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再到遭遇挫折的过程。
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以及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和不足;2.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2.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3.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呈现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
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去了总统职务。
此后没过多久,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师讲述东欧范围,并让学生观察PPT上东欧范围。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经互会”的建立;●全方位内部改造;●中苏互助;师展示经互会旗图片,斯大林图片、斯大林与毛泽东图片。
并注释。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
生: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部编历史九下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导学案

背景:1953年,____逝世。不久,_____上台执政。
内容:政治上,赫鲁晓夫在批判____个人崇拜;经济上,如发动________;发展饲料生产,________;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________;改革________;等。
影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______,即________。
课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主备
课人
吴渺
二次备课人
日期
总节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掌握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分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认识到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形成利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同中国建立____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________,加强了_______的力量。
2.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汇报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自主学习二:
1.学生阅读教材84——85页,5分钟完成下列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进行提问回答。
(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列宁、斯大林、戈尔巴乔夫三人对苏联诞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苏联发展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2.分小组进行进行探究后,学生汇报成果,达成共识。
(1)苏联解体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2020年春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导学案和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考纲要求】识记: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知道苏联解体。
【知识框架】【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国家成立,斯大林还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改革1.原因: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过程:⑴赫鲁晓夫改革: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第一人,年内容:①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勃列日涅夫改革:年内容:经济上推行“”。
评价:依然没有从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
⑶戈尔巴乔夫改革:年内容:首先把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效果。
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方面(倡导“”和“”)。
评价:政治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原因:①80年代末,受改革的影响。
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上出现严重问题。
③西方国家推行“”战略。
④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实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表现: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在政治上,实行制和制;经济上,实行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苏联解体:原因:①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②改革推行错误路线。
(直接原因)③1991年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④西方等。
结果: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实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3.教训:改革要关注民生,符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巩固训练】1、题24图漫画说明了()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2、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部编版】2019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示范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
掌握东欧剧变的实质,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
2.通过苏联的改革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重点:东欧剧变及实质;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声明:辞去苏联总统职务,随后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俄罗斯联邦国旗升起,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苏联解体了!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开国时是那么辉煌,谢幕时又是如此凄凉。
再回首,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代领导人。
它没有因改革而走出困境,反而走向了解体。
让我们走进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来探询问题的答案。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教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苏军的帮助下,推翻了法西斯的统治,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阅读教材P83第1自然段及【相关史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建立后的发展状况。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环境?东欧国家先后建立了哪一体制?学生:冷战爆发,世界逐渐分成“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也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一致。
东欧国家先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史料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
教材通过介绍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认识不足,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掌握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独立了解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传递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和挫折的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1953 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 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1985 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4、东欧剧变:20 世纪60 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1989 年,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互助探究生成能力】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经互会”的建立;
全方位内部改造;
中苏互助;
师展示经互会旗图片,斯大林图片、斯大林与毛泽东图片。
并注释。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
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生: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农业:发动垦荒;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
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
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
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
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图解改革】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
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
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埃制度;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归纳总结:改革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剧变的实质。
材料展示: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设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体制弊端,成效不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出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等。
归纳总结:(1)剧变的原因;(2)剧变的表现;(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8.19”事件和苏联解体过程。
材料展示:伴随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
日益动荡。
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
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提示:(1)主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影响;政治思想改革错误,反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执政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启示: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
归纳总结:苏联解体与原因
(1)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
(2)解体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
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偏差;共产党自身的原因;经济方面的错误;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图解演变】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三、课堂总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
实践证明:立足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感觉来说比较遥远,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思考的深度肯定远远不够。
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当的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是因为什么?通过启发讨论学生比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