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风雨吟》《统一》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4、小结: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学习《统一》
一、引读入诗境
1、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1951年和1957年两次访问中国,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五首诗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思、哲理
六、教学过程
学习《月夜》
一、引读入诗境
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感受卞之琳笔下别样的风景。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短诗五首》中的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教学九下第三课《短诗五首》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点和学习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现代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能够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读这五首短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好情感的传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注重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采用关键词和简洁的图形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第一单元 短诗五首 (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优秀课件

第一单元 短诗五首 (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优秀课件

第 什




















穿





等 我





得 可







电影《白 蛇传说》 ,由程小 东导演, 黄圣依、 李连杰主 演。故事 还是那个 故事,人 物也还是那几 个个人物 ,但给人 的口味和 让人欣赏 的艺术感 染力却已 经大大的 不一样了 。其美轮美奂 的场景, 扣人心弦 的动漫效 果,栩栩 如生的明 星人物, 把白蛇爱 上许仙的 民间传说演绎 的跟真实 一般,却 又超出真 实接近神 奇。影片 中修炼千 年的白蛇 、刚正不 阿的法海、善 良痴情的 帅哥许仙 、机灵善 良的众小 妖、极具 震撼的水 漫金山、 蛇佛大战 等等相当的冲 击眼球和 撞击心脏 ,让我大 为赞叹。 到现在
文本赏 读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 年 11 月 20日
这一句中的“却”字,不仅写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亡友此 时此地的心境——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而且道尽了诗人与 亡友天人永隔的生存境遇之感。
断 章
卞之 琳
学习目 标
1.分析诗歌意象,品味画面之美。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哲理内涵。
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中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
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
萧红墓畔 口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文本研读:《月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霜风呼啸的月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却表现出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描述的是去墓前凭吊,寄托了作者对已故革命作家萧红的怀念之情,然而全诗的情感表达十分克制。

是一首独特的伤逝之作,真挚的怀念在诗中平静地流淌,似有举重若轻的意味。

二、创意说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是中国新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品读语言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联系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早期白话诗的特点。

三、活动组织:1.检查预习导入:通过自读《短诗五首》,发现这五首诗有什么特点?(预设: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2.文体知识介绍今天就让我们感受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学习《月夜》(一)、作者介绍。

(二)、初读诗歌,感受意蕴。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把握重音,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三)、细读诗歌,感悟诗意。

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霜”“风”“月”“树”)2.“霜”“风”“月”这几个意象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4.背景介绍。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学习《萧红墓畔口占》(一)、作者、背景介绍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朗读语气。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精品课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 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 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 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 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 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 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 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 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 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 《月夜》《落叶》《三弦》等。
文体知识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 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 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 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 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 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 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 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 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 种形式。
背景链接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混 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 “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 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 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 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 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 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 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 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写作特色
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 血统和亲情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 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小时, 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再结合一九四 四年秋天这个时间,当时整个中国战火纷飞, 在这种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走六个小时去 上坟,就显得更情深意重了。这种间接的表 达方式还表现在诗人对隐喻手法的运用,诗 人用“山茶花”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对萧 红的赞美与赞赏,在细腻、深沉、节制和委 婉中蕴涵着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明确学习目标;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三、细读感悟
引导学生在作答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明确学习目标;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三、背景资料
1.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 完成配练相关作业。பைடு நூலகம்
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教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3.短诗五首
课时
第3课时
主备
副备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重点: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梳理知识,强调重点
五、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 完成配练相关作业。
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教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3.短诗五首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
副备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重点: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难点: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培养学生的速读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夜——沈尹默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了解时代背景,为解读诗歌打下基础。
三、细 读 感 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作者简介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培养学生的细读课文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培养学生的细读课文的能力。
四、布 置 作 业
1.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 完成配练相关作业。
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教后反思: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3.短诗五首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
副备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重点: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难点: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难点: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作者简介
断章——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引导学生在作答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