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杨洪基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读和演讲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制作一份有关《春江花月夜》的海报,展示在教室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向学生介绍《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激发学生对该诗词的兴趣。

活动一:诗词理解和欣赏1. 分发《春江花月夜》的诗词文本给学生,并请他们默读一遍。

2.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4.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朗读、表演或画画等形式。

活动二:朗读和演讲1. 向学生介绍朗读和演讲的重要性,并解释其中的技巧和要点。

2. 分组让学生练习朗读《春江花月夜》,并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 选出每个小组中最佳的朗读者,进行全班朗读比赛。

4. 鼓励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简短的演讲,分享他们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三:创作与表演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词进行改编和创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情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3. 每个小组进行排练和准备,并准备一份简短的剧本。

4. 学生们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创作。

结束活动:1. 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他们在理解、朗读和表演方面的进步。

2. 提醒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对其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和表达。

3.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诗词理解和欣赏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演讲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

3. 评估学生在创作与表演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选修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选修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文章,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计时紧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意象,品味《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必修教材后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关于月意象的诗歌已经储备不少,《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困难,引导学生把握意象,体会《春江花月夜》景理情交融的意境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品味《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2.学习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重难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闻一多先生读后,评价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来品味《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之美。

二.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三.配乐范读教师用自己声音和情绪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快速进入意境。

四.整体感知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

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掌握作者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2. 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张若虚的文学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诗中的意境。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展示诗歌原文、译文、背景资料等。

2. 相关资料:介绍张若虚及其作品的文献。

3. 音响设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提取码:2024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随课件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3.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4. 分析诗歌意境:讲解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5.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自行创作一首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诗歌。

2. 分析练习中的诗歌,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法,评价其意境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八、作业布置1. 背诵《春江花月夜》。

2. 深入了解张若虚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九、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十、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介绍其他有关“春江花月夜”题材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作者;2. 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2. 简介作者张若虚及其诗歌风格;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氛围;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江花月夜》会成为千古绝唱?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意境;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组合;2. 解读诗中的意境美;3. 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 学生分享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诗歌朗诵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春江花月夜》的韵律和节奏;2. 练习诗歌朗诵;3. 分享朗诵心得。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诵,互相评价;3. 选取优秀朗诵者进行分享。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创作兴趣;2.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手法;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3. 分享创作成果。

1. 教师分析《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3. 选取优秀创作进行分享和点评。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激发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研究兴趣。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 提出课后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2. 教师布置课后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春江花月夜》。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春江花月夜》文化背景的理解;2.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俗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高中的《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中的《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中的《春江花月夜》教案高中的《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一、整体感知:1、课前导语:自古以来,月亮就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他寄托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寄予着人们的深沉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一位叫张若虚的诗人,被誉为吴中才子。

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他仅凭一轮明月便成就千秋美名。

古今评说:“孤篇横绝,竟成一家”,“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确定目标:学生找出最难理解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1)诗人面对寥廓海天产生了什么样的哲理思考?(2)本诗描写思妇游子之恋情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何内在联系?3、学生朗读:(1)字词音义:鱼龙潜跃水成文:“文”通“纹”,波纹;江潭落月复西斜:“斜”读x i á ;斜月沉沉藏海雾:“斜”读x i é 。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提问:从整体上来看,本诗写的是什么景?明的是什么理?传的是什么情?景:春江月夜之美理:宇宙人生之思情:思妇游子之恋(3)诗句翻译:提问:全诗中说理的诗句是哪几句?请找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说理的诗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翻译时注意两个“初”字,“初”翻译为“最先”、“第一个”。

二、焦点透视(一)问题一探究:1、问题探究:“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说明诗人在面向寥廓宇宙时引发了对宇宙人生怎样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初”表明诗人在追问:人类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江月何年初照人?”,“初”表明诗人在追问:江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他思考的是:我从哪里来?月从哪里来?宇宙从哪里来?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

(板书)2、问题探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你怎样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这一句?——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却是永恒的,这是因为:(1)人类种族的延续是永恒的。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

1.2 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春江花月夜》的了解和感受。

1.3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时代背景: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文艺发展的情况。

2.2 诗人简介:详细介绍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 诗歌创作背景:讲解《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逐句解析: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

3.3 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其音乐美。

4.2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3 艺术风格:探讨《春江花月夜》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五章:课堂互动与创作5.1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春江花月夜》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启示。

5.2 创作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以《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的诗歌或画作。

第六章:诗歌与音乐结合6.1 音乐导入:播放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音乐,如古筝、琵琶演奏等,让学生感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6.2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或教师朗诵《春江花月夜》,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6.3 音乐创作:指导学生以《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第七章:比较欣赏7.1 选取与《春江花月夜》主题相关的其他诗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7.2 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7.3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比较欣赏心得。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讨论8.1 推荐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古代评论家的赏析文章、现代学者的研究著作等。

8.2 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阅读。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的产生背景、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词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3. 诗词意境感受: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沉浸于诗词描绘的春江花月夜之美。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文本解析和意境感受。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诗词背景、文本解析、图片和音乐等素材。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兴趣。

2. 诗词背景讲解:讲解《春江花月夜》的产生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3. 文本解析:逐句讲解诗词,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意境感受: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沉浸在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中。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春江花月夜》,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背诵和心得体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词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深度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春江花月夜》与其他古代诗词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材的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案主题:《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2. 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你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有什么想法?二、阅读理解(10分钟)1. 分发《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2.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给你什么感觉?c.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分析,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等;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四、欣赏赏析(15分钟)1. 分享名家名篇:播放名家朗诵《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不同诠释方式的差异;2. 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问:你对春江花月夜的印象是什么?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作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发挥;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诗歌的表达方式;2. 提问:你们对这堂课有什么收获?你们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新的认识吗?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名家名篇,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辅助工具:1. 《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原文;2. 图片或视频展示春江花月夜的景色;3. 名家朗诵《春江花月夜》的音频或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4、爱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欣赏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同声诵读。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
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教师择要点拨: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3第三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提示:可以找到这一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
⑦昨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第二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