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3.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二、文本详析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封面)《萧红墓畔口占》九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创作背景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
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点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一、因诗识山茶(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
(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
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
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
)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
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还不够详尽。下次授课时,我要确保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为学生讲解清楚,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艺术,能够触动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墓畔口占》这首诗。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意象和隐喻: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化的形象,它是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4. 诗歌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可以是喜怒哀乐,也可以是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5. 《墓畔口占》的诗意解读:这首诗以口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萧红墓前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诗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通用16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篇1一、题解1、口占(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 ),时年31岁。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3、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拜谒对象及诗歌创作的地点口占:即兴作诗词【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
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香港沦陷。
1942年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
本诗就是诗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字词清单】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图片释义:长夜漫漫路途漫漫【形近字】【听读课文】播放音频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新课精讲】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长途:本指人物的心情,这里却用来修饰“长途”,采用移情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心境无比地孤寂、悲凉,同时暗示此行的艰难。
红山茶:“红山茶"富有激情的颜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映照出诗人压抑状态下真实的心境。
“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一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有什么表达效果?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练: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追求和贡献。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萧红墓畔口占》,学生可能对墓畔口占这一文学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较为敏感,但可能对生死、友情等深层次的主题思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写作实践:让学生仿写墓畔口占,或创作一首表达对友情、生死等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互动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对本节课所学的墓畔口占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情感主题等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2.总结收获: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写作任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墓畔口占或抒情诗,表达对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感悟。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3.情感日记:鼓励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学习《萧红墓畔口占》过程中的感受,思考生死、友情等深层主题对自己的启示。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二、文本详析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1. 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 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 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戴望舒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二、文本详析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她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
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
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想到作者刚刚逃出日寇“暗黑潮湿的土牢”,作者寂寞满怀、默默行走的姿态,更显示出其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和不屈。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
“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自是情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
“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前身后的境遇感痛不置。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或许那是一个云霞飞涌的傍晚,诗人想起萧红的确喜欢红色,于是,特意买来红山茶花作为祭奠之物。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而其“歇后”则为“何时旦”(《史记》:“长夜漫漫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伫守、瞩望黎明之意。
焦灼,悲愤,抑郁,感伤,更有感于沧桑变化,镇静,自持,更有坚守,自勉。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大海,是亡者的向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亦为萧红自述)。
海陪伴着逝者,听海之呢喃低语,静静诉说。
“闲话”是对死者受伤的寂寞身世和心境的慰藉,亦使诗人感觉快慰。
逝者不言,却仍在沉思;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在知音者的通问中获得新的生命。
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1944年9月该诗第一次发表时,题目中萧红二字被检查官检出删刈,成为《墓边口占》;第二句“放”字前有一“偷”字。
1944年萧红忌日,此诗重新发表,题作《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删去“偷”字。
1948年,收入作者《灾难的岁月》诗集,改为现题,遂为定本。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数番润色修饰之作,集中表现了诗人晚期作品的成熟。
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
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本诗为新诗史上的著名作品,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也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其他参考资料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节选)在新诗史上,就绝对的语言才能而言,大概只有两三个诗人能和他匹敌。
当然,由于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新诗语言的整体水准比较低,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个别的文本中,他的语言确实有不少毛病,但必须意识到,无论这些毛病有多少,它们和戴望舒对诗歌语言的自觉意识相比,和他所拥有的语言才能相比,甚至和他自己的另一些更优异的文本相比,都是非常次要的。
在我看来,戴望舒目前在新诗史上享有的显赫的位置,不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比如,不是由于他在主题上的开拓精神,不是由于他在风格上的创新意识,恰恰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显示了一种令人难忘的造诣。
如果人们要在新诗的发展史上,为诗歌语言的进展和成熟树几块纪念碑的话,很多名声显赫的人都可以被忽略,但戴望舒的这一块碑是一定要树的。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
对于被悼念的对象。
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
比如像传统的悼亡诗那样,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
在这首诗中,人们大致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萧红,是怀有好感的。
这种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种作家之间的钦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这种克制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
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
一是,时间的细节。
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
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
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二是,历史的细节,或说,这首诗的写作年代。
它不那么直接,却对理解这首诗非常关键。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
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
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
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意义的觉察的内涵。
其次,间接的方式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
”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
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
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的,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
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
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
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
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
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
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
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