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剖析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课件第四课新人教版必修4

3、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 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 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还意味着它既不可以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突出的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
四、构建知识结构
1、物质的含义 世界的 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
3、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4、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 规律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 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学案(人教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物质的含义(2)运动的含义(3)静止的含义(4)规律的含义◇理解(1)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性(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重点、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三、【合作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课堂探究1(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生活与哲学(第4课)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 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 和暂时的 规律的含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遵循规律 利用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实事求是)
二、重要考点分析: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是指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特性,它不是万事万物 的总和,也不是指事物具体形态的特性,而是把世界上万事万物 与意识联系起来比较时抽象出来的共同特性。 物质与意识相比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还有其 他属性,如运动、矛盾等,但这此属性意识也具有,因而不能称 为“特性”。(客观实在—物质现象;客观存在——物质或精神 现象) (2)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即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把“客观实 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加以认识,故此它是可知的。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 的。
体验高考
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 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
生活与哲学课课练第4课

4.4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②物质的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③④B.②④⑥C.④⑤D.④⑥解析: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非客观存在。
它不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反映。
故①②③⑤都是错误的认识。
答案:D2.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而人的思维、精神则不是运动的C.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意识也在运动,所以意识也是运动的主体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和意识相比较而言的,即客观实在性,故A项错误,人的思维、精神也在运动,但运动的主体是人脑,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故B、D两项排除。
答案:C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说法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故①③错误。
答案: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据此回答4~5题。
4.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解析:自然界的客观性应从人类产生前后去分析。
答案:B5.面对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有识之士发出“绿色可以没有我们,我们不能没有绿色”的呼声。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知识讲解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即物质都在运动
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意识的运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探究: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在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 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 的。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 明了什么?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阶级斗争规律
▲新陈代谢
C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剖析

2021/1/4 社会发展。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
目的?)
②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
强大动力。
14
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
民 通过 群
众
实践
创造
历史
创造了物质财富
创造了精神财富
是变革社会的决定 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意义
2021/1/4
2021/1/4
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18
比一比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1)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者的回答完全不同。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二者对“谁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不同。
(3)二者对“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不同。
两个重要保证
15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剖析
•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2.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3.社会历史的主体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情分析:从本课起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范围,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共性与个性,逐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概括出哲学的物质概念;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且它的运动并非无章、无序的,而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3、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物质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点解答:一、关于物质概念的认识(重点解答)1、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②③(1)明确:①体现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线;②体现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界线;③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2)易错易混知识点:①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属性、一般属性②注意区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③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注意: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注意: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关于运动概念的认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疑难问题解析及示例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疑难问题解析及示例1.如何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
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
【例题】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解析】恩格斯的话说明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B项符合题目意,答案为B项。
2.应该怎样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是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凡是涉及世界本原问题,唯心主义一定是错误和非科学的,而离开这个前提,唯心主义的很多观点又是很有价值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看待唯心主义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因此,它在其发展史上也有正确的、进步的一面,不能绝对地讲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例题】有人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考点展示(一)世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二.考点解读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根本属性、固有属性是。
还具有可知性等属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注意: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产生、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有、、。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意识是的主观印象。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B 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考点二.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有两方面的含义:(2)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而静止是的、暂时的和的。
(3)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考点三.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而不是、、、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的存在着;规律是否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够存在。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引起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
(2)普遍性:、人类社会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
三.释疑解惑1.物质是永恒的,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也是永恒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3.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4.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等属于规律。
6.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处于绝对静止状态的东西。
四.典例解析1.“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自然从来不飞跃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2.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4.《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5.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将喷出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奖送到大气中的何种高度。
这强调了A.火山活动无法预测B.火山活动没有规律性C.火山活动规律具有普遍性D.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具有特殊性6.……其中尤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泥石流灾害为重。
强大泥石流下泄致使1456人遇难、309人失踪,沿河房屋被冲毁。
经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认为,舟曲高山峡谷的地形,是当地灾情严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但根本的原因是植被被破坏,造成当地土地裸露,突发强降雨的时候,很容易诱发泥石流并沿山谷倾泻而下。
材料中对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从唯物论的角度给我们什么启示?五.反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①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②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③朴素辩证法思想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该观点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的表现④把相对静止绝对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
“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 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 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5.“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6.从哲学角度看,右图这幅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一切从实际出发C.承认矛盾的客观性D.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7.“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第一篇里就强调指挥作战,“不可不察”的五件事是“天、地、道、将、法”。
从唯物论角度看,他之所以强调“查此五事”,原因是A.这五件事是战争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B.这五件事是多变的,具有无序性C.这五件事是构成战争的主要因素,决定了战争的进程D.这五件事共同构成了战争这个整体,了解了“五事”就把握了整个战争8.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预测C.自然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9.右图漫画启示我们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10.生物进化论指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揭示,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说明A.生物的祖先是非生物B.没有人自然界依然存在,没有自然界人也能产生C.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11.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3.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之上。
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14.长久以来,人类有一条关于生命存在的“铁的法则”:生命只能存活于有水的环境中。
但之后人们从第五次登月活动——阿波罗15号采集的月球矿物中发现了前几次登陆月球后被宇航员带到月球的地球微生物在数年后仍然存活。
从唯物论看,这一事实A.证明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B.证明了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C.说明关于生命的观点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新D.说明人们关于生命的观点应根据生命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15.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
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6.从哲学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17.星际航行是人类的梦想,但是首要的大难题就是超远空间中的续航燃料问题。
为此,人们在寻找了化学、核动力等能源之后,又有了关于太阳帆、粒子脉冲、中子对抗推进等设想,其中有些设想已经付诸实施。
材料说明A.梦想都可以引领人类的科学探索B.只有成功之后,太阳帆等设想才具有合理性C.对规律把握得越深,科学幻想的合理性才更大D.以科学幻想为开始的科学探索才能事半功倍(二)简答题18.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为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