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写作手法

萧红墓畔口占写作手法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第一女作家”。
而她的墓畔口占,则是她生前留下的一首诗歌,也是她作品中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萧红墓畔口占的写作手法入手,探讨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质朴自然的语言萧红的墓畔口占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著称,其语言简单明了,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简单明了地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再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话,则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美好,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这些朴素的词语,却能让人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萧红所追求的“文以载道”。
二、生动形象的描写萧红的墓畔口占还以其生动形象的描写著称,她善于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丰富。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让人想象到大自然的壮美和无穷的力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话,则让人想象到夜晚的江边,一杯美酒和月光的交织,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珍惜。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丰富,也让人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萧红的墓畔口占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她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望。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表达了萧红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望。
再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话,则表达了萧红对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些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萧红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也让人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厚重萧红的墓畔口占还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
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珍视和传承。
《萧红墓畔口占》PPT

诗歌主旨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 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现实的无奈、对抗战胜利 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我等待着”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
利。 “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
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怎么理解“却”? “却”表示天人阴阳相隔,表达了作者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 体悟到了逝者看透世事的安详和达观。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 “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 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 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红山茶”怎么理解?
(1)暗指“萧红”之名, (2)隐喻和赞扬生命的灿烂。戴望舒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 欣赏与缅怀,同时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 (3)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的写照——凌寒高洁、 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著奔放。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简析] 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
”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四句诗都很平易,但语淡情浓,字外有音。
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
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句诗,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
这首精美动人的新绝句诗,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来源:《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赏析二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歌赏析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 运多舛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 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 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 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诗歌赏析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斯人已逝,自 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 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课堂练习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基调是( B )
A.哀痛 B.寂寞 C.愤慨 D.惋惜
课后作业
阅读戴望舒其他作品,品味其表达的感情。
拓展延伸
山茶花每当花谢之时,花瓣一片片的慢 慢凋谢,一直到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么小心 翼翼的凋谢方式,你是否感受到它的执着和 温柔呢?
“红山茶”之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 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 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 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 屈、执著奔放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 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 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 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 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再见
诗人和萧红之间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 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 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 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诗歌赏析
“寂寞”是诗人自己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和强烈感受。也隐指女作家一生 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 “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萧红只活了31年,生命便过早凋零: 失爱的童年; 坎坷的情感经历; 艰难的生活; 寂寞孤独的晚期。 诗人与萧红的“寂寞”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 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三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三篇】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质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浮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2022 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 年 3 月 31 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即将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彻底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 年代文学洛神”。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辈子命运极其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辈子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辈子。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傲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 年 1 月 22 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 月 12 日日军占领香港),时年 31 岁。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课件

• 诗人戴望舒 • 《萧红墓畔口占》的创作背景 • 《萧红墓畔口占》的主题与情感 • 《萧红墓畔口占》的诗歌赏析 • 《萧红墓畔口占》的历史地位与
影响 • 拓展阅读与思考题
目录
01
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简介
•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派诗人、翻译家等。原名戴 梦欧,笔名有戴望舒、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祖籍 江苏苏州。他是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之一,与李金发、穆木 天、冯雪峰等并称为“现代派诗人四大家”。
位与影响
在戴望舒作品中的地位
情感表达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戴望舒情感表达的代表作之一 ,展现了诗人对萧红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
VS
艺术特色的体现
这首诗体现了戴望舒独特的艺术特色,以 其婉约、含蓄、细腻的表现手法,抒发了 对萧红的怀念之情。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借鉴
这首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作品
《生死场》、《回忆鲁迅先生》等作品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于萧红的怀念和对于逝去友人的哀悼 。通过描写墓地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 及对于逝者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 对于萧红的回忆和对于墓地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生 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以及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戴望舒的诗歌风格
• 戴望舒的诗歌风格以现代派著称,他注重诗歌的意象和内涵,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来传达情感。他的诗歌语言简 洁明了,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这首《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精品课件

了解萧红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比较鉴赏
将萧红的作品与其他作家或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 ,分析其异同,提升鉴赏能力。
经典片段欣赏与解读
《生死场》片段
通过描绘农村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悲惨命运,展现萧红对女 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呼兰河传》片段
以童年视角叙述家乡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 封建社会的批判。
通过学习《萧红墓畔口占》,了解萧 红及其作品,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之情,提高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课程内容
介绍作家萧红及其文学成就;分析《 萧红墓畔口占》的创作背景、主题思 想和艺术特色;通过诵读、讨论和鉴 赏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诗歌结构分析
01
02
03
诗节划分
全诗共分为五节,每节四 行,结构匀称,呈现出一 种整饬的美感。
分享方式
每组选派1-2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展示环节
展示内容:学生自选萧红的一部作品, 进行研读和分析,形成PPT或报告。
总结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当代社 会的启示。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艺 术手法等。
展示要求
对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创作 背景、主题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萧红墓畔口占》精品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课程导入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艺术特色与鉴赏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01
课程导入
作家萧红简介
生平经历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 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优秀范文一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 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 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但联 系到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 悟了。
主题归纳:名为惊亡诗却不见悼亡诗句。诗人用墨极为克制,于 轻描淡写的克制中透露出一丝凄美的哀怨和一种深沉的怀念。
新知导入
提到戴望舒,首先会想到他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耳熟能详的成名之作《雨巷》,正是这首《雨巷》为其赢得 “雨巷诗人”的美称,不过,在其“雨巷诗人”的皇冠之上 除了镶嵌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标志性明珠——《雨巷》,还 镶嵌有另外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它就是 上面这首《萧红墓畔口占》,尽管这颗明珠小了许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 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 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 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 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预习检查
检查预习
1.字音 漫漫(màn)
预习检查
2.释义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新知讲解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新知讲解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 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他饱受战乱 痛苦,友人又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 深长。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 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 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 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 个极大的刺激。
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 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 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 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 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谢谢
写法探究
1.语言干净、朴素、洗 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 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 语言的成书。节奏按照诗人 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 炼,显得非常协调。
写法探究
2.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在沉静克制中透露着深情。如“走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通过对步行耗费六个小时去给死者上 坟这个画面的描绘,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 的深深的怀念。同时,用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 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 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 小时,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
新知讲解
3.赏析诗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这句诗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 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 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 者最大的告慰。诗句描绘了一个惯常但 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 的怀念和哀思。
新知讲解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4.理解:“长夜漫漫”,写出这种“ 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 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 中被摧残、窒息的。
新知导入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属于诗作不多但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尤其 在诗的情调上别有风味,是新诗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尽管已故台 湾诗人余光中曾贬抑过他的诗,认为他的诗的语言不够成熟;也有其 他一些诗歌爱好者认为他的诗的措辞有甜腻夸饰之嫌,某些诗作有“ 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但这都不会影响戴望舒及其诗作在我心中的 “塔尖”地位和对其喜爱之情。
写法探究
再结合一九四四年秋天这个时间,当时整个中国战火纷飞, 在这种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走六个小时去上坟,就显得更情深 意重了。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还表现在诗人对隐喻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山茶花”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赞赏, 在细腻、深沉、节制和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写法探究
3.通过巧妙的对比,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诗歌中“六小 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这句诗蕴涵 的是一种沉重、沉郁的氛围,但是下一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却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 一重一轻中,透露出的是诗人因悼念而感到寂寞,深沉的怀念和庄 严的哀思。
板书设计
萧红墓 畔口占
寂寞——心理感受
沉重
长途——距离远
对比
放一束红山茶
轻逸
所处境遇:亟待解放, 期盼曙光 等待时间:漫长痛苦, 难以忍受
你——卧听海涛闲话,安详恬淡
情深 义重
对 比 反 讽
哀思沉重 感悟生死
课堂练习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 “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 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 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新知讲解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2.理解: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 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 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 杂的感情。
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 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 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 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 名诗篇。
写作背景
【萧红】(1911-1942),原名张 迺莹(nǎi yíng),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 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 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 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口占”有着怎样的意味? “口占”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 文学的素养的自然流露。
新知讲解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1.“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 说明距离之远。
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 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5.“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却自有 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 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新知讲解
6.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1)充分展示了汉语的丰富、优美。 (2)文本的层次与结构非常协调。 (3)表现了对人生与命运的问题的思考。
写作背景
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 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 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 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 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 凄楚。
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