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法分析戴望舒 《萧红墓畔口占》

合集下载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主要内容
1. 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一、关于戴望舒
•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戴朝寀(cǎi),笔名有戴梦鸥、 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 中学毕业,就开始从事创作。 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 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 小说:《债》,《卖艺童子》 和《母爱》
• 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 旦大学法文班。
•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 《生死场》。
• 1936年,东渡日本。
•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 不久,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 篇小说《呼兰河传》。
•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广州萧红之墓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
• 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 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
•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 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 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 首先,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 舒是悲情的理想主义者,总是 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 他很少表达一种乐观的追求和 向往,更多地是理想无法获得 的悲剧感受。
• 1948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 毅然离开香港,冒着风险来到北平。

《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作者:骆子人文社科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属于诗作不多但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尤其在诗的情调上别有风味,是新诗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尽管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贬抑过他的诗,认为他的诗的语言不够成熟;也有其他一些诗歌爱好者认为他的诗的措辞有甜腻夸饰之嫌,某些诗作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但这都不会影响戴望舒及其诗作在我心中的“塔尖”地位和对其喜爱之情。

提到戴望舒,首先会想到他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成名之作《雨巷》,正是这首《雨巷》为其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不过,在其“雨巷诗人”的皇冠之上除了镶嵌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明珠——《雨巷》,还镶嵌有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它就是上面这首《萧红墓畔口占》,尽管这颗明珠小了许多。

1942年早春,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俱痛中逝去,走完了她短暂而漂泊凄苦的一生,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近三年后的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了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

耳畔,海浪阵阵,冷风嗖嗖;眼前,红山茶盛开,好友阴阳相隔,低矮的坟茔,简陋的墓牌,诗人触景生情,哀痛难抑,于是采了一束红山茶轻轻放置墓畔告慰亡灵,一首四行短诗脱口而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四行简短平实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绵长真挚的情感和沉重的凄切哀痛,表面的波澜不惊之下是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

名为悼亡诗却不见悼亡诗句,不似典型悼亡诗的图式,诗人用墨极为克制,甚至于吝啬,既没有描述逝者的音容笑貌、性格品性和人生遭际,也没有渲染自己与逝者的交游情谊,轻描淡写的克制中透露出一丝凄美的哀怨和一种深沉的怀念。

许多年来,这短短的几行小诗,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淡淡的忧伤凄美的感觉意境,读来意味深长。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全文及赏析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 1944 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萧红墓畔口占”,直接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和情境,即在萧红的墓旁所作。

这一题目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到诗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氛围之中。

诗的开篇“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人用“六小时”和“寂寞的长途”,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己前往萧红墓畔的艰辛与孤独。

这漫长的路程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与萧红在精神世界上的遥远呼应。

路途的寂寞,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萧红深深的怀念。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

红山茶鲜艳而热烈,它代表着诗人对萧红的敬重和热爱。

在墓畔献上红山茶,既是一种祭奠,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这束花仿佛是诗人与萧红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递着他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里的“等待”蕴含着多层含义。

或许是等待萧红在另一个世界的回应,或许是等待自己内心的平静和释然。

而“长夜漫漫”则进一步烘托出等待的漫长和煎熬,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苦难和迷茫。

最后一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将萧红的安息之地与大海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卧听着海涛闲话”,仿佛萧红在死后获得了一种超脱和安宁,与尘世的喧嚣和纷扰隔绝。

这种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的羡慕,也流露出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来看,它简洁而紧凑,四句诗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加深。

语言上,戴望舒运用了朴素而真挚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直击人心。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简洁而富有力量。

在韵律方面,虽然这首诗没有严格遵循传统的格律要求,但读起来依然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不是通过押韵和平仄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诗人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情感的自然流淌所形成的。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原文与赏析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简析] 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

”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四句诗都很平易,但语淡情浓,字外有音。

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

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句诗,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

这首精美动人的新绝句诗,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来源:《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赏析二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doc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doc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赏析一】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

”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四句诗都很平易,但语淡情浓,字外有音。

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

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句诗,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

这首精美动人的新绝句诗,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赏析二】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分析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分析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读书》一九九六,十二
臧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在新诗史上,十行 以内的诗中,没有一首能和它媲美”。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 烽火连天。在这样战乱的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 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 了。”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读书》一九九六,十二
1.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 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
2.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也有所节制, 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3.结构上的平衡。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 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艺术的 平衡。在视觉上,它显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 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
4.阅读的张力。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 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 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思考与练习
1. 体会和描述诗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深沉的
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 和自勉。 2. 试分析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 衡而协调。 3. 本诗语言简单明白,请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在新诗中 的地位和价值。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分析PPT优选课件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分析PPT优选课件

10
2021/02/16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 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 中心意象。“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 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11
2021/02/16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 烽火连天。在这样战乱的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 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 了。”
15
2021/02/16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读书》一九九六,十二
1.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 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
4.阅读的张力。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 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 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17
2021/02/16
思考与练习
1. 体会和描述诗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深沉的
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
和自勉。
2. 试分析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 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 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 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 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12
2021/02/16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 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 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 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 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理想主义者的清醒——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理想主义者的清醒——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

理想主义者的清醒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作者/十生诗歌可以曲解,假如你能得到满足。

诗歌也只是用来自足而已,连表情达意都不是能够理解的。

读诗赏诗一半因了诗人、一半因了爱人。

诗歌让人安全。

戴望舒的这首诗被臧棣称为“伟大的诗”。

理解这首诗可以有很多方式。

诗可以看做是生者写给死者的悼亡诗、可以看做是男人写给女人的爱情诗、可以看做是诗人写给诗人的友情诗、可以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感怀诗以及其他。

一、悼亡诗解看做悼亡诗很好理解,有了题目和作者与写作时间之后,以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也最好是看做悼亡诗。

《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赏析这首诗曾介绍背景说:“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

”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联系古人的悼亡诗来看会发现这首诗的异样。

试举一例,苏轼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可以看到,两首悼亡诗有很大不同。

一个轻盈通透、一个沉重凄凉;一个简洁抽象、一个铺排具象;一个淡然节制、一个浓烈如酒。

古人传统的悼亡诗大多如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以忆往昔看今朝来表现情感、以写品貌赞德行来表达不舍。

而这首悼亡诗就脱离了传统的轨迹,具有较强的现代性,这也是后来有很多诗人对这首诗大为称赞的原因之一。

二、形式分析一首诗一篇文章打动人心必然是有原因的,就这首诗而言也许是因为诗中的对比关系。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

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第一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动作上是“走”,交通很困难;时间上是“六小时”,走的时间很长;感情上是“寂寞”,途中心情很孤寂;空间上是“长途”,需要走很远很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法分析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基前表达他的哀思,诗中充满含混、张力、反讽,它们共同铸就了诗歌热烈而深沉的品质,赋予其克制而丰富的意味。

第一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是现象的陈述,“六小时”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概念。

这个时间概念可以包含两重理解:1、感情的深厚特别。

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而却步行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透露出诗人对逝去女作家的深深怀念。

2、墓地的遥远,以至于需要花费六个小时,而不是六十分钟、六分钟就能到达。

这个时间意象表达出的含混是我们进而联想到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即诗歌的语境。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是一九四四年秋天。

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

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难能可贵而意味深长了。

诗人在纷乱的战火中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一位并不熟识的女作家上坟,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一种悼念吗?在这里,诗歌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而隐约透露出更为深远的人生意味。

这一句中的”寂寞”同样是一种含混,一方面是实指,诗人的吊亡之途冷冷清清,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在长途跋涉中,越来越接近亡者的世界和灵魂,因而才如此寂寞,仿佛整个世界和战争都慢慢淡出了诗人的视野,只剩下他远赴墓地所要达成的和女作家心灵的对话。

第二句中首先抓住我们注意的是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可以说已成为一种传统的象征。

诗人在山茶前面加上一个“红”字,使这个传统的意象显示出某种复杂的意味。

“红”象征热烈,奔放,洋溢着赞美和生命力,
它与高洁、朴素、清纯既对立又互补,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表达出细腻,深沉,节制的感情深度,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如果把前两行合在一起看,我们还会发现一种非常巧妙的对比。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由这种“长度”进而带来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现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

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第三句,“我等待着”,“等待”又是一个含混,它既是诗人对现实情景的说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地,恐怕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这个问题在一二句所构设的场景中已约略向我们透露出来,它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

这就是诗人此行的真正目的。

而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

在后两句所描画的情景中,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对比。

透过这两行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伫立在萧红的墓前,久久不能离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而长眠在地下的女作家安详地躺在墓中,不再受时局的纷扰,不再受世间的折磨,仿佛那么超然而恬淡。

这样一生一死,一站一卧,特殊的场景透露出丰富的意味,诗人长途跋涉而来寻求的答案,似乎已蕴含在其间。

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

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

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

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已经存在,或说至少部分地存在于“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

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

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总体来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模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通过隐喻、含混、悖论等的运用,以及多重的对比关系,在主题上赋予诗歌以丰富的内涵,保持着艺术的平衡。

在视觉上,它展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

它自身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