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一、因诗识山茶(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
(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
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
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
)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
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还不够详尽。下次授课时,我要确保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为学生讲解清楚,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艺术,能够触动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墓畔口占》这首诗。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意象和隐喻: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化的形象,它是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4. 诗歌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可以是喜怒哀乐,也可以是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5. 《墓畔口占》的诗意解读: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诗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3、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拜谒对象及诗歌创作的地点口占:即兴作诗词【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
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香港沦陷。
1942年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
本诗就是诗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字词清单】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图片释义:长夜漫漫路途漫漫【形近字】【听读课文】播放音频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新课精讲】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长途:本指人物的心情,这里却用来修饰“长途”,采用移情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心境无比地孤寂、悲凉,同时暗示此行的艰难。
红山茶:“红山茶"富有激情的颜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映照出诗人压抑状态下真实的心境。
“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一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有什么表达效果?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练: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追求和贡献。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萧红墓畔口占》,学生可能对墓畔口占这一文学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但可能对生死、友情等深层次的主题思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写作实践:让学生仿写墓畔口占,或创作一首表达对友情、生死等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互动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对本节课所学的墓畔口占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2.总结收获: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写作任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墓畔口占或抒情诗,表达对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感悟。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3.情感日记:鼓励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学习《萧红墓畔口占》过程中的感受,思考生死、友情等深层主题对自己的启示。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导学案》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萧红和戴望舒这两位闻名女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2. 理解《萧红墓畔口占》和《戴望舒》这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4.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萧红和戴望舒的生平宁创作背景;2. 《萧红墓畔口占》和《戴望舒》的主题和意境;3.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萧红和戴望舒这两位女诗人的了解和掌握;2. 学生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把握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萧红和戴望舒这两位女诗人吗?你们对她们的了解有哪些?2. 播放萧红和戴望舒的相关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对她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步:进修诗歌《萧红墓畔口占》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萧红的生平;2. 逐句解读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三步:进修诗歌《戴望舒》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戴望舒的生平;2. 逐句解读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步:比较分析1. 让学生比较《萧红墓畔口占》和《戴望舒》这两首诗歌,探讨它们的异同点;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诗歌风格和表现形式对于表达主题的影响。
第五步:总结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培养他们对于诗歌的奇特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萧红墓畔口占》和《戴望舒》的读后感,包括对于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萧红和戴望舒的生平宁作品,写一篇简短的介绍;3. 欣赏其他女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或分享。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教学详案

教案-陈志奎-《萧红墓畔口占》-2019秋季第2周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教学难点: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时一、才艺展示:嗜书如命的戴望舒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
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二、题解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三、作者及人物介绍: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2、相关人物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四、背景链接: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1)批改: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其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出,并提供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我会在批改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点评:在作业反馈课上,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其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点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改进的方向。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在生活中的人文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 例题二:《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请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3. 例题三:《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韵律和节奏最吸引人?请分析其韵律特点和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5)诗歌交流小组:成立诗歌交流小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主题是你认为最有意义的?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主题最有意义,因为它通过描绘某某场景或情感,引发了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
2、认识萧红墓畔及其口占的背景和意义。
3、读懂并理解《萧红墓畔口占》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认识萧红及其文学作品。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
3、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墓畔口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2、掌握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萧红的照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在黑板上先写下“墓”字,让学生自己想象墓地的场景以及自己最初对“萧红墓畔口占”的感想。
二、阅读课文1、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文本,了解萧红墓畔及其口占的背景,为课堂阅读打下基础。
2、整体阅读在正式阅读之前,教师或学生展示萧红墓畔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形象地了解萧红墓畔的景象。
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们可以结合从图片中感受到的气氛以及文字在形象上的描写来感悟文本。
并对生词进行解释,梳理课文思路。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或者教师进行带领。
三、分步阅读1、语言态度分析阅读时间:10分钟根据课文,分析出文化和精神元素,把握和领悟语言态度。
先询问学生,文本中哪些内容颇具琐碎,为什么?哪些地方词语运用非常得当,务实且严谨?引导学生找到口占中所反映的情感因素、文化元素、精神因素。
2、情感体验分析阅读时间:10分钟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感受情感体验,花点时间写下自己的感想,也可以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萧红为何要写下这篇《萧红墓畔口占》?口占中透露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三、人生哲理分析阅读时间:10分钟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和理解的观点,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哲理判断和分析。
也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内容进行分析,深化学生们对生命及爱情,比如“萧红墓畔口占”中涉及到的生、死与爱情,对于生命及爱情的看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
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长夜漫漫”,写
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