、瞠目、阔口。
有的面部表情严肃,有的表情温和,也有的獠牙外露,怒目圆睁。
开始出现深目高鼻、络腮胡须的胡人形象。
此外,个别镇墓神物为一身双面。
兽面镇墓神兽肩、颈部两侧有条带状长毛装饰,两肩生扇形双翼,脊背部有二至四束竖鬃毛,翘尾贴附臀部。
头上生独角或双角。
面部富于变化,特征不太稳定,多为狮面,有的似虎面,或嘴部似猪、似狗,有的张口、怒目,有的闭口直视,面容均凶猛可怖。
2.盛唐时期(684—756年)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与三彩工艺的发明,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或恐怖的三彩镇墓神物,这是此时随葬俑群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初唐时期通常与镇墓神兽伴出的镇墓武士俑基本消失,替代它的是成对的身躯高大,形象威武,足踏牛、羊或小鬼的三彩镇墓天王俑,并成为随葬俑群组合之中的重要角色。
天王形象属于佛教雕塑之一。
如洛阳唐代奉天洞石窟即有与墓中天王俑形象完全相同的天王雕像。
在佛教艺术中,天王显示着威武、勇猛、强悍形象。
墓中出现天王俑,显然是接受佛教影响的结果。
人面兽身、兽面兽身两种镇墓神兽的形象威武、凶猛,形成了自身全新的风格特征。
周体装饰更为复杂,头上独角或双角加长,有的独角呈螺旋形,双角弯曲如蛇矛形,有的出现枝杈,或独角之后插冲天戟。
肩部弯刀形双翼上加饰火焰状竖毛如孔雀开屏状。
眼、鼻、耳、嘴及颔下的细部以及胸、腹部多绘红、褐彩或涂金色须毛,周身施绿、黄、蓝釉,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一般前肢直立,后肢蹲踞,足呈偶蹄形或三趾兽爪形,尾卷曲附在臀后。
蹲坐在方形圆转角高台座上。
人面镇墓神兽,胸部挺起,头上有两支向前弯曲的长角,脑后插多叉冲天戟,颈下有三束须毛,肩部双翼变大,翼的尖部向上弯曲如尖刀,头两侧的双耳似肥大的猪耳,瞠目,阔口,表情冷酷,威严,面容狞狰凶猛,恐怖气势更加浓重。
人面镇墓神兽出现较多的耸鼻深目,八字胡须,络腮虬髯的胡人形象;兽面镇墓神兽仍多为狮面,颈、肩部加饰的成排火焰状竖毛又多又长,肩上双翼边沿作弯刀形。
眼、耳、口、鼻等细部刻画得更为形象逼真。
前肢直立,后肢蹲踞,足作偶蹄形。
躯体往往绘红、黑或金色粉彩斑点。
盛唐时期,陕西地带与河南地带出土的三彩镇墓神兽显现一定差异。
陕西的镇墓兽较之河南,显得更为华丽、高大,面部恣意夸张而更富于变化。
开元时多作蹲踞状,台座加高,有的前肢竖直似要站立状。
开元末开始出现伸臂露爪,鬃毛伸张,挺身直立,一爪高举,一爪叉腰,后爪踩鬼怪的镇墓神兽,更显得狰狞可怖。
以后这种新型镇墓神兽逐渐替代了蹲踞式镇墓神兽。
至天宝时期,直立式成为主流,并且人面者与兽面者均龇牙咧嘴,十分狰狞,以致人面、兽面难以区分。
天宝末,镇墓神兽周身鬃毛减少,甚至赤身露体。
有的上身挺直,下肢作蹲坐状,一前爪高举,一前爪下垂握蛇,或一前爪高举,另一前爪缠绕一蛇,一下肢弯曲踩怪兽或“夜叉”,另一下肢直伸踩于高台座上。
所踩怪兽或“夜叉”作挣扎状。
用于镇墓的天王俑,唐代为“四神”之一。
初唐时期的墓葬中只有镇墓神兽和镇墓武士俑,至高宗时开始出现镇墓天王俑,并逐渐代替了武士俑的地位。
较早时期,镇墓天王俑通常为脚踏卧兽的式样,武则天至中宗时期,除脚踏卧兽者外,又出现一种脚踏俯卧形鬼怪的式样。
玄宗时期,又流行脚踏蹲坐状鬼怪的式样。
德宗以后,镇墓天王俑的数量减少,制作远不如以前的精致了。
3.中唐时期(757—805年)镇墓神兽的外貌形象虽然仍保持着传统的造型特征,但明显呈现出衰落退化迹象,已不见盛唐时期镇墓神兽的风貌,高大而造型生动、雕饰精美的三彩镇墓神兽和伴出的威猛严肃的三彩镇墓天王俑不复存在了。
镇墓神兽不仅出土数量大减,而且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呆板,缺乏生动气韵。
镇墓神兽仍分人面、兽面两种,均两耳如扇或如猪耳,头顶有短独角或双角,蹲踞在方形台座上,台座变矮。
周身鬃毛减少,脊背部与尾部无毛,肩部双翼向外伸张。
兽面者面部仍为狮形,但肩、颈部带状鬃毛短小。
人面者与兽面者多数已不施彩,只是个别周身涂绘红色粉彩。
到了唐后期,守护死者亡魂的镇墓神兽被铁牛、铁猪所代替。
1、三彩天王俑(如图1)镇墓神物多是为了威慑其它的恶鬼,因此多做恐怖的怪兽模样,即使有人形的也多横眉立目,脚踩小鬼,凶神恶煞,而这件天王俑似乎主要用于保护墓室,因此在形象上也更为传神生动。
在所有保留了盛唐风格的雕塑中,这尊天王俑被塑造的格外有神采。
他全身铠甲,两脚踩在一小鬼身上,重心落在右脚上,和传统的武将雕塑一样腹部微微前倾,双肩的连线与臀上边缘线形成一定的夹角,再加上面向略向右转,形成了空间的冲突扭曲,增加了雕塑的空间感,显示出一幅英武之态。
脚下踩着一似人非人的小鬼,正挣扎而又要求求饶,更增加了雕塑的想象空间与激荡感。
他全神贯注的凝视前方,防范之心从未有丝毫懈怠,面部五官在正常的比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强调了那超乎常人的威武。
剑眉怒目,一股慑人的目光,张开的鼻翼表现出一种紧张感,牙关紧咬,一种舍我其谁的力量和霸气呼之欲出。
与初唐的清丽,中唐的衰靡相比,天王的面部肌肉更饱满,却毫无臃肿之感,每一个部位都显得富有张力和体积感。
这种在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强烈变形和夸张,比在同一时期完全世俗化的天王更具威慑力。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他面前时,都会感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但来自天王面部的威武气势,如果再细看,天王身躯的每一个部分,甚至铠甲的部分,线条、形体都很圆,很有张力,结果就体现出强烈的体积感。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作者的超人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可以这么说,此三彩天王俑已不见了秦汉时的粗狂与朴拙,而多了一份浑厚与深沉。
天王俑脚踩小鬼,这是一种象征的艺术手法,象征大唐雄兵脚踩着敌人一样,是大唐盛况的再现,体现了大唐的不可一世。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雕塑的底座,方圆结合,既体现了一定的力度,又不失雕塑的浑厚圆润之感,与上面的主体融合的天衣无缝。
雕塑底座上面的圆洞,增加了雕塑本身的实体空间与周围的负空间的联系,同时也增加了墓室的神秘气氛。
三彩挖洞的塑造手法与西方雕塑大师摩尔的雕塑有相似的效果。
此天王俑作为墓室的守卫者,被刻画的威猛生动,但也有很多需要再创造的余地。
比如把人面换成更凶恶的兽面,把人体用现在的黄金分割法再加以拉长,这样既增加了天王俑的威慑力量,又增加了其视觉审美感受,这样可能会更完美一些。
2、镇墓兽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唐三彩镇墓兽上来,当黑暗的墓室已经到处闪耀人世的华彩之际,镇墓兽似乎在华彩的裹被中强调地点醒这非人世的实在性,给静谧的气氛笼罩一个恐怖的阴影。
镇墓兽的设置在东汉墓中已可见到,历来是随葬的明器中形体最大,而且摆设在甬道迎门口险要的位置上的东西,通常都做各种威怒凶猛之状。
以尽其保护墓主不受鬼怪侵扰之职责。
唐代不愧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连镇墓兽的造型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发展,从汉代朴素型到诡谲奇伟,极尽夸张之能事。
这件人面镇墓兽(图2),为人面兽身,头部形象有同时期佛教雕塑中的金刚怒目之相,双耳张大如翼,颈部上长出一高形饰物,好像西方的哥特式建筑上面的塔顶一样,给人以升腾之感,好像引导墓主人灵魂进入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