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三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三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三篇】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质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浮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2022 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 年 3 月 31 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即将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彻底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 年代文学洛神”。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辈子命运极其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辈子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辈子。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傲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 年 1 月 22 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 月 12 日日军占领香港),时年 31 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萧红墓畔口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萧红墓畔口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教学过程】一、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一、因诗识山茶(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

(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

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

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

)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

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理解诗歌内容上还存在困难。针对这一点,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还不够详尽。下次授课时,我要确保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为学生讲解清楚,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艺术,能够触动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墓畔口占》这首诗。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意象和隐喻: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化的形象,它是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4. 诗歌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可以是喜怒哀乐,也可以是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5. 《墓畔口占》的诗意解读: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诗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篇1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 ),时年31岁。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3、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拜谒对象及诗歌创作的地点口占:即兴作诗词【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

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香港沦陷。

1942年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

本诗就是诗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字词清单】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图片释义:长夜漫漫路途漫漫【形近字】【听读课文】播放音频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新课精讲】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长途:本指人物的心情,这里却用来修饰“长途”,采用移情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心境无比地孤寂、悲凉,同时暗示此行的艰难。

红山茶:“红山茶"富有激情的颜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映照出诗人压抑状态下真实的心境。

“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一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有什么表达效果?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练: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追求和贡献。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萧红墓畔口占》,学生可能对墓畔口占这一文学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但可能对生死、友情等深层次的主题思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写作实践:让学生仿写墓畔口占,或创作一首表达对友情、生死等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互动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对本节课所学的墓畔口占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2.总结收获: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写作任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墓畔口占或抒情诗,表达对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感悟。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3.情感日记:鼓励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学习《萧红墓畔口占》过程中的感受,思考生死、友情等深层主题对自己的启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文本研读:《月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霜风呼啸的月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却表现出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描述的是去墓前凭吊,寄托了作者对已故革命作家萧红的怀念之情,然而全诗的情感表达十分克制。

是一首独特的伤逝之作,真挚的怀念在诗中平静地流淌,似有举重若轻的意味。

二、创意说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是中国新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品读语言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联系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早期白话诗的特点。

三、活动组织:1.检查预习导入:通过自读《短诗五首》,发现这五首诗有什么特点?(预设: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2.文体知识介绍今天就让我们感受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学习《月夜》(一)、作者介绍。

(二)、初读诗歌,感受意蕴。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把握重音,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三)、细读诗歌,感悟诗意。

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霜”“风”“月”“树”)2.“霜”“风”“月”这几个意象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4.背景介绍。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学习《萧红墓畔口占》(一)、作者、背景介绍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朗读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创作背景
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
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诗人
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
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
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
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
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
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

没有过头的形容和
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
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
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
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
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
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点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
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
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
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孙维屏《中国新诗名作赏读》:诗
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
得异常准确。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有人评
李金发和戴望舒时,称戴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远远高于李。

从《口占》一诗所具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味来看,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

作者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